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

百科 2025-10-23 20:01:57 手游攻略 阅读:7752次

大家好,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民谣童谣的内容,领悟二者的内容美、形式美。

3、学习作者描写母亲歌声的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读了矿工诗人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的节选,课题是:(生答)《月光启蒙》。

课文叙述了母亲在月光下对作者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看板书齐读)唱民歌、讲神话、唱童谣和说谜语。

二、理清写作顺序

课文的这四方面内容分别对应哪些自然段?

2-5唱民歌

6讲神话

7-9唱童谣

10-13说谜语

三、教学课文重点语段

你最喜欢哪个部分内容呢?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这部分内容好在哪里?准备朗读并给予说明。

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自己喜爱的语段,说说主要内容、语言特点以及你的读后感。

2出示文字:

月亮出来亮堂堂,

打开楼门洗衣裳,

洗得白白的,

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3组织讨论: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

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文中哪段话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写,对应第一段歌谣?找出来,读一读。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什么类型文章?

像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4谁再来读两段民谣?

5讨论怎样读好两段民谣。

出示文字: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吟唱”什么意思?轻声歌唱。

“深情”指什么样的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儿女的殷切期望)

“芳香的音韵”什么意思?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来到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6谁来再读一下两段民谣。

7下面请欣赏吟唱歌曲。(播放歌曲)

教学第三段

1再指名读自己喜爱的语段,说说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以及你的读后感。

2出示文字,指导朗读: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

——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3组织讨论

主要内容: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

语言特点: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4谁再读一下这三段童谣。

5谁能为我们演唱这三段童谣?

6请你仿照第四段话,描述一下这个同学的歌声。

()用()的嗓音()地为我们(),(),像(),像()。教室里立即飘满了她那()的音韵。

小结。

母亲的民歌民谣有什么特点?给了我什么样的启蒙呢?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句子:

1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讨论“豁然开朗”指我明白了什么: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2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讨论板书:“明快、流畅、含蓄、风趣”,“飞向诗歌的王国”。

五、布置作业:

你的妈妈为你唱过什么歌谣呢?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民歌童谣?把你搜集的读给或唱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2-5唱民歌明快

6讲神话流畅

母亲7-9唱童谣含蓄我飞向诗歌的王国

10-13说谜语风趣

《月光启蒙》教案(二)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用词语的引伸义及通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3、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4、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学生听歌并看歌词)

2、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我们曾经学过孙友田的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启蒙》改编的。

二、解题:

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三、初读课文:

1、读正确生字词:提醒大家“时辰”和“篱笆”两个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2、学生分节读课文,提两个要求:在课文中读准字音;想想,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为作者启蒙的?

3、学生听读课文。

4、学生和老师简评分节朗读的情况。回答问题:母亲是这样为作者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5、根据这四个内容分段:唱歌谣(1——5)讲故事、唱童谣(6——9)说谜语(11——13)(14)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细读课文:

1、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教师板书“美妙”)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请大家读读第一段“母亲为我唱歌谣”,读读想想。

(1)首先,童年的夏天,家乡小院的景色优美,你看: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母亲美,她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勤劳的母亲那样朴素清爽。

(3)母亲唱的歌谣美“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这首歌谣在赞美勤劳的劳动人民。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古语说:“凤凰非梧而不栖”,而今还有“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说,意思是家中有好运,有好兆头。而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短短一首歌谣就表达了人民向往幸福的思想,介绍了云南的建筑风俗。

(4)母亲唱歌谣的声音美,你听,歌谣是动听的,她的声音甜甜的,是那样深情,显然这歌谣也表现了她的美好心声。她的声音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潺潺悦耳。那声音简直就如花香般芬芳。

(5)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歌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家乡的歌谣是多少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母亲用歌谣将家乡的文化传给了幼小的作者。这些歌谣使作者的心灵明朗起来。母亲这种传承家乡文化的思想和举动使孩子收益颇多。母亲这样的做法难道不美吗?

(在上这段时,要注意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还要将自己的感受在朗读中演绎出来。)

2、请大家读读第二段“母亲为我讲故事、唱童谣”,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1)母亲在月光中的样子十分圣洁:“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2)幽默风趣的童谣音韵美

3、读第三段“母亲说谜语”,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母亲给我的猜的谜语也像童谣一样美。,开启了我的智慧。

4、读读最后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母亲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五、总结全文:

读完课文,你知道作者想通过此文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吗?(赞美母亲,感谢母亲)

六、再听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

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美妙月色美母亲美唱歌谣

讲故事、唱童谣美

说谜语

(感谢母亲,赞美母亲!)

(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

《二泉映月》教案(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饱经沧桑、泯灭、萦绕、跌宕、不朽”等词语。

3、通过描绘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整体把握课文得知要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和《二泉映月》琴曲意境等句段所传递出的情感。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二泉映月》教案(二)

设计理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

设计思路:

以朗读为主线,抓住主要问题,理解课文,了解欣赏乐曲。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朗读、查阅交流资料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并通过朗读理解4、5两个重点段。从而能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个重点段。

教学重点:

美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同学们提出了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让我了解到同学们个个都是善于思考的孩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手段解决这些问题,还要能够通过朗读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找精彩片断练读

1.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自己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畅,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了。(板书:读)

2.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生个别朗读。

三、理解重点片段(1)并指导美读

1.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这两句是同学们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同学问:阿炳为什么小时侯听不到声音,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还有的同学问:阿炳为什么能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声音呢?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知道阿炳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就可以了。课文中就有关于阿炳身世的介绍,看谁读书最仔细,把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3.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4.课文中的介绍是非常简单的,仅凭这样的几句话我们还不能深刻地理解阿炳的内心世界。还有哪位同学课外知识丰富,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阿炳,好吗?

5.(学生纷纷谈阿炳的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了解查阅资料的途径:可以上网、去图书馆、咨询专业人士等。)

6.师小结,指导朗读: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在中国音乐家的故事里找不到他的名字,因为他只是一个民间艺人。他是道士之子,自小便生活在道观之中。父亲和道观中的乐器班子给了小阿炳最初的音乐熏陶,他就是在那时学会了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的。后来,他又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不幸的是,21岁时,阿炳因病双目失明。从此,阿炳坠入了黑暗的深渊,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在生死线上痛苦地挣扎着。正因为他的一生坎坷不平,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悲伤,所以,当他在这个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孤独地坐在二泉池畔,心中百感交集,才能从泉水中听到——(引读)深沉的,伤心的,激愤的,倔强的……(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6.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两句,这次朗读要求同学们能做到美读。(板书:美)所谓美读,就是在文章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7.生练读,师巡视。

8.生个别、集体美读这一部分。必要时教师范读。

四、理解重点片段(2)并指导美读

1.出示“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2.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少同学问: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上,请你仔细读读,划下来。

3.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片段。

4.这些情感积淀在阿炳心中,久久无法宣泄,他要用琴声倾诉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5.放音乐,师随着音乐的旋律朗读有关片段(注意朗读与音乐的结合要恰当)。

6.这舒缓、恬静而又起伏激荡的琴声倾诉出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阿炳的情怀吗?

7.指导朗读。

五、熟读成诵

1.同学们读得真投入,已经做到了美读,想必其中的精彩片断已熟读成诵了吧。请你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背下来。

2.指导背诵。

六、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到了美读,有些片段还会背了。下课后请同学们把4、5小节全部背诵下来。

同学们,我国像华彦钧这样的民间艺人还有很多,像《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民间音乐也有无数,这些都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精华。你还了解我国哪些传统的民族乐器、民族乐曲?课余时间收集,下节课我们不妨开个音乐欣赏会。同学们,语文和音乐是相通的,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美文,多赏美乐,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附: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叹息

美读哭泣

倾诉

呐喊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我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就说,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我们分小组再来次朗诵比赛,怎么样?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之一:植树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2、有哪些语言特别有味?品赏: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

之三、结尾段的色彩1、教师引读第1.8节。2、比较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较并说说理由)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4、哪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三、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既恰当又不重复的词语。()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推荐理由: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集中,手段简化,致力于朗读、写字两大语文素养的,由于教者课前布置预习,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作为起点,节约了课堂时间,为下面的初步感受性朗读争取了较大的空间。

第二课时伊始的朗读比赛,巩固了第一课时的朗读,也为下面的“品诗韵,赏语言,用情诵,立志行”奠定了基础。三个咀嚼要点则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章语言,穿行其中,涵咏其中,悟情明理,体会表达特点,不亦乐乎!

暖流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暖流”是什么意思?本文中的暖流是指天气情况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江泽民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从“涌动”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心情十分激动)为什么会这么激动?(江主席看望师生员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再读生字词。

2、讨论识记方法。

3、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和蔼抑扬顿挫沉浸阅览致意视察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江主席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江主席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

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

4、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2暖流

兴奋喜悦

平易近人关心青年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儿童和春天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体会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喜爱、期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儿童和春天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谈话,这首歌熟悉吗?喜欢春天吗?你会到哪儿去找春天呢?

设计二:复习(紧扣课题)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找春天)

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寻找春天。找到了没有?快速地阅读,找出描绘春天景色的语句。

二、感受春天的景美

学生速读课文,找到之后,认真地读一读。你觉得春天的景色怎么样?

引导交流:景色如何?可以先说感受,再读相关的语句,也可以先读相关的语句,再加以读论。

(出示海棠图),你可以对着图来介绍一下冰心奶奶笔下的海棠吗?“海棠花……”

景色真美,让冰心奶奶“眼睛一亮。”你喜欢吗?你能把自己对海棠的喜爱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练习试读。指名展示。指导策略:读得让听得同学眼睛一亮。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他哪儿读得让你眼睛一亮。你抓住了海棠的花多,你注意了海棠花的色彩,你读出了海棠花生命力的旺盛。

齐读:“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

(出示第6自然段)一气呵成,齐读这一段。引读好五六两段。

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春天了没有,(找到了,而且是那么饱满,那么烂漫)板书:花儿旺,春光好。

三、感悟儿童的可爱

(一)过渡设计:花真多,老师不由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花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同样也是寻找春天,杜甫是只拣花儿多处行。而冰心奶奶却只拣儿童多处行(在课题上点出“只”)。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明确问题: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呀?

(三)引导学生探究:让我们一起跟着冰心奶奶到“儿童多处”走一走,看一看。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书,找出书上反映儿童多的语句。反馈: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说理解,体会多,统一认识,标上序号。

2、儿童真多!儿童多处怎么样呢?你可以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认真地读一读,可以把自己当成冰心奶奶,也可以从少年儿童同龄人的角度。把自己的读后的感受写下来,写在文章的空白处。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巡视

3、提出新的要求:有了自己的感受,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马上交流的时候,不但要说,还要读。

(四)引导交流:儿童多处怎么样呢?

“怎么样”的参考观点:充满快乐,很自由,我很羡幕他们,很幸福。充满了笑声。很有礼貌,无拘无束,充满活动。朝气蓬勃。

朗读指导重点是第一、第三自然段。

学生的交流方式:我感觉儿童……我要朗读的是……或我读的一句是……我感觉儿童……引导相互评价:你觉得他有没有读出这种感觉?引导相互补充:还有谁也准备了这一段,有自己的感受,也想读这一句的?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

大家真了不起,学习语文就要这样用心去读书,读出感受,读好感受。只要是自己用心去读的,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相信自己。

(五)统一主导性体验:调查一下,你作为同龄人,看这样的情景,羡慕他们吗?(欢乐多、活力足)想想冰心奶奶看到这些,心里想些什么呢?

(六)(出示海棠儿童图)这才是冰心奶奶眼里的春天,要寻找的春天。(可以提供关联词语不但……而且……说话)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冰心奶奶的心声。(出示第8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在冰心奶奶眼里花儿,儿童都是春天的一道风景)

追问:儿童与花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质疑或提问:“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也感到快乐”自己是谁,别人指谁?

读好这一段,背下这一段。

小结:现在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找春天,明白了吗?板书:(欢乐多,活力足)读好第9自然段。注意双重否定句的语气。

四、体会冰心奶奶的人性美

这一节课,我们跟着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了烂漫的春天,读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与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我相信现在大家已经对冰心奶奶有了了解,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出示冰心简介,适当拓展)

结束语: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花儿旺,儿童多处春光好,儿童多处欢乐多,儿童多处活力足,儿童多处总是春,我们都不虚此行!

今天我们都不虚此行,你们的活力让教师欢乐。

课后作业:(一)背诵课文

(二)读课外书

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花儿旺,春光好,

欢乐多,活力足,

儿童多处总是春!

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1398145/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