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常姓家谱】:常姓家谱,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临淄槐树坞《常氏族谱》入藏淄博市图书馆
- 2、常姓家谱
- 3、常姓有多少
- 4、有常氏家谱吗?
- 5、我想找到常姓族谱
- 6、常氏家族起源于哪里?
- 7、我朋友姓常.请问常的家谱是什么??谢谢了
- 8、常氏家族的常氏二代
- 9、常姓族谱
1、临淄槐树坞《常氏族谱》入藏淄博市图书馆
口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耿雪 通讯员 王长鸣
7月16日,临淄常氏族人常锡滨、常文、常本泗、常宗林一行四人代表槐树坞常氏族谱第七次续修委员会将其编修的《常氏族谱》捐赠市图书馆。馆长姜艳平(右二)接受捐赠,衷心感谢常氏族人对图书馆和地方文献事业的支持。
常氏先祖为兄弟三人,常松、常柏、常林。常林于明永乐二年(1404)自徐州萧县会集枣强迁居临淄槐树坞坡,遂有临淄常氏一族。族人承先辈基业,继前贤懿德,薪火相传,现已延续二十八世,族人三千余人。此次编修是常氏后人第七次续修族谱,除更正前谱错讹外,首次将康叔封尊崇为常姓始祖,还将松、柏、林三支共立堂号“青州堂”(三支世代居于青州府)。全套族谱共八册,仿古线装,外覆函套,印制精美,装帧考究。
2、常姓家谱
谁有常姓家谱山东平阴城西盆王村有数部常氏族谱,记载了明朝万历年间常氏迁居于此的情况,今这里人丁兴旺,且正在续修家谱,有意可前来联系。
3、常姓有多少
全国排名94百家姓常姓的来历 和代表人物
1、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演化而来的。又有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2、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卫康叔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3、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同义,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沿岸一带。
姓氏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郡望堂号
堂号:“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姓氏家谱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他精于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学。于阿拉伯文经稿著述之外,还重视讲授波斯文的经典教义,后来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影响很大。
常遇春(1320-1369):明朝名将,今安徽怀远人,曾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善射,力大无比自称能率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1369年在攻克开平(今内蒙闪电河北岸)凯旋途中暴卒,追封开平王。
常林:河南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曹魏时任大司农,封高贵乡侯,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惠:今山西太原人,汉代官至右将军。他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余年而始终不屈。获释回国后被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百家姓常姓的来历 和代表人物
1、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演化而来的。又有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2、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卫康叔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3、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同义,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沿岸一带。
姓氏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郡望堂号
堂号:“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姓氏家谱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他精于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学。于阿拉伯文经稿著述之外,还重视讲授波斯文的经典教义,后来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影响很大。
常遇春(1320-1369):明朝名将,今安徽怀远人,曾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善射,力大无比自称能率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1369年在攻克开平(今内蒙闪电河北岸)凯旋途中暴卒,追封开平王。
常林:河南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曹魏时任大司农,封高贵乡侯,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惠:今山西太原人,汉代官至右将军。他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余年而始终不屈。获释回国后被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4、有常氏家谱吗?
家谱六卷,(民国)常仁道、常怀仁等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丰县常店乡常娄村。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清)常德寿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平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民国)常赞春编,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图书馆。
常氏宗谱,(民国)常赞春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东薮常氏家读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丰县常氏山西太谷常氏家乘,(民国)常赞春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西夏县常氏五房谱,(民国)常学光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民国)常孝魁修,常孝焕等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泰兴延令常氏宗谱八卷,(民国)常羡之等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三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二部)。
5、我想找到常姓族谱
各地不同的,LZ:
山西的:
宏开世序 广衍先传。
希光令德 思继后贤。
忠美玉秀 善积庆延。
敬修庭献 孝友由全。
山东的:
安大体尚正,福星照天宏;
广宗克开有,起居首先登;
明茂庆德贤,继后振发成。
东北的:
兆秉继振忠,维恕治国洪。
德从关远绪,道茂易祥通。
连城焕文景,宣明启俊英。
彦博毓贵永,丕显建灵荣。
6、常氏家族起源于哪里?
常氏家族起源久远。
上古时期,黄帝有大臣常先,做大司空的官职,子孙遂以名字中的“常”为姓。还有一位大臣,常羲,担任太史令。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以“常”为姓。这是河南常氏
常氏还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载,武王克商后,文王子於康国,世称康叔,武庚叛乱被平定后,康叔又被转封於卫国。后来,康叔又分封其子於常邑,其后遂为常氏。这是山东常氏,为常氏正宗。
春秋时楚国公族恒惠公之后有恒氏,后来一度改为常氏,来避宋真宗赵恒的名讳。“恒”和“ 常”意义相同。又据路史记载,战国时吴国公族的后代亦有常氏。常姓后来在平原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平原望。这是江苏常氏。
通志氏族略:卫康叔支孙食邑于常,因以为氏;或言黄帝臣,大司空常先之后;又有恒氏避宋讳改为常氏。
7、我朋友姓常.请问常的家谱是什么??谢谢了
客家姓氏---常(chang)
--------------------------------------------------------------------------------
常姓历史悠久异常。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似乎相当不少,有一位占月的常仪,还有一位曾经被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因此,后世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的常姓应该是在5000年以前就有了的,历史悠久异常。《姓氏考略》上就是这样说的:“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当出此”。此外,唐代《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通志氏族略》也指出:“黄帝臣常先之后。”可见得常姓的出现于古远黄帝时代是被许多学者所普遍采认的。
被后世认为最正确的常氏出处,是《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二书所同时记载的:“卫康叔支孙封常邑,因氏焉。”卫是春秋时代的 一个诸侯,由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当时卫国所拥有的土地,是现在沿着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跟周室的其他诸侯比较起来,卫国的寿祚还特别的长,历经周朝春秋,战国的漫长八、九百年,眼看许多曾经赫赫不可一世的诸侯纷纷被灭,而卫国仍然屹立不移,连那位号称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都没有能够动摇他们,一直到秦二世时,才被灭国亡。
在周代的封建制度之下,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而我国的常姓,正是当时卫国所封出去的一个采邑,其始祖则为卫康叔的孙子。因此,推算起来,卫康叔既然是周武王的兄弟,则常姓自然也是源自最为神气的周文王姬姓了。他们跟后世姓卫的人士,同时还应该是同一血脉的人,因为卫康叔的后裔,后来在国亡之后也曾以国为氏而姓卫。 卫国被秦二世所灭,是在大约2200年以前的事,则我国常姓的出现,自也在这个时候。这个姓氏出现之后,很快地出人头地,在稍后的汉朝初年,便已由一位叫作常惠的太原人士,光耀门庭。
常惠的成名,跟著名的持节牧羊的苏武一样是由于追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而始终持节不屈。他是在汉武帝时走的,获释返国已经到了汉昭帝的朝代,就被拜为光禄大夫,荣耀异常。后来班固作《汉书》,并且特别为他列传,指出:“惠,太原人,甘露中为右将军”,名垂史册。 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我国常姓主要有太原、平原两望族,太原即今山西太原,平原为今山东一带,并且繁衍滋长为当地的望族。这种情形,只要看历代常姓名人的出身地方,就不难了解了。
我国南方的闽、粤一带,在唐朝以前还算是一处荆蛮之地,人烟不多,教化亦未行。到了大约1200年以前唐德宗建中年间,由于出了一位叫作常衮的贤士,才把这种情况逐渐地改变了。在他的苦心教化之下,“荆蛮”之人也慢慢地知书懂礼,全盘接受了中原的文化,闽、粤之地,自此不再被人视为未开化的落后地区,而逐渐地有人愿意向南播迁,造成了中华民族在南方的繁荣滋长。 另外,在宋代之时,还出现过一支新加入的常氏,那就是《通志氏族略》所指的:“恒氏,避宋讳改为常。”恒氏,根据《世本》的记载,是楚大夫恒惠公之后,这位恒惠公的后裔,不是姓恒,就是姓常,而且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一带,所以有一部分常氏,跟恒氏实际上是一家人,不宜联姻。
明代是常氏大露锋芒的时期,论起当代的常氏名人,仅仅一位垂名千古的大将常遇春,便足以叫后世的子孙傲视人前了。
常遇春是安徽怀远人,是明太祖朱元璋麾下的大将,曾经从安徽一路打到顺天,凭着这份彪炳的汗马功劳,后来常遇春在朝廷的显赫,是不难想像的,他累任中书、右丞相,并被封为鄂国公,开平王,可谓实至名归。这位赶走蒙古人,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名将,据传生平沉毅果敢,善抚士卒,不习书史,而用兵往往与古代的兵法相合。他并自言能将10万众,横行天下,所以在军中又有“常十万”的尊号。
8、常氏家族的常氏二代
常宝堃,大哥,艺名小蘑菇,师从张寿臣。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红遍张家口,据常宝华讲,常宝堃那时候在表演结束要钱时,特别会逗人喜欢,张家口人常说:“这孩子真蘑菇啊”!,张家口又盛产蘑菇,因此得了这个艺名。常宝堃后来与赵佩如搭档,更是如鱼得水,如日中天。赵佩茹原是逗哏演员,被常连安相中,为长子捧哏,过去捧逗之间的演出费是不平分的,逗哏的拿的多。但常宝堃和赵佩茹是刀切帐,也就是演出费平分。可见赵佩茹对于常宝堃的重要性。常宝堃在50年的时候去朝鲜战场慰问,不幸牺牲在那里,终年29岁。据说天津为常宝堃出殡的队伍非常壮观。常宝堃去朝鲜战场有一个传说,据传在他报名以后,又不想去了,因为上前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于是想撤回申请,但是已经晚了,名单已经上报,不能改了。所以只好去了朝鲜,这一去不想真出事了。
常宝霖,二哥,艺名二蘑菇。在相声界,宝字辈当中有四个宝林,侯宝林、常宝霖、于宝林、耿宝林。常宝霖因为解放后去了甘肃,所以没有多大名气。
常宝霆,三哥,艺名三蘑菇。师从郭荣起。老三常宝霆同样是一位相声名家,说学逗唱都非常出色,给他捧哏的白全福更具传奇色彩,白全福的父辈就是天桥艺人,因常连安见白全福捧哏出色,特意拆散了罗荣寿、白全福这一对搭档,让白全福给自己的三子捧哏,从此二人合作四十多年。白全福晚年的时候,耳朵听不见,但他依然可以登台为常宝霆捧哏,观众根本看不出白全福是个聋子。白全福1993年去世,常宝霆后来经常居住在美国,据说精神方面出了点问题,也极少登台了。
常宝华,四哥,艺名四蘑菇。师从马三立。常宝华与侄子常贵田的二常组合,曾经是一对火档。他们的《帽子工厂》,在那个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常宝华84年获十大笑星称号,目前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常宝华的性格有些各色,加上现在身份高了,总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很多演员对他的指指点点还是有意见的。
常宝丰,老九。在郭德纲的自传中,大家可能对这位九爷有所了解了,因我对他不是很熟悉,就不多言了。
cf1b9d16fdfaaf5100ec22678b5494eef11f7adf
9、常姓族谱
常氏世居鲁邑城北四十里外之常家岭,迁祖以来,至今已历十有二世。汲水而饮,耕田以食。读书之声时闻,工商之业间作。生息繁衍,子姓日盛,地方称大姓焉。
本文关键词:常姓家谱排列顺序,常姓家谱,常姓家谱21世,常姓家谱辈分排列,常姓家谱21世之后。这就是关于《常姓家谱,有常氏家谱吗(临淄槐树坞《常氏族谱》入藏淄博市图书馆)》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