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百科 2025-10-19 19:33:57 手游攻略 阅读:1177次

最近很多小伙伴在找三省六部制的评价的相关内容,以及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对应的知识点,劳动晚报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三省六部制的评价》的相关资讯,另外还找了一部分有关《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评价》的内容,文章篇幅比较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请问:明朝的内阁制比起唐朝的三省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 2、列举三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并简要评价
  • 3、关于唐朝三省六部制
  • 4、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部门在现在中国分别是什么官职?

请问:明朝的内阁制比起唐朝的三省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优点:内阁制度比起唐朝的三省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慎迟集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避免了大权旁落,而三省六部制很容易产生这一后果。

缺点:比起唐朝的三省制,由于内阁制使皇权更加集中,会产生过度专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他权力无法起到制约作用。

评价:明朝皇帝以内阁佐理政务,而一切施政皆由皇帝专权独断,大毁者学士仅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实属皇帝的附属机构,皇帝往往借内阁以遂其私心,使明代之君主专制比纤孝薯历代为甚。

列举三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并简要评价

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虽然周朝的天子自称为王,但实际就是皇帝,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他既是中央机构的首领,也是诸侯的共主.他采取“分土封侯”的宗法制度和政治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统治天下.在睁乎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顷闹年来,天子称皇帝,仍然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大的权力,既是国家的首领,也是宗族的首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诸侯分封制.自从周武王灭了商朝后,把全国疆域分封给兄弟儿孙和功臣开始到清朝鸦片战争为止,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了使悉凳自己家族一统万世,都会分封自己的伯叔、兄弟、姊妹、儿孙.因为分封诸侯导致过很多的内部战争,最终使得从拥有一方统治权的诸侯被削弱为只享有衣食税收权的空爵!

3、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制度.几千来,中国中央机构总的来说是遵行了秦始皇的三公九卿制的模式.即使是从隋唐开始及其以后的三省六部制也是遵行其道的.只是结合各自时期统治需要略有变化而已.

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关于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朝的三省,其实就是将丞相之职一分为三,即门下、尚书、中书三省,三省亩散长官都是宰相,目的是皇帝集权、宰相分权。

唐朝宰相有的说共有369人,有的说共有524人扒搏。比较有名的有:

裴寂 、房玄龄、杜如晦、马周(得到毛主席的高春耐祥度评价)、长孙无忌、狄仁杰、张柬之、张九龄、姚崇、宋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部门在现在中国分别是什么官职?

、部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各自职责: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至隋唐时职责功能得以完善和清晰,《资治通鉴》记滑前圆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从中可看出它们的职权关系。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即负责政令的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属决策机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即负责审核政令,有驳回的权力),属审核机关,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尚书信塌省属执行机构,长官尚书令一人,副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理各种政治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务,职为宰相。 一言以蔽之“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 3、评价: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4、发展过程:三省分工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政事堂议事;但皇帝又命其他官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己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其他官员参政。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悔码章事(官名)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位,无实权。玄宗以后,中书舍人(官名)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官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宋承唐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审核天下重案的职权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另派升朝官分别主判,以处理残留事务,三省六部制仍是名存实亡。王安石变法时,以三省取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掌管文武大权。除正、副宰相外,门下、中书省分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后又分设门下后省、中书后省,为门下省及中书省下属机构。尚书省下领六部,由各部尚书、待郎(即尚书的副官)主管。 北宋1086年,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使三省合一,习惯上仍称三省。南宋1129年之后,除三省合一外,二十四司也时有合并。辽代南面官系统(即管理汉族的官僚体系,设于皇帝宫帐之南)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明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采纳哦

三省六部制的评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评价、三省六部制的评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1435911/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