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精选的出师表中的名句大全】,出师表中的名言名句,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精选的出师表中的名句大全
- 2、《后出师表》:经典名言10句,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1、精选的出师表中的名句大全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6、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后出师表》:经典名言10句,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后出师表》,出自《古文观止》。公元228年,魏国将领曹休被东吴击败,曹魏主力东下。诸葛亮想趁机起兵,收取关中。
然而,由于蜀汉朝廷内部出现了反对讨伐曹魏的不同意见,后主刘禅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上表,指出此时是伐魏的好时机,不能错过。最后他还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坚定自己的决心。
本文选取《后出师表》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先帝想到汉室和曹贼不能两立,
蜀汉王业不能偏处一方而自安,
所以将讨伐曹贼的重任托付我。
点评:曹丕迫使汉献帝退位,篡汉窃国。所以,诸葛亮说曹魏汉贼。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想到要北伐中原,
应该先平定南方。
所以五月渡过泸水,
又深入到不毛之地,
两日吃一日的军粮。
点评:诸葛亮为了能够实现北伐大业,知道后方必须先要稳定的道理。遂率军征服南方,即七擒孟获之事。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如今贼军正在西边疲于奔命,
而且还忙着应付东面的战事。
按兵法要抓住敌人疲劳之机,
这正是进攻曹贼的好时机啊!
点评:公元228年,魏明帝曹睿兵分两路讨伐孙吴。令司马懿下汉水,曹真攻寻阳。吴臣周舫诈降,导致曹真军惨败。此时,曹魏军队主力都在东边。所以,诸葛亮认为是收取关中的好时机。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汉高帝英明神武,
可以与日月相比。
手下的谋臣虽然能深思熟虑,
但还是要历尽艰险遭受创伤,
经过诸多危难后才得以安定。
点评:「高帝」是汉高祖刘邦,手下谋士众多。但起初兵力寡弱,不敌楚霸王项羽,遭受诸多磨难。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刘繇、王朗,虽据有州郡,
他们讲论安定天下计策时,
动不动就称引用圣人的话,
使大家听得都是满腹疑虑,
各种各样的非议充塞胸中。
点评:「刘繇」为东汉末年扬州刺史,后因用兵不当,败于孙策。「王朗」为东汉末年会稽太守,后不敌孙策,逃归曹操。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曹操派兵五次攻打昌霸而没能拿下,
而且,有四次想渡过巢湖都没成功。
任用李服,而李服却想着要谋害他;
任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战败身死。
点评:「李服」即王子服,与董承、长水校尉种辑等人密受汉献帝的衣带诏,事泄被杀。「夏侯」即夏侯渊,早年随曹操一同起兵,官拜征西将军,后为刘备部将黄忠击杀。
夫难平者,事也。
最难预测的事情,
是关于战争的事。
点评:诸葛亮认为,关于战争的事情非常难以预料,所牵引的原因很多。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以前先帝在楚地战败,
那时,曹操拍手称快,
认为已经平定天下了。
点评:「楚」指当阳长坂坡,位于荆州,古属楚地。荆州牧刘表病逝,曹操有夺取荆州之心。遂派曹纯追击前往江陵的刘备。而刘备因为兵弱将寡,还带着十余万民众撤离,不敌曹纯,家眷也在乱军中走失。
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先帝在东面联合孙吴,
西面夺取了巴蜀之地,
于是就发兵北伐,斩了夏侯渊,
这是曹操压根就没算计到的事,
复兴汉室的大业眼看就要成功。
点评:「吴、越」即孙吴,包括古吴国、古越国,此处说的是赤壁之战。「巴、蜀」即益州,刘备攻取巴蜀后,领益州牧。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我只有勤恳地为国尽力,至死方休。
至于成功或者失败,顺利或者挫折,
这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点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既然世事难料,不如勤谨努力,做好该做之事。
本文关键词:出师表中的名言名句,出师表中最有名的句子,后出师表中的名句,出师表中著名的句子,出师表中的经典名句。这就是关于《精选的出师表中的名句大全,出师表中的名言名句(《后出师表》:经典名言10句)》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