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如何理解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如何理解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2、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活出自己的全部潜能
1、如何理解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句话的真实解释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干自己想干的事“;
取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2、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活出自己的全部潜能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活出自己的全部潜能,创造大美绝活,给天地补缺,美哉!
蒋勋的说法
庄子讲一个故事说:鹪鹩,很小很小的一种鸟,住在一大片森林,它就很得意的样子!然后庄子就跟学生说,其实它怎么住就是一枝,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
我去了纽约,我去了温哥华,我就在我自己的方寸之间,我觉得我拥有世界,可是那个世界其实没有那么大。“囚”这个字就是一个人被四面墙关起来,我们每个人很努力地买了一个房子,其实就是买了这个字。更好玩的是一种地老鼠叫鼹鼠,他过河的时候就会喝水,就很得意,因为她觉得她喝了一条大河,庄子就提醒他说:“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你不过就是喝了一肚皮的水,你的肚皮能有多大?”
我们忽然发现原来我无边无际的那个欲望,其实是我自己的妄想,我能够拥有的,人真的是有限,真正的囚是老是觉得被关起来,然后外面还有我更多要的东西,而我不自由,逍遥是一种自由,可逍遥是在有限里面了解自己的有限以后的自由。
美国教授的说法:
自由可以是目标,平等不可以。美国大牌教授,回应自由、平等和贫穷,很犀利也很深刻。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在搜集现代中西方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更为紧要的,是要唤醒你内在的自由。孔子感觉到达70岁,才真正开始觉悟生命: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的这个说法,广为被国人接受。汇融道家学说的《中庸》,更给出了逻辑自洽的说法: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这里很明确地说出了人生的意义: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造物造人,给天地补缺。是的,人生为意义而来。当然,怀疑现实,不懈从困顿和无奈中寻找意义的人,也容易产生抑郁。从这个视角甚至我们也可以问:抑郁,你配吗?
确实,现实中往往一些先知先觉者,比如任正非,也容易产生严重的抑郁症。在2000年前后遭遇一系列打击的至暗时刻(参见《灰度哲学助任正非走出了抑郁》),在还没有寻找到这些苦难本身的意义时,他也患上了重度抑郁。当时,他只担心一件事,怕自己配不上所遭受的苦难。当直面最深层的怀疑和焦虑时,他大胆提出经典一问:“我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吗?”苦难在他面前就变成了资源和土壤,也就开出了灿烂的花。当他找到了“用痛苦创造欢乐”的现实路径,抑郁症也就离他而去了。
蒋勋
01 遥远是心灵的自由
青年的时候,厌烦了学校千篇一律的死板教科书,常常要偷偷翻开《庄子》。
翻到第一页,那一页就说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洪荒之前,寒冷阴郁灰暗的北方,数亿年寂静过去。
一条鱼,听着寂静的声音,这么寂静,这么孤独,可以这样跟自己相处数亿年吗?或许,它很想飞起来。
“可以飞起来吗?”
它试了一试,振动身躯两侧的鳍鬣,搧动尾翅,它努力用鳃呼吸,沉重巨大的鱼的肉身,如何轻盈,如何有羽翼?如何飞起来?
也许是数亿年的寂静,成就一条鱼的梦想。他飞起来了。“怒而飞”、“水击三千里”,要用全身的气力振动水波,让自己飞起来。
好大好大的鸟,带着鱼的梦想飞翔起来。向南方飞去,温暖的、光明的南方。扶摇直上九万里,一次振翅,要飞翔六个月不停。
庄子一定相信,有一天梦想可以成真。
他说的“逍遥”是心灵的自由,是创造性的自由。
不被客观现实捆绑,不被成见拘束,你想从鱼变鸟,你想飞,你就成就了“逍遥”。
“逍遥”就是:你可以是鱼,你也可以是鸟。你可以是鲲,你也可以是鹏。你可以在水里游,你也可以在空中飞。
“逍遥”是领悟自己可以是你向往的自己。向往了几亿年,水中游动的鳍鬣会变成空中搧动的翅翼。逍遥是彻底的心灵的自由。
02 因物尽用的哲理
《庄子·逍遥游》中说了两个寓言,其中一个便是“大瓠”的故事。严格说来,不是庄子说的,是他的朋友惠子说的。惠子很有趣,他和庄子常常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惠子得到一颗大瓠的种子,国王送的,告诉他是很特别的种子。惠子拿回家种在土里,等待种子发芽,长出藤蔓,开了花,结了果。那个时代,瓠瓜可以吃,也可以晒干,剖成两半,用中空的部分舀水,当水瓢用。但是,惠子得到的“大瓠之种”有什么特别呢?惠子等待着瓠瓜愈长愈大,大得像一艘船。
惠子开始烦恼了,瓠瓜应该做水瓢,但是长到这么大,他估量一下,做了水瓢,大概可以盛装五石的水(大概几百斤)。惠子烦恼,容纳几百斤的水,这水瓢要如何举得起来。他又烦恼,瓠瓜并不坚硬,盛装几百斤水,大概也要碎裂了。惠子把烦恼告诉庄子,庄子哈哈大笑,他大概很爱这个头脑单纯的惠子。庄子说,这大瓠瓜,不能做水瓢,何不拿来做一艘船舟,浮于江湖之上。
庄子看物,没有成见,瓠瓜可以是容器,小水瓢是容器,一艘大船也是容器。对待事物价值大小的问题,要达到因物尽用,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03 不被世俗价值捆绑
在《逍遥游》结尾处,庄子讲了一个“用”与”无用”的故事。惠子有一天跟着一个工匠走进山里,找他要的木材,够直的树干砍下来去盖房子,就是我们讲的“栋”或者“梁”。后来,他们碰到了一棵大树长得不够直,歪歪扭扭,工匠就觉得这棵树真无用,既不能做“栋”,也不能做“梁”。甚至砍下来以后连做桌椅都不够直,所以他弃而不顾就走了。
惠子回来后,就把碰到的故事告诉了庄子。庄子又哈哈大笑说,它如果有用,早就被砍掉了。我们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有多少被世俗的“用”字所限制住了,也许“无用”才是最本质的追求。那个“无用”其实是回来做自己向往的那个生命状态,可是我相信这非常难。
在现代的社会里,你会觉得可能我从幼稚园开始,就已经被世俗的“用”不断地灌输概念,我要有用、不断有用。而且如果国栋、国梁这个名字是爸爸或爷爷取的,那是好几代“用”的概念压在你身上。你非要做这样的一个人,所以我们根本无法解脱庄子期待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如果我们一直在考试里只是写圈或叉,就避开了很多现实生活里真正的难题。所以我后来常常会想起自己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永远都是班上第一名的人。当他们步入了社会二十年、三十年,如果在这个年龄再去回顾人生,我不知道当年得到过的第一名是不是真的帮助到了他们。帮他们去面对生活所有艰难的课题,比如说恋爱的问题、婚姻的问题、孩子教育的问题。
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常常觉得他没有给我们任何答案,他只是讲了一个故事。但其实我们的生命是可以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起。没有沉重的东西、没有捆绑自己的东西、没有压迫自己的东西,至少在心灵上逍遥而且齐物。
我感谢庄子,在那个苦闷孤寂的年代,借着他的故事,我可以做梦。在荒凉孤寂的岁月,有了飞起来的狂妄梦想。
美是鹭港,并不是一致。鹭港基本的条件是个体的不同,音乐里的“鹭港”是不同音符声调的配合,绘画里的“鹭港”是不同色彩构成的互补关系。
本文关键词:从心之所欲而不逾矩,如何理解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什么学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学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这就是关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如何理解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活出自己的全部潜能)》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