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西厢记》中唯美的爱情故事,为何发生在寺庙普救寺里
因为普救寺是一个交通要道同时也是一个颇负盛名的景点,普救寺景色优美又有屋舍供人居住,在这个大环境下普救寺是一个创造爱情故事的温床。爱情的萌芽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当时的普救寺地处繁华来往者众多,这也增加了单身适龄男女的相遇的可能性。
普救寺是一个绝佳的唯美爱情的萌生处
首先普救寺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地方,而且普救寺的位置非常关键。在当时的那个朝代普救寺地处交通枢纽的连接点,来往之人络绎不绝。普救寺座落于当时的蒲州府永济县,蒲州是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古城,当时的普救寺就在繁华的城边。因此这个地点的特殊性,就加大了《西厢记》男女主人公相遇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崔莺莺是一位出身名门贵族的才女,她美丽又才华横溢。但是如果他的父亲没有去世的话,也许她就会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郑尚书的儿子。正是因为她的父亲突然去世了,需要扶柩回乡进行下葬。所以崔莺莺才会和母亲一行人客居于普救寺。
没有普救寺也就没有了张生和崔莺莺相遇
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普救寺的存在,崔莺莺才能和张生相遇相知相爱。否则的话,两人根本就很难有相识的机会。崔莺莺毕竟是崔相国的女儿,平时不可能抛头露面,正是因为客居在寺庙中父亲又骤然离世心中苦闷才会出来走走,毕竟寺庙中的景色还是非常优美的。
如此一来,前去长安路过蒲州访友的张生,自然不会错过参观普救寺的机会。就是这偶然的一瞥,才让张生怦然心动,才让崔莺莺初尝爱情的味道。在风景别致的普救寺别院中,两位正当青春的青年男女相遇了,他们之间迸发了爱情的火焰。
所以由此看来,不管是从情理上还是从实际情况上来说,普救寺都是一个可以萌生爱情的地方。正是因为普救寺的存在,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相遇个爱情才是合理的,所以普救寺才会成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代表地。
普救寺是怎么来的
普救寺位于山西永济县西北,南眺中条山,西临黄河湾,始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普救寺有名不在于历史悠久,而在于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传世之作《西厢记》诞生之后。西厢就在普救寺。
普救寺初建时,名叫三清院,后又称西永清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造反,后汉派郭威起兵讨伐。因防守坚固,郭威围困蒲州即今永济长达一年之久,攻克不下,便召来西永清院中的僧人询问对策。僧人说: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折箭为誓:城克之日,不戮一人。第二天,果真攻下蒲州城。从此,西永法院便改名普救寺。早年间,整个寺院十分壮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佛殿,还有精巧玲珑的东西两排厢房,共有300多间房子。紧靠西厢的墙外,还建有一个花园,相传是唐朝的崔相国建筑的佛居别墅,曾经为崔老夫人和莺莺所住。当年张生便住在西厢书斋,与别墅仅一墙之隔。张生相思病重时,莺莺写有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诗与张生约会,后来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终成眷属。由于崔张爱情故事曲折动人,加上王实甫注重人物内心刻划及文采的华丽,使得《西厢记》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而普救寺也就越发闻名。甚至连寺内的舍利塔也改称莺莺塔了,塔高约30米,塔身13层,为楼阁式砖结构,是我国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辉县普救寺的西厢记故事
《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辉县市冀屯乡褚邱村,如今,辉县市西部诸多村镇能够证实崔莺莺与张生故事的遗迹甚多:在冀屯乡上官村有莺莺坟,在上八里镇的李虎寨、炮台岭、褚邱村西北部有白马将军庙遗址等。而且褚邱村的崔姓在历史也的确有人在朝中做过相国……
据考证,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起源于起源于唐代的《莺莺传》,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将其改编成为《西厢记》被代代相传至今,其发生地在辉县市冀屯乡褚邱村。该市西部诸多村镇能够证实崔莺莺和张生故事的遗迹甚多,如冀屯乡上官村的莺莺坟、上八里镇的李虎寨、炮台岭,褚邱村西北部的白马将军庙遗址等。褚邱村的崔家历史上有人在朝为官,当时皇帝曾授以“崔相国”匾额。
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发现中唐著名诗人元稹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传奇故事《莺莺传》。后来,有人根据《莺莺传》的内容,改编出许多小说和戏剧,诸如《西厢记》、《会真记》等。《莺莺传》实际上就是元稹自己在年青时的亲身经历。故事的情节大致如下:
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位书生名叫张君瑞,有一次外出旅游,暂住于普救寺中。这时,有一姓崔的相国之遗孀在回归故里(就是辉县市冀屯乡褚邱村)时,路经此处正好也暂住于此寺。当时正是兵荒马的年代,崔家既有钱财,又带着一位年青貌美的女儿,害怕被劫,故惶惶不可终日。幸好张君瑞与驻守蒲地的白马将军是好朋友,就请其调了一些部队去保护她们母女,方使崔相国之遗孀、女儿渡过了难关。
不久,地方上安定了,崔家设宴招待张生以表感谢。张生于宴席上看到莺莺十分贤惠、美丽,便一见钟情,爱上了她,并于暗中托其婢女红娘多次致意,但崔莺莺总是不明确表态。后来,红娘于私下告诉张生说,姑娘从小就酷爱诗词。于是,张生就写了一首七绝《春词》,托红娘转交莺莺:
“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等闲弄水浮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
诗的大意就是,在那草木茂盛的深宅大院中悄无一人。娇柔的黄莺一声不响地藏于树阴中(暗指莺莺姑娘),在感到苦闷、无聊时就戏玩水中的花瓣以寄托自己的无限思念,暗中托付那些落花在流出院门后,能将自己的心里话转告给自己的情郎。
次日红娘找到张生,给了他一张彩笺,说是姑娘所送。张生打开一看,其中有诗一首《答张生·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此诗非常有名,改编的《西厢记》之名称即由诗中的第一句而来。诗的大意是:锁于深闺的我站在西厢之下,默默地等待着月儿升空。这时,风儿轻轻地将门吹开,只见映于墙壁上的花影在来回摇动着。这难道是我那昼夜思念的情郎在向我招手吗?
张生揣摩着诗意,自以为崔莺莺在暗示他,可以在晚上夜深人静时越墙而过赴约。去后,崔莺莺果然来了,可她严肃地批评了张生一顿,劝其不要胡思乱想,并未表现出什么爱慕之意。张生自作多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回去后便患上相思病,病倒在床。过了几天,红娘突然来告诉他说:“来了!来了!你还傻躺着干什么?”不久,崔莺莺果然来看望他了。尽管见到张生后,崔莺莺羞得抬不起头,但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所以张生的病马上就好了。从此,二人私下往来了两个月左右。后来,张生因为要进京赶考,只好与崔莺莺忍痛分手,约定考取功名后再回来成亲。
不料张生这次并未金榜题名。他自感无颜回去求亲,就只好留在长安等下次再考。两年多以后,崔莺莺见张生毫无音信,就嫁了他人,张生此时亦结了婚。后来,张生路过崔莺莺的丈夫家,声称自己是莺莺的表哥,希望能见上一面以叙前情,但莺莺始终不肯与其相见。张生感到崔莺莺忘恩负义,十分生气。崔莺莺获悉,深知张生误解了自己,就写了一首《寄诗·绝微之》让红娘转交于他:“自从销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微之”就是元稹的字,“绝微之”意即要与其断绝来往。诗的大意是:你我分别之后,由于想念你,我坐卧不安、茶不思、饭不想,容貌很快都变得憔悴了,但你却音讯皆无。我不是为了别的不与你相见,只是为你的所作所为感到伤心,可又为你的薄情感到羞愧。
过了几天,张生将辞。崔莺莺又赋《告绝诗》一首,再次谢绝了张生探望之意:“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诗的大意就是:对于一位你所抛弃的旧时情人,还有什么可说、可留恋的呢?尽管在当时你我二人是那样亲近,并山盟海誓。你还是将过去对我的情意,去爱你现在的夫人吧!再不要胡思乱想,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冀屯乡位于辉县市西南20公里处,全乡46800口人,辖33个行政村,76000亩耕地,81平方公里。辉焦公路、辉吴公路穿乡而过。
多年来,褚邱广大群众有口皆碑,传说莺莺是本地人氏,张生和莺莺的恋爱故事发生在褚邱地区,并能找出一定的依据,这一切听来倒栩栩如生,让人真实可信,可遗憾的是,没有什么文字可考,又不足于相信它的真实存在。
西厢记中孙飞虎的原型叫李虎,传说乃辉县市孟庄人氏,当年围困的寺院就是普救寺,即现在的辉县市西30里的褚邱乡境内。莺莺本姓崔,传说乃褚邱崔家人氏,白马将军姓杜名确。占山为王的响马王李虎当年就盘踞在辉县市上八里镇西马头口北部太行山的半壁间,当年杜确炮轰李虎寨的炮台就扎在上八里境内上河坡自然村的东岭上,现在人们都叫它炮台岭。
莺莺坟就位于上官庄西地的小石河,千百年来在民间传得出神入画,传说莺莺曾为上官庄的人作过善行,庄里人念起功德,依她托梦:“我的脚小,行路不便,褚邱和上官庄之间的小石河石头太多,河水也大,回娘家作难,能在小石河上修个桥就好多了”的言告。就这样,民间集资修了一座小桥,取名叫莺莺桥至今。
褚邱村西北一百米外,有白马将军庙一所,残碑记载又作了有力的佐证。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