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胡来战国 战国时期的历史

百科 2025-10-20 13:05:34 手游攻略 阅读:249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胡来战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战国时期的历史

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战国时期的历史,希望能够帮到你!

战国时期的历史篇一:苏秦死后擒刺客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的齐国。

初夏某晚,苏秦正在书房里读书。忽然,从窗口闪进一个黑影,还没等苏秦叫出声来,一个蒙面人就已跃到眼前,扬起利剑直刺胸膛。苏秦惨叫一声“救命啊——”就跌倒在椅子上。顿时,苏秦的卫士从四面围了上来,刺客来不及补上一剑,慌忙返身跃出窗口。

苏秦遇刺,立即惊动了齐王。他闻报后,当即去看望苏秦。

要知道,苏秦是威震天下的着名人物。在战国时代,秦、齐、楚、燕、赵、韩、魏等七国称雄,而以秦国最为强大。洛阳学者苏秦曾到秦以外的六国去游说,倡议他们联合抗秦,于是六国共同封他为宰相。他在燕国住了较长一段时期,出了很多好的计谋,很受燕王的重用。后来到了齐国,齐王又很信任他。齐国的许多大夫和苏秦争宠,最后竟派人去刺杀他。

齐王见苏秦身负重伤,痛恨交加地说:“我一定要捉到刺客,为先生报仇!”苏秦喘着气说:“大王,请您不要乱杀人,要抓到真正的刺客呀!”“你看清刺客的特征吗?”

“他是蒙面的,看不清,只知道他身材很高大。”

“光凭这一点怎么通缉刺客呢?”齐王很焦急。苏秦说:“臣有一计……”如此这般地说完,就与世长辞了。

再说齐王回到宫中,一些平时与苏秦争宠的大夫纷纷来到他面前,看他对苏秦之死抱什么态度。

齐王却恨恨地说:“我方才明白,苏秦是燕国派来颠覆我国的奸细。现在要将他五马分尸,方解心头之恨!”齐王当即命令把苏秦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一声令下,五辆马车向五个方向奔跑,顿时,苏秦的尸体分为五个部分。齐王刚要回宫,只见观看分尸的人群中挤出一个人来,自称是杀死奸细苏秦的刺客。齐王见他身材高大,就说:“你把行刺的过程说说看。假如真是你杀的,寡人将重重赏你。”

那人叙说了一遍,跟齐王了解到的现场情况一致。齐王知道那人确是刺客,立即命令拿下刺客,说:“寡人若不照苏秦先生临终献的计谋行事,你这亡命之徒怎会自投罗网啊!”

刺客方知上当,拔剑要刺齐王,周围的卫士们一跃而上,早把他剁成肉酱。

战国时期的历史篇二:孙膑教田忌赛马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忌,经常与齐王及宫廷贵族们押赌赛马。

每次比赛都押下黄金百两的赌注。尽管他在战场上如何叱咤风云,战功显赫,但是在赌场上他却屡遭失败。

一天傍晚,田忌家来了位风尘尘仆仆的客人,此人虽着一身布衣,但气度不凡。他名叫孙膑(《孙膑兵法》的作者),刚从魏国逃到此地。酒席上,两人谈起关于两军交战的战略战术。一谈到打仗,田忌就神采飞扬,特别是孙膑那睿智的谈吐和惊人的韬略,更使他兴致勃勃。不觉酒过三巡,田忌不由自主地想起赛马的事,脸上愁云密布。孙膑觉得纳闷,赶忙问道:“老兄,可有什么烦恼之事?”

田忌沉吟了半天,最后不好意思地吐露了一直郁积在心头的苦恼。孙膑听他说完后,沉思片刻道:“此事并不难,下次你不妨把赌注下大三倍,我保证你能赢!”

田忌半信半疑地问:“老兄有什么妙计?”

孙膑一副成竹在胸的神情:“是的,到时候你自会明白,老兄你就不必多虑啦!”

到了那天,田忌当众押了1000两黄金。齐王和那些王公贵族们以为他输急了,有点胡来了。他们笑道:“这次他会输得更惨,看着吧!”

当时的赛马方法是:参赛者都要将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而后依次轮赛,上等对上等,中等对中等,下等对下等。比赛完毕,只要你的马能两次名列前茅,你就算赢了。

话说那天田忌虽然干脆爽快地押上了赌,但心里仍不免犯嘀咕:“这次要是再输,那可……”

这时,孙膑走近田忌,悄声道:“老兄,别担心了,来吧。先把你的下等马对他们的上等马,再用你的上等马对他们的中等马,你的中等马最后才用,这样,他们只剩下等马了。明白了吗?”

“哎呀!”田忌一听,连连拍着大腿:“我怎么从来没想到这一着呢?”连忙吩咐手下的人,如此这般地作了安排。

比赛结果,不出所料,田忌胜了两场,顿时满面红光,稳稳地从齐王手中拿走了1000两黄金。

不久,田忌禁不住把他赛马上取胜的秘密告诉了国王。齐王赶忙叫他召来孙膑。从此,孙膑当上了齐国的军师,在战场上屡屡挫败对手,声名显赫,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战国时期的历史篇三:孙膑减灶诱敌人

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后,一晃13年过去了。魏国这次伙同赵国去攻打韩国,韩国频频向齐国告急求援。齐威王又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令他们前去救韩。

田忌有了“围魏救赵”的经验,胸有成竹,准备把计策再用一次,上千辆兵车驰出齐国国境时,田忌要指挥齐军急速直指魏都大梁,孙膑却让田忌叫大军早早安营扎塞。

田忌问:“军师,兵贵神速,怎么可以早早休息?”

孙膑说:“现在魏国刚刚向韩国发动进攻,如果我们急忙出兵相助,实际上就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最初的打击,不是我们指挥调度韩军,反而是听任韩军的指挥调度,所以说马上去奔袭魏都大梁是不合适的。只有当魏韩这两虎争斗一番以后,我们再发兵袭击大梁,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挽救危难之中的韩国,这样对我们才更有利。”于是齐军在路上磨蹭了一个多月,才向大梁发起攻击。

魏王见齐军打来,急忙命令庞涓从韩国回兵救魏,又派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合兵10万,抵抗齐军。孙膑知道庞涓的部队将到,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妙计。

当魏齐两军刚刚遭遇,还没交锋,孙膑就下令部队撤退。庞涓追到齐军驻地,只见地上满是挖掘煮饭用的灶头,连忙叫士兵去清点,根据灶头的个数庞涓估计齐军有10万之众。齐军一连三天急急退却,庞涓仍派人去数灶,第二天发现齐军留下的灶头数目,只够5万人煮饭了;第三天,减少到只够3万人煮饭了。庞涓得意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兵士就逃走了大半。”于是他抛下步兵辎重,只带轻装健儿,昼夜兼程,紧紧追赶齐军。

这一天,齐军退到马陵道(今山东莘县境内)。孙膑见这里路狭道窄,两旁又多险阻,很适宜设兵埋伏,计算庞涓的行程,估计他将在黄昏时可以赶到这里,就命令士兵砍下一些树木堵塞去路,又选了一棵大树,将那大树面对路的树干,砍去一大块皮,让它露出一大片光滑洁白的树身,然后在上面写上一行黑字。接着,孙膑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夹道埋伏,对他们说:“等到魏军来到,大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万箭齐发。”

天刚黑,庞涓真的领兵追到马陵道。在士兵们搬拦路的树木时,有人发现路旁大树上的字,忙向庞涓报告。庞涓叫士兵点燃火把一看,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不由得大惊。此时,齐军伏兵对准火光处万弩齐发,箭如雨下,魏军死伤无数,庞涓也身中几箭,倒在血泊之中。他自知中计,绝难脱身,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追击,俘虏了魏太子申,彻底打败了魏军。

侯赢、朱亥等战国之士的小故事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中国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意思是说要走一百里路的,走了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一半。也就是说,最后“十里”相当于“百里”中的“五十里”。这句成语劝勉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不能因为那短短的“十里路”,少加努力,使我们的所做的事功亏一篑。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

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

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

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

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

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

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

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

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拙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

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

称他有内助之贤。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胡来战国 战国时期的历史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战国七雄为什么楚国灭不了六国

秦国最后能一统天下,并非秦始皇一人厉害,而是祖孙几代人都奔着这个目标努力。更重要的是,连续几代君主眼光长远,逐步蚕食各国,采用“虚实”结合的政策,软硬兼施破坏竞争敌手的攻防力量。

秦国最后能胜出,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其它几国的自身内部都出了很大问题。

楚国人应是恨秦国的,看后来项羽的举动,将那些秦国王公子弟都杀了,似乎也不解恨。曾一时,楚国的实力虽谈不上能号令天下,好歹也是六国的盟主地位。而秦国只不过是个偏于西北一角的小国。不过秦国的那些国君们很是谦虚,广纳天下有才之士,于是,商鞅去了。

从这时开始,秦国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那时天下纷争不断,但是,谁能最后胜出,没人敢定论。各国其实都在卯着气力,都想着能战斗到最后,不过,总会出来位特有“主见”的君主,将前人的功力消耗殆尽,就如:楚怀王。这等没啥能力的国君,其在位时间还很长,30年。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楚国如何在他手中,慢慢从实力强国蜕变为挨打弱国。

战国时,不但有很多谋士,还有很多改革派,楚国的吴起也算是一位。他本是魏国人,不受重用后,就到楚国,楚悼王倒是欣赏他,于是,一番雷厉风行的改革开始了。

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痛处,那时的楚国看着疆域面积大,但是,国君的实际控制力却很弱,贵族阶级更多代表着国家,扰乱了国家的办事效率,也助长了很多骄横风气。吴起的做法就是:权力集中,加强执行力度,强化军队管理。一时间,周边的国家都很忌惮楚国。

但是,那些被夺走部分利益的贵族阶级,却是心里恨极了吴起。结果,楚悼王离世后,这些人便迫不及待要追杀吴起,在丧礼上就开始攻击吴起。可怜吴起哪怕躲进灵堂,也没躲得过那些乱箭。历史上一些手段激进的改革派,似乎下场都不太好,但是,如楚国人这般做法,倒是鲜有的。连自己亲爹的丧礼都无法掌控,可见楚怀王的治国水平,真的很差劲。

有人说:秦国和楚国,在差不多时间,都进行过改革,那么,为何一国从此蒸蒸日上,一国越发落后?

那是因为,前者时间长,差不多有21年时间,而后者,最后也就10年,不够深入。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位者的魄力。商鞅被车裂,那是因为他将太子鼻子给割了,他和吴起都有得罪权贵,但是,秦惠文王继位后,只是处置其个人,对于变法并没有太多的推翻。到了楚怀王这,看着像做事的样子,但是,任由他人在丧礼上胡来,可见,他对吴起以及吴起所作的改革,至少是不支持的。

楚怀王先用屈原,从吏治上改革,似乎一切都会有一个的新开始,和齐国也是一度交好。那时楚、齐二国是大国,两者的结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极大的威胁和震慑。秦国想成天下霸主,于是,就得想办法要拆散他们。秦国找的是楚国,于是,就派张仪去楚国,开出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条件:会将之前夺走的六百里商於之地方还给楚国,前提是楚国和齐国断交。

天下哪有便宜买卖啊,不过,楚怀王就是相信啊,还特意派出一个将军和张仪来到咸阳,准备土地的交接一事。这不过就是秦国的一个伎俩罢了,张仪酒后摔断腿,就再也不露面了。楚怀王还以为自己做的不够彻底,于是,派人到处做舆论,彻底将自己和齐国的关系搞僵了。

秦国就是要这种效果啊,不过几句话就破了楚齐两国的联盟。

所以,很多事怨不得旁人,自己贪小利,又辨不明对方的用意,自然吃大亏。没有了齐国的助阵,秦国要对付楚国自然容易了。楚怀王哪能咽下这口气,立刻发兵攻打秦国,这厢和秦国苦战一年,那边的韩、魏二国乘机偷袭,都打到如今的湖北境内。楚国两边都没讨到好,还丢了汉中,战场死亡人数超10万,70多将领被秦军俘虏。

秦国似乎吃定了楚怀王,没过多久,又提出要还地,将一半汉中还给楚国。楚怀王很有个性,这一次他不要地了,要人——张仪。屈原的意思是要杀此人,张仪不怕,来到楚地后,先用金子将楚怀王身边的人买了,这些人就劝这位大王:“张仪此人可不能杀,他可是秦国国君的红人,杀了他,秦楚两国必交恶,其他的国君就会认为你做人太有失水准。”于是,张仪又大摇大摆的回去了。

秦国的身段很软,打战归打仗,还照样和楚国联姻。

楚怀王还以为这样就可以和秦国世代友好呢,只有屈原看得明白,非常反对如此行事,却是落得被流放汉北。但是,现实并非如楚怀王想的那般美好,此时的楚国,已经陷入无人帮的地步。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联合伐楚,楚国太子被送到秦国做质子,才换得秦国救兵。

然而,第二年,这位太子和他人决斗,杀了一大夫后逃回楚国,秦、楚关系又破裂。秦、齐、韩、魏四国打楚国,战争持续到楚怀王三十年。秦国给了楚国一份国书,邀请楚怀王前往秦国武关会谈。楚怀王犹豫再三,还是去了。

四国兵力压境,对于任何一个国君来说,压力都是巨大的,更何况,这时的楚国实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这一次楚怀王倒是做对了事情,自己虽在秦国被绑架,但是,在威逼下,他拒绝签署割地协议,楚国也立了新君。除了折了一个国君,这一次的两国较量,倒也算是个平局。

楚怀王最后客死秦国,走到这一步,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使当年他拒绝将改革坚持到底,但是,好好守着祖上的基业,好好想想自己的前人为何要和齐结盟,就不会犯下那么多愚蠢的错误。这样的国君,即使身边有贤者,他也会视而不见的。

再看看史上的那些开国皇帝,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是有其过人之处。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各个都不弱,只不过,在各自的发展中,总会出现几位不怎么样的国君,将自己的国家弄得乱七八糟,等于是将自己送给对方。楚怀王的后来者,也没有太多建树,而秦国却是步步紧逼......

这似乎就是一个铁的规律,到了某个节点,强者就会越强,而弱者,就剩下了挨打的份。所以,有这么个楚怀王霸着楚国30年,又怎么会让楚国有出息呢?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我想,此时的楚人不是哭楚怀王的可怜,而是哭楚国的将来。

事实证明,在残酷的战国晚期,任何一点天真和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所以,只有铁一般冷酷坚硬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高冷的季节怒放。

执政伊始到客死秦国的楚怀王,可以说,是一幕悲喜剧。楚怀王执政前期(前328—前313年),楚国国家富裕,他本人亦愿图强,因此,此阶段是一幕喜剧。然而,自公元前312年起,楚国在丹阳、蓝田两次大的战役中败北,楚国由盛转衰,怀王的喜剧瞬间成了悲剧,且这个悲剧一直延续到他客死秦国。

可以说,这个悲剧的产生和延续,与楚怀王对大势认识不清、用人不当、个人情绪智力不高有关,同时,也与楚国本身权力和人才制度的弊端、楚臣们的腐化有关。

OK,关于胡来战国和战国时期的历史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1006018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