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胡同文化汪曾祺(胡同文化的作者)

百科 2025-10-22 10:25:32 手游攻略 阅读:4406次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胡同文化汪曾祺,以及胡同文化的作者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胡同文化的作者

胡同文化的作者是汪曾祺。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胡同文化汪曾祺(胡同文化的作者)

汪曾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1939年就读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等,文学之路由此起步。1949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邂逅集》,在文坛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等。1950年起先后任《北京文艺》编辑,接受了民间文学的诸多滋养。

1962年到北京京剧团任编剧,直至离休,是现代京剧《沙家浜》剧本的主要改编者。1963年小说集《羊舍的夜晚》出版。新时期创作了《异秉》《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一批风格独特的小说,出版有小说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散文集《蒲桥集》《晚翠文谈》《塔上随笔》《独坐小品》《旅食集》。1997年5月16日因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7岁。

胡同文化作者

《胡同文化》作者是汪曾祺。

《胡同文化》这篇散文是汪曾祺先生以北京人生活为核心开展的一段行散而神聚的风俗风情之描绘。他将北京人在胡同里的生活习性和民风民情勾勒成了一副精美的画卷,从北京城胡同的形状构造到大大小小胡同的命名,再到胡同人民的处人处事与处情,其中无时无刻不穿插着北京胡同里人民独特而浓郁的社会之情、人民之意。

最后作者十分巧妙地把笔墨停顿到“文化衰落、甚至消逝”,这看似像作者的手上的笔突然脱落一般,毫无准备,猝不及防,但也正是这种“猝不及防”与“不经意”的凸显,使得胡同文化逐渐消失的状态更加让人不知所措,无形中流露出了作者产生的怀旧情绪和对胡同文化的怀念与伤感。

赏析

《胡同文化》中汪曾祺通过引用北京俗语“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来揣摩北京人“忍”与“耐”的处世态度。纵观北京城历史悠久的君王统治文化,令人不得不惊叹封建文化对于北京人生活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当习惯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尊严,北京人只有“忍着”“耐着”“眯着”才能保住性命。汪曾祺对于北京人逆来顺受的文化心态是持有针砭的态度,而“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七个字则进一步印证了汪老对于北京人处世之道的嘲讽以及揶揄,从而也自然而然引渡到了胡同文化衰败的必然趋势。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介绍

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赚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3、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胡同文化汪曾祺和胡同文化的作者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1441360/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