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草莓印》中陆星延念的《琵琶行》是什么意思
《草莓印》是一部青春校园爱情题材剧,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主要是讲述了高中少女沈星若因逃避家庭关系转学至户籍地星城,寄住在父亲好友家中,与父亲好友之子陆星延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在同一间教室学习的故事。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长恨歌》与《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旷世杰作。千多年来,传诵不绝。尤其是前者,它影响了唐宋传奇,元明杂剧,清代戏曲、话本、小说,以及现代的戏曲和影视剧。唐玄宗、杨贵妃,因之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原来,围绕着这两首杰作面世的前前后后,也有些故事可以谈谈。
先从白居易16岁时入长安拜访顾况时说起。顾况对他初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也”。后来读过他的“离离原上草‧‧‧”一诗时,立即改口说“有此才华,问题不大矣”。这故事我们知之甚详,可见年纪轻轻的白居易就写出这传世佳作,日后出人头地,当可期矣。
后来白居易27岁通过乡试,29岁再赴长安,考进士,白居易位居第四。三年后又参加吏部“拔萃科”考试,他也榜上有名。据了解,在这段时光,白居易曾经有过一个名叫湘灵的红颜知己,后来分开,原因不详。多年后他仍难以忘怀。因此为她写过《寄湘灵》:“泪眼零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流。”。和《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可见白居易对这段爱情的执着。
白居易后来在周至县任县尉。他三十多岁了,仍然孑然一身,夜里抱着枕头,怀念湘灵。于是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交游上。这时他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王质夫,山东琅琊人;一个叫陈鸿,贞元年间的进士。《长恨歌》这篇旷世杰作就是在他们三人闲谈中诞生。而王陈两人,亦因此而青史留名。
话说离周至县城不远,有座仙游山,山上有个仙游寺。白居易、王质夫、陈鸿,三个男人游寺,枯树下晒太阳,喝茶,倾听鸟鸣,谈古论今,时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二月,谈起50年前的安史之乱,谈起唐明皇杨玉环,十分感慨。据陈鸿记载,王质夫对白居易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意思是玄宗和玉环的爱情悲剧,大诗人方能润色书写,使之流传,否则就要失传。白乐天不仅诗写得好,而且多情,经历过缠绵悱恻的男女情事。何不歌之?于是,()白居易答应“试为歌之”。朋友的期待,对他是鼓励。此时他还不算名播天下的大作家。他的才华需要作品来证明。成诗的时间,可能在公元807年的春天,杰作问世了。陈鸿和元稹连夜写下《长恨歌传》,同时见证了两件大事:白居易的佳作由来,玄宗玉环的恋爱细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有人说,在这几句,白居易仿佛把自己和湘灵的恋情代入了!
《长恨歌》传到长安,白居易名声大振。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他双喜临门:朝廷封他为翰林学士;一位姓杨的女士对他青眼有加。他从小小的周至县尉,一步跨到皇帝身边。做了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左拾遗。白居易做翰林,当谏官,大婚种种喜事齐来。但婚后不久他便发现,老婆对他要求很高。杨氏希望他当大官,一家子荣华富贵。白居易大大失望,所以两口子不大合得来。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白居易倒霉了。
有一天,他接到圣旨,调任京兆户曹参军。宪宗不让他再任左拾遗,切断了他的言路。掌管京兆府的户籍、租税,也算肥缺,对白居易却是沉重打击。他苦闷,出门受奚落,回家看老婆嘲弄的笑容。这一年他母亲去世。丁忧结束回朝廷,任太子左善赞大夫,是个闲职,活动范围仅限于东宫,不得论及朝廷得失。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的夏季,长安发生了一件怪事:宰相武元衡被人杀死在街上。谁杀的?杀人动机何在?满城都在议论,朝廷的气氛骤然紧张,武元衡的政敌和盟友都受瞩目。宰相死了,权力格局肯定会有变化,聪明的官员按捺着性情,静观其变。白居易却要发议论,写奏章,认为宰相被暗杀在大街上是国耻,应当彻查杀手和躲在幕后的凶手。诗人的真性情,在这个环节上授人以柄。果然,宪宗降罪于他,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的战斗精神,在江州是不大派得上用场了。他隐匿于山水之间,调整心理落差,慢慢等待机会。官场文坛两栖,一边封存了,另一边却呈喷发之势。酒,琴,诗,三者环绕着乐天派的中年男人,但却缺了一样东西。缺什么呢?缺情,缺爱。
白居易便往外跑。浔阳山清水秀,草木多,水域广,秋声不绝于耳。陷入苦闷的诗人,如何排遣?
《琵琶行》赢得了这一个契机。天才作品不期而至。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琵琶行》里,一个是失意的高官,一个是沦落的娼女,身份悬殊,地位迥异,但白居易眼中却没有这些。他看到命运捉弄人,琵琶女色衰守空船。他年纪也大了,呆在浔阳这地方,辜负平生抱负。“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话说尽各自境遇、以及白氏对琵琶女的尊重。估计,二人一见面,便有异样的好感。娼女从“千唤万唤始出来”,到“嘈嘈切切错杂弹”,表明她始弹琵琶,继而向陌生男人倾诉,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她自重,也赢得白居易的尊重。
《琵琶行》,白居易另一篇感人腑肺之作,就此诞生。
琵琶行中交代了商女所在户籍,为下文做铺垫的是哪一句
琵琶行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