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粟在哪个朝代是主导粮食】:古代有哪些粮食作物?,我国最早种植粟是什么时期?,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粟玉是什么啊?用途是什么?朝代呢?
- 2、古代有哪些粮食作物?
- 3、我国最早种植粟是什么时期?
- 4、粟曾作为“五谷”之首是怎样被古人食用的?
- 5、农作物粟的起源地
1、粟玉是什么啊?用途是什么?朝代呢?
粟(学名:Setaria italica; 英语:foxtail millet),亦称稷、粱、粟米,北方又称谷子,俗称小米,属禾本科狗尾草属的一种农作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种植,在青海遗址中也有出土。
粟在中国北方俗称小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华夏远古时期夏和商代属于“粟文化”,小米作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一直耕种至宋朝,甚至辽金时期中原仍主要以小米为主食。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的茎、叶较坚硬,可用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
元清时期蒙古和满族流入粟和黍后,蒙古族与满族会做成炒米或粘包食用,但当时是小麦在北方的大扩张时期,粟和黍的食用频率远远不及麦制品。如今蒙古与满族却皆自称小米是其民族传统食品,同样在韩国也有自称是其传统食品的说法。
扩展资料:
分布
2009年分析中国河北省磁山新石器遗址里小米(粟)的植硅体,测得年代为公元前8700―7500,是世上最早的出土证据。
由此一般认为小米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现代中国最高产的小米省份为河北、山西、内蒙,共占全国约64%。在台湾原生种小米,种于山区,为台湾原住民早期主食。
2、古代有哪些粮食作物?
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也叫谷、五谷、八谷、九谷、百谷,但以五谷为最多。
在原始社会,中国的粮食品种主要有:粟、黍(糜子)、稻、菽(大豆)、大麦、小麦、薏苡等。北方以种植粟、黍粮食品种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粮食品种有黍、稷、稻、小麦、大麦、菽、麻等七种。主要的粮食品种是黍、稷。直至明代以前,中国的粮食品种大致如此。在《诗经.小雅》中,农作物的排列顺序是:黍、稷、稻。当时人们很迷信自然,称社为地神,稷为谷神,故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社稷。因而社稷即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灌溉的发展,人们才有条件种植对水土要求较高的菽和粟。虽然粮食作物品种变化不大,但是,作物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的特点是菽(大豆)的地位上升,并和粟一起列为主要的粮食作物。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从战国到唐代,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西周以前,中国粮食品种以黍、稷为主,其他粮食品种不占主要地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五谷的概念,表明当时粮食作物的品种初步有了定型。主要粮食品种有:粟(禾、稷)、菽(大豆)、黍(糜子)、稻、小麦、大麦、麻七种。
秦汉时期粮食结构有所变化,主要粮食品种有:粟(谷子、小米)、稻、小麦、大麦、大黍、粱、大豆。汉代董仲舒建议在关中一代推广小麦。汉魏时期由于石磨的推广,麦子磨成面粉,这一饮食史上的进步,也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粮食品种的顺序是:谷(稷、粟)、黍(糜子)、粱、大豆、小豆、大麻、大麦、小麦、水稻、早稻。
隋唐五代时期,主要粮食品种的顺序是:稻、粟、麦。
宋元时期,稻麦两熟制逐步形成,双季稻得到推广,明代以后,水稻更加发展,因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同时,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当时主要的粮食品种是:水稻、小麦、谷子、玉米、豆类。
3、我国最早种植粟是什么时期?
我国最早种植粟的原始人是半坡人
半坡人
西有周口店,东有上宅,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遗址位于京东我的故乡平谷境内,距今约六千至八千年,应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曾有专家论道:上宅文化早于西安半坡。我在历史书上,是见过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的,只是所知不详。而今到了西安,便不能不拐个弯,绕路半坡了。
一路想来,渭河发源于甘肃,滔滔滚滚曲折而来,奔腾东流注入黄河,横贯陕西中部。渭河流域,支流密布,土地肥沃,人称八百里秦川,为人类生息繁衍的摇篮。半坡遗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临浐 河,距今约五千至六千年,当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了。作为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上宅文化遗址,北有燕山,南有泃 河,依山傍水。看来人类早期生活似有共通之处,毕竟那个时代人类还只有被动的依赖自然,而不能主动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半坡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以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我国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馆,就坐落在遗址上,进去,须登几十级台阶,仿佛一条时光隧道,一级级引我步入远古先民的生活情境中。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上宅文化遗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是不规整的椭圆形,屋内都埋有一个或两个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储火种。因没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环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类似的。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艰难的生活!人类发展是缓慢的,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实践甚至付出了血与火的惨重代价。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栖身之地,我们现在的烟囱等通风通烟易如反掌,随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们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样,实属不易了。那么,这些房子里又住着什么人呢?既处在母系氏族阶段,每个小房子,似应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的来访的其他氏族的男子,当然,也会有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是后来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领住在大屋子里,同时也是老年、孩子的集体住所。在半坡村里,人们过着生而平等相安无事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既然居住区是一种环形布局,那么,四周环绕一条壕堑围护,就很正常了,尽管现在只清理一小段。堑深六至七米,宽五至八米。半坡人没有现代挖掘设备,完全是用简单的石铲一铲一铲掘成的,数百米的壕堑,算来起码出土量要一万多立方米,那时一个氏族能有多少人?除去老弱病残,还有多少强壮者?其工程之浩大之艰难,恐怕不亚于后人开凿一条大运河。中华民族最能吃苦耐劳,从原始先民也得以体现。夏雨时节,村落积水可以疏导到壕堑中,而野兽袭击、外族侵袭,壕堑做了第一道防护的屏障,称这是后世城壕的雏型或先驱,不为过。堑北为墓葬区,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死者排列相当整齐,一般头部向西,以单人葬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其中,成人儿童分开,儿童大多不葬于公共墓地内,而是置于瓮棺内,埋在房屋附近,或许想孩子年幼,尚需父母照顾吧,尤其瓮棺上有一钻凿的孔洞,大概是作为孩子灵魂的通道,表明半坡人已经具有人死后而灵魂不灭的观念了。如果从整个墓葬看,虽然那时仍处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极其匮乏,人类还没有走出混沌,因而没有阶级,没有贫富,更没有剥削与压迫了,但差别总是有的,可能社会学家会有很多种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而凭直觉我以为,屈肢葬、俯身葬,一定与仰身葬不同,仰身葬者一定优于其他葬者,不然,就不会随葬品大多出现在仰身葬中了,哪怕几件陶罐,现在觉得忒不值几个钱了,而那时当是较为贵重的了,宛若后代随葬的青铜器、金银器一般。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其途径,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看,他们已普遍使用弓箭,还有石球石矛。 由此可以想见,人类发明了弓箭与矛,延伸自己的臂力,最初只为满足生存需要,后来进入阶级社会,为了争夺领土,为了争夺权力,弓箭与矛才用于战争,用于消灭人类自己!二靠捕鱼。数千年了,鱼网难以保存,网坠儿却不易腐朽,很简单,就是把扁平的小卵石,两侧击打出缺口,拴在网沿上,坠网沉入水底,网在水中张开,待鱼自投了。似乎陶器上曾印有布纹,半坡人已经纺纱织布,因此,他们就一定能够用细绳,编织鱼网。他们应该具有了这种能力。当然,我们切不可将五六千年前先人的智慧估计太高,毕竟是人类的童年,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相反,也不可能把他们的智慧估计太低,什么都不行,那还怎么称得上万物之灵呢?三靠种值。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进入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他们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耐旱易种,且便于存贮,不仅养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国北方种植的主要作物。故此,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了。记得上宅人也使用了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通过谷类孢粉鉴定,那时上宅地区便孕育了原始农业的萌牙。正是由于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即便是刀耕火种,他们才能够过着较稳定较长久的定居生活,不然,或许他们还要扶老携幼,一群群地四处飘泊,随地而安呢。
坡人,制作了大批彩陶。虽然耕作于远古时期,却显现着魅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却寓意深刻,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总的看,这些彩陶或写实,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艺术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会寄托着希望捕获更多的鱼和鹿的心愿;或审美,彩陶图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图案逼真,笔划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作用;或象征,如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族徽。彩绘中,鱼纹形象很多,表现手法也由简单而逐渐丰富,由写实而逐渐脱离了鱼的自然形态,成为写意的几何图案。是寓人于鱼,还是寓鱼于人?抑或人鱼合为一体?可以想见,半坡氏族极有可能是以鱼类水族为图腾的。既然如此,他们会不会认为他们就是由鱼变化来的呢?如果是,倒与几千年后科学所研究的人类起源于鱼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语。据说,夏部族是以龙纹为主要的图腾纹样(又传说夏禹治水),是否从半坡氏族的鱼类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上宅文化遗址发现了许多鸟首陶柱,专家认定这是上宅人祭祀的东西,崇拜的图腾。那图腾是一种鸟。曾有人认为商部族就发源于燕山山脉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 鸟,即燕子,那莽莽苍苍的山脉又叫燕山,我不敢妄断商部族就一定是由上宅人繁衍来的,这其中是否会有些内在关联甚至一脉相承呢?尚未可知。上宅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还没有发现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符号,而半坡多种器物上,都有符号,笔划均匀流畅,相当规整。同类符号在关中地区其它遗址中,多有发现。从其形状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现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只时间有别。是纯粹的偶然吗?甲骨文会不会来源于这些刻划的符号呢?无论如何,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很成熟很系统的文字,绝不会凭空产生的。而这些符号,到底代表什么意义,只有求教半坡人了。
半坡,仰韶文化的代表,太博大精深了,门外的我只匆匆一瞥,仅仅看了几个先人足迹。而这足迹,甭管是深是浅,也是母亲在远古留下的。况且,与上宅人尽管远隔千年与千里,足迹却时断时续地连贯在了一起……
4、粟曾作为“五谷”之首是怎样被古人食用的?
作为世界上古老的作物之一,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粟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有七八千年,由狗尾草人工驯化而来。
我们常说北方人常吃面食,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但你有没有想过,粟也曾经作为“五谷”之首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
不过,粟到底要怎么吃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上图_东汉的谷物(25-220年),在成都凤凰山汉墓出土,至今已有近2000年
上图_黍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前,黍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在这之后,粟则取代了黍的地位,成为当时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粟作发展达到兴盛,粟也相应成为了“五谷”之首。
在中国北方,粟俗称“谷子”,脱壳加工后则称之为“小米”,而在中国南方,粟则统称为“小米”。
粟米即小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对于古人来说,他们食用粟米的主要方法除了直接焖饭、煮粥食用之外,还会加工成各种干粮食用,同时,小米也是当时酿酒作醋的重要原料。
上图_秦汉时期烤炙食物的石画像
一、烤炙
在《札记·礼运》中曾经写道:“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而《淮南子·修务训》中也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之肉”的记载,这表明古人在未曾学会人工取火以前,他们主要通过狩猎和采集食物以求生存。
在天然火灾烧过森林之后,原始人这才开始吃到了被火烧熟的食物,因此,他们也开始尝试用火来烤炙食物。
进入农耕时代以后,人类才开始正式步入熟食阶段。不过,在熟食阶段初期,人类只会简单地用火熟食,后来,为了使蔬菜、谷物等不方便直接用火烤炙的食物受热均匀,人类又发明出了“石炙法”。“神农氏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所谓“石炙法”,其实就是指人类把谷物等磨碎之后,放在石板上面再用火烤熟的方法,石板作为良好的中介物,可以更好地使食物受热均匀。
上图_古人在厨房的工作壁画
二、煮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陶器、铜器、铁器等制作出来不同种类的炊具也慢慢被发明、应用,比如鬲、甑等。
人们把粟米放入炊具之中,便可以通过煮的方式来把粟米变成熟食。
《说文·部》中写道:“,烹也。从,者声。煮,或从火。,或从水在其中。”粟米在百姓间最常见的食用方法就是煮粥,先将粟米淘洗干净,然后放入炊具中,最后加入一些清水,用大火或小火煮熟即可。
在古代,被称作“粥”的食物基本相当于现代的稀粥,若是煮的较为浓稠的粥则被称之为糜。《尔雅·释言》中曾解释道:“粥之稠者。”
在其他一些文献上也曾经相关记载,如“厚曰饘,稀曰粥”,“ 餬、饘、粥,相类之物,稠者曰糜,淖者曰粥。餬、饘是其别名。”
上图_洛阳唐宫中路东汉墓壁画《夫妇宴饮图》局部
不过古人可不会单单只食用简单的粟米粥,民间常见的做法是另在粟米粥的烹饪过程中加入蔬菜和肉类一起食用,既提高了粟米粥的营养价值,味道也变得更加鲜美。加入菜、肉一起烹饪而成的粟米粥其实此时并不称之为“粥”了,而是被赋予了如“糂、”等名称。在《墨子·非儒下》中曾经提到过:“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意思就是说,孔子在蔡、陈的时候粮食断绝了,因为没有米做粥饭食用,所以只能吃菜羹来果腹。《说文·米部》中也提到了“糂”——“糂,以米和羹也。”
羹在古代是指用肉或者菜调和五味之后制作出来的汁汤,而糂指的则是把蔬菜和肉类混合制作出来的粥。
上图_商代妇好三联甗(一种蒸锅)
上图_都灶上的大蒸笼,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出土画像石
三、焖饭
焖饭也是古人发明出来食用粟米的办法之一,焖饭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蒸饭,“蒸”则是比之前的“煮”更加先进的一种烹饪方式。

古人焖饭的方式是先把粟米淘洗干净后放入炊具中,然后再加入适量清水,然后开始焖饭。如果焖多了饭,古人就会把剩饭保留下来,留待第二顿继续焖热而食,这种方法在当时称作“馏”。在《说文·食部》中曾曰:“馏,饭气蒸也。”《诗经·大雅·生民》中则写道:“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这里指的就是通过热蒸汽来加热烹饪食物的方法。
在没有微波炉或者烤箱来加热食物的古代,古人要想把冷却的熟食重新加热,他们就会采取“馏”这种办法。
上图_古代将食物捣碎的舂臼(图源明代《天工开物》)
四、干粮
粟米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种食用方法之外,古人还会将粟米制作成干粮食用。制作过程是先把粟米做成熟饭,然后将粟米干饭暴干,也有一种做法是直接将粟米炒熟后再制作成干粮,这种干粮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捣碎成粉食用,方便快捷。
在古代,用粟米或者用稻米、麦制作而成的干粮有着特别的称呼,即糗、糒、餱等。明代陈嘉谟所著的《本草蒙荃·粟米》中曾经提到:“小米……舂成粉……蒸作糗。”《释名·释饮食》中有“干饭,饭而暴干之也。”
粟米所作的干粮由于其方便携带且可以直接食用,所以古人也常将其作为出行或者行军时的口粮。在《汉书·匈奴传下》中就曾经记载道:
“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鬴鍑,重不可胜,食糒饮水,以历四时,师有疾疫之忧。”
而在《左传·文公十二年》中则记载道:“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这里所提到的“裹粮”其实指的就是糗这种干粮。
上图_古代画食壁画
五、其他食物
明清时期北方地区常见的食物窝头一般就是由粟米制作而成的。
而汉代出现的食物黄粢食的原料也是粟米。同时,古人还会将粟米碾碎成粉后再与其他种类的面粉混合,制作成如窝头或饼之类的吃食。
虽然用粟米做出来的普通食物口感一般,但是如果在粟米中添加糯米粉,再加入如莲子、百合等物制作出来的丝糕则成为了口感较佳的美味。
粟米除了能够做成干饭或者小吃食用,还可以做成一种名叫“寒食浆”的饮品。
寒食浆一般在夏季饮用,可以起到解暑的功效,味道可口。在《齐民要术》中曾经介绍过制作寒食浆的做法,最后的成品其实是一种可供饮用的带有酸味的饮品。
当然,粟米除了可以制作成各种食物之外,也是古人酿酒和作醋的重要原料。
5、农作物粟的起源地
粟,即中国先秦古籍所记载的“稷”,也就是北方的谷子,其米称“小米”。狗尾草是它的野生种,我国各地都有分布。

粟在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最为普遍,无疑是最主要的作物种类之一。粟的栽培至少有六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在甲骨文中,粟称“禾”,为商朝的主要农作物。周代以稷代表谷神,农官也称后稷,由于周族的始祖弃曾做过后稷,遂直接称呼弃为后稷。商周以后,粟仍是黄河流域占居首位的粮食作物。
禾本是谷子的专名,当到了人们要表示概括概念的时候,由于谷子是当时的首要作物,就用禾来概括其他粮食作物如黍、稻等,禾遂由专名变为共名。
粟原指谷子的颗粒,也因同样的原因用作粮食的通称。从远古到南北朝,谷子在我国栽培的作物中直占有首要地位。黍和麦虽然也很重要,但与谷子相比要差得多。
中国最早发现的粟,是1931年在山西万荣县荆村瓦渣斜遗址出土的“黍稷及黍稷之皮壳”,后经日本学者和岛诚一带回,经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鉴定为粟和高粱。但荆村遗址包含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遗存,标本出土层位不明确,有的学者对上述鉴定结果持怀疑态度。
此外,1934-1937年在陕西宝鸡斗鸡台戴家沟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出土的瓦鬲中发现谷子粒”,但具体的情况不甚清楚。
20世纪50-70年代,在黄河流域的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粟类作物遗存。如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河南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龙山时期的陕西武功赵家来、山西襄汾陶寺等马家窑文化的甘肃东乡林家、兰州白道沟坪、永靖马家湾等;齐家文化的甘肃临夏大何庄、青海乐都柳湾等;大汶口文化山东胶县三里河、江苏邳州大墩子等。黄河流域以外的东北、西北甚至长江流域和华南的云南、台湾等地区也发现有少量的粟类作物遗存,但一般时代均较晚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黄河流域开始发现一系列年代较早的农业文化遗存。
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是河北武安磁山遗址,1976年以来,共发掘了345座窖穴,其中有80座残留有炭化的粮食堆积,一般厚约0.3~2.0米,有10座厚达2.0米以上,约相当于新鲜粮食10万余斤,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其煦先生鉴定为粟。
在旧大陆栽培作物起源的几个重要地区如西亚、中美等地,均没有发现粟类作物,而欧洲发现最早的粟为公元前3000年。因此,我国黄河流域出土的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粟类实物遗存,粟起源于中国华北地区已成为国内外比较一致的意见。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关键词:粮食是什么朝代的,作为重要粮食作物的粟是由哪个国家最早驯化种植的,粟米是什么粮食,以粟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原始居民是,粟是粮食作物吗。这就是关于《粟在哪个朝代是主导粮食,粟玉是什么啊?用途是什么?朝代呢》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