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大家好,关于应对无人机新战法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俄军无人机战法突变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美军分布式杀伤新战法分析
一、分布式杀伤的基本概念
美军一直在研究和开发新的作战战术和技术,分布式杀伤也是其中的一种新战法。该战法可以让美军在战争中更快、更准确地攻击敌方目标,增强战争胜利的可能性。
分布式杀伤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分布式计算和通信技术,让多个军事设备(例如飞机、无人机、导弹等)协同作战,实现更高效的攻击。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卫星或无线网络相互通信,并共享情报和目标数据。在攻击过程中,它们可以同时对同一目标进行攻击,或者对多个目标进行分散攻击,从而让敌方难以防范和反击。
美军在分布式杀伤战术中使用了多种新技术,例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主系统等。这些技术可以让军事设备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自动判断和选择最优攻击方式,并在攻击过程中进行实时调整。此外,美军还在分布式杀伤中使用了新型武器和装备,例如超音速导弹、激光武器等,这些武器可以让攻击更快速、更有效。
二、分布式杀伤战术的主要优势
作为一种新兴的战术手段,主要优势在于增强了攻击能力、提高了作战效率、增强了作战灵活性、提高了作战安全性等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攻击能力:分布式杀伤战术可以利用多个军事设备(例如飞机、无人机、导弹等)协同作战,实现更高效的攻击。这些设备可以同时对同一目标进行攻击,或者对多个目标进行分散攻击,从而提高攻击能力和打击效果。
2.提高作战效率:利用分布式计算和通信技术,分布式杀伤战术可以让军事设备之间实现实时通信和数据共享,从而提高作战效率。设备可以自主判断和选择最优攻击方式,并在攻击过程中进行实时调整,从而提高作战效率和成功率。
3.增强作战灵活性:分布式杀伤战术可以根据不同的战场环境和作战需求,实现攻击方式的灵活调整和适应。攻击可以随时启动、中止或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战场需求。
4.提高作战安全性:分布式杀伤战术可以让攻击更加隐蔽和安全,从而降低被敌方发现和反击的可能性。攻击可以通过卫星或无线网络相互通信,实现远距离控制和指挥,从而避免军事设备直接暴露于敌方火力之下。
三、分布式杀伤战术的风险和挑战
作为一种新兴的战术手段,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在技术挑战、对抗挑战、道德风险和国际法风险等方面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挑战:分布式杀伤战术依赖于高度复杂的分布式计算和通信技术,这些技术需要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需要在技术开发和部署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需要不断地进行升级和改进。
2.对抗挑战:敌方也可能会采用相似的分布式杀伤战术,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对抗的局面。这会增加攻击者的风险和难度,也会加剧战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3.道德风险:分布式杀伤战术可能会导致误伤和不必要的伤害。这会引起道德和伦理上的问题,可能会对使用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国际法风险:分布式杀伤战术也面临着一些国际法上的挑战。例如,人工智能杀伤机器人的使用可能会违反国际人道法,因为它们没有人类的道德判断和人权意识。
四、分布式杀伤战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军事战略的不断更新,分布式杀伤战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分布式杀伤战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可以更好地分析、预测和处理战场信息,从而更加精准地打击目标。
2.多域联合作战的实现:分布式杀伤战术将逐渐实现多域联合作战,包括陆海空天等多个领域的协同作战。这将需要更加高效的分布式计算和通信系统,同时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不同领域的战场信息和指挥决策。
3.自主化和自适应性的提高:未来的分布式杀伤系统将更加自主化和自适应,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不同的战场环境和任务需求。这将需要更加智能化的算法和控制系统,同时需要考虑如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非对称作战的应对:未来的分布式杀伤系统将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应对非对称作战。这将需要更加精准的目标识别和定位技术,同时需要考虑如何应对敌方的反制和干扰手段。
5.国际合作和标准化:分布式杀伤战术的发展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未来的分布式杀伤系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总之,未来分布式杀伤战术的发展将不断地受到技术、战略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战场需求和挑战。
消费级无人机频繁参战
消费级无人机频繁参战
消费级无人机携带小型迫击炮弹,甚至直接用手榴弹对地面人员,以及其他的防空薄弱的物资武器集散地进行空袭,本来是中东冲突中脑洞出来的一种奇葩战法,但是凡事就怕数量上去了。结果在战区,成千上万的消费级无人机参与这种空袭,对地面人员已经形成了战略性的杀伤。
毕竟单靠地面的轻武器甚至是高射机枪,击落这类特别小的目的概率本身就不高,而正规的防空导弹雷达,甚至对时速在100公里以下的目标当成飞鸟直接忽略掉。肩扛式防空导弹的引导头又以红外模式为主,也很难提前锁定。
再就是有一个价值的费效比问题,如果肩扛导弹都用来打消费式无人机,不但会提前把本方打破产,而且一旦正规敌机来空袭,那么再拿什么去应对?对付这类无人机成规模袭击最好的办法,自然用高能激光车进行防御,不过高能激光车本身还是天价。同时在技战术上也还处于测试阶段,只有少数中东石油土豪装备的起。
而在战况最激烈的战场上,反倒没有任何一辆以实战面貌出现。激光防御车最适合中东沙漠那种一年近乎360天都是晴朗干燥,还没有什么树木障碍的作战环境。而高纬度的战场,大部分时间不是风云就是雨雪,高大树木也影响激光车的作战。一旦有比较大的雨雪,那么激光反无人机的作战距离,就会从5到10公里直线下降到500米之内,雨雪再猛烈点则直接失效了。
真正到了500米之内,谁先发现谁,谁先击毁谁都还不一定。因此说到底,即使最先进的激光反无人机系统,也有自己的巨大短板。所有的防空系统历史上都很难克服的,防空防空,十防九空的老大难问题。不过这里可以换一个思路,这就是对付所有飞机最有效的办法从来不是防空导弹,而是飞机中的歼击机。
之所以叫歼击机,就在于以空中歼灭对手的飞机为主要任务目标。歼击机也是在一次大战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新机型。歼击机从发明到现在,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综合性能几乎是所有飞机中最强悍的平台。再配合高性能空空导弹,才有很强的歼击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级无人机参战,正相当于100多年前,有人驾驶的飞机刚刚参加一战。
性能上还没有明显分化,战术上也刚刚处于摸索阶段。也有一些用相对较大型的多旋翼无人机,来拦阻甚至是在空中用网兜捕获更小无人机的战法。
相对来说手段更加原始,也不适合真正的战场环境。因此建议研发更高端的无人机中的歼击机,携带一些轻型机炮或者其他的轻型且持续火力的系统,直接在远距离上提前拦截对手的参战小型无人机,必要时也可以参与对地攻击。无人机歼击机需要有更强的飞行时长,更远距离的遥控性,从当前的5到10公里之内扩大到20公里。
而且综合成本也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能做到这一切要求的,只有极少单位。
俄军无人机战法突变
俄军无人机战法突变
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战况仍然呈现胶着状态。不过,随着西方国家对乌军援的力度出现减弱之势,似乎各类武器装备和弹药物资都更为充裕的俄罗斯,正在一点点地扩大着自己的优势。
尤其是当俄军越来越多地使用起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这种武器,乃至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打法后,这种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未来战争方向的武器和战法,正给乌军带去愈发沉重的压力,且这种压力最终可能让乌方离胜利越来越远。
从俄国防部发布的一段视频来看,俄罗斯自研的“柳叶刀”系列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对乌军防空体系进行了一次十分有效的打击。
远程防空系统需要部署在相对固定的阵地上,而为了保护防空阵地,就需要为其配套中程防空系统和近程野战防空系统。通常来说,一个远程防空系统阵地外围,要部署至少一套中程防空系统和数门高射炮或近程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而俄军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的作战模式,也层层敲掉了乌军的远程防空阵地。
俄军首先以“柳叶刀”击毁了一辆北约对乌援助的德制“猎豹”自行高炮,还打掉了一座警戒雷达。随后,另一架“柳叶刀”的目标转向了附近的一辆乌军“山毛榉”中程防空导弹发射车,并成功将其摧毁。
打掉外层和中层目标后,最后两架“柳叶刀”冲向了价值最高的乌军远程防空中坚,即S-300防空导弹阵地。几轮规模不大的攻势,便报销了近一个防空营的各类装备,俄军的做法绝对堪称是教科书级别,是低成本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对高价值目标的“蜂群”式打击标准案例。
事实上,与俄军最初大量使用的伊朗“见证者-136”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不同,“柳叶刀”由于是俄方自行研制,故各类性能特点自然也更符合俄军的使用需求和习惯。
仅从已经公开的各类视频战果来看,葬身于“柳叶刀”手中的乌军重装备包括67门美制M-777榴弹炮、10门波兰“蟹”式自行榴弹炮和数门法国“凯撒”卡车炮等。
随着乌军的重火力身管类火炮损失惨重,俄军又将“柳叶刀”投入到了打击乌军防空导弹和高炮阵地的任务中,充分体现出了这款武器的低成本、高效费比、高灵活性和远程打击的优势。
不难发现,受无人机工业和电子工业水平不高的影响,俄罗斯至今仍缺乏高端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即便是俄军现役最好的“猎户座”察打一体无人机,也仍明显落后于中国的“彩虹”、“翼龙”系列,以及美国的MQ-9“死神”。不过,大量的侦察无人机和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的出现,依然让俄军在战场上打出了不少高科技的味道。
俄军在前一阶段的打击手段,以有人驾驶战机的空袭和炮兵部队不计成本的大范围火力覆盖为主,那如今则有了极大的变化。
俄军更多地先使用“海鹰”无人机前出侦察,初步探明乌军阵地和高价值目标的位置,然后释放多架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去猎杀目标。在侦察无人机对目标情况的0延迟回传下,即便乌军布置了不少假目标,也加强了己方重火力“打了就跑”的意识,却依然难以彻底摆脱猎杀。
从角度来说,传统的以反炮兵雷达或探测装置解算敌炮兵阵地和导弹阵地的做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过时了,过时之处就在于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和实时打击。若想做到实时监控和实时打击,察打一体无人机自然是绝佳的选择,即“发现就打”。
但既然俄方缺少此类装备,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将侦察无人机和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编组作战。这种组合的效率虽然略低,但已被证明足以应对被北约所武装起来的乌克兰军队,且同样也对传统的战争模式带来了某种颠覆。
俄乌冲突固然有着信息化程度不够高和部分武器装备仍显原始的一面,但其仍可谓是叩响了未来战争的大门。出现在这场战事中的各类新锐武器、新锐战法和战略思维,依旧值得我们仔细学习和借鉴。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