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洪武二十三这个问题,洪武二十三年是哪一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洪武25年发生了什么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之前朱元璋一直认为蓝玉是忠臣,对他多次封赏。为什么之后却严厉苛责,认为他是奸臣,只隔一年就把他剥皮实草,还连带杀了一万五千人呢?
其实,“忠”与“奸”在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蓝玉)
什么是“忠”,就是对皇帝绝对的忠诚,言行举止,都是出于维护皇帝,或者是保护皇帝家天下的目的。这样的大臣就被称为“忠臣”。
与之相反的就叫做“奸”,这样的大臣就叫做“奸臣”。
朱元璋最早是把蓝玉当忠臣的,对蓝玉也非常放心。
洪武十二年(1379年),蓝玉征讨西蕃叛乱大胜后,朱元璋封他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还赐给他世袭爵位的凭证。
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平定西南动乱,依然是大胜。战后朱元璋评功,认为蓝玉功劳最大,增加俸禄五百石,还把蓝玉的女儿册封为蜀王(朱椿)的王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大破北元。这也是蓝玉一生最了不起的功劳,这一战,让北元从此再无力与明朝抗衡。朱元璋高兴地称赞蓝玉是卫青、李靖再世,晋升其为凉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蓝玉又奉命平叛西南,胜利后,再被加禄五百石。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蓝玉平叛西北,朱元璋又有封赏。
(朱元璋)
可以说,直到这时候,朱元璋一直都是很信任蓝玉的,也认为蓝玉是忠臣,而且朱元璋对他所上奏的事情,都很认可。
可是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朱元璋就屡屡否定蓝玉,对他上奏的事情也多不同意。
先是蓝玉在平定西北后,为了彻底解决西北的问题,曾向朱元璋建议,要征集当地的老百姓当兵,用以讨伐朵甘、百夷等少数民族部落,但是朱元璋不同意,命令他赶紧把部队带回来。
接着这个过程中,蓝玉又向朱元璋提了几条建议,朱元璋都不听,这时候蓝玉忧心地说:“上疑我矣。”
然后就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把蓝玉下狱审讯,接着对蓝玉进行了最严厉的处罚,以谋反罪处死,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同时因此被牵连杀死的人,达到一万五千人。
这样,原本的“忠臣”蓝玉,就变成了大奸大恶的“奸臣”蓝玉。
史书上说,蓝玉是因为立了大功后,居功自傲。一是他蓄养了不少庄奴、义子,横行霸道。二是强占民田,还不服御史查问,将其赶走。三是北征南返时,晚上抵达喜峰关,守关官吏没及时开门,他就纵兵毁关,破门而入。四是他与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杀。
(朱标像)
但是,这些问题,为什么都集中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呢?之前蓝玉是个好人,突然就变得这么恶了呢?还有,就算有这些,也不算个大问题,更不表明蓝玉是“奸臣”,要处以“剥皮实草”这样可怕残酷的刑法。
那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成为蓝玉一生一个关键转折点呢?

这件事就是太子朱标去世。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储。
朱标在世的时候,蓝玉是朱标的妻舅,对朱标忠心耿耿,甚至把朱棣会对朱标不利这样的事情,都直截了当地说给朱标听。同时,朱标很贤德,朱元璋很早就让他管理朝廷,他也因此在朝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也就是说,蓝玉既忠诚于朱标,朱标又震得住重兵在握的蓝玉。所以,年迈多病的朱元璋,一点儿也不担心,蓝玉当然是“忠臣”
但是朱标死了。朱标死后,年幼的朱允炆继位。朱允炆既年幼,又没有威信,蓝玉根本就没把朱允炆放在眼里(《逆臣案》中曾记载,蓝玉曾说过“如今上位病缠在身,殿下年纪又小,天下军马都是我总着”这样的话)。这样一来,蓝玉自然就成为“奸臣”了。既然是奸臣,当然就得杀。
洪武二十三年是哪一年
洪武廿三年(1390)五月,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发,坐诛,牵连死者甚众。
同年,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等人被杀,株连功臣及其家属达3万余人,并颁布了《昭示奸党录》。同年,晋王朱棢、燕王朱棣率师征元。
洪武的大事年表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即位,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八月初二(9月14日),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覆亡。
洪武三年(1370年),杀中书左丞杨宪。洪武四年七月十一(1371年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明朝平定四川。
洪武五年四月二十三日(1372年5月26日),廖永忠率明军平定广西,洪武五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傅友德大败元军,明朝平定甘肃。
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
洪武八年(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洪武十二年(1379年),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旋赐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左丞相胡惟庸被诛,太祖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直接归皇帝掌管。
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加强明朝特务统治。1382年1月6日,明军在云南昆明附近大败元朝军队,元梁王自杀,1382年4月7日,蓝玉、沐英攻克大理,段氏投降,明朝平定云南。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发,由于涉案人员甚多,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
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亦不能免,并颁布《昭示奸党录》。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指挥蒋𤩽密告谋反,史称“蓝玉案”。此案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明朝建国功臣因此案几乎全亡。此时太祖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太祖杀江夏侯周德兴以及颖国公傅友德,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亦被赐死。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冯胜被杀。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崩逝于南京皇宫内,享寿七十岁,在位三十一年。与已故的妻子马皇后两人一起长眠于南京紫金山明孝陵。
扩展资料:
本来朱元璋识字不多,但在以前出家栖身寺庙那几年,他呆着没事看了许多经书。如此几年下来,也算是一个粗通文墨之人。当他率军攻入张士诚老巢——苏州城时,就颁布一道命令,严厉禁止烧杀抢掠,胡作非为。
他的军队进入苏州时,所到之处,还真是做到了秋毫无犯。这种行为自然为他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人们都在争相传诵,在这个乱世中,不仅还有一位出身农民的起义领袖。他手下的士兵,个个也都是南京路上好八连。
其手下神机妙算的谋士刘伯温,为朱元璋平定天下,自然立功不少。有一次,朱元璋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准备去攻打陈友谅。但性格率直的刘伯温,却针对这个方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虽然朱元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那次战事还是取得了胜利。
不过,得胜回来的朱元璋却对刘伯温这样说,还是你提醒的对,否则要是我在攻打陈友谅时,张士诚趁机从后面作乱,场面还真不好收拾。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都发生在朱元璋没有平定天下之前。这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位领头的大哥可真是带样,不仅虚怀若谷,更能做么善解人意,安抚人心。
但在朱元璋即位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大明初定的时候,急需要各方面的建设人才。朱元璋为此下旨,要求各地有才干的人,必须出来为他做事。
凡有不从者,不论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全部杀无赦。那时候,因为不愿在他手下当官,或者受到猜疑的文化人,都会变成他的刀下之鬼。比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吴中四杰”。
让人感慨的还并不是这些屈死的冤魂。那些当年跟随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所有战友和兄弟,在后来基本上全部受到了他的清洗和屠杀。比如胡惟庸、徐达,还比如李善长和刘伯温。不仅如此,在朱元璋无端的猜疑下,因为他们每个人受到牵连而被诛杀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蓝玉,是开国将领常遇春妻子的弟弟,长年在外征战。常遇春早死之后,他更是为大明的江山立下不世功勋。但即便这样,他一样也会以谋反的罪名被加以杀害。而因为他受到牵连且被屠杀的有名有姓的人,就多达3万余人。
这些人的名字,在《昭示奸党录》都有一一的记载和收录。即使从17岁就开始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的陆仲享将军,最后也一样未能幸免于外。
好事的后人,对朱元璋后期那种无情的大开杀戒,找到了一个他本人具有猜疑迫害妄想症的理由。但真实的原因恐怕不在于此。因为他喜爱的皇太子朱标,身体和性格都比较孱弱。
朱元璋害怕自己去世后,朱标降不住这些功劳大大的开国者,从而使大明的皇位受到威胁。说到底,这仍然是一个事关权势的问题。但人算不如天算,朱标在没有来得及接过他手中的权杖前就早早因病死去。
无奈之下,朱元璋临终前,只好选皇太孙,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接替自己的位置。他本以为自己已经为下一个继任者,扫清了所有执政的障碍。但更大的悲剧,却会在他尸骨未寒时又徐徐上演。
事实上,由他开始的这种疯狂杀戮,就像是顽固的阴魂一样,始终笼罩在大明长达276年的万里江山,且经久不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OK,关于洪武二十三和洪武二十三年是哪一年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