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生活 投稿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西行漫记--河流大野犹嫌束)

百科 2025-10-22 22:50:06 投稿 阅读:3711次

关于【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西行漫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潼关古城故事多
  •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

1、西行漫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潼关古城故事多

下午1点左右我们离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未走高速,从国道出发,经过渭南、华山、潼关古城,在风陵渡附近上高速到三门峡,夜宿三门峡市区。未上高速原因是想看看渭南城市的市容市貌、远眺华山,游览下早年已知却未前行的潼关和风陵渡。我是从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知道潼关这个地方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路过潼关县城时,发现有一座雕像,走近一看是杨震。杨震是东汉名臣,早年从事教育,誉满关陇,人称“关西夫子”。六十始出士,官至太尉,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金而著称于世。故事是这样的: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杨震他是真正的明理之人,他知道什么「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像我们现在很多官员贪了很多的钱,自己还舍不得花,就是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一点家产。但是古人告诉我们,说如果你的子孙有才能、又有德行,他们会用自己的才德来创造财富,你留钱给他们有什么必要?如果你的儿孙既没有德行、又没有才能,你把钱留给他,最后也是会被败散掉。所以无论是儿孙有德无德、有才能没有才能,把钱留给他们,对他们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也是中国人常说的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西行漫记--河流大野犹嫌束)

杨震雕像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有首著名的诗《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写道: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非常形象描述了潼关地理位置的险要。到了潼关古城,大失所望。这哪是古城啊,纯粹就是人造景观。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因修三门峡水库毁掉了潼关城。如今的潼关古城,只剩下了一段段高大如小山般的夯土台。如果早来50年,我们还能看到雄伟壮观的青砖城墙,那气势,堪与西安城墙媲美。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西行漫记--河流大野犹嫌束)

新建潼关古城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西行漫记--河流大野犹嫌束)

新建潼关古城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西行漫记--河流大野犹嫌束)

新建潼关古城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西行漫记--河流大野犹嫌束)

新建潼关古城

从清末直到到解放前,战略地位险要的潼关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火,关城也在历次的战争,尤其是日本的狂轰滥炸下惨遭损毁。到解放前夕,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中,幸存者已经屈指可数了。

上世纪60年代,因为过高地估计了三门峡水库的蓄水水位,潼关县城不得不另外选址搬迁,古城所在地太靠近黄河,于是被划进了淹没区。人去城空,城内许多建筑被拆毁,其建筑材料被人们用作建造新的家园。故城遗址遭到严重毁坏,仅留其残存城垣,但是仍可窥其基本轮廓。 如今,在古城南部的山原顶上,盘山公路的两侧会突然出现两座山一般的、高高耸起的夯土台,这便是潼关古城的上南门遗址。公路两边,高大的南城墙向两边延伸开去,看不到尽头。然而现在的城墙,早已失去了从前的“铠甲”,包墙的青砖被附近的农户拆下,成了农家房屋的外墙,怪不得从原下一路走来,所经的村庄看起来那么整齐,都是同样的青砖房。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西行漫记--河流大野犹嫌束)

潼关又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潼关风陵渡隔黄河与日本侵略军相峙八年,日本前后投入4-5个师团达五万余兵力,以空军炮兵为前锋,前后发动20多次抢渡黄河战役,企图由潼关占领关中,进而入川攻击重庆和灭亡中国。但日本在所有攻击战中均告失败,他们未踏进潼关一步,未占领陕西一寸土地,因而潼关防线被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抗战胜利后,潼关城人民由2.6万余人降至6000余人。

潼关还有一种美食闻名遐迩,就是潼关肉夹馍。我们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潼关吃到正宗的肉夹馍,留下了丝丝遗憾。

匆匆在路边随手拍了几张黄河岸边的照片后,就近上高速到三门峡住宿。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西行漫记--河流大野犹嫌束)

遥望潼关古城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意思是: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这句话出自于:中国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潼关》。

这两句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原文:

潼关1

终古高云簇此城2,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3,山入潼关不解平4

注释:

1、潼关(tóng guān):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2、终古:自古以来。簇(cù):丛聚。

3、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束:约束。

4、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译文:

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作品介绍:

《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作品鉴赏:

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中国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十一岁随父湖北巡抚谭继洵赴任,遍游西北、东南各地。幼怀大志,能文章,通剑术,为人慷慨任侠。甲午战后,力倡改良,鼓吹变法图强。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创办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失败后,被捕入狱,与林旭等人一起遇害,世称戊戌六君子”。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雄浑,境界恢廓,充满着积极进取爱国精神。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本文关键词:河流大野犹嫌束的拼音,河流大野犹嫌束下一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河流大野犹嫌束全诗。这就是关于《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西行漫记--河流大野犹嫌束)》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676627/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