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今天给各位分享包拯廉洁的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包拯廉洁的故事简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包公的廉洁故事
包拯升任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和湖笔、徽墨、宣纸一道,并称「文房四宝」中的绝品。
以往在端州任职的知州,总要在上贡朝廷的端砚数目之外,再多加几倍,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包拯上任之后,一改陋习,决不多收一块。离任时,就连他平时在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
后来,包拯升任,离开端州,他的船在羚羊峡口遇到一阵奇怪的大风雨,他亲自下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了一块端砚,这是当地百姓悄悄送给他的。包拯一言不发,将那块名贵的端砚丢入江心。民间传说,那里有一个名叫「墨砚沙」的沙洲,就是当年包公掷端砚的遗迹。
关于包拯的故事(包拯清廉无私的三个小故事)
包拯为官三十年,不仅不畏权贵、铁面无私,处理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员,而且也办了许多为民请命、兴利除害的好事。
他的一生对清廉极为重视,不但毫不留情的反对朝野一切奢侈浮华之风,而且自己身体力行,认为这是为人做官的根本。
此篇内容,本人就从三个小故事入手,来给大家讲讲包拯在合理断案、清廉无私及对人对己三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事迹。
△包拯剪纸画
——端州知州包拯“不持一砚归”包拯的廉洁在当时是有名的,史书上记载了他不少这方面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就发生在宋仁宗初年,包拯任端州知州的时候。
端州(今天的广东省肇庆市),自古以来就出产一种名贵的石砚,叫作端砚。端砚和山东的鲁砚、安徽的歙砚、江西的龙屋砚,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砚;而且在这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为贵。
制作端砚的石料颜色漆黑发亮、细润如玉,不仅晶莹细腻,而且在磨墨时毫无声响。早在唐朝初年,端砚便已闻名全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有“端州石砚人间重”的名句。
△端砚
关于端砚还有一个颇有趣味的传说:
说是在唐朝的时候,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在考试的那一天,京城长安突然天降大雪气温骤减,考场内应试的考生们的石砚中的墨汁都结了冰,唯独这个梁举人砚里的墨汁没有结冰。
可是,当他用完石砚中的墨汁时,文章还没有写完。他就想再倒一些水来研墨,可发现水壶里的水也结了冰倒不出来。梁举人十分着急,用两手捧着祖传的宝砚轻声呼唤:“砚啊砚,家里人说你是祖传的宝砚,如今你宝在何处呀!”
没想到话音刚落,只见砚池中就挂上了一层小水珠。梁举人见此情景,心中一动,赶忙拼命的向砚池中呵气,不一会,砚池中竟然积下浅浅的一层水来。梁举人大喜过望,连忙研好浓墨奋笔疾书,将文章写了个花团锦簇一般的精彩绝伦。
这场考试下来,别人都因天寒墨冻而搞得狼狈不堪,梁举人却因宝砚的帮助高中会试的第一名。
后来,这件事让皇帝知道了,专门派了宫中的大太监去端州选石制砚。从此,端砚成了贡品,产石的地方平时由太监和官府派兵守护,不准外人擅自开采和制造。因此,端砚在民间又被称作皇砚。
到了北宋年间,皇宫里每年都要从端州挑选一些上好的石砚,有些留在宫中供皇室使用,有些作为赏赐送给公卿大臣。当时京城中的权贵、大臣、豪门、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端砚也就成了端州地方官结交权贵、讨好上司的敲门砖。
特别是端州的知州,不论哪一任上来,都要向民间的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目大好几十倍的端砚,有的还把不易得到的上好端砚作为传家之宝珍藏起来。
包拯到端州上任之后,到处张贴布告,命令工匠和作坊每年只向州衙交纳进贡的端砚,端州各级地方政府只能如数收取,不许额外多加一砚。
包拯是说到做到,首先自己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当他在端州三年任满,调中央任职时,连一方端砚也没带走。包拯不仅以身作则,用端砚政策打击了官场上奢侈浮华的风气,也实实在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国为民都是大大的好事一桩。
——包知县智断牛舌案这个有趣的小案子发生在包拯做扬州府天长县知县的时候。
有一天,县衙来了一个告状的乡下老农叫刘全。他申诉说有人把他家耕牛的舌头给偷偷割掉了,请知县老爷为他作主。
包拯听了后就问他知道是谁割的吗?
刘全答:“不知道。”
包拯问:“你猜想一下会是谁呢?”
刘全答:“猜不到。”
包拯问:“你平日里有什么仇人吗?”
刘全答:“我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庄稼人,哪有什么仇人呀!”
包拯又问:“那么,你最近和什么人闹过别扭或吵嘴争斗过吗?”
刘全说:“从来没有呀!”
大堂上的衙役们听到这,都忍不住偷笑起来,他们心想,一个糊涂老头遇上了个糊涂老爷。一个什么都不知道,就来告状;一个啥也问不出来,还一个劲地问。
这时,包拯沉思了一会儿,就对刘全说:“那你就先回去把那头耕牛杀了吧。卖了肉和皮,你还能得一些钱。”
刘全有些迷惑不解,他问道:“朝廷的王法不是不准百姓们私自宰杀耕牛吗?”
包拯对刘全说:“你的牛不是已经残疾人了吗?再说是我让你杀的,怎么能算私杀呢?你回去就按我说的办,但是不许对外讲是我叫你杀的,你要是不听话说了,引起什么麻烦,我可就不管了。”
刘全听了后,喏喏连声的离开了县衙门。
第二天一早,县衙又来了一个告状的乡下农民,这个人是告昨天那个叫刘全的私杀耕牛的。
包拯立即差人把那个牛主人刘全传来县衙,刘全来了后,包拯就指着今天这个告状的人问:“你认识这个人吗?”
刘全答道:“都是一个村的,还能不认识。”
包拯问:“你和他有过什么交往吗?”
刘全答:“也没什么,只是他前年借过我一点钱没还,最近我向他催讨过几次。”
包拯问:“那他还你钱了吗?”
刘全答:“催了几次才还的。”
包拯又问:“你俩还有别的交往吗?”
刘全说:“再没有其它的了。”
这个今天来告状的人看到县太爷不问私杀耕牛的事,一个劲地打听他俩的关系,感到心里有点发毛,正两眼发直的仔细想着这里面的蹊跷。
突然猛听见惊堂木一响,县太爷包拯大声喝道:“你这个刁徒!怎么心地如此狭窄?你借了他的钱,理应归还;即便一时还不上,也应请求宽限。为何悄悄割了他家耕牛的舌头还不算,又来告他私杀耕牛,你想害他吃官司吗?”
这一下,可把今天来告状的人吓坏了,连忙趴在大堂上连连磕头求饶。包拯念他还肯认罪,没有怎么再责罚他,只是让他回去后赔偿牛主人刘全一些钱,帮人家再买一头耕牛。
这两个乡下农民走了后,只剩下县衙里的人还站在那里发呆,他们实在弄不清包拯是怎么判定今天来告私杀耕牛的这个人,就是割耕牛舌头的人?于是,有人便上前请教包拯判定此案的思路。
包拯笑了笑说:“其实这个无头案子也简单。首先,割人家牛的舌头,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所以我昨天一再追问牛主人刘全有没有仇家或者与他闹别扭的人,谁知那人太老实,就是想不出来。”
包拯接着说:“因此,我估计这件事的起因一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一点小事就割人家牛舌头的家伙,一定是一个心地狭小的人。所以说,此人一定还会注意牛主人发现牛舌头被割后的反映,当他看到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一定非常关心告状的结果。”
“于是,我就故意让牛主人回去杀牛,引诱他来告状。此人果然来了,但我还不能肯定就是他,所以马上把牛主人传来问话。不出所料,他俩之间不仅认识,还曾有几次讨债的事,这样我就有了九分的把握。”
“最后,趁着此人作贼心虚,还没有想出新花招的时候,猛然喝问之下,他便慌了神,就不得不招了。”
包拯言罢,县衙里的人听了他的这一番讲解后,才恍然大悟,一个个拍手叫好。没过多久,天长县包知县智断牛舌头案子的故事不胫而走,处处都有人们在谈论和传播。
再后来,包拯做了北宋朝廷很大的官,处理了许多的疑难案件。但是,不论是写历史的人,还是写戏剧、小说的人,都忘不了记录上这个小小的,而又是包拯真正审理的第一个案件牛舌案。
——清廉的包拯和他的家训包拯一生为官三十年,对清廉极为重视。在这方面,他对人、对己、对家属都是要求极严。他的很多意见和举措,就是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实用和有效,以及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崇尚节俭,禁用金饰
包拯一贯反对朝廷士大夫阶层那种讲穿戴、摆阔气,争相浮华的坏风气。他在担任天章阁大学士、负责谏院的时候,曾给宋仁宗上过一篇题为《请断销金等事》的著名奏疏。
在这篇上疏中,包拯坚决要求朝廷重申禁止各级官吏、商贾富室和全国百姓,用金子做各种用品、玩物及衣帽的装饰。他主张对违反禁令的人和私自制造金质装饰品的工匠严厉处罚。
包拯还指出,宋真宗在位的时候(公元998年—1021年),由于对此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几十年间朝野上下从无敢用金子做装饰品的事情发生。他认为这是宋真宗皇帝“躬行俭德,以化天下”的英明之举。
而近些年来,官僚士庶之家是竞事浮华,衣服首饰、土木玩物等用品上镶金带银之风盛行。这样发展下去,不仅大量浪费国家金银,而且有伤天下教化。
包拯认为,明令禁止用金子做装饰,对上是光大了先帝(宋真宗)崇尚节俭的美意,对下是禁绝了朝野的奢侈之风。
△包拯塑像
&禁止各级公务人员用公款做生意和消费
另外,包拯还多次上书,要求禁止朝廷各级官府和相关官吏借用种种便利勒索民财。
包拯在《请罢天下公用回易》的上疏中,对于朝廷允许各州、军一级的地方官府用“公用钱”(大约相当于今天地方政府的行政费用款,也就是公款)做买卖一事,提出了反对意见。
包拯在这篇上疏中说,自从允许全国各州、军用“公用钱”做买卖以来,各地方政府不管路途远近,也不管是不是国家禁运的货物,均凭仗官府势力到处贩运。
为了牟取暴利还常常禁止民间商旅做买卖,把官府自己的货物硬行配给百姓或强行售给商户。这种“盘剥小民,阻绝商旅”的做法,使国家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让国家税收因此而骤减。
包拯一针见血的指出,各州、军的“公用钱”数额并不少,如果真正用于正常的办公、奖励官吏、犒劳军队、迎送宾客的话,是还能够有所剩余的。问题是那些一心想往上爬的小人,为了个人的私利,用大量的“公用钱”去巴结权贵、讨好上司,如此行事的话,那有多少“公用钱”也是不够用的。
他强烈要求朝廷明文禁止用公款做买卖,禁止请客送礼,尤其要刹住官员之间互赠马匹、绸缎等贵重物品的不良风气。
包拯在《请止绝三番索取》的上疏中,还对朝廷中负责“三番”事务的官员在迎送番邦使臣的沿途过分铺张浪费、任意向地方百姓勒索牛、羊、鸡、鸭、鱼、兔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指责。
当时,北宋王朝的北部有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三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比较强大的国家政权,北宋王朝和北方三个民族常有使节来往。包拯在一次受命伴送契丹使臣回国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负责“三番”事务的官员沿途勒索、大肆铺张的状况。
包拯非常气愤,他认为这种骚扰地方的行为,不仅危害百姓,增加地方的负担,并且有损国家的体面。他还为此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办法,要求以后接待北方几个民族使臣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度办事。
△包拯墓
&包拯的家训,让后世人深思
包拯不但毫不留情的反对朝野内外一切奢侈浮华的风气,而且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对自己家族亲属的管束也是十分严厉的。
包拯曾写了一则《家训》,将其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东面墙壁前面。
《家训》的全文如下: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包拯一生做了这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死后受到百姓们的怀念。当时,他的家乡合肥兴化寺有一个和尚提出把包拯青年时期寄居读书过的兴化寺改建为包公祠,以资纪念。
于是,这个和尚去向州官请示,州官说:“当之无愧”;去向州里的学者们请教,学者们讲:“理应如此”;去向当地百姓们询问,百姓们吹呼道:“早该这样办了!”
包公祠建成以后,当时的合肥太守张环在《孝肃包公祠堂记》的碑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用今天的白话文说就是:“他的功绩和好处用不着多说了,就说一个人死后,自己家乡的民众齐心为他建立祠堂,这难道是件容易的事吗?”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则删。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谁知道包拯清正廉洁的故事
传说包公小时候,他二嫂怕他长大分家产,便哄他到井边玩耍,冷不防把他推到井里。幸好这里口枯井,包公落到井底竟未摔伤。忽然眼前一团光亮,他拾起来仔细观看,原来是面月牙形古镜。这时光滑明亮的镜面映现出二哥二嫂屡次密谋害他的情景,现在两人正得意忘形地在房中饮酒庆贺哩。包公知道这是面奇异的宝镜,珍贵地贴在额头上,说来奇怪,宝镜再也取不下来,竟长在他的脑门上了。以后,包公当了开封知府,就凭这块宝境,夜断阴,日断阳,明察秋毫,查清了无数疑案,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包公临死时,怕后任贪赃卖法、残害良民,就从脑门上摘下宝镜,命人悄悄悬挂在开封府的正堂之上,才放心地闭上眼睛。百姓中流传一首民谣:包青天,坐南街,铁面无私执王法。龙虎狗,三口铡,百姓高兴奸人怕。不知过了多少朝代,有个叫钱如命的家伙,花了五千两银子活动了个开封知府,打算干个三年两载,发一笔横财。他一上任,就遇上开封庄的弟兄俩为争家产打官司,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升堂问案。钱如命深知“财神爷”也是铁公鸡、琉璃猫,不敲是不肯出血的。他不问青红皂白,一拍惊堂木,怒喝道:“为了蝇头小利,忘却手足之情,来人呀,各打四十大板!”弟兄俩苦苦求饶。钱如命沉吟着说:“看你们怪可怜的,四十大板权且寄下,给你们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就看你们两个谁通情达理了!”说罢吩咐退堂。哥哥回家一想,钱知府话中有话。他悟出其中奥秒,连夜从后门溜进府衙拜见钱如命,递上一张帖子说:“小人的冤枉全部写在状纸上,请大人过目!”钱如命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三百两银子的银票,不由捋着胡须笑了。第二天一升堂,钱如命就对弟弟怒喝道:“嘟,你目无兄长,贪婪成性,是个不打不开窍的东西!”他抽出竹签扬了扬,可又不往下扔。弟弟吓得仰面朝天,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忽然看见大堂之上悬挂着一面明镜,上面映出哥哥给知府送银票的情景。他恍然大悟,连忙叫道:“大人,请再给我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钱如命一听有门,说:“你要及早醒悟,免得受皮肉苦!”便指袖退堂。当晚,弟弟也以申诉为名,送去五百两银子。再升堂时,钱如命又对着哥哥瞪起眼睛,声色俱厉地说:“你身为兄长带头惹事,看来这顿板子是非打不可了!”哥哥心想,怎么一夜之间知府就变了腔调,他无意间抬头一看,宝镜里弟弟送钱给知府的事映的一清二楚。他连忙俯首叩头:“小人一时糊涂,也请给我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就这样,你今天八百,我明天一千,弟兄两个展开了拉锯战。钱如命看看油水榨得差不多了,便决定结案。为了显示他的公正廉明,招来“财神爷”上门,特地告示老百姓可以到衙内观看审案。这天府衙内外,人头攒动。大堂之上,钱如命板着一本正经的面孔,缓缓说道:“兄弟之间要以情义为重啊!房产一人一半,安居乐业,勿再滋事。本府宽厚为怀,不再追究,下堂去吧!”弟兄俩闹得倾家荡产,才明白上了当,齐声喊道:“大人,这官司俺不打了,快把银子退给我们吧!”钱如命想不到他们竟然当场揭底,脸上顿时变了颜色:“胡说八道,血口喷人。本府洁身自好,一尘不染,谁收过你们的银子?”兄弟俩往上一指说:“明镜高悬,铁证如山!”众人都把目光集中到大堂上面,只见宝镜又把弟兄俩送银子,钱如命贪污受贿之事重演了一遍,顿时大堂内外炸了锅。钱如命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离座抬头观看,当他看到宝镜揭穿了他的鬼把戏,自己原形毕露时,不由胆战心惊,浑身发软,“扑通”一声栽倒在地,不醒人事人。这件丑闻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全城,无人不痛骂钱如命。钱如命又惊又怕,从此卧床不起。那面宝境时刻在他眼前晃动,把他在开封府的丑行和劣迹一幕幕地重演出来。他闭上眼,就看见包黑子怒视着他,王朝、马汉抬着虎头铡要来铡他。他惊恐万状,不管见了什么人,就从床上爬起来,跪地求饶:“包大人,饶了我吧……”一天早上,百姓们在衙前发现钱如命披头散发,赤身露体,已经断了气。“死包公铡了活知府”,全城百姓人心大快,到处传唱一首歌谣:开封府,宝镜照,是人是鬼见分晓。阎罗殿,黑老包,贪官污吏不轻饶。后来黄河决口,开封府南衙成了一坑湖水,宝镜也沉到湖底,因此湖水清澈见底,光洁如镜。据说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从来不敢从湖边经过,生怕宝镜照出他们的隐私,会遭到包公的严厉惩罚。老百姓为了纪念包公,就把这个湖叫做包公湖。近年来经过疏浚、修缮、美化、已建成了周围大厦林立、风景宜人的游览区。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