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印度国防参谋长身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印度新国防参谋长,会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印度新国防参谋长,会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白广灿】
2022年9月28日,印度政府宣布任命阿尼尔·乔汉(AnilChauhan)成为新任国防参谋长,以接替在去年12月8日因坠机而去世的印度首任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BipinRawat)。
印度国防参谋长是印度政府为改革印军内部结构,推动三军联合,提升印军作战能力的关键负责人。国防参谋长还领导新成立的军事事务局,该局集中了印军人事调动、晋升、薪资福利、军备采购、人员培训、指挥联合等诸多实质性权力。同时,国防参谋长还担任国防部长的首席军事顾问。
可以说,国防参谋长在印军中是一个掌握实权的职位。
目前,关于阿尼尔·乔汉的相关公开信息不多,因此外界暂时很难判断阿尼尔·乔汉上台后会对与周边国家关系尤其是中印之间产生多大影响。不过,通过结合前任参谋长比平·拉瓦特的一些改革和言行、对印军内部问题的分析,也可以做出一些基本判断。
印媒相关报道
位高权重的国防参谋长
印度国内有很强的军政分离传统。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为防止军队干政,不断插手印军内部事务,引起印军高层强烈不满。1962年,印军在遭遇了耻辱性的惨败后,从各种角度把此次战败的责任归咎于尼赫鲁对军事问题的漠视和对军队内部事务的插手,之后历届印度政府极力避免在社会上产生插手军内事务的舆论。
直到现在,莫迪在推动军改时,也是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谈及与军队相关的话题。再加上莫迪及几个高层核心人物对军事事务并不了解,在与军事相关的关键问题上,几乎完全依赖国防参谋长的建议。
但是,这并不代表莫迪政府对军事事务并不关心。
莫迪政府在第二个任期内,把军队改革议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如:推动国防工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国防自造计划,提高武器生产能力;改革军内关系,推动军队联合作战;改革征兵制度,推动军队养老金制度改革等等。
就比平·拉瓦特任职的两年时间来看,印度的军改由莫迪决定大的改革方向、设置改革的前提条件,由比平·拉瓦特提供改革建议,待莫迪拍板后,具体事务再交由比平·拉瓦特负责实施。
因此,可以说国防参谋长一职在军事相关领域内,具有左右莫迪政府决策的能力。
军种利益影响对华安全决策
在比平·拉瓦特担任国防参谋长后不久,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上的矛盾再次凸显,并爆发了加勒万河谷事件。在之后漫长的边境对峙期间,比平·拉瓦特极力渲染中国威胁,大肆采购军品,甚至联合情报部门策划了2020年抢夺班公湖南岸高地的行动,极大地影响了两国关系。
比平·拉瓦特(资料图/印媒)
就比平·拉瓦特的目的而言,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军种利益考量。
印度为了防止军队干政,一直让军兵种相互独立、相互制衡。长期以来,作为老大哥的印度陆军,并不具有对海空军的领导地位,军种之间只能协调。在卡吉尔冲突期间,印度陆军认为,大部分跨过实际控制线的武装分子都是由步兵和炮兵消灭的,空军几乎没有发挥对地支援的作用。而印度空军认为,陆军不愿意对空军公开具体的作战细节。而且,印度陆军对空军的要求是服从,而不是协调,这让空军无法接受。
印度空军和陆军关系长期紧张的问题延续至今。如去年7月就有媒体爆出,比平·拉瓦特在一次会议上要求空军“像炮兵支援步兵一样”支援陆军,而时任空军参谋长的巴达乌里亚认为拉瓦特的说法矮化空军,随即发生口角。
比平·拉瓦特加剧边境冲突的做法,更多的是利用中印的边境问题凸显陆军在未来军改中的地位,进而加速推动军改。
为支持国防自造计划,不惜降低印军战力
印军非常不信任印度本土国防工业,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给人留下了“买买买”的印象。印度国防工业之所以十分拉胯,有很多原因,如国防工业薄弱、官僚并不了解军事、政客好大喜功等等,以至于军队在武器购买一事上十分青睐外购。
当前,莫迪政府正不断地对国内国防工业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推动印度国防自造计划,试图改变印军严重依赖国外军品的局面。例如,不断降低私人资本进入国防工业的准入门槛,引入行业竞争机制;建设国防工业走廊,提高国防工业生产能力等。
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出台军购禁令,禁止军队从国外购买国内可以研发、生产的同类产品,防止国内军事资源投入外流。如,在今年8月份,莫迪政府出台了第三批禁止武器进口清单,累计禁止进口项目达到2700项,不仅包括步枪、子弹等轻武器,还包括火炮、直升机、护卫舰等大型军品。
而国防参谋长的责任就是,在印度国内军事资源投入逐步转入内循环的趋势下,压制军内对本国军品的严重不满,尽可能地购入质量并不怎么样的国内军品。如此做法,势必会在中短期内降低印军的作战能力。
有限军费下的守势战略
虽然印度至今没有出台本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不过外界仍可以从此前比平·拉瓦特的一些言论、军事资源的配置,以及莫迪政府的战略和外交观念中一窥端倪。
比平·拉瓦特尤为注重中国在陆地上对印度的“威胁”。在去年美军撤离阿富汗时,比平·拉瓦特用文明冲突论的视角认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走向结盟,势必对印度和西方文明造成威胁。
其在担任国防参谋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砍掉了空军114架中型战机的外购计划;第二件大事,则是将印度海军的第三艘航母计划推迟,并公开宣称印度军队不是远征军,只能沿着边界和印度洋进行守卫和战斗。
很明显,这是采取了守势战略。
资料图来源:印媒
从印度军事资源的分配来看,也不难发现这一现象。
印度陆军预算在军费中的占比,从2020-21财年的54%降低到2022-23财年的51%,其中装备开支从2020-21财年的2349亿卢比降到2022-23财年的2172亿卢比,降了8%;空军的预算占比几乎未变;海军的预算占比则从16%增至19%,增加的预算主要集中在舰艇的开支上,从2020-21财年的1600亿卢比增到2022-23财年的2945亿卢比,上涨了约84%。
这变动看起来似乎并不符合比平·拉瓦特重陆轻海的思想,其实这点可以从莫迪的国防工业政策上找出原因。
莫迪政府主张在大国竞争加剧的时代凸显印度的独立性,其宁愿出台军品进口禁令、购买性能较差的国内同类产品,也不愿意依赖国外先进装备,非常重视军品的国有化比重。而印度陆军几乎完全依赖俄罗斯装备,印度本土国防工业在同类军品的替代上泛善可陈。
相对于印度陆军来说,印度海军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国内造船厂可以依赖国外关键技术和产品,结合国内配套企业,建造一些较为先进的舰艇。这使得海军在莫迪“国防自造”的理念下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分得较多的军费。
同时,莫迪政府的主要注意力仍是放在国内建设上,军费占GDP的比重长期呈下降趋势,近几年基本维持在2.5%左右。在中印爆发加勒万河谷冲突的2020年,印度军费占GDP比重猛然升到2.9%,其实原因是印度经济在2020-21财年下降了7.3%;而到2021-22财年,军费占GDP的比重又降到2.1%。
因此,践行莫迪服务于国内、维持低水平的国防开支的理念,是比平·拉瓦特削减海空军进攻性装备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也容易理解印度当前军事建设存在重陆轻海的倾向。
中美军事竞争的核心集中在海洋方向,任何美国潜在军事盟友海军力量的增强,都可能引来中方的高度警觉。如果印度此时大力发展海空军等进攻性作战能力,甚至谋求切断中国的海上能源补给线,为此与中国结怨,这不是莫迪所希望看到的,因为代价是印度难以承受的。因此,即使中印两国有较大的军事矛盾,也尽量集中在陆地边境上——这肯定不会带来双赢,但受限于地理条件和彼此更加关注国内问题的倾向,即使出问题,也不至于让双方损失太多。
裙带关系凸显政策沿袭
莫迪政府任命的两任参谋长有很强的相似性和延续性。
比平·拉瓦特家世代从军,他的父亲拉克什曼·拉瓦特官至陆军中将,在“我爸是中将”这一buff的加持下,比平·拉瓦特可谓是官运亨通。在2015年,比平·拉瓦特亲自指挥了对东北邦武装分子的跨境作战行动,并因此名噪一时。
不过,这些恐怕都不是他被莫迪青睐的关键。
莫迪的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与比平·拉瓦特是老乡,两人早年相识,关系紧密。拉瓦特得以被莫迪信任,更大可能是因为这层关系。以至于2016年拉瓦特连升三级就任陆军参谋长,替代了当时被认为更有资格的两位陆军中将,当时的一些媒体就直接指出,其是凭借“阴影中的关系”上台。
此外,阿尼尔·乔汉与比平·拉瓦特也是老乡,并都在第11廓尔喀步枪团服过役;而阿尼尔·乔汉退休后,曾在多瓦尔领导下的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处担任军事顾问。这两层关系无疑为拉瓦特的一路高升提供了主要助力。至于印度媒体对阿尼尔·乔汉的所谓“中国问题专家”身份的渲染,更像是无关紧要的噱头和一厢情愿罢了。
莫迪政府在拉瓦特去世近10个月后才任命第二任国防参谋长,足见其在人选上的慎重。而乔汉在继任国防参谋长职位后,很可能会沿着比平·拉瓦特的改革方向继续下去。
德国从古至今的历史
提问者你好,由于我打的字数超过了字数限制,所以请你告诉我你的邮箱,我会给你发过去的。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公元前一直是高寒针叶林地貌,居住者是高大强壮的、高鼻梁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平均寿命在40岁左右。偶尔会有凯尔特人出现,但是日耳曼人才是原住民。
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人开始进入南德和莱茵河流域,扩张的步伐止于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屋大维手下的将军瓦伦斯率领四个精锐的罗马军团进入了易北河流域,在条顿森林中遭到伏击,全军覆没。不久之后屋大维郁郁而终,罗马人退回了莱茵河左岸,沿河布防,在德国西部和南部留下了不少的罗马式建筑。公元5世纪,蛮族大举入侵,分割占领了西罗马帝国的疆土,建立了蛮族王国,其中最强大的当属法兰克王国。他的疆域南至比利牛斯山脉,西接布列塔尼,北邻丹麦,东至易北河。由于当时易北河以东是非日耳曼人的领土,所以当时的德国属于法兰克王国的管辖。
查理曼大帝死后,法兰克分裂为三部分,东法兰克王国便是今天德国的雏形。10世纪,日耳曼人大举越过易北河,入侵了当时的波兰。在这批征服者当中,条顿骑士团获得了立窝尼亚(今天的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并不断骚扰着诺夫哥罗德公国;普鲁士则沿着波罗的海建立政权,阻断了波兰的出海口;还有一部分人从南德出发,进入了波希米亚(今捷克)和潘诺尼亚平原(今天的奥地利境内),为后来的哈布斯堡家族奠定了基础。公元962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正式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宣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1155年,绰号“巴巴罗萨”的腓特烈一世在罗马帝国的国号中又添加了“神圣”两个字,意味着国号完整了,这个名字——神圣罗马帝国——将会被永远载入德国历史。
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元16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对德国的统治达到了顶峰:查理五世(又称卡洛斯一世),是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年),尼德兰君主(1506—1555年在位),西班牙国王(1516—1556年在位),德意志国王(1519—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20—1556年在位),这个处于大航海时代和宗教改革运动启动阶段的帝王,统治的领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奥地利、尼德兰、卢森堡、名义上的整个德意志邦联,还有非洲的突尼斯、奥兰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断扩大的、数倍于欧洲本土面积的殖民地。他的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比维多利亚的大英帝国早了三百多年。但与此同时,天主教帝国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宗教危机。1517年,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德国修道士将“九十五条论纲”贴到维滕堡教堂的大门上,揭开了风起云涌的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就是新教的发起者马丁·路德。此事件发生在卡洛斯“天主教帝国”的土地上,是对卡洛斯的巨大挑战和考验。卡洛斯决心还击,他在1521年召集了沃姆斯宗教会议,把路德押出会场,宣布路德及其追随者违法,但路德在同情新教的萨克森选侯庇护之下安然无恙。接着,投向新教的德意志诸侯组成了施马尔卡登联盟,忍无可忍的卡洛斯在1545年召开特伦特公会议,对新教诸侯宣战,但先胜后败,在1555年因斯布鲁斯之战中差点成为阶下囚。对天主教无比虔诚的卡洛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新教之火在他的地盘上越烧越旺。经历了因斯布鲁斯之败后,戎马一生的卡洛斯终于心灰意冷,将德意志交给弟弟斐迪南,将西班牙和尼德兰交给儿子菲利普二世之后,独自回到尤斯特修道院履行与亡妻多年前的约定,安度完了生命最后的日子。
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对欧陆的控制逐渐衰弱,普鲁士取代了维也纳方面在德国的统治。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其子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後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後,先後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法国大革命後,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1806年惨败後,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即后来的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後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邦联议会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称号。但1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后,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归专制统治。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担任摄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威廉一世。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从此向德意志第二帝国过渡。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称帝,帝国建立(另有记在是1870年9月2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称帝,建立德意志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4月16日,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即:1871年宪法。宪法第五条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多数同意”。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王国,普鲁士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因为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正常的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由于宪法同时又赋予了皇帝极大的权力,如:规定帝国皇帝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任免官吏等权力,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皇帝有对宰相的任免权。十九世纪末,帝国权倾朝野,名重一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因为新继位的皇帝威廉二世不能忍受他功高震主,他不得不乖乖辞职,含泪引退,隐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直至去世。于是威廉二世开始图谋建立大日耳曼帝国: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作风与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完全不同。世界政策即是建立强大的军队和殖民帝国,此导致与英国关系恶化。1890年7月英德签定赫尔果兰—桑给巴尔条约,解决了英德殖民地之争的问题,暂时改善两国关系。威廉二世早在19世纪末积极扩军,尤其是海军,介入外国殖民地事务,引起了英国的关注。1895英国进攻德兰士瓦,威廉二世作出抗议,最后英国行动失败,威廉二世祝贺德兰士瓦,结果英国派舰艇到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示威。1897年德国占领中国山东半岛。1898年英德签定秘密协定,瓜分葡属非洲,以防德国干预即将进行的第二次波耳战争,而德国亦答应不再支持波耳人。1899年乘美西战争的机会,出资购买关岛、加罗林群岛和帕劳。然而当时德国的殖民地面积远远不及英法两国,而且多是资源贫乏的土地,威廉二世不甘这些收获,便与英法两国直接竞争。德国决定建造一支仅次于英国的舰队,这无疑会引起英国的不满,威胁英国的海上霸权,使英德关系恶化。1903年得到巴格达铁路建筑权后,推出3B计划,连接柏林和巴格达,中途经君士坦丁堡,以把德国势力渗入鄂图曼帝国。英国提出要德国把连接波斯湾沿岸铁路最后一段建筑权让给英国,但德国拒绝。于是英印总督在英军舰队护航下,在波斯湾进行一次示威性航行,使英德关系越来越紧张。1905年在摩洛哥与法国发生争执,引发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威廉二世出透摩洛哥并表示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最后摩洛哥独立。1911年引发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德国派出舰艇往摩洛哥,英国介入,最后德国获得部份刚果领土,并承认法国为摩洛哥的保护国。1914年6月28日发生萨拉热窝事件,德国向奥国表示无条件支持,结果俄国向奥国宣战,德国向俄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后,德国是以速战速决方式击败法俄两国,可是战事持续,由于德国没有作打长期战争的准备,1915年粮食出现短缺,主要是英国封锁所造成,许多粮食无法入口至德国,在6月政府实施面包配额管制。1916年至1917年情况更严重,面包严重短缺,城里出现抢粮、抢店、示威的情况,许多农家不再带作物去市集,以免被抢去,约70万人在大战期间活活饿死,战后营养不良现象普遍,许多年轻人因营养不足而被认为无法胜任工作。不单粮食出现短缺,军需也一样,所有弹药在1914年10月用尽,工厂人手不足,唯有靠女性填补。1918年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建立了。
印度国防参谋长身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印度新国防参谋长,会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印度国防参谋长身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