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拼音:[yǒuyǎnbùshítàishān]
示例:对站在面前的文学巨匠,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用于自谦的客套话
扩展资料有眼不识泰山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曾招收一批徒弟。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期,就会举办一次考试,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
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一般般,技艺长进也不大,在一次考试中,得了最后一名。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过了几年,有一天,鲁班心情烦躁,就带着徒弟们去集市上消遣散步。忽然,发现有一个小摊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制家具,技艺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集市上顾客都争相抢购。
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木器制作高手,便四处向人打听,另他大吃一惊的是,人们告诉他说,这些家具是他自己的徒弟,大名鼎鼎的泰山制作的。
鲁班想起当初自己辞退泰山时,深感惭愧,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最早出自何处
有眼不识泰山的由来很早以前,岱宗坊附近住着一对新婚的夫妇,小两口你敬我爱,日子过得十分美满。一年之后,他们生了个白胖胖的儿子,可是,不足一岁,小孩便染病死去了。第二年,他们又生了个闺女,这闺女刚生下三天,也不幸夭折了。小两口受不了这接连丧子的沉重打击,整天郁郁不言,闷闷不乐。后来,有一位先生路过岱宗坊,对他们说,立子不住,是名字起得不吉利,今后如再添子,父亲要在当天深夜到外边走走,碰到什么东西,便起个什么名字。先生走后,他们将此话牢牢记在心里。第三年春天,他们真的又生了个白胖胖的大小子。当天夜里,丈夫就出了门,想碰到个吉利东西,给新生儿子起个好名,以便保住性命。谁知,他从王母池走到斗母宫,从斗母宫来到回马岭,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足走了两个时辰,却什么东西也没碰到。眼看天就要亮了,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妻子见丈夫推门进来,满心欢喜,忙问碰到什么吉祥东西。丈夫阴沉着脸,叹了口气,无精打采地说:“除了脚下踩的和眼前看的泰山,什么东西都没碰到。”说话间,眼中早噙着泪水。妻子是个聪明人,听了丈夫的话,忙进言说:“可别瞎说,泰山不正是最好的吉祥东西吗?大江南北,有多少人慕名而来,我看‘泰山’这个名字再好不过了。”丈夫一听,觉得妻子言之有理,忽而又转悲为喜,便给孩子取名“泰山”。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已过了五六年,泰山这孩子越长越让人喜,越长越伶俐了,真是十人见了九人爱,秃子见了长起毛来。泰山的父母更是将他视为掌上明珠,十分疼爱。泰山也没枉费了父母的一片心机,从小就爱摸锤动刀的,整天刻呀砸的,一天到晚不得闲。父母都觉得他说不定在手艺方面有出息,就什么都依着他,并准备过个三年五载让他认师学艺。泰山长到十岁到年,鲁班到泰山一带来做活,正好借宿住到泰山家里。父亲得知眼前的师傅,正是赫赫有名的鲁班,便要求鲁班收泰山为徒。鲁班觉得身居他家日久,也当报答他的厚恩,就欣然同意了。从此,鲁班就带着泰山,天复一天,日重一日地踩百家门,给泰山附近的老百姓做活。鲁班一边干活,一边悉心向泰山传授着木工技艺,讲锛、凿、锯、斧的正确使用方法……泰山在学徒中,不断借鉴木工技艺,抽时间便钻研雕板刻石。一年之后,鲁班见泰山的木工工艺长进不大,担心他三年学徒不成,一来对不起他的父母,二来名师出不了高徒,反而败坏了自己的名誉,就提早解除了师约,让泰山回家自谋生路,自己也收拾工具去了曲阜。泰山回到家中,并没有心灰意冷,他下决心坚持自学,每天都是天刚亮就上山,提前割满了草,打完了柴,再到树荫里,山泉边去凿石刻画。他先从简单入手,刻幅“奇花异草”,“流溪清涧”,后来便由简入繁,雕起了“险峰峻岭隐云中”、“苍松翠柏伴宫殿”、“小桥流水牧童笛”、“醉心泉水映仙影”。就这样,泰山踏遍了,山上九九八十一条道,喝遍了泰山上八八六十四眼泉,吃遍了山上七七四十九种果,终于明察了泰山的万物之变化,识透了泰山的山水四季之不同……几年后,鲁班因造登城云梯来泰山买柏木,在岱庙前的双龙池旁边看到一个卖雕刻板画的,那人头戴一顶大草帽,把脸遮住了一大半。鲁班对那些板画产生了兴趣,前往观察,只见画面上尽是:碧绿的山峰伴白云共居,墨绿的青松下仙鹤戏水;翠竹挺拔隽秀,彩霞藏琼楼玉宇;崖挂飞瀑,松擎瑞雪;白龙池水光潋滟,黑龙潭清澈见底……看到这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鲁班不禁拍手称绝。泰山听声音耳熟,摘去草帽一看,心中又惊又喜,便急忙上前叫道:“鲁班师傅。”鲁班先是诧异,定睛细看,面前站着的原来是自己当初的徒弟泰山。师徒二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感慨,泰山忙收起画卷,将鲁班邀至家中,向师傅告知别后之生涯。鲁班听后,大为震惊,不禁脱口叹道:“我真乃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出自哪里泰山指的不是山
“有眼不识泰山”出自明明代施耐庵的《水浒全传》第二回,原表达是:“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泰山指的不是山,而是本领高强或地位很高的人。
1、《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在水浒传第二回里,王进出走延安府进入史家村,史太公从小舞枪弄棒的儿子(史进)主动抡棒挑衅王进,王进转身用棒接招劈过去,史进看见棒劈就拿自己的棒去挡,王进突然把从上往下劈的棒调转了方向,往史进的怀里直接戳过去,还绕转着把史进的棒卷在了地上,史进人也向后倒去,王进只好撇棒去扶。史进从地上爬起来之后就拜敬王进,说:“枉我拜了许多师傅,以为自己很厉害,其实差得很……想请教您。”最后史太公设宴款待王进母子,敬酒时说了一句“师父如此高强,一定是个教头。恕我儿子鲁莽,有眼不识泰山。”还让史进拜王进为师。
2、关于有眼不识泰山的成语故事:泰山不是山,是鲁班的徒弟。鲁班就是“班门弄斧”里的“班”,他的木匠技艺十分高超,被许多人称为“木匠祖师爷”。传闻他曾经招了许多徒弟来继承他的技艺,为了维护盛誉提升队伍质量,会对招收的人进行考察并淘汰掉不合格的人,有一个名叫“泰山”的徒弟就在淘汰之列。几年以后,鲁班逛街在街上看到有人制作出来的家具精美别致,精巧的做工细节令他连连称叹,不免好奇是何方高人,在他旁边的人就指出这个“技艺大师”是曾被他扫地出门的“泰山”。于是鲁班想起了几年前“愚笨呆愣、手艺不精、进步微弱”的泰山,发了一句自己“有眼不识泰山”的感慨。最后,“有眼不识泰山”的故事就被广泛流传。
最后再次强调,“有眼不识泰山”的“泰山”不是东岳泰山,而是指很厉害的人,这个成语比喻义就是“不会识人、有眼无珠”。当然,因为泰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尊崇,也有人将两“泰山”划等号的,表示“像泰山一样德高望重的人”,不过最好还是遵从原典故释义。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