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归化城是现在的哪里】:归化为什么要改名呼和浩特?,归化城(归化城代州人),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归化城(归化城代州人)
- 2、归化为什么要改名呼和浩特?
1、归化城(归化城代州人)
归化城
归化城俺达(阿勒坦汗)建,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区西南,行政隶属于玉泉区、回民区辖区内。设大南街、长胜街、长和廊、小召、兴隆巷街道办事处和回民区中山西路、通道街、环河街街道办事处。1931年后俗称旧城。蒙古语名清初:胡胡河屯、民国时期:库库和屯、日伪时期:厚和豪特、1954年4月25日称:呼和浩特。字面含义为“蓝色的城”,后在新闻报刊中转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
归化城北城门楼《归化城老街巷》 十六世纪初,蒙古族首领达延汗(小王子)统一漠南蒙古诸部,编六万户,左翼三万户,右翼三万户,以鄂尔多斯万户为亲军,由其三子巴鲁斯.博罗特指挥。嘉靖十年(1532年)巴鲁斯.博罗特次子俺达(今译:阿勒坦汗)继承土默特部东进驻牧丰州滩并加以经营,收容从口里出边的汉人。采纳逃边口里白莲教首领丘富、赵全、李自罄建议,从事手工业生产、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建起许多“大小板升。”使土默川一带形成“开云田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耕田输栗。”从此古老的丰州滩改称“土默川”,草原游牧民族地区进入了半耕半牧时期。
明隆庆四年(157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俺达和明政府连年征战的局事发生扭转,并开始进行了协调。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二十一日双方在山西大同县得胜堡举行了隆重的封授仪式,达成通贡互市协议,俺达接受明朝廷诏封顺义王称号。开宣化张家口堡与喀喇沁部互市、大同得胜堡、水泉营堡与土默特部互市、宁夏花马池与鄂尔多斯部互市。从此漠南蒙古进入了和平年代。由于明蒙间来往频繁,大板升城以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俺达就在阴山下大板升城的基础上于隆庆六年(1572年年)修筑起了一座草原王府城。
万历三年(1575年)城筑成,派使者带礼物进京求赐城名。万历皇帝赐“归化”城。在皇帝未赐城名前,这座城叫:胡胡河屯。明朝廷赐汉城名“归化”后,归化城一直叫了356年,才改称旧城。归化城的建成为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归化城建成后城不大,呈正方形,每周边250米,只有南北两门。北门内西建有顺义王府。《归绥县志》载“归化城、俺达建,明万历年赐名,周二里,高三丈,南北两门,北城门楼祀菩萨象座刻九猪。”九年(1581年)俺达和夫人三娘子扩建归化城。并得到明朝廷张居正的支持曰“若物料,量助之,以慰其心可也”。后因俺达去世及财力原因未果。但金钟哈屯(三娘子)久居归化城三十多年,各族人民感念她的关爱,就把归化城称作三娘子城。从此,归化城四百多年来无战事、地震、自然灾害,城内外先后建起了礼拜寺(清真大寺)、太平召(宁褀寺)、城隍庙、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是你念你的经、我拜我的佛。蒙、汉、回、满、藏各民族和协团结共同生活在归化城没有发生过矛盾,于是归化城老百姓就说:归化、归化、逢凶化吉,福城宝地。民族团结,和平共处,化干戈为玉帛,国家安定,有多好。最近几年有人指出归化城城名带有民族岐视,并在社会中传播,如果说归化城是一座带有民族岐视的城,那么顺义王,忠顺夫人又该怎么解释,疑是挑起民族矛盾。
归化城副都统衙署
清初,归化城内设置土默特左右两翼都统署。康熙三十年(1691年)土默特两翼并六大召喇嘛修筑归化城,这次扩建归化城,在原有基础上北门不动,只括东南西三面,筑土城墙,建城门。东门“承恩”、南门“归化”、西门“柔远”、北门“建威”,同时在城外置东、南、西、北四座驿站,当地人方言称之为:茶坊。由此,归化城由口字形改成凸字形,初步形成今天之城区轮廓。到乾隆二(1737年)年,归化城里、城外置有诸衙署八处,即:土默特左翼都统府、土默特右翼都统府、归化城厅同知衙署、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物分巡归绥兵备道、土默特归化城副都统衙署、归绥道管獄巡检署、归化关、 土默特总管衙署。
土默特衙署《青城老照片》
从此,草原王府城演变为名复其实之衙署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把设在归化城所有衙署之军政大权收归绥远城将军衙署,归化城逐步向物资集散地过度,并产生了后来称雄蒙古的旅蒙三大号大盛魁(大盛魁初名“吉盛堂,”雍正二年更名大盛魁,咸丰年间总柜由乌里雅苏台迁到归化城,以放龙票为主)、元盛德(元盛德初称“元盛宏,开创于康熙三十年,早于大盛魁,以孳养牲畜为主)、天义德(以放龙票为主)。
到清末民初时,归化城以形成城南大召至小召一带商业中心。字号有药房:永合堂、德泰玉,餐饮有:锦福居、荣升园、旺春园、惠丰轩,戏馆子有:宴美园、同和园,茶馆有:万明元、双德元、四合元,杂货铺有:三元成,首饰店:万福银楼。城北形成药材牲畜市场并形成街巷81道,故人们在谈论归化城时,以“三湾、四滩、一圪料、十八道半道街”,来盖括归化城。
归化城是形成于明、扩建于清、兴盛于民国的一座塞外故城。这座古城从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后到后金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m年)的半个多世纪一直是土默特部顺义王黄台吉、扯力克、卜失兔、俄木布和忠顺夫人三娘子(金钟哈屯)在漠南蒙古(鞑靼)的政治、经济、军事指挥中心。是清乾隆四年(1739年)前内蒙古乌、伊两盟及土默特左右两翼两旗政治军事首邑(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驤)。康熙年间,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军事指挥机构驻归化城右翼都统署。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后,绥远城设置,归化城便由政治、军事城渐渐转向商贸城。
归化城南门大什字《网络配图》
民国十年京绥铁路开通,归化城进入快速发展期,许多的京、津、冀生意人来到归化城办“洋行”,建商号。打破了晋商一统天下的局面。半随着商业的兴旺发达,传统的经营理念模式以不实应新的环境。归化城著名的旅蒙三大号生意出现了滑坡,到民国十八年时先后关闭和倒闭。”由于归化城的城墙、城门制约了发展带来不便,于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绥远警察署下令把归化城南门、东门、西门拆除,只留北城门楼做为归化城标志。南城门拆除后,使城里城外南北贯通,产生了北门内街,(民生北路、大北街)大南街。
大北街路西(今工商银行)郭雁平摄(民生中路)街中开创了:恒聚兴、忠义恒、祥源通、增盛魁、增兴源、得铭号、元复永绸布庄,人称绸布七大祥。鞋帽百货:德华兴、老三顺、大德成等。金银首饰店:宝华楼、天宝楼、饭馆:麦香村、凤林阁等,茶馆:中和元、广和元、德顺源、庆春源等。于是就有了“要穿绸缎恒聚兴、要买鞋帽德华兴、要打首饰宝华楼、要吃海味麦香村”顺口溜。产生了会炙人口的新地名:羊岗子、大什字、皮裤裆、人市、西口子等,命名了195条街巷。城区内置区四即今天的玉泉区和回民区南部。从此归化城做为商埠盛行七十年,大南街留下“北京的王府井”美譽。
1980年后,旧城区改造,呼和浩特市商业中心东移中山西路。今天的归化城虽以失去早日的商贸中心称号,确被打造成为呼和浩特市的旅游中心。1986年4月呼和浩特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化历史名城。
文曹建成2016年
(此文已经申报著作权,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
2、归化为什么要改名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坐落在河套平原东侧的土默川平原。呼和浩特在蒙语里是“青色的城”,是建国后才成为正式的城市名称,在这之前呼和浩特还有过归化、绥远等名称,那么为什么内蒙古的首府要舍弃掉上千年的名称,而要改名为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成吉思汗骑马像 来源.Pexels
敕勒川,丰洲滩,南北的要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敕勒歌唱出了南北朝时代北方游牧的生活之景。诗歌之中所描述的敕勒川,位居阴山下,地处黄河“几字型”的顶部,囊括了广义上河套平原的土默川平原,在地理分界上属于我国的农牧交界处,古代时期这里则被称为丰洲滩。
阴山下的敕勒川草原 来源.Pexels
得益于黄河和大青山,土默川平原具备了塞北所缺的水源。在生命之水的滋润下,这片土地既有肥美牧草,也有肥沃土地。同时往北辐射内蒙古高原的游牧经济区,南通往汾河谷、关中平原地这样的农耕经济区,作为河套平原的一部分成为连接塞内外的重要通道。这种宜牧宜耕的土地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其必然处于农牧文明争夺的焦点地。
呼和浩特所处环境示意
早在战国时期,赵国就驱逐匈奴在此地建立云中郡,利用这里的天然草场养育良马训练骑兵。秦皇汉武更是接连出击,设九原郡建城,以此处的良马来训练骑兵出击草原。当中原王朝退却时,这里又会成为游牧民族的拓展枢纽。在河套平原蓄养精锐骑兵,向东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直接进攻现在的晋北,向西可以控制河西走廊甚至辐射到藏疆。倘若向南,只需一天一夜,骑兵便可兵临长安城。汉代的匈奴骑兵就让汉文帝惴惴不安;唐代突厥的颉利可汗率领骑兵在一天内突进到渭水河岸,李世民匆忙之间订下渭水之盟。
当然,河套地区所带来的不只是军事上的交锋,也有南北经贸的汇集。历朝历代之中或是游牧民族的掳掠,或是朝廷的强制迁徙,亦或者是自主逃亡,大量中原人民来到这里。对于中原而来的流民这里没有漠北草原的干旱,又能从事熟悉的农耕活动。中原人民向北迁移便在此处兴建房屋,开垦农田与少民杂居。
归化城,呼和浩特的起源
自明太祖朱元璋将蒙古从中原赶回草原,明朝修建长城后,河套平原再次成为了游牧民族的控制区域,成为蒙古在塞外的一块沃土。平原北侧的阴山可以减缓冬季的寒风;黄河和雨水养育了肥美的牧草,因此蒙古中的土默川部迁徙至此,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定居点和牧场,谋求自身发展,土默川平原由此得名。
来源.Pexels
明中期,土默川部的达延汗借助土默川平原所带来的地理优势迅速壮大崛起,并再度统一分散的蒙古各部。统一后达延汗就寻求与明朝开通互市,希望改变蒙古纯靠军事掠夺的发展方式,以互市来实现和平发展。但这条路一波三折,在开市与闭市之间反复。
后来,俺答汗继位,他与祖父达延汗一样胸怀复兴蒙古的壮志,也明白要通过互市来谋求蒙古的发展。因而在“庚戍之变”后,俺答汗开始积极遣使与明朝达成协议请求开通互市,实现汉蒙的官方通商,俺答汗也由此获封“顺义王”。同时俺答汗对内着手建立起适应和平发展的统治机制来稳固自身的统治,维护蒙古诸部的统一。
而在诸多举措中就有一项是兴建新城,俺答汗的构想是效仿元大都修建一座代表蒙古政治文化中心的代表性城池,使它成为蒙古在各部分立驻牧形势下的政治统治中心,并藉此达到维持秩序的政治目的。在经历考察后,俺答汗最终选择了在大青山南侧的平原地区兴建新城。之所以选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俺答汗和土默川部的核心统治区,同时这里聚居了大量的汉人移民者。
呼和浩特矗立的建成者俺答汗雕像 来源.Pexels
在建城的过程中俺答汗以元大都为参考样板,以政教合一为原则,城市布局上以召庙为中心往四方铺开,建筑风格上也是蒙汉混合。正所谓是:
“仿照失陷之大都修建呼和浩特”
——《明史》
如今的召庙,仍然占据呼和浩特核心地段 来源.Pexels
建城材料则就地取材,从北侧的大青山开挖石料,以汉人工匠的技艺烧就大青石砖,垒墙构建。明万历八年(公元1575年),新城营造完毕,望着这座满载着心血用青石所筑造的城池,俺答汗将其命名为“库库和屯”,即青色的城。
而俺答汗的建城举动自然引起明廷的注意。在建城完毕后,俺答汗以友好的姿态向明廷禀报此事,明廷为了彰显自身对蒙古的影响,同时也为了安抚俺答汗,给这座城赐名为:归化城。意为蒙古自此建城归顺,服从教化不扰边境。从此之后,明蒙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由军事对峙转变为了和平往来,直至明朝灭亡:
“其后汉蒙之和平大局稳定,普大国休兵息民乐业安生,使大元国大享其乐,和平大局稳定之如此这般。”
——《阿勒坦汗传》
绥远城,呼和浩特的拓展
清朝前中期,以准噶尔和噶尔丹为代表的漠西蒙古势力兴起,与清王朝争夺漠南漠北蒙古的统治管理权。位于土默川平原的归化城处于军事战争的前沿,是清王朝攻击噶尔丹,进军大漠的军事重镇。康熙帝曾多次从此率领八旗部队向漠北出击,进攻噶尔丹和他的卫拉特蒙古。
此时,为满足军事驻军的需要,归化城迎来了一次规模性扩建,东、西、南三面城墙外扩,城门兴建了被称为“茶坊”的驿站。在之后针对准噶尔的战争中清廷发现归化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旧有城池已经无法满足军事作战的需要,故而清廷决定在归化城的东北面再度建一座新城,作为军事重镇加强归化城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新城选址在归化城的东北面不远处:
“宜于城东南门外紧接旧城筑一新城,都得搭盖营房,二城连于犄角,声势相援,便于呼应。”
——《清高宗实录》
和当初俺答汗第一次兴建城池时一样,清廷实行建窑厂、迁工匠、兴屯田等措施,在归化城地区掀起了新一波移民建造狂潮。石砖和木材都就近取自大青山,大青山上的树木都几乎一空。
乾隆二年(1737年),新城筑毕,清高宗御赐城名日“绥远”,并设立绥远将军和盟旗制度。绥,作名词代表着绳索,为动词时又意为安定;“绥”字再与“远”字结合,清廷的意图就变得明显了。清王朝想把绥远建成控制内外蒙古的中枢,象征皇权的手从这里,一把紧紧地扼住整个蒙古的咽喉。
横屏
归化城遥控整个蒙古地区的重要性示意
重新命名,呼和浩特的成型
尽管两城的职能各有偏重又具有单一性,但随着当地的开发两城逐渐步入融合交汇的发展轨道。清朝实行盟旗制度给蒙古各部划分游牧地后,土默川地区的传统牧业逐渐衰落,反倒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伴随着军事驻防的大量移民到来变得繁荣兴盛。毕竟在此地大量驻军不只有官兵,更有大量的随军家属,而这些人的吃喝拉撒和其他日常生活所需都需要解决。因此清廷实行“借地养民”政策将汉地居民迁移至此,或是从事农耕开垦,或是生产手工艺品,而来自南北的商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商贸机会:
“商贾云集,诸货流通,而蒙古一带土产日多,渐成行市”
——《清高宗实录》
即将进入归化城的商队
就是在这样生产经贸人口往来之中,归化、绥远两城突破了原有的城郭限制,以街市为脉络,交汇在了一起,两城逐渐融合。呼和浩特的雏形就此奠定,两大原有城镇的发展也趋于统一。
到了近代,归化、绥远两城已经融为一体,在城市职能作用上两城已经没有区别可言。若不是两城的建筑布局上存在不同,不然置身在城区中单看街市路巷,你已分不清楚哪里是归化,哪里是绥远。也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北洋政府将两城合并各取首字,命名“归绥”。终民国时期,归绥是绥远的行政中心,也成为蒙中地区的汉蒙经贸交汇点。同时这里又土匪军阀接连兴起,日本人扶持了伪蒙政府,傅作义的晋绥军在此发家。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军队以“绥远方式”让归绥与绥远地区迎来了历史的新生。
1919年的呼和浩特,那时请叫它“归绥”
1954年,归绥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对于新时代的内蒙古人民来说无论是归化,还是绥远,都已经不再适合作为首府的名称。在社会主义时代56个民族都一家人不再有华夷之分,内蒙古地区早已是安宁祥和的草原大地,在新中国带给蒙古族的是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于是将归绥改回本义呼和浩特。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呼和浩特
曾经俺答汗以“青色的城”来命名这座城有着维护统治的私欲,但也同样寄托他期望蒙古就此走上和平发展之路,不再以军事掠夺来野蛮发展的美好愿望。也正是在这美好愿望下,在之后的数百年里汉蒙两族人民能在这座城中共同谋生。当再度以“呼和浩特”为城名时,那份美好的愿望没有改变反而得到了崭新的实现机遇,这不正是俺答汗以及历代蒙古人民所期望的生活吗。
大耳兔 ∣ 两汉魏晋南北朝,区域政治变革史,中国近代史,边疆史爱好者
参考资料:从归化城、绥远城的比较看呼和浩特发展的特点与轨迹.泰亦赤兀惕·满昌;明史,鞑靼传.张廷玉;阿勒坦汗传.珠荣嘎;乾隆初“近疆固守”的方略与建立绥远城.张驰;蒙古族通史.王雪峰
本文关键词:归化城绥远城地图,归化城和绥远城,归化城土默特,归化城地图,归化城是现在的哪里。这就是关于《归化城是现在的哪里,归化城代州人(归化城绥远城地图)》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