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的)

百科 2025-10-20 07:54:30 手游攻略 阅读:5574次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东山再起的主人公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东山再起的主人公以及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的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呢

一句话,成语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东晋名相谢安。

东山再起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其本意是指一个人退隐后再度出山为官担任要职。也常常比喻人失势后,重新恢复权势。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人,出身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官至典农中郎将,祖父做过太子少傅,父亲任吏部尚书。满门高官,谢安妥妥的是一个“官后代”,他自己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人各有志,谢安就像《红楼梦》的贾宝玉对仕途不感兴趣,又像现代人喜欢追求“诗和远方”,干了一个多月小官就跳槽不干,跑到浙江绍兴上虞西南的东山,隐居山林。他成天呼朋唤友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江边钓鱼,大书法家王羲之是他好友。上虞是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的故里。这样一种快活无忧的生活,活脱脱当代诗人海子的那个金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谢安优哉游哉,乐不思蜀,早把当官这回事抛到九霄云外,朝廷多次召他入朝任职,他就是不去。

谢安在东山一直隐居到公元360年,41岁时终于出山了。

他之所以东山再起重出江湖的原因,传说是受到了一个李姓歌女的刺激。有一天闲聊,歌女问:“谢公,要想救国安民,必先做到什么?”谢安答:“必先积蓄其德义。”歌女说:“德义不厚却想救国安邦,乃伏而舔天也!”——伏而舔天的意思是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歌女说罢,突然拔剑刎颈,血溅花叶倒地身亡。谢安悲痛至极,深受刺激,男子汉大丈夫还不如一个卖唱女子,他怀抱歌女仰天长啸:“安不如一个纤弱女子也,羞矣!”

谢安决定接受朝廷召唤,重新入仕为官。他一出山就干了几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安抚住当时朝廷权势滔天、怀有篡位之心的大将军桓温,维护了东晋皇权统治和社会稳定,避免了内乱,功劳巨大。第二件是公元383年,前秦大帝苻坚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谢安调兵遣将指挥有方,以少胜多大败苻坚大军。

淝水之战是谢安东山再起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以少胜多的典范。谢安几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保住了东晋王朝。

谢安指挥淝水之战的时候,并不在浙江上虞的东山,而是在都城建康,因思乡心切,他离开上虞来到建康,便在建康的一座土山上,仿造上虞的东山建造亭台楼阁,并把这座山改名为东山。谢安东山再起建功立业的辉煌事迹,引得历代很多诗人如李白、苏轼等都曾来东山赏月,凭吊谢安,并留下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东山吟》,怀念之情跃然纸上。因为有诸多文坛大咖的加持,谢安重出江湖就为东晋建立了不世之功,东山再起也成了人们形容一个人退隐后,再度出山为官担任要职的成语典故,口口相传千百年。

东山再起主人公是谁,东山再起的故事和意义启示

东山再起现在一般比喻免职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失败后准备好重新拼搏。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年)。父亲谢哀曾做过太常卿(管理礼仪、祭祀的高级官员)。谢安年轻时就很有才气,精通诗文,能言善辩,爱好音乐和书法,写得一手出色的行书。东晋大臣王导很器重他,因此他年轻时就出了名。

有一次,朝廷派人请他担任佐著作郎(协助编修史书的官员),他一口拒绝了,就寓居于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东南)。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他和好朋友王羲之等人一起游山玩水,作诗写文,或打猎钓鱼。后来,谢安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廷一再要他出来做官。

谢安迫不得已,才在扬州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宫)庚冰手下当了一个多月的官,便又告退回家了。来揭秘吧据悉不久朝廷又派他担任尚书郎(协助尚书办事的官员),他还是不上任。出来做官,他也回信加以拒绝。因为他屡次违抗任命,朝廷降下罪来,终身不许他做官。谢安就隐居于东山。

有一次,他来到临安(令浙江杭州)山中,坐在石室内,面对深谷,悠然叹息地说:“这里距伯夷隐居的首阳山(今河南洛阳北)太遥远了!”一天,他和孙绰等人坐上木船,到大海上去观览景色,小船离岸之后,越驶越远,忽然刮起大风,海浪拍打着小船,颠簸不定,大家都很害怕,有人就喊叫起来:“赶快回去吧!”谢安却神色自若,稳坐船头,口中不停地吟咏着诗句。

船夫见谢安如此镇定,心里非常高兴,并继续划船前进。风越刮越大,这时谢安才慢慢地间船夫:“你还往前划,一会儿怎么回去呀?”于是船夫才掉转船头,把船划向岸边。上岸以后,大家都佩服谢安的胆量。

谢安不肯出来做官,过着清闲的日子。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谢安不肯出山,叫平民百姓怎么办啊!”朋友们都劝他出来为国家办事。就这样,谢安直到四十多岁,才走出东山,踏上仕途,到东晋朝廷里做了官。后来人们就把谢安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出山后不久,晋简文帝就死了。大将军桓温听说后,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帝,就率兵以祭祀之机,想除掉谢安和王坦之两位大臣,搬掉这两块绊脚石。他进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城外的新亭,并在新亭埋下伏兵,派人去邀请谢安和王坦之,准备杀害他们。

王坦之接到邀请,心里十分害怕,就问计于谢安,谢安神色自若地说:“晋朝的存亡,在此一行。”他们一同来到新亭,会见桓温,只见室内外一派杀气,王坦之吓得汗流侠背,谢安坦然入席坐定,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应该镇守四方,你为什么在幕后埋下伏兵呢?”

桓温见他的阴谋暴露出来,笑着辩解说:“这是为了自卫,不得不这样!”结果,桓温不但没有对他们下毒手,也未敢夺取帝位,东晋由此避免了一场动乱。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谢安。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的)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扩展资料

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

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

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关于东山再起的主人公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1451018/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