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龙、熊猫、长城,哪个更适合作中国象征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zhuānxū)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读音】lóng
【梵文】Nāga
【英文】dragon
(国内诸多语言学家认为应用loong,以区别dragon西方龙)
【基本释义】
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汉字“龙”2.封建时代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和其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
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图腾:龙舟|龙灯|龙车。
4.Lóng姓。
5.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6.西方神话中带翼的动物。参见西方龙
7.佛教中天龙八部之一。
[编辑本段]【中华神龙】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zhuānxū)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编辑本段]【龙-西方的认识】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完全不一样。当初将中国的龙翻译做为dragon的人,就像是给圣人与杀人犯取相同的名字,但其实两者并无关联,让一个对中华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到中国人崇拜龙的行为会让西方人产生中国人喜好崇尚邪物的负面印象。为了避免这种混淆,有学者提出,把“龙”的英文翻译改为发音与汉语接近的“loong”。以“犭”或“飞”于“龙”字结合为新字代替现在的龙,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编辑本段]【龙的起源】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想象有这么一种动物能够主宰、操控、管理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须有一个头领一样。他们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一起上,渐渐构成了龙的样子:驼头、鹿角、牛耳、龟眼、虾须、马鬣、蛇身、鱼鳞、蜃腹、鹰爪。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百鳞之王。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的夏代,商周时期至战国发展出许多种龙,到秦汉时龙的样子逐渐统一固定下来,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其模样都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目前对于龙的原形的探讨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见下文):
考察龙,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么是其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从龙一出现的初期,一直延续下去,恒定不变,而且是构成龙的主体部分,缺了它,龙就不成其为龙,这才是龙的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龙变来变去,头有时像鳄鱼,有时又像马;它的脚有时像蜥蜴足,有时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长的身子从未变过。远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强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愿望。蛇对人又有很大的威胁,尤其是毒蛇,能致人于死命,使人畏惧。《山海经》中各式各样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龙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现代话语,便是那时的蛇崇拜,很有群众基础,以它作为龙的主体,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标志,即使被兼并者也愿意接受。还有一种说法是蛇吃了仙丹才进化的。
[编辑本段]【龙的分类】
有[tng]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蛟龙,螭龙,虬,应龙,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
《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è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关于五爪龙、四爪龙、三爪龙:
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龙螭虬蛟蟠虺夔]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编辑本段]【考古发现】
●19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和碳-14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据学者李学勤、冯时等考证,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联系。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红褐色石块堆砌的“龙形堆塑”。该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
[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
《左传•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左传•昭二十九年》:“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的记载;《拾遗记》也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说明夏朝盛行着饲养龙的习俗和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某些古书中记载:为夏朝统治者养龙的人姓刘,未可考!
《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左传•昭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
《礼•礼运》:“鳞凤鱼龙,谓之四灵”
《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
[编辑本段]【宗教与龙】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巫术、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及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于一身,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一门宗教。早期的道学家已经意识到龙来自于蛇。《黄白篇》有:"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逐小形成办有教理、教义、教规的一种人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与龙崇拜有不解之缘。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洲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传说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先生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他把蚌壳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轿相联系,认为二者有渊源关系。
传说有法力道行的天师、真君还能召龙、驱龙。《酉阳杂俎。怪术》称:在一个名叫云安的地主,江边有十五是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瘦代天师翟乾佑念商旅之劳,结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险滩都变成平潭,惟独剩一里依旧如故。翟天师一看便知是一条龙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坛作法,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女子来到,原来是一条雌龙。好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云安的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又召诸龙一切恢复原样。
【佛教】
在佛经中,龙王Nāgarāja名目繁多,如《妙法莲华经》称: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
龙和佛教的关系目前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一说中国的“龙王”崇拜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的。理由是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遍及中土。
另一种说法则是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随着佛教的东传,龙王崇拜又随之回传至中国。其理由有七:
其一,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据有条有理发掘,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其次是举世瞩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壳龙。第三是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的用卵石摆塑的一条巨龙。第四是众所周知的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等。这些都充分证明龙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国便十分普遍,同时也证明龙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
其二,据目前所见印度龙的最早考古资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和纪元前后的《龙族向菩提树礼拜》,晚于中国的辽宁查海石块龙约五千年。
其三,在文字记载方面,据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印度有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这一记载距今仅1800年左右。而中国有关龙的记载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龙”字以及崇拜龙的一些记载,这说明在3500年前中国的龙崇拜已十分普遍。
其四,中国龙文化自形成之后,不仅在国内迅速传播,而且很快传到国外。印度佛教中的龙当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传播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经中国西南地区传入。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传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区;在秦汉早期中国西南地区就和印度之间有了频繁的商品贸易。因此中国的龙崇拜经由这条途径传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龙文化传播的另一条路线是西域丝绸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与西域有接触,传说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达葱岭以东地方。商灭夏之后,夏部落有一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区,到达甘肃等地之后,继续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的焉耆国。后来,这些迁入焉耆国的龙氏族部落至晋代时成为该国的统治者,并以"龙"为姓。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带入西域是肯定无疑的。
学生暑假旅游胜地攻略
暑假就要来了,那么面对这个漫长的暑假,相信很多的大学生都会趁着还没出社会工作的机会,还能有个漫长的暑假的时间去外面好好的旅游一番,那么适合大学生暑假旅游的地方都有哪些呢?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快来看看吧!
学生暑假旅游胜地攻略
1、浙江乌镇
乌镇位于桐乡市北部,距市区17公里。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省吴江县,东南与濮院、龙翔街道等毗连。
乌镇地处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织,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2、云南大理
大理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地级行政区首府。大理市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
3、江苏太湖
太湖跨江、浙两省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总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苏州占3分之2强,太湖72峰,苏州揽入58峰,国务院规划的沿太湖13个风景区69个景点,苏州有6个景区34个风景点,正所谓太湖风光美,一半在姑苏。太湖风景名胜区素以宏大的层次,丰富秀丽的湖岛山水风光而著称,苏州沿太湖地区尤为得天独厚,漫长而多变的湖岸线,形成丰富的沿湖景观,山林丰茂、花果飘香、文物古迹遍布其间。
4、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主要由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民俗游览主要包括蒙古歌舞,蒙古族“男儿三艺”——赛马、摔跤、射箭,那达慕等;名胜古迹包括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园,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
5、杭州西湖
西湖有100多处公园景点,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之说,有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有断桥、雷峰塔、钱王祠、净慈寺、苏小小墓等景点。
2007年,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海南
海南省,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海口。海南省是中国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对望,东南和南部在南海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为邻,是中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区。海南省海南岛总面积3.39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
7、厦门
厦门,隶属于福建省,别称鹭岛,简称厦、鹭,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东与大小金门岛、南与龙海市隔海相望,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
厦门由本岛厦门本岛、离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北岸集美半岛、东岸翔安半岛、大小嶝岛、内陆同安、九龙江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多平方公里。厦门通行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低价团”旅游便宜没“好货”?
留心旅游项目备注
旅游线路产品不同于在商店购物,不能直接面对商品进行选择,市民看旅游广告时不能只看价格,同一条线路,内容不同,标准不同,价格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飞机团、火车团,同样是三日游线路,价格就差别很大;住二星级的酒店和住五星级酒店价格肯定不同;用餐标准不同价格也会不同;线路中的景点个数和是否包含门票等都影响着整体旅游价格。以黄山3日精华游99元、九华山2日游168元为例,这样的报价肯定不包含门票、景区内交通、餐饮、住宿等要素中的某一项或者某些项。
提醒:讲诚信的旅行社会在旅游广告报价后作出备注,比如:含餐、不含门票、仅含交通等。游客在选择旅行社进行报名时,一定要注意分析广告价格所包含的服务项目和标准,不要相信报价低而又不做备注说明的旅行社。
看清购物次数安排
现在,一些旅行社发布低廉的线路价格,甚至以亏本的线路价格来吸引市民报名旅游,很多游客跟随“低价团”旅游,大量时间花在购物和自费景点的安排上,而旅行社则通过游客参加自费项目和购物来收回旅游成本以及利润,如果游客不配合,就会出现地接导游翻脸、甩团等情况。去年,合肥市旅游质量监督所就多次接到游客在旅游途中被地接旅行社和地接导游甩团的投诉,有时候还在夜间接到游客求助电话,大多是因为游客参加低价旅游,后在旅游行程中没有接受地接导游的安排,导致地接导游翻脸,中途甩团,或者因不配合导游购物被关进购物店,发生地以海南和昆明居多。
提醒:对广告中那些一眼看上去非常低价的线路一定要留个心眼,需要仔细了解购物次数和自费项目。
注意自费景点“猫腻”
为什么在整个旅游线路行程中旅行社要把某些景点单独列出,费用由游客现场支付呢?以杭州乌镇旅游线路为例,旅行社一般向市民报的价格中仅含车费和住宿费,有的甚至不含住宿费。一般景点给旅行社的优惠折扣低至5折,有的甚至4折,如果旅行社把此景点门票含在旅游费用中,就会使旅游费用明显增加,不少游客就会望而却步,而把此景点单独列出,旅游价格明显偏低,会诱使市民报名旅游,一旦游客参加增加自费景点,旅行社就可以拿到丰厚的折扣,如果游客参加的自费项目和购物多的话,旅行社就算不收旅游费用也会稳赚不赔。
提醒:市民在与旅行社签旅游合同时,要弄清楚自费景点是否一定要参加,如不参加是否会承担违约责任,是否会遭遇导游翻脸和甩团的情况。
小心外地零负团费“黑手”
所有旅行社负责人都知道零负团费业务风险大,没有质量保障,发生投诉的几率大,生命力不会长久,没有任何一家旅行社愿意做零负团费的旅游业务。到底为什么会出现零负团费现象呢?据介绍,地接旅游市场的混乱是零负团费问题发生的直接原因,部分市民贪图便宜也在无形中助长了零负团费问题的发生。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