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生命沉思录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生命沉思录的知识,包括摘抄《生命沉思录》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摘抄《生命沉思录》
生命能否以一种沉思的方式、以一种文学的方式,来诠释和解读?生命如此炫目、美丽,我们干吗沉溺在病痛的挣扎中,沉溺在刀枪剑戟中?生命对于我们,无论一次,还是两次,还是无穷无尽,我们都可以美美地痛饮这生命的琼浆,把她当一次历练,当一次觉悟,当一次涅槃,当一次重生,让她不枉此行……这是一次忧郁而又快乐的心路历程,在生命的风景线中,踟蹰、徜徉,低吟、长啸,并以冥想的方式、以书写的方式、以吟诵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道场。在那道场的中心,是精神的曼陀罗花、酷烈的阳光和黑洞般被吸附的宇宙。于是,百般被世俗荼毒、碾压的肉身和思想,再次从桎梏中得到解放和飞升……
生不可喜,死不可悲。人的一切信念,都从体验生死而来。对死亡的恐惧、对爱情与信仰的渴求,使生命炫美如诗。因爱而生,因幸福和成就而存在,最终有尊严而逝。
现实中的人,对肉身的固化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欲求——祈求生长,渴望更壮大,拒绝衰老,恐惧死亡……谁都想让终结生命的子弹对自己擦身而过、拐弯、落于虚空,人人都想在被抓住的同时又被放下,可是,肉身顽强地遵循着自己的路径,一路快速前行。
越来越深刻地认知到:有些疾病的降临,仅仅是为了粉碎人类的野心。
而真正的生活,大多数时光是“简单的重复”,可怕的是,思想也简单地重复着,昨儿前儿的那些欲念又卷土重来,让人不得不惶恐:轮回,原来就在每天,就在每时每刻
一切信念,都从体验生死而来。
人因欲望而生,因欲望而死,所以,生门即死门。万物生于土,也归于土。荣耀归于至高无上的道。
在活着之外,有爱和美,而且正是它们,赋予了“活着”无比绚丽的色彩和神秘的力量。
唯有美,唯有爱,可以让生命激荡,可以让我们完整地看待一切,包括恶和天道的无情,并使我们的生命接近那无限,并得以超越。
美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一定命中和契合人性中最高的那部分神性,才有意义。
人生苦短。别太隐忍,因为人生的究竟是“无意义”,只是“白驹过隙”,关键看那缝隙中的一闪你白不白、亮没亮、飘逸不飘逸。哪怕是苦,也苦出点美感。
其实,上天给所有人的都是“隙”,小人物总以为大人物的舞台大,等你走到他那个位置才知那舞台依旧是个“隙”。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擦伤泣血,所不同的只是有人是挥着鞭子唱着歌过去的,有人是爬着过去的,有的人是憋死的。
你我各有各的世界,
你得你世界的碎片,
我得我世界的天。
其实,生命本身就有双重性。白天我们强大的神经和自保支撑着我们要做一个有礼有节的、既被现实操纵又试图操纵现实的“人”。入夜,我们便丢盔卸甲,在众多的时空里神魂飘荡。让睡眠修复我们、重整我们、成长我们,并熨平我们白日的伤痛。
我们会变成真正的“倮虫”,不再防卫、不再抵抗,在梦里,我们打开了生命根底的记忆和幻象,如来,如来,栩栩然蝴蝶也。
每天,我们都在看谁的力量更大,看谁最后得胜——但通常是,现实偷走了你的梦,赢得了你的人生。
生,是化臭腐为神奇;死,是化神奇为臭腐。
是男人,是女人,已不重要;是否长寿,是否短命,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性情地活过,你善意地与这个世界和解了,你美美地享受了肉身和人类精神这双重盛宴。你来过了,你也可以坦然地走了。
人,最好是:左手把玩永恒,吟月诵风;右手把玩无常,夏冰秋虫。如此,便以一种疏离的高贵水墨了时光。
养生并不局限于吃吃喝喝,而是打开肉体的桎梏,与万物谋求和谐的灵性成长。
据说人有五张面孔:
(1)公众自我——走在大街上的你。
(2)职业自我——你的履历和你愿意分享的部分。
(3)个人自我——你只分享给朋友的部分,你的日程、健康状态。
(4)隐私自我——你分享给密友和亲人的部分,比如你的婚姻、性或个人癖好等细节。
(5)秘密自我——你从不示人的东西,你的各种幻想、你难以启齿的往事或各种沉迷。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本我。一个是后天本我——这是由受精卵而生成的那个我,容貌、身架、肤色、语言等等。一个是先天本我——灵魂的秘密、家族的秘密和命运、为何生于此家而非他家等等。
所以我们很难全面地认识一个人
人为什么要伪装自己?要么是对别人太在意,要么是对自己的“真我”不满意。
有的人说个不停,其实,说的是孤独;有的人吃个不停,其实,吃的是寂寞。
紧闭双唇,或双唇微启,都是你内心的表达。一个是拒绝抵抗,一个是渴望。
因为幸福着,所以不孤独;因为痛苦着,所以不畏惧;因为纯真着,所以不媚俗;因为热爱着,所以不放弃。
病,不是单纯指身体的不适与困顿,其中还包括神魂的不安、颠倒与飘零;不病,不是指浑浑噩噩地活着,而是指清醒地、安详地、智慧地活着。
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只能有一个卵泡能够走出生命的绝境,并完整地走完人生的轨迹,这概率,比中奖还难,犹如人生,大多数人默默,而且孤独。有时候有好卵子,没有好精子;有时候有好精子,而卵泡尚未发育成熟;有时候多次的刮宫又把土壤变薄……所以多不容易啊,你、我,能有此生、能看到这美好的五月天,能感受这习习凉风。
有人说:活着,就是中了人生第一大奖。
有人说:所以,人的努力更多的是不被认可;更多的种子是不能发芽,更多的千里马是殁在荒郊野坝;有幸来到这世上,有幸有了表现的舞台,不鸣就枉有此生。
曲曰:唉!有时认命也是一种觉悟。
知道女子为什么贞专、男子为什么滥情吗?女子的卵子是个定数,大且少,成熟后一月排一个或两个;男子的精子小而多,一次有几亿个。大的东西一般启动慢,有些被动;小的东西精力旺盛,东奔西跑,异常主动。少的东西“物以稀为贵”,所以金贵、矜持;多的东西不浪费点都显得不大气。所以,唉,就这样吧……
而且,漫长的孕期也使得女人需要稳定的环境和心情,十个月,一个小小的蛰伏的生命,会把女人甜蜜地套牢,而忽略了外面的春夏秋冬。而男人,则对那个不可知的陌生的骨血感到不安和轻微的恐慌——他原本只想沉溺于情欲,只想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却没想到他原始的生命喜欢造化,并乐于生根发芽……
在得到一个温暖的女人后,还附带得到了一串孩子,这对男人,是上天的恩宠,还是惩罚?是消费了,还是被消费了?呵呵。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一切都不过过眼云烟。世界往前看看不清楚时,可以往回看,喝着酒,在淅淅沥沥的雨夜里,听着音乐,看历史,读史使人明鉴。
丘吉尔说过:你能看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多远的未来。
人为了保卫自己的私密空间,会像蚕那样为自己造个茧,自己的座位、自己的汽车、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床铺……久而久之,人和自我空间会形成一体,风格、气味、癖好等等完全一致,哪怕在最黑暗时,人也能自如地穿越。所以,私密空间并不只是个地方,而是我们安全感和保持心灵静谧的源泉。
所以,人的安全感和心灵深处的渴望,是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那里可以自由地呼吸,可以宽袍大袖,可以不修边幅,可以赤身裸体。其实,人更多的需求是——一种放肆的自由。
越来越感慨,沉静地对待生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有病时,先想想生活出了什么问题、情感出了什么问题……把这些绳扣解开了,生命的大药系统也就开始启动并发挥作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的本质在于和解,而不是对抗。不要急于消病,而是要消除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中隐藏着的生命焦渴、委屈、愤怒、恐惧和不平,届时病症都不再有意义,治病的最大意义应该在于重新唤醒和拯救我们的人生。
是活在愁眉苦脸病人堆里,还是活在打着鼓唱着歌的欢乐人群中,其结果肯定不一样,我愿我的群是后者。长寿短寿不重要,肥了瘦了不重要,天生蚂蚁,也生大象。不就是想活明白吗?!不就是想用眼耳鼻舌身意把这天地人情享尽吗?!佛还示疾呢,不照样璀璨,为我们漫长的黑暗敲响了永生之鼓!合十赞叹,奋起直追吧!
大环境是道。人的命和运都要依存于道,而且,更有大的宇宙法则在等着我们,不用急,不用怨,刍狗而已。
唯有心灵的苏醒和净化是人最后的依傍。
对应以上西医腺体之说,密宗气脉的理论说人体有三脉七轮之说,中医有“三焦”和“三关”说。
1.三脉
密宗气脉的理论认为,人体主要的气脉有三脉七轮。三脉是中脉、左脉和右脉。中脉是最重要的一条脉,蓝色,在脊髓中间,由海底至头顶。海底即肛门前的一片三角形地带,相当于中医之“会阴穴”,又称为“生法宫”。如果是女性的话,海底就是子宫。
在中脉的两边,有左脉和右脉,与中脉平行,距离极近。左脉为红色,右脉为白色。左脉下通右睾丸、右脉下通左睾丸,女性则通子宫。因为气脉是交叉的,它的路线与西医之神经有关,所以右边病时则左边痛,左边病时右边痛。三脉是肉眼看不见的,只有在静定时,气脉通了,才会看见它们。
2.七轮
是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和顶轮。此外还有一个梵穴。
【海底轮】
在脊柱下之基处,肛门二指之上,所在地约四指宽,相当于男性“会阴穴”、女性子宫口,又名基础轮。因其余之轮皆在此轮之上,所以,此轮为所有轮之力量与精神的供应处,其形有四叶。印度古瑜伽认为,有灵蛇(又称拙火、灵力、灵热、军荼利)以三蜷半之形其头向下垂落,在此中睡眠。此轮对应人体机能,与性腺、肾脏有关。
在情志上,此处是生与死、恐惧、不安全感、疼痛、混乱和忠诚的交集。当此处受冲击时,人会极度不安,有对生命根基的恐惧和对上天恩宠的渴望。
中医的命门与天癸之说与此相类。属先天本能部分,在人类快速生长的童年阶段,它如密闭之月光宝盒,绝不轻易地启动。
【生殖轮】
在生殖器根处,其形有六叶,主管性腺、卵巢、睾丸、前列腺等。
在情志上,此处跟欲望——占有欲与被占有欲、创造欲、激情、任性、罪恶感及禁欲有关。它常常被人的二元性所操控,即狂放又拘谨,首鼠两端。
【脐轮】
在肚脐处,其形有十叶,乃一极重要的中心点,相当于道家的下丹田部位,主管脾、肝、胰和肾上腺等。
在情志上,跟意志与平衡感有关。是人的勇气或懦弱的来源,藏着掖着,优柔寡断,在愤怒、贪婪、耻辱、失望等中纠结徘徊。
【心轮】
位于心窝处,有12叶,主管胸腺、心脏、肺脏等,相当于道家中丹田。
其良性反应涉及慈悲、慷慨、宽恕、服务、爱。其负面则是悲伤、执着、与环境隔绝、脆弱、依赖他人的爱和情感、害怕被拒绝、过分的热心或铁石心肠。
【喉轮】
位于喉根处,有16叶,主管甲状腺、扁桃腺和唾腺等。
涉及交流的困境与流畅。羞怯、敏感和畏惧会使得此处出问题。而自信的人则会利用健康的自我表达和互动,来传达神的意志或魔鬼的意志。
【眉间轮】
位于眉心处,有二叶,主管脑下垂腺,相当于道家祖窍。跟洞察力、视觉力和理解力有关,与先天的关注点有关,属于自我启蒙的地方。它只幻想和专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同时容易困惑、沮丧、过分智力化。
【顶轮】
位于头顶内,形如千叶莲花,即喻有一千气脉由此轮发出,相当于道家“泥丸穴”。
海底轮之灵蛇(拙火)醒觉,经各轮上升到此轮,便与明点(又称大自在)会合,修持者可享无上之大安乐,故又名大乐轮,主管松果腺。这里是灵魂的基地和最高自我的连接,与觉悟、结合、提升和未知领域有密切关系。承担着人类的悲伤、与存在分离的感觉、负担,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神秘的忧郁。
【梵穴】
位于两颅顶骨与后头骨之间,即初生婴儿顶门跳动极软之处;另一说在顶轮在此处四指外上方,离开头顶。在这里人体放出光芒,中脉以此为出口。
身密修气脉之法,主要是唤醒在海底轮沉睡之灵蛇(性能)即拙火。逐轮上升,最后到达顶轮,与明点相会合,进入三摩地(入定),流下甘露(又名圣酒、醍醐),滋润全身,得大安乐境,藉以治病、强身、延年、产生人体的超能力。
【生老病死】
生是无明苦,老是无奈苦,病是锥心苦,死是游离苦,由此,快乐成了一种奢侈,欢喜成了一种难得。但人活着,就要顽固地、坚强地“离苦得乐”。
如何得到快乐?先要明白快乐也是分层次的——饿时得到食物是快乐;冷时得到衣服是快乐;小朋友得到糖是快乐;过节时有朋友在身边是快乐;下雨时在昏暗中读诗是快乐;雪天有朋友来访是快乐;花开时是树的快乐……但最大的快乐是浪子回头,是幡然悔悟,是勘破无明和黑暗,是对生命根本的觉悟……那一瞬间,肉身血脉如蜜膏,如醍醐,融入大美,融入宇宙。
快乐可以通经脉,快乐可以把你的生物场扩大,快乐可以治愈忧伤,快乐可以延长寿命,快乐可以让你的脸上有喜乐纹,快乐可以祛除你的蝴蝶斑,快乐还可以使你变傻,变得大度、包容,也可以使你在喜乐的修行中加快步伐……
人对生命的感觉,有时可以言说,有时不能言说。语言,在强大的生命面前,常常苍白无力。
肉体真可怜,它封闭了我们,窒杀了我们,它就像一辆用旧的破汽车,带着我们,小心翼翼、气喘吁吁地在拥挤的雪后的道路上慢慢迂回,盲目而又坚定地变老……肉体又真灿烂,晶莹剔透,珠润光圆,在黑暗中,它也是璀璨的一颗星……
变老,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勇气。
一切都是悄然开始的,你的爱情、你的病痛、你的伤感……
但,最终,它们一定变得汹涌,变得让你无法控制,变得让你绝望,变得让你从灵魂到肉体都面目全非。
生活之道
现代人的病大多是从无形上得的,所以,如不从无形处下手,还是无能为力。因此说有些病人的病不是用药就可以治愈的,因为药是有形的,只能治疗有形的病。无形的病不过从人的欲念上得,从贪嗔痴上得——贪则积,则提心吊胆;嗔则结,则心怨肝硬;痴则执,则痴心妄想——如此神明已乱,百病缠身,能破妄念者方为上医。
读《内经》可以明了生命内在的运行大道,但我们还要明了生活之道。生活之道在很大程度上由眼耳鼻舌身意左右,你之所见、所闻、所嗅、所舐、所触、所想,使你的身体不像你的身体,你以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翁,但事到临头,你才知,你已无法控制自己,你一头栽进滚滚红尘,总是随波逐流……
一个人的五行:(1)和自然的关系。风寒暑湿会影响你的生活或你的情绪。(2)和社会的关系。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法律、风俗、金钱等等会制约你。(3)和他者的关系。有生你的有克你的,有养你的有害你的。(4)和自己的关系。自己的命和运,自己的心灵和肉体,自己的理性和本能。所以,人想要自由,谈何容易!
1.守本分
“本分”不过是人心灵美善的自然流露,是推己及人,不作伪,不虚饰。生活简单、待人真诚、礼尚往来等等只是本分。本分,是我们东方人的生活定律。对于女人而言,做母亲爱孩子是本分,做儿女体谅父母是本分,做妻子爱丈夫爱家庭是本分。但,爱情不是本分,情欲不是本分,多嘴多舌不是本分,它们有的是本能,有的是恶习。男女守其乾德坤德之本,尽其义务之份。所以,为了避免罪恶感这个词的纠缠,东方人便内敛地活了那么久。想让自己少烦恼,在于“守时守位”——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干正确的事,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好自己的事。天道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轨道秩序,宇宙便不存在。剩女的烦恼是该嫁时不嫁,总想嫁最好的,但最好的都是别的女人培养出来的;该生孩子时不生,要生时又没了月经。剩男都想挣够了钱再娶,但挣了钱又担心女人爱的是财……如此算计如此烦恼,生命自然蹉跎,感慨自然良多。
2.学会控制情绪
控制情绪的方法不是发泄,发泄有时会让事情不可收拾,而是:(1)换位思考。有人碰撞到你,也许是他心里有急事。(2)分心,太纠结于此则会越想越恨,想点别的事。(3)深呼吸,气一沉,脑子就不会发昏了。人生苦短,最好把精力花在有意义和美好的事情上。
生活中肯定有讨厌的人或事,命相犯冲的人会有天生的反感,何况佛教还说有前世孽缘,有些事和人是躲不过去的,干脆拿它当修行了,拿他当来度你的菩萨。若没信仰约束,再没点二皮脸精神,在这世道,活,不仅难,还苦。气着了,憋着了,还百病丛生,又不会写诗怡情,这一趟,不白来了?还是自己找点乐吧。
一般说来,心态好的,大多过得好;心态不好的,都不太好过。说白了,心态好的,容易知足,懂得感恩;心态不好的,喜怨。
3.学会享受孤寂
很多人只觉得心里空,并以为这个“空”用一个完美的男人或女人就可以填补。其实这“空”无非是原古的灵魂之空,是生命本源的寂寞,是存在之虚无。有此“空”,人才活着;觉此“空”,人才悟着。空中得光,人则尊;空中得黑,人即魔。所以,“空”是福报,要安享之。
人之痛苦,并不源于所得到的,而是源于永远得不到的。能得到的都是物质,得不到的一定不是物质。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空,那个“空”是我们对无限的渴望,对彼岸的渴望,我们知道人生不只是活着,哪怕是活到天年,如若没有和那至圣的完美合一,我们的人生依旧没有意义。
这世上,凡“大”者,必孤独。大海孤独,天空孤独,山脉孤寂,大地孤寂。所以,从你开始孤寂的那一刻起,你开始变“大”。但这种“大”有时让你受不起,有时让你害怕。因此,你必须锻炼自己,静静地审视自己,如若不行,先回到人群,等待自己灵魂的强壮与完整,直到有一天你以孤寂为美,你开始享受“大”带给你的辽阔,你便永远与那个小我分了手,你便永不回头。
4.身心放松法
(1)打坐,用身的静谋灵的静。
(2)泡浴,涉及清洁、洗礼、再生等主题。
(3)发呆,但要在旅行地而不要在家里,在海边看日出日落。用环境放松身体。
(4)听柔和的音乐。
(5)香氛按摩。让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爱抚你的每一寸肌肤。(6)微醺,迷迷糊糊地美美地傻笑。
(7)独处,宽袍大袖,蓬头垢面。
(8)和相知已久的人在阳台上无言默坐,眺望远方……人,当从不变处用功,不要在变化处用功。容貌与心灵和性情相比,是必然要变的、要衰老的,而心灵可以保持永远年轻灵动,因为,灵魂的本质在于神性,而容貌肉体等不过遵循成住坏空。所以,在不变处用功,善护念真性情和心灵,才是人生根本。总之,有真,才有善,才有美。
生命沉思录的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生命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沉思录的读后感1《季羡林生命沉思录》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遗憾,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它,但是它确确实实又是生命中的收获,可以入心且无声,象长了翅膀,在偌大的心灵世界里自由飞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带给人的是对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没有经历过遗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遗憾是一种感人的美,一种破碎的美,因为有它,人世间一切的真善美将更值得称颂;因为有它,生命将更值得去回味;因为有它,就有了远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其实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学会生气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这个世上,我们不应当太多的在乎和顾岂别人怎么样评别自己,只要你认为做的对,你就坚持去做。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自足的内心精神世界,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虽说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属于自己的锚,有了它们,你的心中就拥有了一个对你来说最安全的场所,就会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生命沉思录的读后感2我去年读了《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这本书是作者集大成,编辑的季老有关人生的名言名句。我各取所需地把其中的一些语句抄给同事欣赏,交流心得,颇有收获。我就来个串串烧,再学习一遍,再品味其中的哲理,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和行动。
季老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生活在社会上“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还说:“家庭是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人们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季老的话普通中见真理,我是个任性的人,头上有两个发旋,更加强了我倔犟的脾气。这两字箴言,我只做到真字,而不会忍。所以,一生坎坷,幸福指数就偏低了。
季老认为:“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动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时无论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走的路,不知不觉之中,不管有多少曲折,最终还是要走上。”可不是吗,什么缘分啦,机会呀,环境啦,舆论咯,国情啊…等等,都把你赶到这条路上。唯物主义不能解释,那就用唯心论解释吧。这里的忍字我是跑不掉的,俗话说的好哇,人到弯腰树,不得不弯腰哦!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人世间,波诡云谲,因过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连季老都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十字架肯定比季老的又大又重吧,我这样想。
季老还论述到忘和怀旧,对我也有启迪作用。他说:“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人不仅会忘,有时还要怀旧,“怀旧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季老生活的秘方就是如此吧,忘记痛苦,爱抚生命,感恩戴德!
季老饱受文革之苦,曾说:“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指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季老的感慨,也是我们大家的感慨吧。
生命沉思录的读后感3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北京大学开学,一位学子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北大报到注册,当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样的老人,就连忙喊来,请他帮着扛行李,并许诺付费。老人微笑着帮他的行李带到了目的地就悄悄离开了。后来在开学典礼上,年轻的学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台上,事后一打听,原来还是位北大的副校长。更令他震惊的是他就是享誉中外的学者季羡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将近百岁了,作为一位跨世纪的贤者,他历经了太多的沧桑,看惯了人生的荣辱,不用说其煌煌的著作,就说其自身,也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科书啊!
手头的这本《生命沉思录》辑取了老先生各个时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语,分人生卷和学问卷两辑,囊括为学与为人的多个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迹,像星星一样镶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闪烁着永恒的光亮。子曰:“四十而不惑。”照现代人的理解,认为人到了四十岁就会摆脱名利的干扰,人生变得智慧和通达起来。但翻阅老先生的生平,读他的人生论语,却感觉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么的乐观聪颖,超越洒脱。是什么使老先生始终那么自知豁达?是什么使老先生永远那么的清澈澄明?我在边读边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怎能无求?老先生说:“不管(人的)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老先生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但他又是那么的谦逊淡泊,,对待吃,他说:“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对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变应万变。一身蓝色的卡其布中山装,春、夏、秋、冬,永不变化。”对待官,他说:“我最讨厌人摆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爱摆。这是一种极端低极趣味的表现。”老先生曾经坦率地说:“我决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虚荣心的人,我也决不是一个完全淡泊名利的人。”他把对学术和事业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从少年到老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一直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他说:“无为而有为。”他一生面临的诱惑颇多,但一直淡然以对,他以学术涵养人品,以人品光照学术,他以炉火纯青的学术和人格,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永恒不变的精神品格。
先生曾经说,自己说的都是真话。我从这本书里真切地听到了他心灵的脉动。谈世相、论佛道、说文学、怀亲友、侃天与地、聊东方与西方,先生娓娓道来,三言两语,风格委婉,见解深刻,耐人寻味。我想,这除了与先生漫长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学术知识以外,更与先生通达的人生观念有关。先生学贯中西,对佛教颇有研究。先生说:“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先生研究宗教,而不信宗教,但却从相关教义中汲取人生甘露,将佛教玄学大而化之,参见世事,洞明人生。先生于无欲无求之间从纷繁的世务中超脱,在繁杂的世相中看透了繁华与兴衰,所以先生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步履是那么的从容,他一路走来,满身的智慧,让人高山仰止。

我今年三十岁了,要像先生一样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对事业的追求中去,把烦杂的私念抛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用先生话讲,就是“无为而有为”,淡泊名利,执着于事业。低调地做人,高调地做事,去创造价值。
《生命沉思录》摘记
近一段在读曲黎敏教授的书,《生命沉思录》。实在是太犀利了,总结的十分到位。这书不能囫囵吞枣的读,要精读。
摘记:人这一辈子受的困扰中,70%是情的问题,30%是事的困扰。
现代人得病大都从“情”上得,大多是由于“不遂欲”。但人们论病只在“事”上论,所以,真正能治愈的又有几人?!
所有的扫帚都不过是搅起灰尘,那些被搅动的,最终还要落于别处。所以,妇道的根蒂是徒劳,除了徒劳,还是徒劳……而少女们,沉溺于想象,她们纯净的双眼,对那灰尘视而不见。
明天继续!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