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现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和中国现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现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以及中国现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我想找2011秋电大所有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
古代汉语
作业1
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表示对象。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介词,表示行为对象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介词,表示被动。
4、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变成。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助动词,表示被动。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助动词,表示被动。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语气词,与何组成固定格式"何......为"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
1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处所。
1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助动词,表示被动。
1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动词,遭受。
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副词,仅仅,只是;是:指示代词,这
15、树成阴而众鸟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1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不必为之辞"。指示代词
17、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代词,这样
18、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疑问词,怎么能。
19、之二虫又何如?用作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这
20、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此其所以败也。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原因。
21、吾知所以距子矣。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处所。
二、解释下列词意义,说明与现代汉语中词性是否相同。
(一)莫:1、疑问代词,没有谁,不同。2、疑问代词,没有什么,不同。
(二)或:1、无定代词,不同。2、无定代词,不同。
(三)是:1、指示代词,这样,不同。2、指示代词,这,不同。3、判断词,正确,对,相同。
(四)非:1、动词,非难,不同。2、形容词,不正确,相同。
3、动词,责怪,不同。4、副词,表否定,不同。
(五)以:1、连词,表关联,不同。2、副词,将近,不同。3、动词,认为,相同。
4、介词,凭借,不同。5、连词,表原因,不同。6、介词,表时间。
三、说明下面字的意义
1、竟:副词,终于。2、少:副词,稍微。3、颇:副词,稍微。4、特:副词,但,仅仅。
5、稍:副词,逐渐。6、既:副词,已经。7、第:程度副词,但,只。8、但:范围副词,都。
9、曾:情态副词,竟然。
作业2
一、解释下列名词
1、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
2、封事:关涉机密政事,防止泄漏,使用皂帛作囊封板,所以叫"封事"。
3、檄文:是诏令的一个附件,多用于征召、晓喻、申讨,属军用文书。
4.箴铭:用于规戒的文章。
5、奏议: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
6、编年体:以时间为经,历史事件为纬的一种编排体裁。
7、诏令:是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8、箚子:就是札子,用于臣子给皇帝解答某问题。
9、行状:提供给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提供史官作立传的资料。
10、骚赋:摹拟《楚辞》而写的赋。
11、文赋:散文化的一种赋体,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推动下产生的。
12、纪传体:集中全面地描写历史人物的一种体裁。
13、骈文:在辞赋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
14、对策:皇帝就某一问题要求臣子回答。
15、颂赞:歌颂赞扬的文章。
16、古赋:骚赋以外的喊赋。
17、墓志铭:为了长久地悼念死者所刻的碑文。
18、记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某一专题的记录集中起来。
三、解释下列术语
1、传:传述的意思,传述经文的文义。
2、正义:也叫"疏",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3、疏:也叫"正义",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4、笺:表识的意思,指读书时有所顿悟用笔标识在一侧。
5、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
6、章句:每章之后用韵语写成的"章旨",总括全章大意。
7、集解: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8、曰、为、谓之:用来释义的,而且是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9、谓:被释词置前,解释词放后,常以具体解释抽象,以分体解释总体。
10、犹、犹言:一般用于近义词作注,或引申义解释本义。
11、貌、之貌:一般用于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表示某种情貌,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12、读为、读曰:注明音读的,一般用本字注明假借字。
13:之言、之为言、之犹言:一般用音义相同的词语来训释。
14、读如、读若: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三、给下列古文加标点,并说明黑体字意义,在句中作用或用法。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臣"、"父"、"子"是名词活动动词,意为"做好国君的本份,做好官员各自的本份,像个父母,像个子女"的意思。
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之":助词;"之齐语":名词活用动词,说齐国的语言;"傅":名词作动词,作师傅;"虽日":名词作状语,虽然每日;"谁":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意为"王与谁为善"。
3、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当":动词一般用法,应当;"乃":副词,于是,就;"族":宗族"谢":谢意;"许"赞许。
4、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谢"动词一般用法,推托有病;"说":一般用法,游说;"来":一般用法,到来;"富贵":使动用法,使......富贵;"死":一般用法,死亡;"然":指示代词,这样。
四、给下列各段加上标点,如有错误请分析原因。
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
孔子曰:"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3、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五、按姚鼐的分类,下列文章各属于哪一类
1、《孟子》论辨类;2、段太尉逸事状传状类3、柳子厚墓志铭碑志类
4、答李翊书书说类5、《韩非子》论辩类6、滕王阁序序跋类
7、荆轲赞颂赞类8、黄冈竹楼记杂记类9、艺文志序序跋类10、陋室铭箴铭类11、论积贮疏奏议类12、赤壁赋辞赋类13、祭十二郎文哀祭类14、谏逐客书奏议类15、送薛存义序赠序类
作业3
一、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错误
1、原文:(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译文:渔人既然出来了,就的得到了一条船,于是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处一处地做了标志。到了武陵郡,找到了太守,报告了这个(情况)。太守马上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前进方向的标志。找不到,没有再找到路。
错误:
既:终于。其:代词,他的。所志:所标志的地方。
2、原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情况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失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民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上进业忧愁,后退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不是这样人,我和谁一道呢?
错误:
进:在朝廷做官;退:辞官隐居
3、原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觽。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是值得宝爱的很多;士不出生在秦,但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来使仇敌得到好处,对内自己空虚而对外和诸侯中构筑怨恨,这样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错误:
士:贤士。
4、原文: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译文: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没听到过道理。贤明的人与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如今,滕国有堆满粮食钱财的仓库,存在物的府库,这是损害人民来供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明呢?"
错误:
虽然: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
二、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疑于死。慈母虽爱,无益于振刑救死,则存子者非爱也。子母之性,爱也;臣主之权,策也。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于外无死虏之祸。故存国者,非仁义也。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慈惠,则不忍;轻财,则好与。心毅,则憎心见于下;易诛,则妄杀加于人。不忍,则罚多宥赦;好与,则赏多无功。憎心见,则下怨其上;妄诛,则民将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轻犯禁法,偷幸而望于上;暴人在位,则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乱心生。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
翻译:慈母对于幼子的爱是任何其他的爱都无法超过的。但是孩子有不良行为,就得让他受老师管教;有了重病,就得让他就医治疗。不受老师管教,就会犯法受刑:不就医治疗,就会临近死亡。母子之间的天性,是爱;君臣之间虑的,是近利远害。母亲尚且不能用爱来保全家庭,君主怎能用爱来维护国家呢?明君通晓富国强兵的办法,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慎重地处理政事,就是富国强兵的方法。君主应该严明法令,明察计谋。法令严明,内部就没有动荡叛乱的祸患;计谋得当,对外就没有国破为虏的灾难。所以保全国家不是靠的仁义道德。讲究仁义道德,也就是要博爱慈惠并轻视财利;为人暴戾,也就是心地残忍并轻易杀伐。博爱慈惠,就不会下狠心;轻视财利,就乐善好施。心地残忍,憎恶态度就会在下属面前暴露;轻易杀伐,就会胡乱地屠戮无辜。不下狠心,就会赦免许多该受处罚的人;乐善好施,就会赏赐许多没有功劳的人。憎恶态度表露出来,就会使臣民怨恨君主;胡乱地屠戮无故,民众就会背叛君主。所以仁人处在君位上,臣下就会胡作非为而轻易犯法,以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君主的恩惠;暴人处在君位上,法令就会妄行,君臣就会离心离德,民众就会怨声载道而产生叛乱心理。所以说:仁爱和残暴,二者都能导致国家灭亡。
2、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悦近而来远,使近者悦远者来。"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通"拒"。障距,拒斥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血食,杀牲祭祀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雍门,齐都城西,为建造路寝路寝,台名,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
翻译: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于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间您同样问的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则帧。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
三、标点和翻译下列古文
1、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翻译: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讨他欢喜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高兴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时候,却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为小人做事难,但讨他欢喜很容易。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也会高兴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会百般挑剔,总是要求十全十美。"
2、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翻译:孔子说:"努力学习就接近明智了,尽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刚勇了。"知道了这三条,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国家天下的方法了。大凡是治理国家,一般有九条原则。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关心百姓;劝勉工匠,善待外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树立起符合周礼的道德;尊重贤人,就不至于在某些事情面前迷惑不解;爱护亲族,伯叔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敬重大臣,治理的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前来报答;爱护百姓,他们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会充足;优待远方来的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
3、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翻译: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作业4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唐代以前的诗歌或者唐代不讲究格律的诗歌叫作"古体诗";将唐代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诗叫作近体诗;二者主要区别:一是句数,二是押韵,三是平仄,四是对仗。
2、什么是平仄?什么是粘对?什么是拗救?
平仄是平声和仄声,是个声调的问题;同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主要是第二字)
相反称为"对",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同的称为"粘"。
3、什么是三平调?什么是犯孤平?
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称为"三平调";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中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应用平声,如改仄声,全句除尾句外,只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
4、根据首句平仄推演五律、七律平仄式的原则是什么?
一句之中平仄交替。同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主要是第二字)成为"对,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同的称为"粘",按照粘对进行平仄推演。此外,偶数句最后一字是韵脚,因此必然是平声,奇数句除入韵首句尾字是平声字外,其余尾字都是仄声,格律上不出现三个平声尾和三个仄声尾。
5、分析近体诗的平仄应采取什么步骤?
一要根据首句第二字与尾字平仄推出首句平仄句型;二要根绝首句平仄依照"对"、"粘"规律推出全诗平仄格式;三是找出实际字音与格式不一致的地方。
6、什么是对仗?什么是工对、宽对?什么是借对?什么是流水对?
对仗又称"骈偶"、"对偶",两两相对。
工对是指意义范畴相一致的词的对仗。
宽对指词义并不相同,而只是词性相对的对仗。
借对指利用汉字一字多义和同音字特点,巧妙进行对仗,可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
流水对指相对的两句是由一个意思连贯而下,也就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去掉上句或下句意思便不完整。
7、什么叫词调、词牌、词谱?
词调是写词是写词是依据的乐谱。
词牌是个汇总词调的名称,来源各不相同。
词谱是辑录各种词调,说明词的格律的著作。
8、词的用韵、平仄、对仗与近体诗有什么不同?
一是词可以同部上去通押,近体诗不能通押;二是词可以异部平仄换韵,近体诗不能。
9、在词牌上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词牌来源各不相同;出现一调数名和数调同名情况。
10、在词牌后面加令、近、引、慢、偷声、减字、摊破等字后,与本调是什么关系?
他们与词的字数多少有关,"令"是词牌通称,许多词牌尾加"令"字与原调并无区别;词牌尾加"引"、"近"的词,字数比原调多;加"慢"字的则增加更多。词牌上加"摊破"的不仅比本调字数有所增加,而是个别句子还分为两句;加"减字"、"偷声"则字数比本调有多减少。
二、根据下列平仄式,每种续写出十韵,如发生错误则分析原因。
(甲)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分析下列律诗的平仄,如有失粘、失对和拗救请指出
(用O表示平仄不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o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尾联出句的第三字"在"拗,第四字"歧"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O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O平平仄仄,O仄仄平平
晚情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平平仄O平,O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O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O平平仄仄,O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O仄平平仄仄平,平平O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仄仄O平平仄仄,平平仄O仄平平。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平平仄仄平平仄,O仄平平仄仄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仄仄O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平O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仄仄O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O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O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仄仄O平平仄仄,平平O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O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仄仄平平平仄O,平平O仄仄平平。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表示对象。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介词,表示行为对象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介词,表示被动。
4、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变成。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助动词,表示被动。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助动词,表示被动。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语气词,与何组成固定格式"何......为"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
1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处所。
1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助动词,表示被动。
1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动词,遭受。
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副词,仅仅,只是;是:指示代词,这
15、树成阴而众鸟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1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不必为之辞"。指示代词
17、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代词,这样
18、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疑问词,怎么能。
19、之二虫又何如?用作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这
20、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此其所以败也。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原因。
21、吾知所以距子矣。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处所。
二、解释下列词意义,说明与现代汉语中词性是否相同。
(一)莫:1、疑问代词,没有谁,不同。2、疑问代词,没有什么,不同。
(二)或:1、无定代词,不同。2、无定代词,不同。
(三)是:1、指示代词,这样,不同。2、指示代词,这,不同。3、判断词,正确,对,相同。
(四)非:1、动词,非难,不同。2、形容词,不正确,相同。
3、动词,责怪,不同。4、副词,表否定,不同。
(五)以:1、连词,表关联,不同。2、副词,将近,不同。3、动词,认为,相同。
4、介词,凭借,不同。5、连词,表原因,不同。6、介词,表时间。
三、说明下面字的意义
1、竟:副词,终于。2、少:副词,稍微。3、颇:副词,稍微。4、特:副词,但,仅仅。
5、稍:副词,逐渐。6、既:副词,已经。7、第:程度副词,但,只。8、但:范围副词,都。
9、曾:情态副词,竟然。
作业2
一、解释下列名词
1、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
2、封事:关涉机密政事,防止泄漏,使用皂帛作囊封板,所以叫"封事"。
3、檄文:是诏令的一个附件,多用于征召、晓喻、申讨,属军用文书。
4.箴铭:用于规戒的文章。
5、奏议: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
6、编年体:以时间为经,历史事件为纬的一种编排体裁。
7、诏令:是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8、箚子:就是札子,用于臣子给皇帝解答某问题。
9、行状:提供给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提供史官作立传的资料。
10、骚赋:摹拟《楚辞》而写的赋。
11、文赋:散文化的一种赋体,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推动下产生的。
12、纪传体:集中全面地描写历史人物的一种体裁。
13、骈文:在辞赋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
14、对策:皇帝就某一问题要求臣子回答。
15、颂赞:歌颂赞扬的文章。
16、古赋:骚赋以外的喊赋。
17、墓志铭:为了长久地悼念死者所刻的碑文。
18、记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某一专题的记录集中起来。
三、解释下列术语
1、传:传述的意思,传述经文的文义。
2、正义:也叫"疏",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3、疏:也叫"正义",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4、笺:表识的意思,指读书时有所顿悟用笔标识在一侧。
5、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
6、章句:每章之后用韵语写成的"章旨",总括全章大意。
7、集解: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8、曰、为、谓之:用来释义的,而且是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9、谓:被释词置前,解释词放后,常以具体解释抽象,以分体解释总体。
10、犹、犹言:一般用于近义词作注,或引申义解释本义。
11、貌、之貌:一般用于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表示某种情貌,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12、读为、读曰:注明音读的,一般用本字注明假借字。
13:之言、之为言、之犹言:一般用音义相同的词语来训释。
14、读如、读若: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三、给下列古文加标点,并说明黑体字意义,在句中作用或用法。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臣"、"父"、"子"是名词活动动词,意为"做好国君的本份,做好官员各自的本份,像个父母,像个子女"的意思。
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之":助词;"之齐语":名词活用动词,说齐国的语言;"傅":名词作动词,作师傅;"虽日":名词作状语,虽然每日;"谁":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意为"王与谁为善"。
3、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当":动词一般用法,应当;"乃":副词,于是,就;"族":宗族"谢":谢意;"许"赞许。
4、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谢"动词一般用法,推托有病;"说":一般用法,游说;"来":一般用法,到来;"富贵":使动用法,使......富贵;"死":一般用法,死亡;"然":指示代词,这样。
四、给下列各段加上标点,如有错误请分析原因。
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
孔子曰:"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3、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五、按姚鼐的分类,下列文章各属于哪一类
1、《孟子》论辨类;2、段太尉逸事状传状类3、柳子厚墓志铭碑志类
4、答李翊书书说类5、《韩非子》论辩类6、滕王阁序序跋类
7、荆轲赞颂赞类8、黄冈竹楼记杂记类9、艺文志序序跋类10、陋室铭箴铭类11、论积贮疏奏议类12、赤壁赋辞赋类13、祭十二郎文哀祭类14、谏逐客书奏议类15、送薛存义序赠序类
作业3
一、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错误
1、原文:(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译文:渔人既然出来了,就的得到了一条船,于是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处一处地做了标志。到了武陵郡,找到了太守,报告了这个(情况)。太守马上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前进方向的标志。找不到,没有再找到路。
错误:
既:终于。其:代词,他的。所志:所标志的地方。
2、原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情况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失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民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上进业忧愁,后退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不是这样人,我和谁一道呢?
错误:
进:在朝廷做官;退:辞官隐居
3、原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觽。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是值得宝爱的很多;士不出生在秦,但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来使仇敌得到好处,对内自己空虚而对外和诸侯中构筑怨恨,这样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错误:
士:贤士。
4、原文: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译文: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没听到过道理。贤明的人与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如今,滕国有堆满粮食钱财的仓库,存在物的府库,这是损害人民来供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明呢?"
错误:
虽然: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
二、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疑于死。慈母虽爱,无益于振刑救死,则存子者非爱也。子母之性,爱也;臣主之权,策也。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于外无死虏之祸。故存国者,非仁义也。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慈惠,则不忍;轻财,则好与。心毅,则憎心见于下;易诛,则妄杀加于人。不忍,则罚多宥赦;好与,则赏多无功。憎心见,则下怨其上;妄诛,则民将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轻犯禁法,偷幸而望于上;暴人在位,则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乱心生。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
翻译:慈母对于幼子的爱是任何其他的爱都无法超过的。但是孩子有不良行为,就得让他受老师管教;有了重病,就得让他就医治疗。不受老师管教,就会犯法受刑:不就医治疗,就会临近死亡。母子之间的天性,是爱;君臣之间虑的,是近利远害。母亲尚且不能用爱来保全家庭,君主怎能用爱来维护国家呢?明君通晓富国强兵的办法,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慎重地处理政事,就是富国强兵的方法。君主应该严明法令,明察计谋。法令严明,内部就没有动荡叛乱的祸患;计谋得当,对外就没有国破为虏的灾难。所以保全国家不是靠的仁义道德。讲究仁义道德,也就是要博爱慈惠并轻视财利;为人暴戾,也就是心地残忍并轻易杀伐。博爱慈惠,就不会下狠心;轻视财利,就乐善好施。心地残忍,憎恶态度就会在下属面前暴露;轻易杀伐,就会胡乱地屠戮无辜。不下狠心,就会赦免许多该受处罚的人;乐善好施,就会赏赐许多没有功劳的人。憎恶态度表露出来,就会使臣民怨恨君主;胡乱地屠戮无故,民众就会背叛君主。所以仁人处在君位上,臣下就会胡作非为而轻易犯法,以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君主的恩惠;暴人处在君位上,法令就会妄行,君臣就会离心离德,民众就会怨声载道而产生叛乱心理。所以说:仁爱和残暴,二者都能导致国家灭亡。
2、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悦近而来远,使近者悦远者来。"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通"拒"。障距,拒斥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血食,杀牲祭祀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雍门,齐都城西,为建造路寝路寝,台名,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
翻译: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于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间您同样问的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则帧。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
三、标点和翻译下列古文
1、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翻译: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讨他欢喜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高兴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时候,却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为小人做事难,但讨他欢喜很容易。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也会高兴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会百般挑剔,总是要求十全十美。"
2、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翻译:孔子说:"努力学习就接近明智了,尽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刚勇了。"知道了这三条,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国家天下的方法了。大凡是治理国家,一般有九条原则。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关心百姓;劝勉工匠,善待外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树立起符合周礼的道德;尊重贤人,就不至于在某些事情面前迷惑不解;爱护亲族,伯叔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敬重大臣,治理的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前来报答;爱护百姓,他们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会充足;优待远方来的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
3、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翻译: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作业4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唐代以前的诗歌或者唐代不讲究格律的诗歌叫作"古体诗";将唐代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诗叫作近体诗;二者主要区别:一是句数,二是押韵,三是平仄,四是对仗。
2、什么是平仄?什么是粘对?什么是拗救?
平仄是平声和仄声,是个声调的问题;同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主要是第二字)
相反称为"对",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同的称为"粘"。
3、什么是三平调?什么是犯孤平?
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称为"三平调";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中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应用平声,如改仄声,全句除尾句外,只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
4、根据首句平仄推演五律、七律平仄式的原则是什么?
一句之中平仄交替。同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主要是第二字)成为"对,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同的称为"粘",按照粘对进行平仄推演。此外,偶数句最后一字是韵脚,因此必然是平声,奇数句除入韵首句尾字是平声字外,其余尾字都是仄声,格律上不出现三个平声尾和三个仄声尾。
5、分析近体诗的平仄应采取什么步骤?
一要根据首句第二字与尾字平仄推出首句平仄句型;二要根绝首句平仄依照"对"、"粘"规律推出全诗平仄格式;三是找出实际字音与格式不一致的地方。
6、什么是对仗?什么是工对、宽对?什么是借对?什么是流水对?
对仗又称"骈偶"、"对偶",两两相对。
工对是指意义范畴相一致的词的对仗。
宽对指词义并不相同,而只是词性相对的对仗。
借对指利用汉字一字多义和同音字特点,巧妙进行对仗,可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
流水对指相对的两句是由一个意思连贯而下,也就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去掉上句或下句意思便不完整。
7、什么叫词调、词牌、词谱?
词调是写词是写词是依据的乐谱。
词牌是个汇总词调的名称,来源各不相同。
词谱是辑录各种词调,说明词的格律的著作。
8、词的用韵、平仄、对仗与近体诗有什么不同?
一是词可以同部上去通押,近体诗不能通押;二是词可以异部平仄换韵,近体诗不能。
9、在词牌上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词牌来源各不相同;出现一调数名和数调同名情况。
10、在词牌后面加令、近、引、慢、偷声、减字、摊破等字后,与本调是什么关系?
他们与词的字数多少有关,"令"是词牌通称,许多词牌尾加"令"字与原调并无区别;词牌尾加"引"、"近"的词,字数比原调多;加"慢"字的则增加更多。词牌上加"摊破"的不仅比本调字数有所增加,而是个别句子还分为两句;加"减字"、"偷声"则字数比本调有多减少。
二、根据下列平仄式,每种续写出十韵,如发生错误则分析原因。
(甲)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分析下列律诗的平仄,如有失粘、失对和拗救请指出
(用O表示平仄不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o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尾联出句的第三字"在"拗,第四字"歧"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O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O平平仄仄,O仄仄平平
晚情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平平仄O平,O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O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O平平仄仄,O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O仄平平仄仄平,平平O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仄仄O平平仄仄,平平仄O仄平平。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平平仄仄平平仄,O仄平平仄仄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仄仄O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平O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仄仄O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O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O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仄仄O平平仄仄,平平O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O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仄仄平平平仄O,平平O仄仄平平。
现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全部答案
现代汉语专题1形成性考核册(1-4)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语音部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词2分,共15分)
1.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旨在以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的运动,是一场书面语的变革。
2.前响复韵母:指没有韵头,韵腹位这个韵母前面的韵母,例如ao、ei、ai就是前响复韵母。
3.韵基:一个韵母,除去韵头,剩下就是韵基,包括韵腹和韵尾,韵基是组成韵母的基本成分。例韵母iang,其中ang就是韵基。
4.隔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中起分隔音节界线作用的字母,例如y和w就是隔音字母。
5.强辅音:强辅音指发音时有较强气流呼出,这样的音素是强辅音,例如普通话声母p、t、k。
二、填空(20分,每空1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起实施。
2.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推广普通话)。
3.我国20世纪的三大语文运动是指(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
4.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拼写方言的拉丁化拼音方案。
5.(汉语拼音方案)是在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推行的。
6.汉语拼音方案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构成的,其中字母(v)记录普通话语音不使用,字母(y)和(w)就其对音节的分界而言,主要用作隔音符号。
7.(国音罗马字)是政府批准的第一套音素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
8.汉语拼音方案声调表示方法采用的是(符号)标调法。
9.在注音时可以省略韵腹的韵母是(iou)、(uei)、(uen)。
10.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和[>是唯一的一对以(清浊)相配的辅音。
11.从语音四要素角度看,可以把一个表义的音节分为(音质部分)和(非音质部分)。
12.根据韵头的不同,韵母可以分(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类,根据韵尾的不同,韵母可以分(开尾韵母)、(元音尾韵母)、(鼻韵尾韵母)类。
13.韵尾影响到韵腹,使韵腹音质向韵尾方面靠近,这种同化现象叫做(逆同化)。
14.普通话语音系统一共有(6)个元音音位,(22)个辅音音位,(4)个调位。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作品对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具有很大的影响。
正确。比如北方话,在全国的重大影响与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在全国的传播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这些文学名著的传播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广北方话的作用。
2.汉语拼音方案规定i行、u行、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要使用y、w,其目的是要把26个拉丁字母都使用上,避免浪费字母。
不对。使用y、w的主要目的是分隔音节界线,避免音节混淆。
3.iou、uei、uen三个韵母,在使用中有时候省略韵腹,有时候省略韵头。
不对。这三个韵母在使用中与辅音声母结合时省略韵腹,自成音节时韵头元音要换成y或w,没有省略韵头的情况。
4.在给汉字注音时,字母i只有充当韵腹时,上面的一点才能省略。
不对。注音时,无论i是不是韵腹,只要上面有声调符号,i上面的一点就要省略。例如zhuī,字母i并没有充当韵腹,因为有声调符号,所以省略了一点。
5.韵母ü的原形在拼音时永远不会出现,因为注音时上面两点按拼写规则要省略。
不对。ü行韵母与声母n、l相拼时,上面的两点不能省略。
6.为了使读者读准字音,给汉字注音时,必须把变调标出来。
不对。给汉字注音一般不标变调,轻声不标调,而且有些变调类型也无法标出来。
7.清浊构成的音位对立是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声母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不对。普通话21个声母,只有4个浊音,其余都是清音,清浊对立的只有一对,不具有显著特点,
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才是普通话语音系统的一个特点。
8.用严式标音法,韵母ia和ua中的a是同一个音素,iao和uai中的a是一个音素,使用另一个音标记录。
不对。韵母ia和ua中的a是同一个音素[A>,iao和uai中的a是不同的音素[>[a>。
9.宽式标音中哪些音素可以合并出一类,关键是在于音素之间差别的大小。
不对。关键在于这些音素是不是互补关系,如果具有互补关系,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就可以合并为一类。
10.普通话语音系统只有21个声母,所以辅音音位也是21个。
不对。普通话有21个声母,但辅音有22个,还有一个不能充当声母的韵尾辅音ng。
四、用严式国际音标写出下列音节中相关字母所代表的音位或音位变体(10分)
1、字母a:yuan[a]zhuang[a]jia[A]bai[倒3a]lian[a]2、字母e:pie[E]wei[e]zheng[倒e]xue[E]de[丫型倒红丝带标志]
3、字母i:guaizhijiuweisi4、字母o:wo[o]bo[o]jiao[松u]you[松u]guo[o]5、字母u:luanxue[y]nuquan[y]jun[y]
五、查阅《学习指导书》附录《常用易读错的汉字》,给下列词语注上正确的读音。(5分。答案略)
呆板[dai平ban上]围绕[wei阳rao去]机械[ji平xie去]落枕[lao去zhen上]
露骨[lu去gu上]露富[lou去fu去]作料[zuo阳liao去]凿子[zao阳zi轻]
床笫[chuang阳zi上]皈依[gui平yi平]发酵[fa平jiao去]龋齿[qu上chi上]
脍炙[kuai去zhi去]抵掌[zhi上zhang上]喑哑[yin平ya上]光烨[guang平ye去]
荼毒[tu阳du阳]谥号[shi去hao去]水獭[shui上ta上]小觑[xiao上qu去]
把柄[ba上bing上]咀嚼[ju上jue阳]鹿茸[lu去rong阳]喟然[kui去ran阳]
六、问答题(30分,每小题5分)
1.结合从老国音到新国音的变化,简要说明国语运动的经验教训。
国语运动使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的国语深入人心。其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找到了统一的语音标准,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国语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第一,推行共同语,必须以一地的、一种活的语言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而不是人为制定一个五方杂音作为标准;第二,民族共同语必须具有明确的规范,必须有明确的标准。离开了这两个方面,任何人为建立的语音标准,都难以在实践中应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
2.韵母可以从哪些角度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样的作用?举例说明。
韵母可以从结构、韵头、韵尾三个不同的角度划分类别。从内部结构看,韵母可分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这种分类显示了韵母内部组成成分的语音特点,有助于方言区的人学习掌握。从韵头的性质看韵母可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开口呼是韵头和韵腹都不是i.u.ü的韵母,齐齿呼是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合口呼指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撮口呼指韵头或韵腹是ü的韵母。这种分类有助于说明普通话语音的系统性,有助于认识掌握声韵的配合规律。从韵尾的特点看韵母可分开尾韵母、元音尾韵母、鼻韵尾韵母,这种分类对于了解和说明语音内在系统很有价值,对于把握儿化、轻声音变规律有用处。
3.简要说明汉语拼音方案中字母ü的使用规则。
第一,保持原形不变当ü与辅音声母n和l相拼时,ü上面的两点不能省略,因为这两个声母同时也可以和u行的韵母相拼,所以如果把ü上两点省略了,ü和u就无法区分了。例如“lü”(律)不能省写ü上两点为lu,这样就与“路”混淆了。
第二,省略ü上两点这ü和辅音声母j、q、x相拼时,ü上面的两点要省略,例如jüanqü(捐躯)要省写为juanqu。这里之所以能够省略,不会和字母u相混,是因为以字母u开头的合口呼韵母绝对不会和声母j、q、x相拼,所以,j、q、x后面出现的元音u,只能是元音ü,而不会误解为u,例如ju、juan、jue、jun、qu、quan、que、qun、xu、xuan、xue、xun。
第三,省略ü上两点,前面加上y韵母自成零声母音节,ü前面没有其它辅音声母,这时ü上两点省略,前面再加上隔音字母y,例如üanüe(元月)要写作yuanyue,ünü(韵语)要写作yunyu。
4.为什么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没有以字母i、u、v开始的音节?
普通话有以音素i、u开头的音节,但是这样的音节,例如ian、ia、uei、uo、uan等等,但是这样的音节由于没有辅音声母,按照拼写规则,i、u要分别换成y、w,前面的音节要拼写为yan、ya、wei、wo、wan,这样在实际运用中就没有了i、u开头的音节了。v这个字母国际上通常用来表示浊唇齿音,与清唇齿音f相对。普通话语音系统中没有音素v,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中虽然保留了拉丁字母v,但实际上并没有使用。
5.《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有什么现实意义?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一,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项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这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规定了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三,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通过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对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这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增强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试述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语法标准的内涵
普通话要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的含义指语法规范要以书面语作为标准,因为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出来的,比较稳定,以书面语为标准还包括这样一些含义,必须是现代白话文著作,必须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书面语都可以作为语法规范的标准的。
关于现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