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左岸的记忆是潮湿的下一句
左岸的记忆是潮湿的下一句是时间长了,眼睛容易风湿。这句话出自电视剧《奔腾年代》亲情篇。全句是左岸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时间长了,眼睛容易风湿,所以啊,我们还得用记忆温存过去,用希望拥抱未来。所以左岸的记忆是潮湿的下一句是时间长了,眼睛容易风湿。
《未来是湿的》读书笔记
《未来是湿的》是美国克莱·舍基09年出版的一本思考互联网时代一些变革的书,原名是HereComeEverybody:ThePowerOfOrganizingWithoutOrganization,即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把原名译成未来是湿的,既抽象,又形象。
在这本书开头就阐释了,未来为什么是“湿”的。湿的概念是1988年鲁迪·卢克在他的《湿件》中第一次提出的,这里的湿件和硬件、软件相对,在前现代时代,社会按硬件方式组织,现代是按软件方式组织,而未来是按湿件组织。硬件是实实在在的,软件开始编码化,而湿件,内化到人脑之内,是知识、信念、才干。人与人之间的“湿”,也和“干”相对。干,类似于在机关、在工厂中,人与人是依靠制度而强制在一起的。湿,即凭借着缘分、感情、兴趣而聚在一起,饱含的是对人性的真诚关怀。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讲人情,讲仁义,但在工业时代到来后,高楼大厦和各种制度让社会变干了,现今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与人联系在不断加强,人们在网络上追寻兴趣、形成组织,社会将再度变湿。
而为什么互联网革命的发展会带来一个湿的社会,就要从组织形成的改变开始说起。传统中组织群体行动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必须需要管理的存在,而且是组织群体越大,相应需要的管理人员、管理费用越多,付出的成本越大,所以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科斯地板”,这一地板存在,限制了很多群体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有个关于组织的重大问题:一件事情最好是由国家来指挥进行,还是按市场的方式组织进行,最生动的体现就是我们立国初对于国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抉择。而这个问题背后有趣的点是它反映出一个现象,人们默认人不能做自我集合,只能在市场和国家管理之间做抉择。之所以说互联网带来变革,正是因为改变了这一点,人们开始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自我的集合。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人与人沟通的工具,它打破了交流上的时空限制,其便捷度远超面对面的交谈和历时很久才能到达的书信。在互联网上,由人自发进行的行动第一阶级的是共享,小从一组照片、几句语言,大到系列报道、专业见解,分享对于个人是没有难度和成本的,所以吸引着很多用户参与。第二阶级是协作,协作比共享难是因为需要改变个人行动与他人同步,但带来的结果也更深远,协同生产最著名的例子是维基百科,在坎安宁的提头下,维基百科以用户参与编辑、修改的方式成为了现今访问次数最多的网站之一。第三阶段是集体行动,这要求一群人共同致力于做一件特定的事,在一件公共事件发生后,信息的传播改变的公众反应的范围和力度,所以带来了波士顿教士性侵儿童案的转变。
在这样一些自发群体行动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组织的形成变得更加容易,组织成本变小,科斯地板失效,在传播更为便捷的情况下,政治对于信息的管控力变弱,终止一个组织的成本反而变大。这背后带来的一些影响包括大规模的业余化、原有社会契约的改变,和先出版后过滤的生产逻辑。
在我们思想默认了一项技术的存在的时候,变革悄然已至,对于如何面对这项变革,在书的结余部分作者有一个很好的总结,现在的我们就像坐着皮筏,沿着由技术环境决定的路线飞流直下,在这种速度下,是很难以控制方向甚至调转船头的,我们能做的,不是决定最终要去到哪儿,而是在去的过程中,扶好坐直。
全书不仅揭示了在互联网时代当下和未来的社会是怎么样的,最妙的是详细阐述了这背后形成的逻辑,其间还穿插了事实案例和各种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专业概念,在学术性与趣味性融合,不愧为互联网思维的大作。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 未来是谁的
不论我想不想,还是要从这个迷惑的标题讲起。“湿”代表人们之间的关系,过去是如沙漠一般干硬而残酷,未来是如绿洲一般充满生命力的湿润而美好。未来是湿件的组织方式,是一种无组织的组织方式,打破常规,因为互联网的诞生,人们可以通过社会性工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迅速有效地聚集在一起。我们说互联网的四大精神:平等、开放、分享、合作,它以世界性的姿态用着世界性的语言代码进行着一场蓄势待发的变革。
未来“群体的形成变得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这是现在就已能逐渐感受到的一个事实。文章从一场“人肉搜索”开始,它集结一群有统一关注点的网民进行福尔摩斯式的深入调查,这同样好也同样坏,福尔摩斯的侦查是他经验总结能力的体现,“人肉搜索”则是通过人人的力量号召,作为互联网群体的副产物。它好,它揭露真相,还原事实,却又是那么赤裸裸地暴露于曝晒耀眼的阳光下,像衣不蔽体的原始人一般,隐私受到侵犯,所以它坏。我们陷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就像让你选择维基解密中那几十万份文件是编辑还是原封不动,是坚持你原始的想法“透明”(这是一个好的初衷)还是为了与此涉及的人们的安全放弃”透明公开“。我们知道它的力量,就像伊凡娜拿到了本来没有可能找到的手机,互联网正在使不可能成为现实,这股力量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这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通病,我们或许不该像苛责一个双腿残疾人士不能走路一样对待这个问题,而是接纳并改善情况,这需要一场手术,需要一个康复的过程。
《Wethemedia》中称这样一个群体为“formeraudience”,我理解为土著居民。他们被赋予相同的社交和媒体工具,人人都有印刷机“”电视塔“,于是从原本的受众变成一个出口,成为自媒体。只要有一个公民发现这件事,就可以传遍世界。互联网无限复制的能力顿时让我觉得过去我们是有多浪费资源,任何一件事的成本都突然变得如此渺小,想到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感慨万千。新闻源源不断,这些信息对于互联网上的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平等的状态,但与此同时,筛选器的选择交给了我们,有些信息平等但不是公开的,不论是否写给你看,原来平等的信息由于我们自身的不同变得不那么平等,以前的信息是成等级性质的,现在的信息像一群没有漏网的鱼,大大小小的洞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虽便于收网时不被重网拖下大海窒息,却让我们错过了很丰富的晚餐。
曾经被传统媒体忽略,用专业的话就是没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现在像是地球上横亘的星罗密布的江河湖泊,因为“互联网意味着你在尝试任何事情前都无需说服他人的认同”(引自国际互联网前任理事斯科特•布拉德姆)。不论是小溪流还是亚马逊河,都在它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滋润和被吸收,汇聚和被分支,遍布于世界上每一处角落。当这么多力量支撑的时候,就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如坝口决堤,是久旱逢甘霖还是洪涝降临,这个两极作用取决于原始目的的发展方向,像一条射线,设想从一个点向一个空间发散成一个球面,无限种可能性,最后达到面的那根线周围充斥着暂时被隐藏的危险,随时会改变好轨道的方向。《平凡的世界》中当孙玉亭和金俊斌的遗孀私会被抓现行,他一直对着窗外喊着“还有个组织哩”,滑稽可笑之极,怎么算个有组织哩,过不久身为娘家的王家提着棍棒冲过来,然后金家人也马不停蹄赶过来,进行族之间的斗争,然后又因人群中一句混淆视听的话,两家人又冲向田福堂家,紧接着田家的人也不甘示弱进入这场群架中,最后是一场暴力血腥的斗殴。向王家通风报信的人就像社交工具传递着信息,然后一个个群体迅速形成,为着一个目的聚集在一个地方干同一件事情。一个是主动为了关心自己的族人不被欺侮而聚集在一起,一个是在受到外部打击的时候迅速汇聚。不论之前有什么都尽释前嫌,现在因为他们共有的特点即姓氏聚集在一起。
当时代经历如此长时间的等级信息封闭后,互联网的大门洞,为人们的信息共享和集体协调消除障碍,人们不再被一面之词蒙蔽,“共享的认识“使集体行动更快更有效,就像”快闪“的兴起,基石受到质疑、原则受到挑战,出现了不计其数的文化、政治、经济上的反抗,人们因为互联网有了集体的力量不再局限于抱怨而是获得变革,实现了过去不能实现的梦想和进步。协同的力量不可小觑,历史的主体永远是人民。在每一件社会事件中,群体都是被塑造的,人们的关系就像化学合剂,群体有时会重叠,虽然就像是相同水域里的不同船只,但包含就意味着排斥。
互联网是个放大镜,在这个命题下放大什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与人构成群体,群体又构成社会,社会性是任何一个社会中事物的最大特征。想找一部手机,干一件事,不需要自己一个人不断踩踏警察局的门槛,你有一个群体在互联网某处等待着你,记得高中化学试题经常会有某公司在网站上重金征集关于物质转化的实验方案,那时便让我惊讶,不住夸赞人们的智慧,类似于此的不同形式的命题都源于互联网的外包形式,杰夫•豪将这发展成了一个词“众包”。人们没有组织地组织在了一起,旧有的组织结构将不再适应未来,将被淘汰,这是社会效率的提高,是行动成本的降低。文章花了很多字句讲了传统的和创新性的组织结构方式,这就不浪费口舌讲“机构困境”“层级式监管”“公地悲剧”。未来组织是社会学家西巴•帕克特讲的“简单得可笑的群体构建”。
我们创造了工具,用以维持社会发展。工具因为人们的需求不断更新和被替代。现在人们用Facebook,用微信、微博,但更深层次的需求和发展还未被发掘。现在是一个混乱期,就像人们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转折中,媒体行业的震荡只是随着社交性工具的普及最先爆发的,我们发现,当缺乏职业培训的公众成为自媒体,成为报道的主体,那么记者的身份就变得不再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做某件事,则无论它多么重要,都已不够稀罕而不能让人为它掏钱”,同样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做记者能做的事情,记者这个职业也就不再需要,连同职业教育可有可无了,这不仅是“去职业化”,更是“去职业教育化”,当这硝烟蔓延到其他领域,当那些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传承几百年几千年的职业都被大规模业余化和新的未知职业取代的时候,这场革命将爆发在社会深处每一个角落。东野圭吾的《分身》给男主角换了一小块脑,此后他便在两种人格中纠缠混合,若是将整个脑都换了,虽然他还是他,但已经不是曾经认识的他了。
文章中讲到“万维网并非是在旧有的生态系统中引入新的竞争者,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我认为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这种取代是以竞争的紧张对峙开始的,然后又进行创新性的协调融合进行颠覆性的改变,以新颖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技术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就是使老的机构呈现新的特征。“
互联网上的协调性工具变成了像维基百科一样的协调性资源,它的分工很原始,群体很庞大,这段故事仿佛没有结局,积沙成塔,将一直持续下去,没有标准且时刻变化。像一块石头,被慢慢打磨,等待成为珍珠。编辑者们对它的爱与呵护使其越来越美好,每个人都对一件事物有着美好的愿望,尤其是与自身有关的。“新的社会工具正在使爱成为新的建筑材料”。它的模式很简单,它的早期成功正好造成它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动力。让人们修改别人的错误总是比纠正自己来的容易,在这么一个人人都不求回报的氛围中,大家都很团结,除了个别特殊情况需要约束,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像是创造了一个文字中的大同社会,人们分享合作的目的不再只是获得金钱报酬。而一旦涉及利益,当这个群体理解的维基百科的协议发生改变,就会产生背叛,这是一个人性弹性的测试,讲一棵树变成一艘船,将一片树叶变成杯子,给一块石头,会做成武器来保护自己。社会怎么变怎拗不过人性,人们是一报还一报的。这也是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现状。如果将维基百科放大到整个网络,人们可以对网络里面的一些东西进行纠正和协同生产,那整个网络就会变得洁净。不过这很难想象,因为人们的素质不都是那么高的,这时候就需要互联网能对一个人进行行为评价,让他对内容编辑的能力赋予等级并进行限制。
“只要当一门技术变得普通,直到最后无处不在,而被人们视若不见,真的变革才得以发生。”我们现处的社会还只是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就像两条腿,一只在前,一只在后。将来会是什么样,可能不只是对称参与和业余生产,人人将变成生产消费者。书中的很多东西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在这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在社会变革还未真正完全的时候,甚至技术还在不断改进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商业创新带入实践,对社会管理、社会模式进行思考,需要发挥才能或许还能留下自己的一笔,第一次变革需要300年。第二次进行了100年,这次变革将会更快,如果没有什么事可以证明我们的价值,我们真的找不到任何自身的价值感,只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