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中法混血儿的真相】,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中法混血儿的真相:法国一名混血老太,苦等中国初恋五十五年,83岁时两人终携手
- 2、中法混血儿的真相,这四对华人母女
1、中法混血儿的真相:法国一名混血老太,苦等中国初恋五十五年,83岁时两人终携手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爱情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且不可避免的感情经历。当两个人相互吸引、依赖与倾慕的时候,爱情的火苗就点燃了。热恋时,双方恨不得成为成为夜空中的星星与月亮,日夜交相辉映,永不分离。
相恋的两人之间的情感是十分纯粹与真实的,他们渴望对方无条件信任与深爱自己,并希望与对方成为永不分离的终生伴侣。爱情的本质是忠诚,体现在一对恋人只将特别的情感倾注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见异思迁与三心二意,滥情与不专一的情感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是元好问对大雁以死殉情发出的震惊与感叹,从而联想到世间有多少痴男怨女对爱情忠贞且热烈,为了对方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写给亡妻的悼念之词。
哪怕两人生死相隔十年之久,苏轼也未曾忘记妻子的一鬓一发,可见用情至深。由此可见,爱情是绵长且深刻的,甚至可以突破时间的束缚,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两人相爱,彼此的心还是联系在一起的。有这么一对震撼人心的跨国恋人,男方名唤袁迪宝,女方名唤李丹妮。
两人25岁相遇相知,成为彼此心头的白月光,可惜造化弄人,不被世俗认可的恋情无疾而终。好在李丹妮为爱苦等55年,终于在83岁高龄时嫁给袁迪宝,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她义无反顾地坚守初恋呢?
刻骨铭心的初恋
李丹妮是个长相甜美的中法混血儿,父亲是浙江美术学院的教授,母亲出生于条件良好的法国家庭,从小养尊处优的李丹妮透露着一丝高贵的气息。李丹妮眼神深邃、鼻子高挺、五官立体,俨然一副正宗的法国姑娘的长相,获得了周围人广泛的关注与喜爱。
从小生长在中国的李丹妮对中国的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翻阅与朗读古诗词与名著书籍,还会缠着父亲为她讲述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长期的刻苦学习与求知若渴为李丹妮带来了优异的成绩,她不负众望地考上了浙江大学。毕业后,精通中、法、英、俄四种语言的李丹妮被邀请至浙江医学院当俄语老师。
与此同时,袁迪宝考进浙江医学院,并成为李丹妮的学生。在一节俄语课上,袁迪宝初识李老师,并被她身上独有的气质与美丽吸引,产生了独立于师生情之外的情愫,而后,一场纠缠半生的初恋拉开序幕。
无可奈何地分别
1928年,袁迪宝出生于福建省的一个普通人家,父母费尽心思供其上学。恰逢抗日战争侵袭中国,袁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差,以至于袁迪宝的学业断断续续,直到25岁才考上大学。彼时的袁迪宝早已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
在父母的催婚下,他不得不与护士黄秀雪结婚,并在婚后一个月前往浙江医学院继续完成学业。大学里都是正值青春年华的俊男美女,25岁的袁迪宝显得格格不入。也正因为这点独特性,使得年龄相仿的李丹妮对其格外在意。
袁迪宝见到李丹妮的那一刻,便爱上了俄语课,外加他天性聪慧又努力刻苦,考试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课堂上,袁迪宝始终保持认真听课的姿势,还常常为李丹妮活跃课堂氛围。久而久之,李丹妮对袁迪宝越来越关注,两人相互畅谈中西方文化与人生目标。
李丹妮还常常为袁迪宝购置日常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具,可袁迪宝始终将这些行为当成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并未多想,也不敢多想。1953年冬天,没有过冬棉衣的袁迪宝躲在教室角落里瑟瑟发抖,在某个清晨,他居然收到了一件蓝色毛衣,内心感动又澎湃。
很显然,毛衣是李丹妮亲手织的,而蓝色也是袁迪宝最喜爱的颜色,两人暧昧不清的情愫呈直线上升。他们常常约在西湖河畔畅谈人生、互诉衷肠,而定情也在西湖河畔。对于袁迪宝来说,李丹妮是他人生中第一个爱上的女人,更是他的初恋。
不论何时何地,李丹妮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头,使其日思夜想、辗转反侧。然而,随着对李丹妮的爱慕越来越深,袁迪宝内心的愧疚感也越来越重,一位是相互依恋、情投意合的初恋,一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子,他实在难以抉择。
最终,袁迪宝还是诚实地向李丹妮道明了自己早已结婚的事实,得知真相的李丹妮震惊不已,但那份热烈的感情还是让她失去理智,那一刻她甚至想要摒弃世俗的眼光,带着袁迪宝一同回法国厮守一辈子。
然而,袁迪宝还是选择与道德站在一边,拒绝了李丹妮的心意,并前往成都继续完成学业。而伤心欲绝的李丹妮也选择离开这片伤心地,陪同父母前往法国生活。临行前,李丹妮将一枚戒指与一缕金发赠予袁迪宝,当作永恒的纪念。
等候55年的婚姻
两人分离后,袁迪宝与妻子孕育了两个孩子,四口之家的生活平静且安宁。起初,彼此牵挂的两人还有书信联系,交流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像一对老友一般牵挂着对方。在得知袁迪宝一家生活条件艰难后,李丹妮还常给孩子寄去奶粉与生活用品。
然而,恰逢特殊时期,两人的信件无法寄给对方,连李丹妮的纪念物也被袁迪宝的姐姐小心处理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袁迪宝对李丹妮的相思之情非但不减,反而更加浓烈,他常常情不自禁地独自前往李丹妮的旧居回忆两人度过的美好时光。
而远在法国的李丹妮至始至终心里只有袁迪宝一人,哪怕身边追求者无数,哪怕父母轮番劝说,她也不曾动摇。为了这段夭折的初恋,李丹妮苦苦守候,终身未嫁。时光终于带走了两人的青春,袁迪宝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李丹妮的脸上也爬满皱纹,已过耄耋的两位老人长达55年未见。
此时袁迪宝的发妻已过世,孩子在得知父亲的往事后,劝说父亲写信给李丹妮。得到孩子的鼓励后,袁迪宝终于鼓起勇气往李丹妮原来的地址寄信,并多次提到希望李丹妮能够回国看他。不久后,袁迪宝收到了来自法国的信件,但他在激动不已的同时也感到心酸委屈。
因为李丹妮为了他从未嫁过人,而且她至始至终没有忘记那段初恋。2010年,李丹妮在袁迪宝儿女的陪同下返回中国,见面的那一天,袁迪宝穿着正式的西服,小心翼翼地捧着55朵玫瑰,两人紧紧相拥,心情久久无法平复。2010年9月21日,这对分别55年的爱人终于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结为连理。
婚后,两人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尽情表达着那些年被封锁在心间的思念与关怀。
结语:
“50多年前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离别50多年后,再让我们相见也是要我来爱你的。”这是袁迪宝写给李丹妮的情书,没有一点浮夸荒诞,全是至情至性的肺腑之言,也是这对耄耋真实的爱情写照。是什么令李丹妮宁愿孤苦伶仃一生也要苦守那个可望不可及的人呢?大抵是26岁时的怦然心动吧。
2、中法混血儿的真相,这四对华人母女
1993年,导演王颖将这部小说改拍成了同名电影,影片邀请了最众多我们熟悉的演员,俞飞鸿、邬君梅、奚美娟、黄盛德…其中著名导演吴天明在片中还客串了一个角色。
其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还属俞飞鸿,当时22岁她,正处于颜值的巅峰,一出场就“酥了”一批观众。
《喜福会》获得了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豆瓣评分8.4分,是一部描写东西方文化冲突不可多得的佳作,影片中许多镜头是堪称经典。
比如黄盛德扮演的渣男吃西瓜的镜头,极具挑逗意味,将东方男子的性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童养媳的故事中,地主家的傻儿子和小姑娘进洞房的画面,让人啼笑皆非,充分展现了封建时期包办婚姻的荒谬。
再比如电影中媒婆的形象,简直像画出来的一样生动。
还有老祖宗的画像,几乎是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之后很多好莱坞影片中的东方反派,都长这样。
而影片从8个女性的视角,讲述了4对母女之间的尘封往事,杂而不乱,娓娓道来。
影片的开头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四个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家庭齐聚一堂,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送君寻亲。
原来君的母亲苏已经离世,但她在中国还有两个从未谋面的姐姐,君决定远渡重洋回中国寻亲,这个聚会就是为她送行的。
在聚会上,大家感慨万千,分别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而四对母女之间的陈年恩怨也徐徐铺展开来。
本片的四对母女,第一对母女苏和君,第二对母女林多和薇莉,第三对母女映映和李娜,以及第四对母女安美和罗丝,我们的四个故事也将按照这个顺序讲述。
故事1:为了活命抛弃两个女婴
上世纪40年代,抗战爆发,苏的丈夫是一名军官,前往前线抗战,苏逃往广西,途中二女生病,无力抚养,万般无奈之下她将两个女儿丢弃路旁,随后在传教士的帮助下辗转来到美国,成立了新的家庭。
在逃亡途中,她经常和朋友组成喜福会打麻将消磨时光,来到美国后,她将喜福会发扬光大,于是才有了片头的聚会。
苏盼女成凤,她的女儿君有钢琴天赋,可是君作为第二代移民,很难接受母亲的中式教育,于是在一场失败的钢琴秀之后,母女彻底产生隔阂。直到母亲去世,她才试图回到中国,探寻自己出生前的故事。
故事2:身为童养媳却成功逆袭
第二个家庭里的林多年轻时是童养媳,她到了豆蔻之年就被许配给皇家少爷。
而对方是个比她还年幼的傻小子,两个小孩根本不通男女之事,结婚后生不出孩子,闹出许多惹人发笑的趣事。
最后聪明的林多略施小计,将女仆许配给丈夫,自己挣脱婚姻逃往美国,迎接了新的人生。
林多和苏在美国成了闺蜜,两人是典型的中国家长,经常向对方炫耀自己的孩子,林多的女儿薇莉擅长国际象棋,拿了许多奖项,被林多当作炫耀的工具,薇莉对此大为不满,和母亲作对,棋技大跌,最后泯然众人。
成年后,薇莉为了讨好母亲,嫁了个中国男人,但很快离婚,最后她尊崇自己的内心,找了个老外,母女俩在理发店也互诉衷肠,紧紧相拥在一起。
故事3:为报复丈夫将儿子溺死
第三个家庭的顾莺莺出生大户人家,天生叛逆,家里人想把她培养成知书达理的人,她却爱上了渣男。
婚后她挺着大肚子,渣男带着其他女人直接回家,对她拳打脚踢。带着伤痕累累,映映在凄风苦雨中度过余生。
莺莺的女儿李娜嫁给了一个大她好多岁的白人男子,丈夫收入是她的7倍,却极度抠门,两人实行AA制,连一个冰激凌都要算得很精确,李娜赢得了女性的独立,却失去了婚姻里作为妻子的尊严。
故事4:《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翻版
第四个家庭里的安美,从小见证了母亲的悲剧。
母亲原本是封建大家庭里的大太太,丈夫死后,她被吴天明饰演的吴清强暴,走投无路只好跟了这个男人当了四太太,地位全无。
安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老爷常常当着她的面对她母亲施暴,她的童年就在等待母亲的煎熬中度过,最后的结局是母亲吞鸦片而死,安美也将这份苦难传递下去。
罗丝是安美的女儿,幸运的被出版商大亨的儿子看上,两人幸福甜蜜,但之后的婚姻也亮起了红灯,留给她的是艰难的抉择。
当四段往事讲述完毕后,观众明显感觉到聚会还是那个热闹的聚会,但聚会中的每个人都带着满身伤痕,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她们表面光鲜亮丽,背后却是无限的挣扎。
结尾,君带着众人的期盼回到了从未踏上的中国土地,在上海,她见到了两个姐姐,那种血溶于水的亲情立刻扑面而来,影片戛然而止,但观众忽然想起片头的一个故事。
片头,在君的口述中,苏在飞美国之前花重金买了一只天鹅,她希望自己在美国也成为一只天鹅,但在移民局,她的鹅被收走,慌乱中她只留下一个鹅毛留作纪念。
这根鹅毛最后传到女儿君的手里,承载的是四个家庭对故土的思念。
看完《喜福会》,皮哥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讲述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电影很多,经典的有李安的家庭三部曲,陈冲主演的《面子》等,可是这部片给我的感受是最好的,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就是:精致、丝滑、娓娓道来。
8个人物,4个故事,这么庞杂的人和事却在导演的梳理下层次分明的展现在观众眼前,每个故事都谈不上高明,但组合在一起却异常的鹭港。
而为了让观众更好的理解本片,139分钟的片子几乎都是用旁白串起来的,这看起来是拍电影的大忌,毕竟过多的旁白意味着导演的无能。
但在皮哥看来,这却是一种很独特的处理方式,8个人的讲述,如同拉家常一般,将你从一个故事拉进另一个故事,由点到面,一个个浮夸的角色逐渐被故事填充,变得丰满,生动,甚至可爱起来,这样一个重塑的过程妙不可言。
第二,本片是个典型的家庭剧,讲述了8个人,但全部是女的,父亲这个角色在影片中是缺失的,父亲这一形象出现,要么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屁孩,要么是诱惑少女的渣男,要么是当着孩子的面侮辱小妾的老爷,总之是不称职的。
可以看出原著小说也好,这部电影也罢,反映的不仅是移民生活,还有父亲和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在中国这个父权社会下,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低下,当四位女性用一生的血泪史在美国扎稳了脚跟,她们是东方女性的榜样。
第三,本片拍摄于1993年,原著小说出版于1989年,那时候西方国家对中国还有极深的误解。所以《喜福会》能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当然是因为它生动的人物,感人的故事还有有深刻的主题。
但还有个原因就是本片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偷窥欲和猎奇心,说白了就是一种审丑心理。
影片中表现的中国封建的童养媳、嘴角点痣的媒婆、供奉的祖宗像、婆媳关系、吸鸦片、妻妾成群等场景都是这类的噱头,所以现在看起来有些异化,让人略微有些不爽。
《喜福会》的作者谭恩美就是第二代移民,她一方面已经完全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拥有的是纯西方的思维,而一方面又受第一代华人移民耳濡目染的影响,依然保留着东方的韵味,两种文化在一个身体里不断撞击,最终挥笔写就的这部小说就散发出一种似曾相识又完全不同的味道。
因此,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喜福会》都很经典,值得品鉴和回味。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在国外有名,国内却鲜有人知。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本文关键词:中法混血长什么样,中法混血儿为什么像中国人,中法混血儿的真相小说,中法混血儿的真相是什么,中法混血儿的真相视频。这就是关于《中法混血儿的真相,苦等中国初恋五十五年》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