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小农经济的作用】:小农经济的作用,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小农经济的作用
- 2、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研究
1、小农经济的作用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的主导经济。在当时,适应了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是在明清时期,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什么是小农经济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亦有两者兼之。
小农经济的积极影响自耕农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除盐铁外,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小农经济的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成为近代以来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研究
要了解蒙古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就要先了解一下蒙古族的背景,关于蒙古族的起源,现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
东胡初期各部还处于氏族社会发展阶段,过着伴水草而生的生活,随着部落的发展和壮大,逐渐过渡为游牧部落。
一方面继承了匈奴以来的畜牧业经济,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质发展为游牧经济。
游牧经济是蒙古草原民族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总结出的智慧结晶,是一种人与自然鹭港发展的可持续畜牧经济。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蒙古部落所处的地理环境较为特殊,其地处高原,海拔高度不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生长,且生存环境相对平原较为恶劣,干旱少雨,不具备基本的灌溉条件。
其次,高原植被不太被允许开垦,一旦开垦很难再恢复,极易沙化,所以不适合农耕。
环境和地理上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蒙古草原人们的生活方式绝不适合小农经济,而适合发展畜牧经济。
说到畜牧经济,畜牧经济是以牧养动物为主要生产方式与生活资料来源的经济。
其种类包含草原畜牧经济、原始畜牧经济、农区畜牧经济、游牧畜牧经济等。
但是最适合草原部落长期发展的要数游牧畜牧经济,因为随着人口的发展,牲畜的数量必然也是成倍地增长。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一个地区的水草量达不到供需平衡,反过来抑制了牲口的发展,又会直接影响人口的发展。
而游牧就很好地解决了水草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这个地方的水草不够了,及时换到找到下一处地方,不仅利于之前的地方休养生息,也有利于人口和牲畜的发展。
游牧经济的核心是畜群的种类结构,牲畜的数量与优劣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收益率。
因此,对牲畜群体的种群是在游牧过程中不断被优化的,蒙古族牲畜族群中最常饲养的就是牛、马、山羊、绵羊、骆驼,它们也合称为五畜。
五种牲畜的生活习性大体相同,但每个物种又能满足牧民不同的需求。
但是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部族经济是跟其社会地位是正相关的。
在冷兵器时代蒙古族游牧经济有过高光时刻,但是后期科技革命有了枪炮以后,其发展就一直很被动,被中原力量牵着走,其游牧经济也随着部落的兴衰而不断变迁。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影响蒙古族游牧经济变迁内在规律及影响变迁的几要素。
变迁的历程
蒙古的游牧经济变迁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和影响因素。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以前,蒙古族是以氏族部落为群体。
到12、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忽必烈统一中国开始,蒙古族开启了与汉朝经济文化相融合的时代。
具体原因就是,蒙古帝国四处征战,横跨欧亚大陆,需要大量的粮食储备,光靠游牧满足不了。
这个时候就开始引入小农经济,草原人民开始学习开垦、种植等农业技术,小农经济开始影响传统的游牧民族的经济形态。
清代开始,蒙古的社会政体从封建领土制转变为集体官僚制,中央对基层拥有了绝对的控制权,这一时期,上层的腐败导致土地资源被当作资源滥用。
这些弄权人士开始沦落到用土地交易来换取自己奢靡的生活,这样,草原上更多的土地被拿来开垦、耕种,再次加深草原农业化影响。
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已从游牧经济演变为半农半牧经济体制,不仅政治治理非常混乱,环境破坏也尤为明显。
直到1947年,在共产党的明智带领下,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以后,才又重新开始合理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退耕还林,开始继承和发扬游牧文化,人与自然鹭港相处。
影响变迁的几要素
第一,地理环境
蒙古高原的海拔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月温差极大,造成了冬季极冷、夏季极热的现象。
这种自然环境必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游牧民族通过漫长的探索,从认识自然到掌握自然环境的变化发展出以游牧为经营方式的生产模式。
牧民依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把牲畜赶到适合游牧的生存之所,所以人也要跟着畜牧不断地变换适合生存的场所。
第二,生产技术的发展(内因)
如果说环境决定了生产模式,那么生产技术的进步则加速了游牧经济的发展,如马车等游动工具的生产,提升了牧民的迁移效率,减少了迁移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升了游牧的质量,加速了游牧经济的发展。
第三,社会的发展(外因)
其实对游牧经济的变迁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数社会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铁木真建立蒙古帝国开始,其孙忽必烈统一中国,并且把疆土拓展到欧亚大陆开始。
领土的扩张必然会受到平原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南北民族的交融中,两种文化不断影响和渗透,政治上蒙古草原也开启了封建领土制,经济上土地成了贵族的私有财产。
以往游牧方式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被打破,出现了牧场经营的商业化模式,各贵族亲王在自己的封地上都设有私人牧场。
以往没有土地观念的部族首领开始了土地资源的争夺,这也为清朝末期大规模的土地交易做了铺垫。
清朝时期,受清政府的影响,蒙古族开启了集体官僚制,蒙古族的游牧经济开始向半农半牧的经济过渡。
虽然整体的经济仍以游牧为主,但是土地资源的交易已经十分的普遍,大规模的土地被开发,社会也逐渐演变为半农半牧的经济体。
游牧经济的利与弊
游牧经济是蒙古族在自然环境下发展的最适宜他们的生产方式,游牧的生产方式有利有弊。
游牧经济在蒙古草原形成了小范围的经济圈,草原、畜牧和人三要素组成了游牧经济的重要部分,畜群是这个经济体的核心。
其最明显的利处就是人与自然鹭港发展,通过不断变化适合游牧的场所来实现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
这种经济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一方面是太依赖大自然,一旦遇到天灾,就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且游牧的流动性较强,没有固定的城市、城墙等,不利于历史文物的保存,书籍和工艺品也容易随着人口地点的迁移而流失。
另一方面就是游牧经济发展的是勇敢、强健的体魄,更多的是身体的力量,其精神文明相对匮乏,很容易被外来宗教文化影响。
如清朝政府在统治期间,就基于政治目的,在蒙古大力宣传和弘扬佛教文化,号召蒙古地区兴建喇嘛寺庙,还推行一系列的政策鼓励蒙古人出家。
《蒙古人民共和国史纲》中的记载,清代后期蒙古男性喇叭数占整体男性总数的百分之44。
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接近一半的男性都去当和尚了,还有多少战斗力能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呢?可见这个民族的战斗力虽然很强,但是也非常容易被外来宗教文化“束缚”。
游牧经济的现实意义
游牧经济从最开始的自给自足,到后期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变迁到半农半牧时期,带来最大的弊端就是土地的过度开垦。
蒙古土地的命运并没有因为清政府的消亡而停止,无论是北洋军阀的袁世凯还是军阀时期,都为了自己的私利颁布一系列鼓励土地开垦的加速政策。
让蒙古族的民众生活愈加困苦,土地破坏愈加严重,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直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蒙古的生态环境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加速了草场的荒漠化。
因此传统的游牧经济模式受到专家们的认可,是过往最适合蒙古草原的经济模式,也是当今最具有参考价值的经济模式。
如果大家单纯地把游牧经济理解为落后的低生产力的生产方式,那就大错特错了。
游牧经济是蒙古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科学且环保,在保持生态平衡的状态下又发展了人类的经济。
蒙古族的保护自然是刻在他们祖孙后代的意识形态中的,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游牧部落的交通工具,都是环保无公害的用品,他们自古以来深刻地践行着绿水青山才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可惜的是,游牧经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受到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的多重压迫。
蒙古的游牧经济在这些外力的压迫下不断变迁,但是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开启了传统游牧经济的复苏。
为土地合理要求寻求积极的解决途径,重新和正确认识游牧经济的变迁对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小农经济的作用和局限,小农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小农经济的积极作用,小农经济的作用高三历史,小农经济的作用及特点。这就是关于《小农经济的作用,小农经济的积极作用(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研究)》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