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生活 投稿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百科 2025-10-22 18:06:31 投稿 阅读:1270次

关于【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千年胜迹姜女祠:哭不倒秦长城,戍不好明边城,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 2、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

1、千年胜迹姜女祠:哭不倒秦长城,戍不好明边城,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最近研究铜川金锁关(参见《北关(金锁关),汉唐帝都最坚实的后盾,访古铜川塔》),从县志记载明朝鞑靼入侵金锁关事件引发一些疑惑:为何在明代鞑靼能够突破长城防线,穿越黄土高原上崎岖恶劣的山峰沟壑,一直杀到腹地西安的北大门?明朝的边防体系不能说不完备,到底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当时我还去了铜川市北关的姜女祠,那是纪念孟姜女的一组北宋建筑。可惜自年初起谢客,我就从侧门伸进手机拍了张远景图,又顺上山公路走了一段就返程了,因为走到山顶要小半天,是西安到延安的高速公路,看头不大。

过孟姜女祠门而不能入: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手机远景拍摄的有些模糊的孟姜女雕像: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没时间爬到山顶看风景,只能遥望一下金山上的孟姜女祠: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沿山公路悬崖一侧有意修成长城垛口形式,凸显这个传说人物与长城有关。

然后是回来查资料,看到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这才知道同官(今铜川)的孟姜女崇拜古已有名,是西北孟姜女崇拜的典型。女回山与金山,以及附近的北高山和哭泉,都与孟姜女传说有关。传说如下:孟姜女负夫骸归来,沿北洛水南奔;追兵将到,她逃到北高山,饥渴难耐,哭了起来,结果涌出一捧泉水供她解渴,泉声呜咽,后被称为哭泉;她继续往南逃,但追兵将至,正为难间,山峰转移,隔断了追兵,遮回了她,故此山被称为女回山(《关中胜迹图志》说,“女回山横断无路,忽道从峡口出”;《耀州志》不认可这个说法,认为女回山得名是因为孟姜女负骸回经此地);孟姜女走到同官水(漆水河)湾,气力已竭,把丈夫骸骨放在金山石穴下,自己坐在旁边死了。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现代漆水河上的的姜女桥

同官版的孟姜女故事还是很古朴的,没有戏弄秦始皇的那些点缀故事。而且,在关中地区,民间秦始皇的口碑并不算太坏,西安文明堂刻本钱角坟十张纸就说。孟姜女去送寒衣时,秦始皇封她为贞烈女孟姜。但孟姜女的故事一般和长城有关。

全国孟姜女祠和孟姜女庙不少。据顾颉刚说,“从明代的中叶到末叶,这一百八十年中忽然各地都兴起了孟姜女立庙运动”,出现许多碑铭。墓志,孟姜女的故事也被收入《大明一统志》等书。

问题来了,全国最出名的孟姜女庙在山海关,主流孟姜女故事是哭倒山海关长城。关键是山海关长城是明朝修的,秦始皇他老人家的长城是直接利用燕长城修到山海关北边一直修进朝鲜半岛的。孟姜女哭倒“明长城”,是控诉秦朝的暴政吗?这里面一定是有说法的。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蓝色为秦长城,棕黄色为明长城,终点不一样

对待蛮族入侵,中外忙着修筑长城。

长城并不算是中国独一份,国外历史上也有。罗马帝国就曾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筑有多条长城,例如在英格兰境内为苏格兰皮克特人筑有117公里长的哈德良长城: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罗马帝国在德国境内筑有抵御蛮族入侵的550公里的长城(下图是修缮后的):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罗马帝国在罗马尼亚境内筑有170公里的图拉真长城,现在只剩土坡: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甚至在伊朗境内,都有一段长200公里的戈尔干长城,应该是是波斯帝国萨珊王朝于226年到650年之间修建,用于抵御中亚强大的白匈奴: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由此看来,古代强大帝国为了对付飘忽不定的游牧民族入侵,都采取了修筑长城这种防御方式。那些认为修长城没有必要的人应该陷入深思:西方强大帝国也修过长城,长城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

从发展的眼光看,修筑长城是国家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国家工程。以中国周朝为例,在战国之前中国土地上是大大小小的城邦诸侯国,城邦之间是辽阔的莽原荒野。

当地方诸侯国势力发展,国土扩张,人口增加,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开始进行。兼并后剩下的国家越来越大,地方上形成了系统的行政管理体系,原来的城邦国家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领土国家,保证领土范围和安全成为修建长城的大前提

到战国时代,步兵战争开始替代战车战争,阵地战、攻坚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战争规模巨大,各国投入兵力以数十万计。在北方与游牧民族相邻的国家率先发展骑兵。都知道赵武灵王(公元前307年)胡服骑射,其实按现有资料考证,燕、秦、韩早已先于赵完成变服骑射。

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争给各国带来极大威胁,新出现的骑兵更是能轻易突破过去用以阻挡战车的关隘,这就迫使各个国家发展防止敌国军队深入到自己腹地兵燹的手段。各国在边境上做好防范各诸侯国入侵的准备,或因河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自卫的手段越来越精致细密。

当铁器普及以后,国家就可以组织广大民众完成浩大的土、石方工程来捍卫整个国家的安全,这种防御工程连贯起来,就是长城。说通俗一些,过去是筑城修墙,现在是把城墙向外延伸,延伸到一定长度就是长城。

这世界上怎么可能会出现无缘无故的事物呢?

秦始皇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秦昭王就开始修长城了

即便在中国,秦始皇也不是最早一个修长城的人。据统计,秦朝之前,各国也修长城,秦有5条,赵有3条,魏、燕各有2条,齐、楚、中山各有1条。

而且,这些国家修长城时也是不给民众讲道理的,都是用政权高压强制下去的徭役。齐长城沿线就有许多孟姜女庙、孟姜女坟,反映了齐国人对齐修筑长城的不满。齐长城还有“钉头崖”的传说,说当时长城修到钉头崖,上面是悬崖峭壁,难以修筑,齐王便把监工的人头钉在山崖上,结果还是修不上去,所以取名为钉头崖,往后四十里没有再修长城。有了“长城修到钉头崖,一降四十里”的故事。燕长城也有“万年灰”的传说,说是为抢时间,燕王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民夫在工地用大铁锅添柴烧水,久而久之,铁锅被烧出窟窿,水漏了出来,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石头炸开许多白面,民夫意外发现这些白面比泥还有粘性,就用它来抹城墙缝。这些传说说明当时劳役之繁重,役民之酷烈,民生之艰难。

当然,这么艰辛的大工程,也带来一定的军事防御效果。楚长城是其北方屏障,防御齐、秦、韩、魏等国的侵扰。魏长城是为防御秦国东进。燕南长城有效地抵御了齐、赵等国的侵伐;赵南长城则主要是为防魏国。赵北长城由今内蒙古兴和往西,经卓资、旗下营,沿大青山南麓过呼和浩特市北、包头市北的石拐矿区、兴胜,越昆都仑沟口,至乌拉山下,再循乌拉山麓西经哈德门沟口,继续延伸到白彦花北面的山脚下。赵北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骑兵南下,减少赵国与匈奴的冲突,减少战争的可能性。可见匈奴的威胁真实不虚。

因为,同官的孟姜女是陕西女子,我们下面就说说秦昭王(又称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修的秦长城。巧的是,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嬴渠梁是秦昭王嬴稷(又名嬴则)的曾祖父,秦昭公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这段长城向东延伸到今内蒙古准格尔旗黄河南岸,向西延伸到宁夏固原和甘肃定西、平凉地区。长城所在的陕北地区最早属于晋国,因为当地发现过不少三晋文物。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志丹县文化馆藏三晋布币(摹写)

几十万秦国大军常年驻守长城防范匈奴应该属于史实。

从临洮到准格尔这条秦昭王长城主线共长1800公里,沿线约有6500个左右的城墩。根据残留瓦片和“雷石”判断,其上当时都有房屋类建筑物供戍边士卒使用。墩上面积约20-40平方米,可以容纳10个左右的士卒守望居住。过去墩的两端应该通往长城城墙,以便士卒巡逻。在长城内侧还有至少1000来个烽燧,每个烽燧上又至少容纳5个士卒,这样又要安排5000-1万名士卒驻守。除此之外还要有运输和联络的士兵。这样算下来,大约有7-10万人长期在长城上驻守。到了秦始皇时代,令蒙恬领三十万大军驻守长城抵御匈奴,应该不是什么虚言。

在战国兼并战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秦国常年安排这么多士卒戍边,说明什么?说明匈奴入侵一定极其惨烈,绝对不是简单掳掠,一定伴随着灭绝式屠杀。这些史书不载(秦史记载本身就粗疏),我们看看“五胡乱华”时,已经进入中原上百年成为汉朝子民的北方民族还那么凶残对待汉人,就可以推想之前双方敌对时是什么局面。

据《汉书》载,匈奴“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当有自然灾害、生活无以为继时,匈奴自然要南下中原掠夺财物,这是他们的天性,对内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重大威胁。

说秦人野蛮,先要看看秦人所处是怎么样的生存环境。没有这一帮华夏硬汉抵御蛮族入侵,华夏族估计早就断片了。

当然也有一点轻松的事,在当地遗址中发掘出的生活废弃物中有不少牲畜遗骨,主要是羊骨。华夏人以耕种为生,也有少量人畜牧,但这不排除可能有缴获自游牧的匈奴人的牧羊战利品。

义渠王和芈八子谁更悲哀?秦昭王筑长城始末

其实,秦人当时还有一个相当难缠的邻居义渠人。我们有时受《芈月传》影响,以为义渠王是什么重情重义的人物,当时可能不是这么回事。历史上秦宣太后叫芈八子。

义渠人是西戎中最大的一支,过农耕和定居生活,建立了义渠国,成为战国时期由少数戎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具有一定势力的国家。秦和义渠的关系最为复杂,斗争也较为激烈。《史记·秦本纪》载,厉公“伐义渠,虏其王”,孝公“西斩戎之獂王”,惠文王“县义渠”,“伐取义渠二十五城”。虽经多次战斗,义渠戎并未彻底消灭,仍是秦国向东发展的背后隐患。

秦昭王时,义渠王和他母亲秦宣太后生了两个孩子,估计秦宣太后是迫不得已,有无奈的地方。《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灭义渠后,西面、北面疆域得以扩展,并且和匈奴在今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陕北地区开始接触。《史记·匈奴列传》载,“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此时期匈奴势力强盛,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以及宁夏、陕北一带,西到河西走廊。

《后汉书•西羌列传》载,“(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据此判断,秦昭王应于此时修筑长城,从此稳定了大秦西北边疆,秦国可以放开手脚出关灭六国,仅仅过了51年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

秦昭王在陕北修建的长城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的有利地形,极为险固。黄土高原有一种“三道堑”的地貌形式。堑就是坑或者沟。削掘山崖也可以称为“堑山”,秦昭王用此法来修筑长城。陕北地区秦昭王长城有相当一部分段落采取堑山为障的三道堑形式,即在山坡处,自上而下依次铲削出几道坡度较大的堑面和平台,并且在最上层的台面上,或者台面的外沿加筑夯土墙。远望去三道堑就像梯田。自下而上,依次称为一道堑、一层台,二道堑、二层台,三道堑、三层台。三层台面上或外沿处加筑夯土墙。夯土墙上每隔一段距离便筑有墩台。堑台的高度和台面宽度不一。堑台的垂直高度多为6米左右。台面宽度多为10米左右。

这样修筑的长城,主要好处是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结合来强化防御功能。当敌人越过第一道堑后,还有第二道、第三道,并且在最上面的台面上还有加筑的夯土墙。同时,宽阔的台面上还便于军队调动和通行。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吴起县薛岔乡双庙村的三道岔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神木县大柳塔镇油房梁村的长城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明庄保存较好的秦长城

秦汉隋对秦昭王长城的利用。

秦昭王之后,就是秦始皇修长城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听方士说“亡秦者胡也”,才决心修长城拒匈奴。但细考究,秦始皇绝不单单会因为庐生这句话贸然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进而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修筑长城。起因还是当时匈奴的确是秦朝的一大心患,对秦朝、秦都和边地人民都构成重大威胁。之后汉武帝北伐匈奴,也是先夺取匈奴占据的离秦都咸阳很近的“河南”地,稳固京畿。

河南地的重要性,可以赵国时发生的战争事件为例。赵武灵王时把赵北长城修至阴山南麓,阴山南面不远处就是黄河河套地区,河套以南的土地即古称为“河南”。赵孝成王初年,派名将李牧守代、雁门,防备匈奴。李牧精于兵法,指挥有方,实行以逸待劳之策,屡屡不让匈奴得逞,待匈奴麻痹轻敌以后,“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因此认为秦始皇是于公元前214年开始修筑长城的。蒙恬北逐匈奴之后,主要工作就是为防御匈奴而修筑长城。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即沙丘政变以后,赵高、秦二世胡亥夺权,矫诏杀死蒙恬、扶苏之年,这应该是秦修长城的终止之年。秦朝利用了不少六国长城,应当也利用了秦昭王长城。当阴山的赵长城被利用以后,秦朝领土实际上已经包括河套和河南之地,阴山长城成为前线,秦昭王长城只能退居第二道防线了。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秦汉先后据有河南之地,保证了中国农耕地域稳定推进到河套地区,把游牧民族逐于阴山以北。经过汉武帝数次征伐,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秦汉长城防御体系参见《长城蜿蜒到哪里?一直延伸到蒙古戈壁阿尔泰山,看汉武卫霍的辉煌》。)

与民间批评秦朝修长城滥用民力、造成速亡的观点不同,历代核心统治人群看问题眼界更宽一些,多有正面评价。桓宽《盐铁论·险固》中大夫曰:“秦所以超诸侯、吞天下、并敌国者,险阻固而势居然也。……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故仲山甫补衮职之阙,蒙(恬)公筑长城之固,所以备寇难,而折冲万里之外也。”西汉昭帝也对“蒙公”所筑长城的防御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此外,汉文帝、唐太宗等也对秦始皇长城进行过褒扬。

公元584年隋朝建立。这个朝代虽然只存在了37年,但是六修长城。隋文帝4次,隋炀帝2次。隋朝修筑长城时间很短,理应是对原有秦汉长城修缮。

明朝修筑长城的特点

但是到了明代,疆土内缩,明朝皇帝又开始修长城戍边,在有些地段是利用旧长城,有些地段进行了新建。在陕北地区,明朝就没有完全利用秦汉的长城,而是重建了不少。明朝的长城位置比起秦汉长城来又往后缩了一些。陕北榆林地区的延绥镇长城由明朝成化年间余子俊所造。多段秦长城和明长城是平行关系,有时也相交。但明朝长城大多数是建立在山峰最高处,如同下图: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参考图:明九门口长城(今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是秦皇岛长城的一部分)鸟瞰图

这说明明朝的财力、物力要远远高于秦朝的水平,所以长城才能修得高大上。但这是否也说明明朝的对手鞑靼和瓦剌的实力也远远高于秦汉时代的匈奴呢?因为中原王朝强盛的同时,北方游牧部落也在搞联合,越来越强大(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联合体逐渐强大参见《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十:后金兴起,萨尔浒之战朝鲜递上投名状》)。

但明朝最大的问题是从永乐年间就丢掉和放弃了河套地区,也就守不住河南地,给西北地区带来持久的和最大的边患。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孟姜女哭长城”是对谁的控诉?凸显了明朝疆海戍边的两难境地。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孟姜女。在现收藏于国外的敦煌卷子里就有唐代的孟姜女故事。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记录孟姜女传说的敦煌卷子

其实说到底,孟姜女故事原型与任何长城都无关,更是和秦始皇八竿子打不着,这个传说演变到今天的情节,还是拜唐朝所赐。

大抵因为隋唐重于开边,武功极盛,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引起极大民愤,所以人们就借杞梁妻哭城的故事来发泄心中不满。唐朝统治者原本和隋朝统治者是亲戚,唐朝夺了隋朝天下,有点篡权的味道。所以唐朝皇帝故意把二世而亡的秦朝和隋朝绑在一起大加挞伐,借秦暴政说事,力图让人联想隋朝的残暴,证明自己的正义。而秦始皇和秦长城又是大家都熟知的故事,这样孟姜女的故事雏形逐渐就出来了。孟姜女故事其实就是人们借古讽今,变相对唐王朝统治者的规劝。

如果客观评价秦始皇修长城与“孟姜女哭长城”,不妨摘录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的一段话,比我总结到位:

对秦始皇修筑长城中的所谓“残暴”要作具体的历史分析。首先,要建造像长城这样空前的伟大工程,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人民群众要安居乐业,要发展生产,就要抗御匈奴的侵略,修筑长城与他们的心愿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城的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次,对于像孟姜女哭倒长城一类的传说,也要有所分析,在建筑长城中会有伤亡,而且是巨大的伤亡,那是自然的。但由于秦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后世的那些文人学士为了给新的主子脸上贴金,故意贬低秦始皇的业迹,也是有的。再说,秦始皇作为一个封建君王,他不可能,也不会对人民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修筑长城中有许多残暴的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评论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应该更多的看它的客观效果,而不是过分追究其主观动机。从抗击匈奴入侵的效果来看,秦始皇建造长城是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的。

至于匈奴嘛,我倒可以说几句:周朝诸侯国、秦、汉连续抗击匈奴是正义的,因为匈奴是侵略华夏族生存空间的主要异族,消灭他们毫无过错。至于后来一部分匈奴人分化出来成为我们华夏族的一部分,这也是靠李牧、蒙恬、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勇将在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在内的统治者指挥下厮杀出来的成果,不是分发仁义说教小册子起的作用。我们可以说汉族一部分人的祖先来自匈奴,匈奴另有一部分跑掉的人就和我们没多大关系,我们反正不能再跑到欧洲去认失踪的兄弟吧。正是因为历史上修筑长城打垮了匈奴,才使得华夏族得以生存下来。

然后再回到文初的问题。明朝中后叶正是“南倭北虏”猖獗的时代,国家边防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明朝常年配备大量正规军驻扎在京师和全国要害之地,时刻准备打仗,因此对人民收取的赋税要高一些,徭役也要多一些。可想,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历史上的孟姜女故事能起到借古讽“唐”的作用,用来发泄人民的不满;那么,在明朝不能公开批评国家政策的情况下,借孟姜女传说换个角度劝谏明朝统治者也是一个办法。所以明朝的孟姜女传说流行最广,故事情节最丰富,所造的与孟姜女有关的景点也最多。

在我国,民歌《孟姜女》被誉为第一大民歌歌系,流传范围极为广泛。该歌系在地域范围上覆盖19个省、60个市及101个区县,同时还涉及山歌、小调、风俗歌、礼仪歌、叙事歌等多种体裁。甚至连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都流行唱《孟姜女》。而流传孟姜女故事的山西、陕西、甘肃等西北部地区是直接面对蒙古瓦剌和鞑靼的区域,另一大流传区域是包括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区域,是参与抗倭的地区。其他省份的孟姜女崇拜要减色不少。我认为,这是民意的另一种曲折表现形式。

由此,我们其实是能体会到明朝江海防御两难境地的。如果没有财政支持,养活不了足够的士兵,同时抗击“南倭北虏”是不可能的。但是,军费支出过多,是要以赋税形式加到国民头上的。明朝的为难之处就在于两头用兵增加赋税安定边疆与减轻赋税徭役以安抚人民稳定社会不可兼得。客观讲,不能说明朝没有尽心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但终明一朝没有同时在两方面都取得成功。这个应该是明朝缺少足够的治边谋略所致,象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这样能够剿灭倭寇的能臣出世也偏晚。明朝在北方广修长城,但丢掉了河套和河南地,在西北暴露了软肋。明朝前期主要依靠禁海,同时大量构筑海陆联合防倭系统(参见《倭自何来?大明如何御寇于海疆?<筹海图编>有话说》),是耗费了巨大国力才在中晚期最终解决了倭寇问题;但是蒙古人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把察哈尔蒙古人推到新兴的女真人那里去了,结果功败垂成。

简短总结:对付蒙古人,明朝没有学会女真那一套恩威并施驾驭少数民族的手段;对付日本人,明朝没有打过像唐朝白江口海战那样的战争,没有打痛打怕日本。明朝疆海戍边两面都不大顺利,虽然是有骨气的朝代,但终究留下很多遗憾。

2、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

孟姜女祠位于铜川市印台区金山山麓,距印台区政府1.5公里。属漆水河二阶台地,东沿漆水河,西靠金山崖,南连虎头山,北界泰山庙遗址。这里有着丰富的孟姜女传说与遗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铜川古名同官,《同官县志》上虽然没有记载姜女祠最早修建的准确时间,却有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县令宋宗谔重修的记载,这个时间比公元1594(明万历二十二年)修建的山海关姜女庙还要早五百年,由此可见铜川孟姜女祠是迄今为止全国修建最早的姜女祠庙之一。

孟姜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原型蜕变于春秋时期的杞良之妻,可谓妇孺皆知。查阅史书典籍,在《大明一统志》、《临榆县志》、《郡国志》、《陕西通志》等史料中都有“孟姜女,陕之同官人”的记载,就连山海关姜女庙的碑石上也刻着“贞女孟姜,陕西同官人”。由此可以肯定,孟姜女就是地地道道的铜川人了。

金山脚下的姜女祠还是古“同官八景”中的“姜祠清风”、“瀑泉飞雨”两景所在地。一千多年以来,姜女祠历经宋、元、明、清曾多次重修扩建,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这里最为繁盛,成为规模宏大、影响久远的一处古迹,建有祠亭和木楼,碑石林立,崖亭翠柳,松柏参天,风景优美,游人络绎不绝。每年都有定期的庙会,香火兴盛,游客如织,惜在民国末年毁于兵祸。据《铜川文物志》记载,历朝历代的各任知县都对姜女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葺。2008年9月孟姜女祠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关键词:姜女祠遗址,姜女祠的故事,姜女祠在哪里,姜女祠简介,姜女祠门票。这就是关于《千年胜迹姜女祠,青冢美人祠(孟姜女崇拜显明朝疆海戍边两难境地)》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849600/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