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呀)

百科 2025-10-23 02:53:07 手游攻略 阅读:6706次

最近很多小伙伴在找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以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呀对应的知识点,劳动晚报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的相关资讯,另外还找了一部分有关《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呀》的内容,文章篇幅比较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什么?
  • 2、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
  • 3、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意思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呀)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凭着读书看报,也能知道外界的事情。指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秀才”本是明清两代生员(经过考试而被取入府、州、县学的读书人)的通称,这里泛指读书人。

在过去,在交通和信息业不发达的时代,凭读书看报所能了解到的天下事是很有限的。到了交通和信息业很发达的今天,凭着多媒体计算机和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才可以坐在家中就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拼音为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复句式结构成语,作宾语、分句;指学习的作用。

语出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扩展资料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最早出处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句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白话文意思是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感知自己不足就越多。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老子认为,单纯凭借经验认识事物,是难以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群体的,还会扰乱人的心灵,想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炼,这样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也就是不通过实践,就能知天下,知天道,反而是行的越远,知道的越少,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意思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最早处出自于《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因为秀才通过学习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老子所说的不出家门就知道的天下大事,显然又远远超出了秀才的境界,也超出了书本知识。老子强调了识道重道的好处和重要性,同时告诉世人识道悟道的正确方法。只要在生活中时刻用心观察和体悟,就能够发现和感悟道,就能够成为象诸葛亮那样的智者,“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原文译文:不走出户外,通过道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不远行而知晓,不亲见而明白,不执意妄为而功成。 户:指家门, 牖:指窗户。

以上就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呀的相关信息啦,不知道有没有找到你想要的内容呢,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1426302/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