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其实佛经是谁写的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佛经是谁写的书,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佛经是谁写的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佛教那么多经文都是谁写的
佛教的经文,多是佛陀所述,弟子阿难回忆记录,由众多佛的证阿罗汉果的弟子们认证无误后形成佛经。也有一些佛经,是佛教的高僧大德所著,或者其弟子所记载。比如《六祖坛经》,就是六祖惠能的弟子所记载。
最初的佛经谁书写的用的什么文字
谁书写,历史上没有记载,用的什么文字,第一次是梵文。印度古文字亦称梵书。相传为梵天所说之书。书体右行,为古今印度文字之本源,南北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具体情况如下:
史上的几次经典结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文献的记载并不一致,但综合两传文献,可以认为,佛教史上先后共有四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传说佛陀涅盘后不久,以其著名弟子大迦叶为首的五百人,在王舍城外毗婆罗山的七叶窟进行结集。这次结集的主要内容是由号称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和号称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毗奈耶(戒律)和法(经),然后经会议确定,编纂成书。因这次结集在王舍城附近,故又称为王舍城结集或五百人结集。
第二次结集王舍城结集后一百年左右,以耶舍为首的七百僧众,在毗舍离进行结集。此次结集的原因是毗舍离的僧侣违犯了原定的戒律,其中特别是出现了向人乞钱的事,于是又重新就戒律进行结集,确定了“十非法事”:①盐姜合共宿(盐姜允许储下供日后使用);②两指抄食(比丘原定正午前进食,但如果中午太阳的影子过二个指头时进食还可算正午食);③复座食(吃完了,还可再坐就食);④趣聚落食(食后,还可到附近村落再吃);⑤酥油蜜石蜜和酪(不到时候,也能吃酥油、蜜、糖和奶酪);⑥饮阇楼伽酒(比丘在有病时,可吃一些经发酵的酒);⑦作座具随意大小(比丘坐具可随意大小);⑧习先所习(出家前所习的东西在出家以后仍可学习);⑨求听(僧团有事需大家商量,但有些场合,可先作,事后再求承诺);⑩受蓄金银钱(可以受蓄金银财物)。此次结集称为毗舍离结集或七百人结集,又由于参加此次结集的多为佛教长老,故又称为上座部结集。
对于上座部的决定,毗舍离的僧侣不服,于是另召集约有万人参加的会议,并决定上述十事为合法。由于参加这一结集的人数很多,因而被称为大众部结集。这是佛教内部部派分裂的开始,此后,派别日益增多,从而佛教教义、学说和戒律也因部派之不同而有许多歧异和变化。
以上是南传佛教关于第二次结集的说法,但据北传佛教著作《异部宗轮论》所载,上座、大众两部分裂原因则是由大天提倡异说而引起的,即所谓“大天五事”。五事即:①余所诱(虽为阿罗汉,只要有生理欲望的存在,还有梦遗等事);②无知(还为无明所覆盖);③犹豫(还有对教理和戒律、三宝的存疑);④他令入(还需要佛和其他先辈的指示);⑤道因声故起(虽为阿罗汉,有时如不发出“苦”的声音,仍有世无常、苦等痛切的感觉)。
第三次结集根据南传佛教的传说,在阿育王时期,每天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名出家人,其中也有许多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佛教经典,并编辑了一部《论事》。论事,就是争论的问题,把不同派别的论点整理出来,正反面各五百条,合计一千条。现仅存一百十六条,都是目犍连子帝须所反对的论点。从《论事》中可以看出,当时佛教内部又有了进一步的分裂,部派林立,争论十分激烈。其中就涉及到补特伽罗的有无问题,犊子部公然主张有补特伽罗,而代表化地部的目犍连子帝须则坚决反对此说。
关于这次结集,北传佛教文献中并无任何记载,因之也不为北传佛教所承认。
第四次结集据说在上述三次结集之外,在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还进行过一次结集。这次结集是在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进行的,并对经、律、论都作了注释。现在,前两种注释已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称为《大毗婆沙论》。这是北传佛教的说法。南传佛教则把19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的五百僧人结集,作为第四次结集。这次结集首次把巴利语三藏辑录成册。
此外,又据1789年泰国伐奈那亲王著、经拉玛六世于1923年敕令出版的《结集史》一书所载,南传上座部共举行了九次结集。前三次在印度,中间四次在斯里兰卡,最后两次在泰国。前五次结集,经考证,与斯里兰卡的《大史》的说法相同。至于第六次至第九次的结集,并未能取得泰国以外的其他南传佛教诸国的认可。(高杨)
佛经是谁写的,根据是什么
从历史上来说,除了苟他马佛陀以及其弟子之外,其他的佛,菩萨是不存在的。
佛入灭后的三个月,印度Magadha的国王Ajatashatru举办了集会。地点是在Rajagaha的CaveoftheSevenLeaves(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罗汉MahaKassapa(大迦叶尊者),Ananda(阿难尊者),和Upali(优波离尊者)MahaKassapa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罗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久的Ananda重述经藏(Suttas),和持戒第一的Upali重述律藏(Vinaya)。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罗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罗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罗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是在哪里、什麽时候、什麽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第二次的结集在佛陀入灭的100年后。由阿拉汉Sabbakami主持。主要是针对非法10事。
·带著盐和装盐的东西并需要时使用
·午后进食
·在同一天到第二个村庄进食,破坏了进食的纪律(食量过多)
·在同一教区里却在不同的地方参加了超过一次的Uposatha
·向大众取得不该有的法令(权力)
·把习惯性的行为当作是首先的
·在饭后用乳浆
·喝还没发酵的发酵果汁
·坐在没有边幅的布上
·接受金银
之后的中国(佛陀宣扬的主要地区--摩歇陀一代)部分比丘并认同中国以及西方地长老们的判决,判决为10事非法非律。长老们就再次结集,参与人数700阿拉汉。但最后那些比丘还是无法接受判决,因此佛教从此分裂为上座部以及大众部。上座为长老之义,坚持长老的判决如法如律。大众部则不符判决而私下举行结集--Mahasangiti(大乘集会),并且从佛教分裂出去。
第3次结集在佛陀200多年后,法阿育王--asoka时代。由Asoka国王信奉了佛教,许多异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来取得Asoka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著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侣於是和他们分开了,并拒绝和他们一起参加Uposatha(布萨诵戒)。於是在Patiliputta约有七年没有Uposatha。当地佛教内部的异教徒数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统僧侣的数量,於是Asoka便请求正统僧侣们来和异教徒作Uposatha,但是被正统僧侣们拒绝了。
Asoka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扰,於是他送了使者到AhogangaHill去请阿罗汉MoggaliputtaTissa来解除他国内的困境。经过数次的失败以后,MoggaliputtaTissa终於默许了,他乘船到Patiliputta和Asoka会面。根据历史记载,Asoka跪在河里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对阿罗汉的敬仰。Asoka请求了MoggaliputtaTissa显示神通来证明他是位阿罗汉,他同意了并在Asoka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这更增加了Asoka对Tissa的信任。
[ThirdCouncil]随著MoggaliputtaTissa的建议,Asoka举办了第三次的经典集会。经过了Asoka的帮助,60,000位异教僧侣被逐出了僧团。MoggaliputtaTissa於是选出了1,000位阿罗汉来集成正法。罗汉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终於完成经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经典集会,MoggaliputtaTissa撰写了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ofControversy论藏)来推翻异教徒们加在佛教里错误的理念和观念等等。(此时有十八派异教在佛教里)第三次经典结束后,Asoka便送出传教士四处去传播佛教正法。根据Mabavamsa,佛教传到了以下国家∶
国名传教士名
(1)Kasmira-GandharaMajjhantikathera.
(2)MahisamandalaMahadevathera.
(3)VanavasiRakkhitathera,
(4)AparantakaYona-Dhammarakkhitathera.
(5)MaharatthaMahadhammarakkhitathera.
(6)YonaMaharakkhitathera.
(7)HimavantaMajjhimathera.
(8)SuvannabhumiSonatheraandUttarathera.
(9)LankadipaMahamahindathera.
此次集会一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南传上座部共有6次结集,而大众部有3次。有学者认为大乘佛教的原型是大众部,但正式的大乘佛教成立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至1世纪,从那时篇造起新的经典,以梵语为主。
上座部则是在bc29年举行第4次结集,地点为斯里兰卡。主要原因是当时已没有许多僧侣能像当时的阿罗汉Mahinda一样的将全部的经典记入脑中,配合当时文字的开发,於是当时便决定要将经典以文字记下以保存至后世。Vattagamani支持了这个想法,於是便举行了第四次集会,目的是将经典以文字记载。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这难免另人起疑。但在历史上经典的正确性的由来是这样的,在当时的SriLanka发生许多内乱,此时有许多僧侣回到南印度去避难,直到内乱结束后,他们才回到SriLanka和其他僧侣比对经典,发现所有重述的经典一字无误,於是便认证了在他们脑海里的经典是准确无误的。
这套口述和记忆的传统从佛入灭后便从未改过,每天僧侣们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经典的正确,若有偏差,便会请示长老正确的字句。所以经典会保存在无数的僧侣记忆里,他们每天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来确保经典的正确性。为了确保在未来经典的正确,他们决定将经典用文字写下。
[ForthCouncil]大阿罗汉Maharakkhita和五百位罗汉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并将其写在叶子上。地点是在一个叫做Alokalena的山洞。大会圆满的结束,且经典被正确的写下和小心的保存。从这之后,叶片书传播和出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和寮国等地。这叶片所记载经文就被称为最早期的文字版经典--贝叶经。早期的经典传播都是以贝叶传播,直到10世纪之后。
这就是最早期的佛经文字版本。第一次结集口头流传的文字是平民语--摩羯陀语,也是世尊在说法49年时常使用的语言。后人称为巴利文,意思是圣典语。直到进入斯里兰卡后才被翻译为梵语,但是在500AD的时候由佛音尊者Buddhaghosa在此翻译为巴利文。
http://hi.baidu.com/%BC%D3%C4%DA%C9%B3/blog/item/0b7cdc241362162cd4074289.html
http://hi.baidu.com/%BC%D3%C4%DA%C9%B3/blog/item/700ed64f154b143caec3ab56.html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佛经是谁写的和佛经是谁写的书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