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捷克和斯洛伐克哪个强
来源:知乎
匿名用户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战后奥匈帝国崩溃的产物。在奥匈帝国时期,两者就分别属于奥地利、匈牙利管辖。奥匈帝国是一个二元帝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差异在一战前就已经很大了。捷克是帝国主要的工业区,布拉格在1910年时就已经是帝国第三大城市,人口超过200万(维也纳约367万,首位度并不高),布拉格同时也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捷克人享有一定的信仰、出版和教育自由。斯洛伐克则受匈牙利人钳制,发展远远落后于捷克。更重要的是在宗教上,捷克较为世俗,斯洛伐克的天主教影响力很大。现在捷克是世界上无神论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冷战时期捷共的教育,历史因素也很重要。
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个多民族国家。1921年的数据显示,境内有312万德意志人,75万马扎尔人(匈牙利人),46万卢森尼亚人(斯拉夫人的一支,接近乌克兰人),还有24万其他民族。同属西斯拉夫的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必须联合起来(876万),才能保证主体民族占稳定多数地位。
这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是单一制国家。斯洛伐克天主教民主党是以族群、宗教为号召的政党,后期获得了大量斯洛伐克人支持。但由于斯洛伐克人数量不多,在一人一票的情况下,斯洛伐克天主教民主党从未获得过执政机会,只能作为在野党存在。
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境内的德意志人被驱逐,同时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互相交换族群,卢森尼亚人聚居的外喀尔巴阡被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这样一来,捷克斯洛伐克就由多民族国家变成了只有捷克、斯洛伐克两个民族。以前兄弟联合起来是为了在人数上压制国内其他非西斯拉夫人,现在这个前提不复存在了。同时捷克斯洛伐克划归苏联阵营,1968年10月后正式确立苏式联邦制。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院设有150个议席,其中75个来自捷克,75个来自斯洛伐克。根据宪法规定,任何法案必须在民族院捷克、斯洛伐克分区分别获得3/5以上支持才能通过。换言之,虽然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院、民族院加起来有300个议席,但只要31名民族院捷克议员或斯洛伐克议员反对,法案就无法生效。其实质是少数否决权(31人只占300人的10%,也能否决90%)。这一制度设计在捷共在台上的时候还没问题,但是东欧剧变后明显就行不通了。
1990年6月选举,斯洛伐克获胜的政党次年4月发生内讧,将总理梅恰尔开除出党。梅恰尔随即更换了政治立场,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分离主义倾向,并在1992年6月第二次选举中大获全胜。同时捷克获胜的克劳斯强调激进的转轨,并不信任持温和乃至保守态度的梅恰尔。在克劳斯看来,梅恰尔主政的斯洛伐克已经是国家有毒的负资产,产生了断臂求生的念头。加上梅恰尔这两年敲诈式的谈判方式(不断提高斯洛伐克自治门槛),捷克政治精英所幸一次给个够,就让斯洛伐克独立算了。
联邦议会中对解体持反对态度的议员此时准备动用少数否决权,联邦前总统哈维尔运用其道德权威地位加以劝说,最终促成了天鹅绒分离。
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关系
捷克与斯洛伐克人同属于西斯拉夫人,原本同在一国(大摩拉维亚王国)。捷克在西,山岚环抱。斯洛伐克在东,北面临山,南部是平原。公元9世纪的时候,匈牙利的先人马札尔人入侵,捷克人有群山屏障,免遭毒手,成立波西米亚王国(波希米亚王国日后向德意志靠拢,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诸侯之一),斯洛伐克则落入匈牙利人之手。
熟悉欧洲历史的人都知道在14、15世纪的时候,欧洲出现了第一次“大分流”。在西欧,城市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而在东欧,几乎所有的市镇生活却都在缓慢和逐步地枯萎并且出现了对农民的再农奴化(收紧对农民的控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分流,现在史家还在争论不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西欧开始勃发的市场经济对东欧的市镇消失与再农奴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捷克与斯洛伐克也被卷入这场大分流之中,相对而言,由于种种条件,捷克的市镇经济被保留下来,而斯洛伐克则成为农奴庄园领地。这就是两国分歧及不同发展道路的由始。
到了1526年,捷克与斯洛伐克都被纳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不过,捷克人是在奥地利的直接统治之下,而斯洛伐克则还是归匈牙利人管理。哈布斯堡王朝从18世纪开始推行的开明君主制直接惠及捷克人,捷克的工商经济重新繁荣起来,成为奥匈帝国最重要的工业产地。到了20世纪初捷克的工业产量占了帝国总产量的80%。与其经济相媲美的是,捷克人在奥匈帝国内部争取到了信仰、出版和教育自由,所以布拉格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与学术中心。同时捷克人也享有宪政与自治的经验。
一开始的时候,斯洛伐克政治家对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新国家、新民族可以说是热切拥抱,但是在这个新家里面,普通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的关系很快出现了问题。匈牙利人从斯洛伐克撤走后,留下大批的空白公共职位——法官、大中小学教师、公务员等等,斯洛伐克当时的人口中没有足够的知识分子填补这些空缺,于是捷克人接手了这些职位。这就带有了几分内部殖民的意味。更糟糕的事情是宗教冲突一一做教师的捷克人同当地的宗教团体为公立学校中宗教教育问题起了冲突。在捷克人看来,他们是为“支援边疆”做贡献来的,但是在斯洛伐克人看来,却有败坏社会传统道德之嫌。
捷克与斯洛伐克人的经济融合也并不顺利。斯洛伐克的传统市场是匈牙利,但这一市场在新国家建立之后已被关闭。斯洛伐克的工业无法同先进的捷克企业竞争,出现大量倒闭现象。而由于没有进行成功的土地改革(匈牙利统治下的遗留问题),斯洛伐克的农业始终没有大的发展。这样,在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就始终无法得到消除。
政局动荡也加剧了两个族群之间的隔离。新建国的捷克斯洛伐克正在遭受着新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政治的碎片化,没有一个政党能够获得议会15%以上的选票。在存在多个政党的情况下,每个政党都要努力维护自己的基本盘。这样,就很难出现一个兼容并蓄的党派。各族群有各自的党派,很少有党派能够跨界得到同等的拥护。
1929年随着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开始,斯洛伐克社会的最后一道安全阀失灵——以前移民到美国是斯洛伐克人的一条出路,现在却此路不通了。农业人口过剩的影响就是整体社会冲突的增加。
这种隔离与冲突最终变为了一场斯洛伐克自治运动(比方说,宣扬自治的“天主教斯洛伐克人民党”是一位天主教神甫安德雷•赫林卡[AndrejHlinka]以保卫传统价值观为号召建立起来的)。这场运动的目标只是自治,但是在1938年被希特勒所利用,成为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工具。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许多斯洛伐克人对捷克斯洛伐克中央政府也失去了信心,认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也许是一条自保之道,以免于被德国吞并。于是,德国占领布拉格之后,准许建立了斯洛伐克附庸国。这段时间虽短,但却使斯洛伐克人一尝国家滋味。
斯洛伐克人则没有这么幸运,匈牙利人的沙文主义情绪很重,斯洛伐克人只能在匈牙利学校里接受教育,在质和量上都得不到保证。与此相应的是,匈牙利人主宰着斯洛伐克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当地人几乎没有成熟的政治团体,也没有政治生活经验。
就捷克和斯洛伐克人的关系而言,政治、经济、文化水准上的差距带来的是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冲突。务农的斯洛伐克人崇信天主教而捷克人,尤其是城市里的知识阶层,思想上要世俗与开明的多。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
两个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英语:Czechoslovakia;捷克语、斯洛伐克语:Československo)是1918年10月28日至1992年12月31日存在的共和国。在天鹅绒革命后,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并于1993年1月1日起成为捷克及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国家。
扩展资料:
1、捷克共和国(捷克语:Českárepublika),简称“捷克”,国土面积78866平方公里,与德国,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四国接壤,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
2、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伐克语:Slovenskárepublika;英语:TheSlovakRepublic),简称斯洛伐克,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捷克斯洛伐克
百度百科——捷克
百度百科——斯洛伐克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