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很多朋友对于普通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和哪里有免费的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下载啊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2007年宝山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宝山区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6分)
什么是现代城市文化的试金石
顾土
①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最扣动心弦并且令我念念不忘的,是城市的阅读状态。当我身处地铁车厢,满目都是正在阅读的男女老少,尽管车速飞快,尽管乘坐的时间短暂,但他们人人手捧一本书,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②在美国大都市、小城镇,最让我留恋的是遍布各个角落的书店。这里的书店,不像是赢利的场所,看不出交易的动机,找不到焦躁的气息,因为厚厚的地毯、悠闲的咖啡角、宽大的沙发、舒展的空间,甚至整洁清香近在咫尺的厕所,都使你觉得不能不坐下来静静地阅读一整天。
③看一座现代城市的文化高低,看一个居住群体的现代文明程度,标准是什么呢?——阅读。只有通过阅读状态,才足以洞彻一切。
④诗书传家久,虽说是我们历来信奉的传统,但在过去的时代,多数人是文盲,绝大多数人胼手胝足,终年忙于劳作,诗书阅读只属于少数人。而现代的社会,义务教育是基本,所有人都可以阅读为标志,所以,现代城市文化,人人阅读就是基础,大家都爱阅读也就成了起码的标准。
⑤当一个城市所有人都可以识文断字后,当一个群体拥有了大量闲暇时间后,除了工作需要、赚钱需要、生存需要而简单阅览外,多数人对情趣阅读、知识阅读,依然毫无兴致,将阅读还只是停留在简单致用的层面上,这个城市的文化实在说不上是现代城市的文化。现代城市的文化,已经不再是基本生存状况的反映,不再是少数人的酬唱、抒怀、记事,也不再是“言之不足,歌之舞之咏之蹈之”,更不是信息传布、文件传达、景物解说、聊天交友,而是多数人的一种高层次阅读。
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乘飞机和火车,周围的人不是聊天、打牌,就是吃吃喝喝;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养神、睡觉、翻阅新闻纸,成了普遍的景致,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所谓进步,是因为不再干扰别人,也不再以打发肚皮作为无聊时的乐趣。但是寻找信息式的浏览,与读书这样的阅读仍然不属于一个层次。读书是深层的阅读,这种阅读需要沉浸和静心,需要享受和领略,需要心灵的愉悦和满足,是带有审美因素与文化意义的。今天,当我们登上飞机或火车,由多数人阅读不阅读以及阅读的内容,就可以发觉这些人和他们所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品位。
⑦一个城市、一个群体、一个地区,多数人的阅读状态,显露了风气是否浮躁,认知是否浅显,心态是否焦灼,思索是否深入。在花园长椅上、建筑台阶前、公共汽车里、地铁车厢内,是阅读的人多,还是闲聊、发呆的人多;在家里,是傻盯着电视、上网胡扯的时间长,还是阅读的时间长;在所有公共图书馆,每天的阅读者的流量究竟占当地人口的多少,这些都是检验现代城市文化最为真切的方式。
⑧电脑在城市人口的拥有率,不一定体现城市的文化水平。是利用网络阅读,还是为了聊天交友查取信息,结果截然不同。并且,网络有可能让未经任何阅读思考、知识储备、纵横比较的轻言狂议变得畅行起来。从前,没有相关阅读经历的议论,因为害怕露怯而不敢贸然出场,今天,由于网络在身份、名称、来源上的含混与虚拟,正在促使阅读的分量在许多人的话语中日渐微薄。
⑨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通过电视剧、访谈节目、相关链接、时事讨论,还是通过阅读,这不是一个喜好或习惯,而是表明了一种层次:人们对知识对问题,是在乎结论、情绪、爆料、猎奇,还是注重思维过程、文化情趣?是浮光掠影还是沉静思索?是打发时光还是探讨究竟?尤其是,大量阅读可以多元地并且正负面地观察问题,让人们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知识。近些年,每看到一部电视剧热播,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欣喜若狂,好像由此才明白了历史的真相,我总会悲哀不已;每当一档节目收尾,于是一帮不属于文盲的人兴高采烈,似乎刚刚才得到了思想的启蒙,我也会禁不住叹息。
⑩多数人的阅读状态,正是现代城市文化的试金石!
(选自《文汇报》06.10.1.有删改)
1.文章的开头两段,作者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描绘了国外现代城市的阅读状态。
2.作者认为九十年代后人们的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的阅读。作者所认为高层次的“阅读”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阅读。
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现代城市的文化高低、文明程度高低,与人们的阅读状态有密切关系。
B.历史上“诗书传家”的优秀传统,在现代城市文化中没有能坚持下去。
C.电脑的普及,使没有相关阅读经历者,也敢于在网络上轻率发表见解。
D.把电视剧、访谈节目等,当作历史真相或思想启蒙,是低层次的阅读。
E.现代社会需要信息传布、文件传达等等,所以阅读是城市文化的标准。
F.城市图书馆每天阅读人数占人口比例的多少,可以反映城市文化状况。
4.为什么说“多数人的阅读状态,正是现代城市文化的试金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举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分析、说明“电脑在城市人口的拥有率,不一定体现城市的文化水平”这一观点。(不要用文中的例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风雨桃李
佚名
①我无诗才,不免会歪解前人的诗。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我特别喜欢,不为别的,想自己也算久经“江湖夜雨”;而执教以来,能让自己感到欣慰的,则是我的“桃李春风”。不想有一日见刘心武先生大文称梦中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佳句,更因为梦外有梦,竟申明专有,不肯与人共美,终于贻笑大方。以后一想到这两句诗就不能不想到这一段趣话,也就多了一笑。另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也是写有“桃李”的好句,我对此也做过自以为有趣的曲解,但是毕竟是一厢情愿,“桃李”会领你的情吗?
②泪,不过是有点咸味,而世俗的见解,永远有杀伤力。
③新春的时候,接到不少学生打来的问候电话。曾有人说过,当教师最大幸福就是桃李满天下,就是总有人想着你。这话固然是不错的。教师就应该是不灭的灯,不是蜡烛,烧完了就拉倒,也不是手电筒要用的时候可以任意拧亮。社会总是把教师这种职业比喻得不尽恰当。有些也哗众取宠,我曾听某教师激动地宣称:“学生是我们的上帝”,我想他是把自己比作商店营业员了。
④很惭愧,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过是阶段性的。也就是说,“照这一阵子,后来就未必管用了”。学生一走上社会,过上一段时间就会说,我们在学校把社会想得太美好了,没有想到社会有如此阴暗复杂的一面。曾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一个人在14岁的时候不是理想主义者,他是可悲的;如果他到40岁的时候还是理想主义者,那他是不幸的。——我起先惊讶于学生的世故,把这种话扔给老师,后来总算明白:就总体而言,我们学校阶段性的教育,目前还不是社会风气的对手。
⑤有学生在京城当上了处长,偶尔来电话总要告诉我他又见到谁谁了,他的享受待遇又加上什么项目了。我觉得,教师要了解学生,他的学生也要能了解教师,这个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所以我常常谴责自己。处长学生问我“怎么还是教师一个”,为什么没有一官半职,开导我:做具体工作太苦太没意思,“搞搞管理工作才是正途”;接着又谈到为水灾灾民捐款“没意思”。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学生敢对教师说这样的话,我在祝他飞黄腾达后放下电话。想到权力这种东西真是厉害,一个人有了一点权力,就敢向他先前的教师的人生观挑战了。我不能耍赖,说那不是我学生。你在学校的时候,我的确没发现他有那样的鸿鹄之志。又有个告诉我,他每年过年准备探亲时,行包都被有各种愿望的部下塞得满满的。而现在都作兴送钱了,他说这样的话时用的是无奈的口吻,但话语中也不无得意,——这年月,能够受贿仿佛也是一种资格。也有位学生劝我“凡事不必认真”,以前他是个很有自尊心的人,据说现在连老同学去找他办点事,也不得不备一份礼物了。
⑥我就此想起清初旧事,记得不甚清楚,好像是先生反清不肯投降,已经留了辫子的学生苦口婆心地来劝他。民国时奉系军阀攻涿州,傅作义死守;张学良久攻不下,就把傅作义在讲武堂的老师请来了。老师劝傅放下武器,傅执弟子礼,说,我跟老师学军事的时候,老师没教过我投降,所以学生不能从命了。
⑦社会风气不好是事实,但是如果因风气不好,就蹩进鲍鱼之肆,则是本身素质的问题,不能全赖在社会风气上去。再说,我的老师没教过我投降,我总不能拿着白旗跟在已经向钱权投降的学生后面亦步亦趋吧?
(选自《新视野》)
6.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A.批评刘心武先生,不肯与人共美。
B.借引用的诗句,导出本文的话题。
C.提出全文中心,表明自己的见解。
D.表明自己对“桃李春风”的理解。
7.第①段,“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原是写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作者在文中有意将“桃李春风”“歪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江湖夜雨”“歪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③段,“教师就应该是不灭的灯。”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④⑤两段,作者委婉表达了自己□□和□□的心情。因为他感受到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⑥段,作者引用“清初旧事”及傅作义的事例,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态度。
11.对全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世俗的见解”,主要指后文中某些学生的钱权思想。
B.“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出自辛弃疾词。
C.“学生是我们的上帝”,是一种哗众取宠的错误观点。
D.④⑤两段的学生事例,都是取自已经走向社会的学生。
E.作者用“鲍鱼之肆”来比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与环境。
F.作者并不同意“桃李满天下”是教师最大幸福的说法。
12.结合全文看,标题“风雨桃李”颇含深义,请分析一下,作者借此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⑴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⑵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⑶尘世难逢开口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⑷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⑸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⑹大音希声,________________。(《老子》)
⑺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6题。(8分)
天仙子
张先
《水调》①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
流景②,往事后期空记省③。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
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①《水调》:曲调名。相传为隋炀帝所制,唐代很流行。②流景:流逝的年华。③记省(xīng):清楚记得。
14.词中,能明确表达“午醉醒来愁未醒”中“愁”的原因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5.对全词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出诗人内心的愁闷无聊,时间由午后直至晚上。
B.“明日落红应满径”,写出诗人的想象,突出伤春之情。
C.“帘幕密遮灯”是写在花园里,因风大,灯火需要遮蔽。
D.这首诗表达出,封建社会不得志文人的叹老愤惋的情绪。
16.“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张先的名句。其中的“弄”字,历来为诗家称道。请对“弄”字的妙处,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登扫叶楼记
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①,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②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③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④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⑤,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的“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②四望:四望矶,山名。据《晋书·温峤传》载:东晋苏峻据石头,温峤筑垒四望矶以逼峻。③岑山:小山。④不暇知:顾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⑤差远流俗:尚能远离流俗。差:尚。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可胜计哉()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
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
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
18.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相携以往∕验之以事
②乃未始一至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①组两字用法相同,②组两字用法也相同。
B.①组两字用法不同,②组两字用法相同。
C.①组两字用法不同,②组两用法也不相同。
D.①组两字用法相同,②组两字用法不同。
19.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21.登扫叶楼观赏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墨翁传
高启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
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②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③,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炫璞而市鼠腊④,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⑤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⑥。”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⑦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⑧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注释〕①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墨沈:墨汁。③玄圭:黑色的玉。④炫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典出《战国策》:“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⑤玄:这里指黑玉般的墨。⑥泚然:冒汗的样子。⑦弸(pénɡ):充满。⑧徼(jiǎo):追求。
22.因为墨翁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售墨原则,所以“酬弗当,辄弗与”,因而“其门落然”。(用文中词句回答)
23.墨翁制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利者售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句回答)
24.作者引用墨翁的歌:“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是为了表现墨翁□□□□的品质(请填一成语)。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操杵臼”,“龟手黧面”表现了墨翁制墨时“用力甚勤”。
B.全文熔叙事与议论一炉,将要说明的道理寓于人物形象之中。
C.“他肆之屦恒满”中的“屦”,原指鞋,这里借指店中顾客。
D.墨翁是一位隐士。名字不为人知,服饰、行为、与常人不同。
26.作者文末说“闻其言足以自警”,道出写作目的。但有人说,此文与其说是“自警”,不如说是“警世”,这篇文章目的在于“警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70分)
27.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者、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在接受北京大学重奖时说:一个人如想在科研或其它方面取得成就,第一是做好人,所谓“好人”,就是考虑别人与自己一样多的人。他还说,他个人的长处,就是懂得自己的不足,懂得依靠集体。他今天的成就是依靠同事共同协作、艰苦奋斗20多年而获得的。
阅读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诗歌)。
哪里有免费的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下载啊
高中文理综合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文理综合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2012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昵(nì)称质(zhǐ)量衣钵(bō)因噎(yē)废食
B、刍(chú)议熟稔(rěn)露(lù)脸瘙(sào)痒难忍
C、奇葩(pā)笑靥(yǎn)当(dàng)真物阜(fù)民丰
D、绮(qǐ)丽木讷(nè)顷(qǐng)刻入不敷(fū)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B.上课铃声过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报告”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原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
C.毋庸讳言,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确实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
D.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急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预期落了空。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许多物象,本是无情无知的,但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传统的审美意象。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B.《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C.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5.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3分)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6.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4分)
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3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10.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1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贽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就:跟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吾其还也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4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1)
(2)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君子于其言,。(《论语》)
(2)爱其子,,于其身也,,惑矣!(韩愈《师说》)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李白《蜀道难》)
(4),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李清照《声声慢》)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D2.C3.C4.D
5.(3分)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6.(4分)
示例:略
7.(5分)
(1)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2)示例:
学生以学业为主,父母关心成绩没错;但我们的成长路上不仅只有学习成绩,强健身体、培养兴趣、磨砺意志、塑造品格等都应该成为交流的话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9分)
8.C9.D
10.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二)(20分)
11.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12.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
③丰富文章的内容。
13.①“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②“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
③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
④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14.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15.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
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9分)
16.B17.A18.C
19.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7分)
(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二)(7分)
21.还未展开芳心
2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三)(5分)
23.(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四)(6分)
25.(1)言之必可行也无所苟而已矣
(2)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
(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60分)
26.(60分)作文
略。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