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供给定理的生活例子,供给定理的生活例子有哪些

百科 2025-10-20 09:55:31 手游攻略 阅读:1025次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供给定理的生活例子,以及供给定理的生活例子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什么是供求定理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实例给予说明!

商品需求与供给量的变化会使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引起市场价格同方向的变动;供给量变动引起市场价格反方向的变动,也就是说,市场价格由供求决定。

如果煤的价格为每吨40美元,每年的需求量就是7·3亿吨,如果价格是每吨煤41美元,则每年需求量将是7.1亿吨,等等。换言之,煤的需求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同理,当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增加。对大多数商品而言,这种需求规律是真实的。

扩展资料

供求定理也是说:假设在充分竞争的理想(竞争者足够多、信息完全透明)状况下,对于一种商品来说,需求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

比如,iphone价格降到S199,全球对iphone的需求将会大增;而供给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比如,养猪个体户见猪的价格越来越低,就不想养猪了。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市场(均衡)价格会使需求等于供给。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是由需求与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种价格又称为均衡价格。

供给定理的生活例子,供给定理的生活例子有哪些

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价格是指在一个市场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其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交易量就是均衡数量。在几何意义上,一种商品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处,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

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是发生在愿意供给的数量等于愿意购买的数量的水平上,在竞争市场上,这一均衡发生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上,在均衡价格的水平上,市场上不存在短缺或过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求定理

供给定律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具体实例

经济学上与需求定律配对出现的自然就是供给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先有需求,后有供给,所以我们有“需求为王”的说法,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供给可以创造出需求,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比如,我们每天早上出去吃早餐,有的饭店供应豆浆油条,有的饭店供应包子火烧,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一般现有的需求而出现的供给,但是像iPad、iPhone这样的前所未有的商品,一方面满足了某些人现有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创造出了另外一些人的新需求,所以我们才会看到iPad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有的时候,供给和需求的先后顺序并非泾渭分明,究竟是先有需求还是先有供给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的模糊。

让我们回到供给定律上来。和需求定律一样,我们可以用供给定律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举两个发生在2010年的典型例子。

首先看看大蒜的情况。2008年,新蒜的上市价格在每斤两三角钱,蒜农不得不赔本卖蒜。2008年9月,各地大蒜库存相继出售,大大超出市场需求,价格开始大幅下跌。到2008年11月,价格跌破每斤一角,远远低于库存成本,不光蒜农赔本,大量的中间商也是血本无归。2009年大蒜初上市时,收购价格仍然较低,进入7月以后成交价格才逐步攀升。2009年下半年以来,大蒜价格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嗖嗖”地一路飞涨。从最初的一斤一两角到2010年5月的四五元,最贵时曾一度高达六七元。“大蒜价格都快比肉贵了!”消费者对此惊呼。大蒜价格为啥“高烧不退”?我们用供给定律来分析就不难理解。据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该县被称为大蒜之乡)的蒜农反映:“今年的大蒜价格比去年高点不假,但产量比去年减少了1/3。”据了解,金乡县2009年大蒜种植面积为585万亩,比2008年减少105万亩,干蒜平均单产为7852公斤,比2008年减少3115公斤,减少了近1/3;全县总产为4593万吨,比2008年总产减少671万吨,减幅为127%。由于2008年的大蒜价格严重超跌,导致2009年大蒜供给量严重不足,大蒜价格报复性上涨。这种价格忽高忽低的现象在农产品身上屡见不鲜,经济学上可用蛛网模型予以解释。

我们再来看看大学毕业生的情况。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8个专业连续3年失业人数最多。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分析,上述专业若是放在五六年前,都是热门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工资高。如今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真是不可思议,但如果我们用供给定律来分析一下,原因自然不难找到。恰恰是因为前些年学校扩招,多半都是热门专业在扩招,增加了这方面人才的供给量。另外就是这些行业逐渐稳定成熟,当时需求的大量人才,现在都已成为骨干,行业的需求量,尤其是对初学者的需求量没有那么大了。

以上两个例子也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供给往往落后于需求的变化,这当然是因为某种商品的生产需要一个周期(比如大蒜的生产周期为1年,而一个大学生的培养周期一般为4年),所以如果有关部门没有计划好协调好的话(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这样的计划协调越来越困难了),就很容易出现供给和需求失衡的现象,无论是在农产品市场还是在劳动力市场。

因此,我们在盯着需求定律的同时,也一定要盯着供给定律,二者不可偏废,所以像张五常教授只强调需求定律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可取。

对于商品的供给者,我们提供的建议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候提供合适的商品。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商品供给者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常说古代某位英雄应运而生,常说时势造英雄,其实是说那样的时代需要那样的人物,而他恰恰就在那时出现了。这就是供给定律告诉给我们的一个道理。

最后同样需要说明的是,供给定律只说明供给量受价格的影响而没有说明供给本身对价格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将由经济学里的供求定律来说明。

什么是供求定理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例给予说明。

供求定律就是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供给和需求可以均衡的定律.供求定律的另一个意思是价格由供求决定,人们喜欢用供求来解释价格是由于它方便、直观.供求是无法决定价格的,如果供求决定价格成立的话,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供求呢?西方微观经济学就是这么个说法,一会而说供求决定价格,另一会而说价格决定供求.当然,它们会把这一切隐藏在静态、比较静态及所谓的动态分析里.

供求定律的错误,在于经济学的逻辑分层,因为没有进行细致的逻辑分层,供求定律自然混乱和不成立.供给、需求的不仅是产品,还有货币.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供给方也是需求方,需求方也是供给方.供求的背后是分配,它包括分配主体(人、企业等)、分配对象、分配手段、分配环境及分配关系.分配的主体是人,分配的手段是货币、分配的对象是产品和货币、分配的环境可以是讲信用的环境,也可以是欺骗的环境,分配的关系是分配主体、对象、手段、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1424436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