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游戏 手游攻略

纪念袁雪芬专场演出(范瑞娟的演艺经历)

百科 2025-10-21 19:00:36 手游攻略 阅读:8257次

很多朋友对于纪念袁雪芬专场演出和范瑞娟的演艺经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蔡正仁的演出列表

2006年1月29日

农历丙戌年正月初一日,19时:2006南北演艺名家迎春戏曲大反串晚会播出

2006南北演艺名家迎春戏曲大反串晚会在东视文艺频道播出。

节目有京剧演员马长礼的白派京韵大鼓以及他和李炳淑演唱的黄梅戏经典唱段“天仙配”,上海滑稽表演艺术家周柏春的评弹《小飞蛾自叹》,黄豆豆、吴昊、陈琳、李颖的京剧《四杰村》,南北话剧名家严翔与雷恪生的京剧联唱,倪琳、马晓晖、小荷的沪剧联唱,张达发、张咏梅、萧雅的淮剧联唱,蔡正仁、晓林的真人秀,计一彪、朱俭、朱桢分别用苏州话、上海话、东北话演绎的喜剧小品《拾玉镯》。参加越剧旦角流派联唱的,有唱王派的史依弘,唱吕派的沈籦丽,唱袁派的倪迎春等。唱傅派的方佩华;茅善玉演唱的周派《送凤冠》;还有反串四大名旦的京剧老生范永亮和李军,古稀高龄的评弹名家赵开生将荀派的经典形象红娘学得维妙维肖。李家耀、谭义存的评话《武松打店》,盛小云的唐明皇和张军的杨贵妃;秦建国、孙徐春、关栋天三人扮演的帕瓦洛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一曲《饮酒歌》,马秀英的沪剧《罗汉钱》,孙小梅的豫剧《花木兰》,余红仙的京剧《珠帘寨》,孙正阳的扬州《空城计》等。

2006年2月15日

农历丙戌年正月十八日:钱程从艺25周年研讨会召开

“钱程从艺25周年研讨会”在上海话剧中心召开,傅全香、蔡正仁、王汝刚、杨绍林、赵化南等近20位文艺界专家和学者出席研讨会。为这位上海滑稽界年轻一代中最受瞩目的演员作艺术回顾和肯定的同时,大家也对上海本土艺术的代表——滑稽戏做了一次“前程”把脉。

“钱程的形象和功底这么好,却缺乏代表剧目和艺术典型,他现在应该寻找适合他的剧目和角色。”研讨会上,作家沈善增的一番话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同。上海沪剧院的诸伯承说,沪剧表演艺术家邵滨孙看了钱程在滑稽戏中的沪剧表演后感慨不已,认为当时沪剧界都没有唱得这么好的青年演员,但钱程毕竟不是沪剧演员,在他主演的40多部滑稽戏中,印象最深的只有《GPT不正常》。在为钱程出色的基本功叫好的同时,专家们也为缺少适合钱程演出的剧目深感遗憾。

从1981年就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学习的钱程,在说学做唱等各个基本功方面都是同代滑稽演员中的佼佼者。不过,有如白面书生的端正长相却成为他演滑稽的一大障碍。对此,诸伯承认为,滑稽戏除了依赖人物造型和夸张的语言表情外,更应该以“肉里噱”取胜,即靠人物性格“抖包袱”,而这都和剧本的结构设置有关。但那时,“能给演员有充裕创作空间的好剧本不多,所以很多演员难以有自己的代表作”。

“钱程个人运用各种姐妹艺术和综合元素的能力无可厚非,现在滑稽在表演技术领域也越来越有拓展,但它的艺术内涵的发展还是有限。”会上,上海大学的教授邓朴安提出滑稽戏面临缺乏“现代感”的问题,由于地域语言的局限、包袱构成的老套,加之内容和现代生活的距离,使上海年轻人感到疏离。

由于滑稽戏善于针砭时弊的特点,“与时俱进”的内容是其节目的重要特点。但一些专家认为,那时的不少滑稽还是依靠潜层次的“噱头”做卖点,讽刺时事的已经越来越少。即使是如今新的滑稽品种——电视情景喜剧《老娘舅》、《红茶坊》等这些收视率极高的节目,也仍然存在剧本粗糙的问题。

滑稽笑星王汝刚则说,最近郭德纲的相声在北京很红火,据他了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继承传统之外加入了大量现代的内容。郭德纲把自己20世纪70年代生人的生活经历放在了段子里,由此也吸引了大量同龄的年轻观众,这些都值得滑稽界借鉴。

2006年6月24日

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九日,19时30分:“菊坛群星荟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一场暨金喜全拜叶少兰为师仪式举行。

“菊坛群星荟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一场在逸夫舞台举行。本场演出后举行金喜全拜叶少兰为师仪式,参加拜师会的有袁雪芬、李蔷华、蔡正仁、岳美缇、孙正阳、王梦云、李炳淑等戏曲名家。

演出剧目

《群英会》(金喜全,尚长荣,陈少云,安平)

2006年7月6日

农历丙戌年六月十一日,14时:纪念沈传芷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第一场

纪念沈传芷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第一场在苏州昆剧院兰韵剧场举行。

演出剧目

《绣襦记·莲花》(王泰祺(特邀))

《玉簪记·问病》(岳美缇)

《琵琶记·描容别坟》(梁谷音,计镇华)

《金雀记·乔醋》(蔡正仁,张静娴)

2006年7月17日

农历丙戌年六月廿二日:2006全国昆曲小生演员培训班开班

2006全国昆曲小生演员培训班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开班。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里,蔡正仁、汪世瑜、岳美缇分别教授《琵琶记·书馆》、《牡丹亭·硬拷》、《占花魁·湖楼》三折戏。培训班吸引了全国仅存的七大昆曲院团的50余名优秀小生演员,他们中大多在各团担纲主演。学员中还包括一些慕名而来的京剧、桂剧等剧种的演员和祖国宝岛台湾地区及海外学员。为了使学员学成回团后便能登台演出,因此各团还派出配合小生演出的旦行、丑行及鼓、笛等学员。

2006年8月19日

农历丙戌年七月廿六日,下午:全国昆曲小生培训结业演出举行

逸夫舞台举行“全国昆曲小生演员培训班结业汇报演出”。越剧小生萧雅兴致勃勃地献演了《湖楼》片段,给观众带来了越剧味道的昆曲感觉。

来自全国各大院团的小生,演绎了由蔡正仁、汪世瑜、岳美缇分别传授的《琵琶记·书馆》、《牡丹亭·硬拷》、《占花魁·湖楼》三折昆曲经典剧目。这三折戏涉及昆曲小生的不同风格,《书馆》极为动听,气氛紧张,对嗓子的要求很高,以唱做繁重见长。张军完整演出的《硬拷》,南北曲配合很有特色。《湖楼》边唱边演,富有动感。演出《湖楼》的三位演员,一位是因主演白先勇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而蜚声海内外的俞玖林,一位是在青春版昆剧《1669桃花扇》中主演的施夏明,还有一位是女小生翁佳慧。三位小生青春亮丽,场上掌声此起彼伏。

2006年11月22日

农历丙戌年十月初二日:上海市政协京昆与地方戏曲室成立

上海市政协京昆与地方戏曲室成立。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共同为京昆与地方戏曲室揭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宋仪侨主持成立仪式。

2007年4月20日

农历丁亥年三月初四日,19时15分:高一鸣作品演唱会举行

:《高一鸣作品演唱会》在逸夫舞台举行。指挥:胡炳旭、龚国泰、高一鸣。

演出剧目

京胡协奏曲《飞燕》(陈平一)

《智取威虎山》选段(杨占凯)

《智取威虎山》选段(童祥苓)

《刑场上的婚礼》选段(范永亮)

《龙江颂》选段(赵群)

《龙江颂》选段(李炳淑)

《磐石湾》选段(李崇善)

《曹雪芹》主题曲(高一鸣)

《酒魂》选段(王桂蓉,杨占凯)

《剑阁闻铃》选段(杨淼)

《梅妃》选段(刘桂娟)

《郑板桥》选段(李军)

《痴梦》选段(孙毓敏)

《瘦马御史》选段(耿其昌)

《桃花扇》选段(杨春霞,蔡正仁)

《乾隆下江南》选段(关栋天)

《胡笳》选段(迟小秋)

《曹操与杨修》选段(何澍)

《贞观盛事》选段(陈少云)

《贞观盛事》选段(夏慧华)

《贞观盛事》选段(尚长荣,关栋天)

《廉吏于成龙》选段(尚长荣,关栋天)

2007年4月28日

农历丁亥年三月十二日: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戏曲文艺晚会举行

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戏曲文艺晚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办。

演出节目

《国粹飘香》流水联唱:《双阳公主》(丁晓君)、《春草闯堂》(耿巧云)、《锁麟囊》(李海燕)、《穆桂英挂帅》(董圆圆)

《长生殿·小宴》(蔡正仁,张静娴)

《将相和》(张建国,邓沐玮)

《杨门女将·探谷》(邓敏,徐滢,潘月娇,靳春玺)

《牡丹亭·游园》(沈丰英,沈国芳)

《四郎探母·坐宫》(李维康,耿其昌)

《贵妃醉酒》(梅葆玖)

《大登殿》(于魁智,李胜素,管波,赵葆秀)

2007年10月3日

农历丁亥年八月廿三日,13时30分: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第一场

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在逸夫舞台举行。当日为京昆经典名段演唱会,上海京昆艺术中心老、中、青三代同台献演。

演出剧目

“开幕曲”京昆大乐队

京“行云流水”(旦行)(郭睿玥,隋晓庆,赵欢,董雪萍,查思娜)

京“行云流水”(生行)(范永亮,徐建忠,许锦根,傅希如,刘少军)

昆《刺虎》“叨叨令”(余彬)

昆《酒楼》“商调集贤宾”(袁国良)

京《玉门关》(金喜全)

京《四郎探母》(胡璇)

昆《从军行》(吴双)

京《珠帘寨》(王佩瑜)

昆《伤逝》(黎安,沈昳丽)

京《武家坡》(何澍,李国静)

京昆《桃花扇》(张军,赵群)

京《打龙袍》(王小砖)

京《铡美案》(唐元才)

昆《借扇》“滚绣球”(王芝泉)

京《坐宫》(李军,史依弘)

昆《寻梦》“品令”、“豆叶黄”(张洵澎)

纪念袁雪芬专场演出(范瑞娟的演艺经历)

昆《狗洞》“桂枝香”(刘异龙)

京《打严嵩》(陈少云)

昆《琵琶行》“长诗”(张静娴)

昆《痴诉》“斗鹌鹑”、“紫花絮”(梁谷音)

京《凤还巢》(杨春霞)

昆《拾画叫画》“颜子乐”(岳美缇)

昆《开眼上路》“解三酲”(计镇华,张铭荣,缪斌)

京《穆桂英挂帅》(李炳淑)

昆《八阳》“倾杯玉芙蓉”(蔡正仁)

京《曹操与杨修》“寂寞三更”(尚长荣)

京《九江口》(尚长荣,蔡正仁)

2007年10月6日

农历丁亥年八月廿六日,13时30分: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第二、三场

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在逸夫舞台举行。

午场(13时30分)为京昆同台折子戏。

演出剧目

《十八罗汉斗悟空》(严庆谷饰孙悟空)

《游园·惊梦·寻梦》(张洵澎饰杜丽娘)

《扫松》(计镇华饰张广才,张铭荣饰李旺)

《水浒记·借茶》(梁谷音饰阎惜娇,刘异龙饰张文远)

《徐策跑城》(陈少云饰徐策)

《玉簪记·秋江》(岳美缇饰潘必正,张静娴饰陈妙常)

夜场(19时30分)为京昆合演《白蛇传》,杨春霞(游湖)、赵群(结亲、酒变)、谷好好(盗草)、史依弘(金山寺、断桥、合钵、毁塔)分饰白素贞,蔡正仁(游湖)、张军(结亲、酒变、上山)、金喜全(下山、断桥、合钵、毁塔)分饰许仙,倪泓(游湖、结亲、酒变)、查思娜(金山寺、断桥、合钵、毁塔)分饰小青,吴双饰法海,金锡华饰艄翁,侯哲饰小和尚。

2007年12月2日

农历丁亥年十月廿三日:纪念言慧珠风华绝代京昆演出第二天

纪念言慧珠风华绝代京昆演出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

演出剧目

午场

京剧《花木兰》(史敏)

京剧《霸王别姬》(夜深沉)(田慧,陈霖苍)

昆曲《焚香记·阳告》(梁谷音)

昆曲《长生殿·小宴》(张洵澎,张军)

京剧《奇双会·写状》(梅葆玖,蔡正仁)

晚场

昆剧《墙头马上》(华文漪,岳美缇,刘异龙,顾兆琳)

2007年12月20日

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十一日,14时:北方昆曲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纪念演出第三天

同日北方昆曲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纪念演出在长安大戏院举行。

演出剧目

午场(14时)

《宦门子弟错立身》(柯军,张淼,魏春荣,马宝旺,张卫东,董萍,曹文震,田信国,李欣)

夜场(19时30分)

《虎囊弹·出门》(曹志威)

《女弹》(董萍,张淼)

《宝剑记·夜奔》(刘巍)

《长生殿·小宴》(蔡正仁,史红梅)

《千里送京娘》(侯少奎,胡锦芳,杨帆)

2007年12月29日

农历丁亥年十一月二十日,13时30分: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12月29日演出

当日逸夫舞台午场由上海京剧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锁麟囊》(隋晓庆,严庆谷,严海鹰,虞伟,[傅亚维]],庄顺海,徐建忠)

夜场为海上戏曲花似锦——上海六大戏曲院团迎新展演,当日为昆剧专场,由上海昆剧团演出。

演出剧目

《单刀会·训子》(吴双,季云峰)

《金雀记·乔醋》(蔡正仁,张静娴)

《风筝误·惊丑》(胡刚,张军)

《义侠记·戏叔别兄》(梁谷音,计镇华)

《虹桥赠珠》(谷好好,丁晓春)

2008年4月28日

农历戊子年三月廿三日:《剧坛瑰宝——上海优秀传统表演艺术整理抢救作品精粹》音像专辑发行

《剧坛瑰宝——上海优秀传统表演艺术整理抢救作品精粹》音像专辑在沪正式发行,这标志着历时7年的上海抢救优秀传统表演艺术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上海录制完成经典剧目和折子戏作品共109个,剧种涵盖京剧、昆曲、越剧、沪剧、滑稽、评弹等上海主要戏曲剧种,以录像与音配像形式,首次为李玉茹、倪传钺、袁雪芬、杨飞飞、筱文艳、杨华生、蔡正仁等一批上海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留下了“完整的艺术档案”。长篇评话《水浒·武松》、长篇评弹《描金凤》、沪剧《雷雨》、京剧《凤还巢》、昆曲《烂柯山》、越剧《王老虎抢亲》、滑稽戏《传统独角戏》、淮剧《探寒窑》等,成为首批出版的14种音像制品。

一些年事已高、无法录制剧目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都接受了录像访谈,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把他们的从艺经历和长期艺术实践以形象化的方式留给后人。

2008年4月30日

农历戊子年三月廿五日,晚:北京保利剧院2008年4月30日演出

4月30日至5月3日保利剧院上演全本昆曲《长生殿》,演出分《钗盒情定》、《霓裳羽衣》、《马嵬惊变》、《月宫重圆》四本,蔡正仁等主演。

2008年5月8日

农历戊子年四月初四日:上海昆剧团团庆三十周年北京演出第三天

上海昆剧团团庆三十周年北京演出,当日在长安大戏院演出。

演出剧目

《四杰村》(王俊鑫)

《下山》(侯哲,倪泓)

《扫松》(张铭荣,袁国良)

《评雪辨踪》(蔡正仁,张静娴)

《活捉》(刘异龙,梁谷音)

2011年12月22日

上海昆剧团表示,昆剧《长生殿》高清电影拍摄将表现以蔡正仁、张静娴、刘异龙、方洋等为代表的昆剧表演艺术家的舞台风采和表演精华,并通过电影将它们保留下来。

数字高清昆剧艺术片《长生殿》

开机时间:2011年12月20日

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上海昆剧团联合摄制

导演:龚应恬

主演:蔡正仁、张静娴等

策划人:唐斯复

盘妻索妻的演出情况

1939年9月20日,竺素娥与邢竹琴演出此剧目于越吟剧团,演得相当成功。天香门前,车水马龙,盛极一时,持续演出半个月。两人演得相当成功。天香门前,车水马龙,盛极一时,持续演出半个月。此后,邢竹琴又与王水花合作演出此剧。后由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邢竹琴、王水花演唱的唱片1张。同年,二进上海滩的尹桂芳,于汇泉楼与陈苗仙合演此剧,效果不够理想,11月之后又与邢竹琴合作演出于上海外国坟山后边的南阳戏院(今东台路84号),方才获得观众认可。

1940年,尹桂芳再演《盘妻索妻》,当时已经有布景,服装也改良。

1944年,4月4日,竺素娥与王杏花演出《盘妻索妻》于河北大戏院。加入越升舞台的尹桂芳与当时二肩旦裘爱花合作再次演出《盘妻索妻》。同年,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尹桂芳、竺水招演唱的唱片1张。

1945年5月,竺素娥与小白玉梅演出《盘妻索妻》于上海同孚大戏院。12月,邢月芳与王文娟演出《盘妻索妻》于上海同孚大戏院。

1946年10月及12月,邢月芳与王文娟演出《盘妻索妻》于上海同孚大戏院。

1947年4月,邢月芳与王文娟演出《盘妻索妻》于上海同孚大戏院。

1949年1月10日至18日,徐玉兰与王文娟演出《盘妻索妻》于上海明星大戏院。8月25日至8月30日,研究班假座南京大戏院,即上海音乐厅旧址,举行越剧观摩公演,期间有王文娟和范瑞娟演出《盘妻》。1949年至至1951年间,陆锦娟在越剧姐妹班中任头肩小生,演出《盘妻索妻》,为其师裘凤山所授。

1953年9月1日至9月7日,振奋越剧团在上海解放剧场演出《盘妻索妻》。在解放日报上刊登广告:日场2点半,夜场7点45,婴孩谢绝,儿童全票。

1954年上海天明越剧团上演《盘妻索妻》,由夏雯君与余彩琴联袂演出。

1955年温州平阳越剧团在温州东南剧院上演《盘妻索妻》,由陈剑秋主演,一月内连演了55场,场场爆满。

1961年夏,福建省芳华越剧团重新整理盘妻索妻剧本,在福州市人民剧场上演。尹桂芳饰梁玉书,李金凤饰谢云霞,赵雪芳饰刘仁元,茅胜奎饰梁丞相,谢小仙饰梁孙氏。

1962年芳华曾至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此剧。元旦,芳华越剧团由尹桂芳领衔再次在上海演出《盘妻索妻》。1月14日,上海电视台转播尹桂芳所主演之《盘妻索妻》。1962年1月24日下午,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邀集部分戏剧界人士座谈这一剧目的演出成就。会议认为,从此剧的表演来看,尹桂芳在唱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扮演谢云霞的李金凤表演比过去更成熟了,赵雪芳扮演的长衫丑增加了戏的戏剧成分,谈到剧本,会议认为较之40年代的老本《盘妻索妻》,干净简洁,但有些场次的安排,还值得商榷。4月30日起,福州芳华越剧团分为两个演出队,一队在徐汇剧场演出《盘妻索妻》;另一队在各工人俱乐部巡回演出《梅玉配》。《盘妻索妻》剧中梁玉书一角仍由尹桂芳担任,尹桂芳对《盘》剧进行了一些细节修改。在上海演出时,又请汤笔花前去观看,之后,汤笔花应邀对剧本做了一些小修改。该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每至一处,必是万人空巷,场场爆满。此剧中《洞房》、《盘妻》两场充分发挥了“尹派”叫板、起调、运腔、落调与清板的特色,为尹派传人所必修。“洞房悄悄静幽幽”和“娘子为人真古怪”两段唱腔,更是脍炙人口。同年,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尹桂芳演唱的《洞房》唱片1张。芳华越剧团还在1962年灌制黑胶唱片《盘妻索妻》全剧,并于1980年再版,后在2004年以《中国越剧精品剧目选肆盘妻索妻》为名出版CD碟片,均内附唱词。江山越剧团也于60年代初开始上演《盘妻索妻》,在金,衢及赣东北一带常演不衰。主要演职员有丁丽云、刘小花、汪铁英、张肖妹、姚赛华等。

1963年,德清越剧团在杭州演出《盘妻索妻》,连续满座十五场,史秀芳饰演梁玉书。1979年,尹派演唱会上,陈东文和傅全香表演了《赏月》中的一小段。

1980年5月,福建芳华越剧团在福州复演此剧,由邢桂芬饰梁玉书、李金凤饰谢云霞。

同年5月,虹口越剧团亦在上海共舞台演出《盘妻索妻》,由有顶级冷面小生之称的陆锦娟领衔主演(备角为尹美娣),因原飞鸣越剧团剧本在文革中烧毁,原芳华编剧曹弘英提供剧本,据芳华版本做了不同的处理,并不以尹派艺术规范为标准,而是独辟蹊径另有韵味,无论是唱腔中陆锦娟独有的截然而止清雅别致的特色,还是其稳重硬朗清峻峭拔的演绎风格,均是别具一格,非常精到地刻画了梁玉书的儒雅、温存、正义、深情,有戏迷称“陆锦娟令梁玉书的形象真实可信”。如其洞房时几次三番的欲走还留,赏月“猜心事”时别有特色的运筹帷幄,以及对娘子的无比宠溺和越剧中少见的亲昵动作,塑造了一位独具相府公子特色的冷面柔情梁玉书形象,“而这一版的舞台设计为韩义先生,他巧妙地将扇形图镶嵌于舞台布景之中,既暗示了陆锦娟扇子生之身份,又增添了梁玉书书生的儒雅气质,且与水墨画似的其他素材完美结合,既贴切又雅致。其时仅在共舞台上演日场,居然场场暴满,连演两个月上座率不衰,甚至出现通宵排队购票、每人限购张数的热潮,其受到观众的青睐程度于此可见。”就连一千八百个座位的共舞台,门口也挂起“满座”红灯。对其比较公认的评价是:“她的演出风格,擅长将剧中人物的内心思想性格展示给观众,演来栩栩如生;唱腔艺术,喷口清晰,转调柔和,运腔婉转,韵味醇厚,富有抒情性和感染力,自成一格”。但因其动作设计为保守人士所反对,而遭到严厉批评,后因观众欢迎及徐玉兰等同行的支持而不了了之。至1980年7月,陆锦娟主演《盘妻索妻》逾60余场,后因有观众献花踊跃而起风波,虹口区文化课副科长认为观众献花是不正之风而开会讨论。有附和者提出要求团长做陆锦娟的工作,让其向观众呼吁不要献花。之后在虹口越剧团演出《盘妻索妻》的过程中,又遇观众争看陆锦娟之演绎并抗议备角替演的风波,陆锦娟遂被禁演。

同年年底,建德越剧团也开始上演《盘妻索妻》,也以芳华版本为基础,但唱腔身段各有不同,由尉少秋领衔主演,尤其其唱腔,尹中带范,和尹派弟子的演绎并不相同,获得观众好评,并在杭州华丰造纸厂拍摄电视录像。2007年,以此视频为内容的VCD光盘开始面世。同年11月3日至次年1月,芳华越剧团来沪演出于徐汇、大众剧场,由上海电视台录像播放。在沪表演的《盘妻索妻》中,邢桂芬饰梁玉书A角,张效芳为B角。

1981年,陆锦娟受邀至嘉兴越剧团演出《盘妻索妻》,深受欢迎。该剧团小生演员张薇向陆学习此剧,在陆回去之后,成功演出此剧。1981年,上海台春晚播放了尹桂芳和王文娟合演的《盘妻索妻·洞房》选段。

1981年5月1日,上海越剧院组织下乡演出,有剧目《盘妻索妻》。1981年,在福建省首届舞台美术展览评奖中,《盘妻索妻》设计者江立方获舞台美术设计三等奖。

1981年,普陀越剧团来沪于人民剧院演出《盘妻索妻》,由孟群亚饰梁玉书,动作设计仿照陆锦娟版本(孟群亚曾现场观摩陆锦娟《盘妻索妻》演出)。

1982年夏,尹派越剧演员茅威涛专程到上海向尹桂芳请教《盘妻索妻》,得到尹桂芳的尽心教导,同年8月以《露真》一折获浙江省“小百花”汇演优秀小百花奖。

1983年11月,尹派越剧演员茅威涛随团至香港,再演《露真》,获得好评。1983年,桐乡越剧团来沪演出《盘妻索妻》于大华书场。3月,上海电视台拍摄电视艺术记录片《尹桂芳和她的舞台艺术》,其中包括了《盘妻索妻·洞房》一折。

1983年,虹口越剧团主要小生演员陆锦娟受邀至舟山越剧团重演该剧,在杭嘉湖一带演出依然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并由电视台摄录保存,后由杭州华彩音像发行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共计有3个不同出版社的不同包装版本。此后,不少地区剧团和民间剧团均参照陆锦娟1983年演出版本的动作设计进行演出。

同年12月,虹口越剧团尹小芳在上海演出《赏月》一折,后该折音频被收录于《尹小芳唱腔艺术精品选》专辑CD。而虹口越剧团萧雅也在80年代领衔主演《盘妻索妻》,并得到了尹桂芳的指点。

1984年芳华越剧团由王君安领衔主演《盘妻索妻》。

1984年秋,在“首届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汇演大奖赛”上,赵志刚和华怡清一起演绎《盘妻索妻花园会》一折,并以此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1986年6月,在上级领导的干预下,陆锦娟再次登台,在共舞台演出《盘妻索妻》。“观众踊跃,座无虚席,献花观众络绎不绝。音乐声中大幕启动,陆锦娟在幕后一声‘梁福梁宝,带路!’引来满堂红彩。就连一千八百个座位的共舞台,门口也挂起“满座”红灯。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观看演出后,到后台热烈祝贺:‘你们剧团实力很强,大有希望。’”有老戏迷称,当时场面轰动,演出极受欢迎,曾出现在场观众们情绪激动而使演出不得不稍作停顿之事。另有当年观看现场演出的戏迷回忆:“戏院内观众情绪沸腾,叫好声一片,盖过陆老的声音,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看到的,特别使我终生难忘的情景:陆老谢幕,陆老眼泪都流出来了,观众都不走,全部在外面等陆老,人山人海,空前绝后。”上海文化艺术报亦存有《风雅小生陆锦娟》一文(此文与孙怀山著之《风雅小生陆锦娟》内容不同)。

1986年秋,中央、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七家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市音像公司、嵊县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赵志刚演绎了《洞房》一折,茅威涛演绎了《露真》一折,两人均获得优秀演员奖,为第1名和第2名。茅威涛的演出视频后被出版为VCD。

1988年4月,芳华越剧团由尹桂芳带领,赴江西南昌等地演出,携带《盘妻索妻》、《红楼梦》、《何文秀》3台剧目,获观众好评。1988年,萧雅演出《盘妻索妻》于上海人民大舞台。

1989年1月3日至23日,虹口越剧团携该剧赴香港参加葵青区第二届艺术节交流演出,由萧雅领衔主演。20世纪80年代,中国唱片社分别灌制了尹桂芳、李金凤演唱的《盘妻》、《露真》和赵志刚演唱的《洞房》唱片共4面。各地越剧团亦纷纷搬演该剧,以及各地“尹派”演员选唱该剧而录制的录音、录像、唱片等,大多依据“芳华”1980年演出本。

1990年芳华越剧团携带《盘妻索妻》全剧首次赴香港演出。

1995年4月5日至7日,尹桂芳率福建芳华越剧团来沪,在逸夫舞台演出《盘妻索妻》,由王君安、李敏主演。

1998年在由中央、浙江、福建、江苏、上海五家电视台主办的“全国越剧精英大赛”中,贵阳市越剧团李珊和彭新玉主演《盘妻索妻》获得好评,李珊饰演梁玉书,两人双双获得荧屏奖。

1999年1月23日,海宁市越剧团演出《盘妻索妻花园会》于逸夫舞台。

2001年1月23日,萧雅在2001年春节戏曲晚会上与刘伟一起演绎《盘妻索妻·洞房》。2001年,在“纪念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香港演出盛况”中,张学芬、方亚芬表演了《盘妻索妻·赏月》一折。

2002年8月9日晚,在“东方戏剧之星--王清越剧专场”,王清和吴素英表演了《花园会》一折。

2004年1月21日,萧雅在2004年春节戏曲晚会上和吴海丽一起演出《盘妻索妻·中秋赏月》。

2005年9月24日和25日,萧雅于上海艺海剧院重演新改编的《盘妻索妻》,导演刘觉将原先三个半小时的演出删减成两个半小时,以加快演出节奏,但《洞房》、《赏月》、《露真》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段落和唱腔全部保留。舞美和服装上力求洁简大气,以便轻车简乘地面向市场。除了萧雅主演梁玉书一角外,青年演员陈歆以金派风格演绎梁玉书妻子谢云霞一角,著名老旦演员何娟娟扮演梁孙氏。

2006年1月28日,由赵志刚在春节戏曲晚会中演出《盘妻索妻》。11月17日晚,萧雅在长安大戏院领衔主演越剧经典《盘妻索妻》。

2007年1月24日,“桂子飘香——纪念人民艺术家尹桂芳系列演出活动”举行,王君安演出《盘妻索妻·洞房》、《盘妻索妻·荷亭》。6月26日,萧雅在逸夫舞台再次演出《盘妻索妻》,由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担任艺术顾问,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任艺术指导。2007年,杭州黄龙越剧团主要小生演员翁赛凤因欣赏陆锦娟1983年录像的《盘妻索妻》,而照其录像版本进行演出,恰逢陆锦娟的老戏迷,遂通过其介绍辛苦找寻到已退出越剧舞台多年的越剧名伶陆锦娟,由翁赛凤和孟科娟等人屡次专程前往上海向其请教学习《盘妻索妻》一剧。

2008年2月10日至11日,舟山小百花越剧团在舟山剧院上演《盘妻索妻》全剧,其编排动作因袭陆锦娟1983年演出版本,主演为吴秋萍、陈亚玉,据现场字幕,陆锦娟被列为艺术指导。2月24日,福建芳华越剧团应新加坡“大唐文化传播”的邀请,进行新贺岁演出。王君安与李敏赴新加坡于牛车水人民剧场演出《盘妻索妻》一剧。此后,于2008年4月5日在上海逸夫舞台,2008年6月12日在宁波逸夫剧院,2008年6月16日在绍兴大剧院,2008年6月19日20日在德清武康会展中心,6月22日在嘉兴大剧院,6月26日在苏州开明大戏院,6月27日28日在上海宛平剧院,王君安再次主演该剧。2008年3月,陆锦娟因事而到杭州,黄龙越剧团在杭州游览景点黄龙洞进行《盘妻索妻》的汇报演出,由翁赛凤主演《盘妻》一折,孟科娟与王杭娟演出《露真》一折,内含陆锦娟新设计的身段动作。非常妥帖地体现了陆锦娟版本所塑造的梁玉书独有的那种柔情酷少的形象,获得当地观众的好评。6月9日,上海市卢湾文化馆青年越剧团应金采风业余学生黄定娥女士之邀,参加了她的“抗震献爱心学习金派越剧演唱会”,由尹美娣和卢湾文化馆青年越剧团演员合演《盘妻索妻》“赏月”一折。7月4日至5日,萧雅于湖北剧院上演《盘妻索妻》。

2009年1月7日由中央新影戏曲节目部与上海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数字戏曲电影《盘妻索妻》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影片正式开机。此剧由萧雅饰梁玉书,华怡青饰谢云霞,吴素英饰梁玉娇,何娟娟饰梁母,斯玉林饰刘仁元,魏丽敏饰梁如龙。1月25日,萧雅和王君安一起在春节戏曲晚会上演唱《盘妻索妻·洞房》。8月28日,萧雅主演的《盘妻索妻》在宁波大剧院上演。9月28日29日,芳华越剧团于长安大戏院上演《盘妻索妻》,由王君安、李敏主演。

2010年1月8日至10日,上海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盘妻索妻》。3至4月间,北京共公频道好戏周周看栏目分别于3月21日和4月4日播放王君安、李敏与萧雅、陈歆主演的《盘妻索妻》全剧。

2012年9月30日,正逢中秋节,陆锦娟俱乐部发布《自成一家演盘妻独惊斯世擅风流·陆盘妻资料集》,其内容为陆锦娟饰演之盘妻索妻(即俗称“陆盘妻”)相关资料,包括陆盘妻的细节赏析、唱腔赏析及对昔日历史的回顾,并有八份附录,分别为碟片操作说明,陆锦娟主演的舟山版盘妻全剧剧本和全剧曲谱,陆锦娟主演的虹口版盘妻布景草图与剧照,《浅谈“陆盘妻”中谢云霞对梁玉书的爱与恨》一文,山河恋相关资料及锦迷之歌相关资料(曲谱及词、曲赏析文),《长诗为陆先生锦娟作(第二版)》。碟片部分,由2张DVD(D9),2张CD组成,并将陆锦娟新设计的身段动作舞台地位等内容,制作成2份视频文件,附于碟片之中。其中CD部分,包含了陆锦娟在盘妻索妻中所有唱段及伴奏。同时,陆锦娟俱乐部应学习、演出“陆盘妻”的演员及票友的需要,制作“陆盘妻”全剧伴奏,为一碟装。此套盘妻索妻的资料集,从剧本到曲谱到舞台设计,皆囊括于内,为迄今为止出现的最为完整的盘妻索妻的剧目资料。

2013年8月9日、10日,上海越剧院重排《盘妻索妻》,由“尹派”传人齐春雷、“袁派”传人俞景岚担当主演,分别饰演梁玉书与谢云霞,演出于上海城市剧院,剧情前半部分基本遵照芳华1962年演出本,后半部分做了大幅修改,唱腔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有越迷拍摄全剧发布于优酷网。

范瑞娟的演艺经历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

1936年春随班到杭州、绍兴、宁波、沈家门、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1941年7月29日至30日,中国救济妇孺总会筹募捐款委员会主办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大会,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举行,日夜共演4场。剧目有《御笔楼》、《采桂别桂》、《楼台会》、《杨贵妃》、《恒娘》、《林慧娘》、《贩马记》、《碧玉簪》、《红玉公》、《貂蝉》、《拾玉镯》、《女钦差》、《书房会》、《宝莲灯》、《马寡妇开店》等。范瑞娟参与演出。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与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1944年5月11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举行——上海越剧联谊会假皇后大戏院,举办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凤冠》等

1944年9月28日,农历甲申年八月十二日:袁雪芬、范瑞娟合作,在九星大戏院登台,使用雪声剧团之名,首演《雁南归》。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与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剧”的改革。

1945年1月29日,农历甲申年十二月十六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首次合演《梁祝哀史》,并与编导一起对剧目作了重新整理。演出《梁祝哀史·山伯临终》时,她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在传统“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首创了越剧“弦下调”,为越剧音乐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45年12月24日,农历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假座天蟾舞台举行全沪越剧大会串。剧目有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鹃血》等。

1946年5月在《祥林嫂》剧中扮演牛少爷。

1947年7月29日,农历丁亥年六月十二日:“越剧十姐妹”签订联合义演合约——越剧界一批著名演员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在上面签名的有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次序按合约原件排列)。这十位演员人称“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四日:“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因在上海的越剧演员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盘剥和欺凌,她们渴望有自己的剧场,能自由地演戏。为了筹建创建越剧实验剧场,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个年轻的越剧演员,发起举行联合大义演。演出剧目是《山河恋》,地点在黄金大戏院。这十位演员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兰、筱丹桂、徐天红、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

1947年袁雪芬因病暂离舞台,她邀傅全香第二次联袂,同组东山越艺社。

1948年,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银幕时,她在该剧中一饰两角,扮演牛少爷和祥林。

1948年秋,与袁雪芬合作演出于大上海戏院,演出了田汉编剧的《珊瑚引》等剧目。

1949年春,与傅全香重组东山越艺社。

1949年7月进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先后主演了《李闯王》、《梁祝哀史》、《万户更新》等戏。

1948年9月18日:袁雪芬与范瑞娟二度合作,恢复“雪声剧团”,在大上海电影院演出由田汉编剧的《珊瑚引》。该剧借晋代石崇骄奢淫逸及其没落的故事,影射鞭挞蒋、宋、孔、陈这四大家族的贪得无厌,并在演出广告上写着“豪门斗富,针讽现状”。该剧演出全部用民乐伴奏,引起沪上兄弟剧种的重视。

1948年9月18日:越剧电影《祥林嫂》首映,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影片《祥林嫂》在国际、大上海等5家影院上映。

1950年6月30日,农历庚寅年五月十六日:上海影剧工会越剧分会成立,上海影剧工会越剧分会在中国大戏院举行成立大会,选举范瑞娟为主席、徐玉兰为副主席。

1950年率团进京,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周扬等中央领导和首都不少文艺界的著名人士观看了演出,并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51年8月1日,进华东戏曲研究院,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并任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参与组织越剧界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工作。

1951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与傅全香、袁雪芬等合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获演员一等奖。

1953年10月,农历癸巳年: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开拍,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主演。

1953年冬,与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厢记》,饰张珙,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1954年夏,在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期间,奉周总理电召赴日内瓦会见了世界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

1955年6月19日,农历乙未年四月廿九日: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

1955年7月30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十二日: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离开柏林,赴苏联访问演出,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中国越剧团在苏联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8月15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看了《梁祝》的演出,观后在剧场休息室接见了剧团的同志,伏罗希洛夫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被接见的剧团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后,苏方将“惊艳”一场摄成电影。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10月19日,农历丙申年九月十六日:上海越剧院一团上演重编后的《祥林嫂》,由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金艳芳、张桂凤等主演,在大众剧场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鲁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编

1957年4月,农历丁酉年:获1949-1955优秀影片奖——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袁雪芬、范瑞娟获荣誉奖。

1958年6月15日,农历戊戌年四月廿八日:上海越剧院一团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上海越剧院一团携带《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剧,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历时80天。主要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吕瑞英等。

1959年7月14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初九日:上海越剧院演员赴川学习川剧。范瑞娟等演员,去四川学习川剧艺术,共学习了《李亚仙》等4出大戏,及《评雪辨踪》等25出小戏、折子戏和40余套基本功,历时46天。

1960年4月20日,农历庚子年三月廿五日:上海越剧院一团调赴北京。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上海越剧院一团,调赴北京。

1960年5月7日,农历庚子年四月十二日:随上海越剧院一团调京成立北京越剧团。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上海越剧院一团,改建成北京越剧团。

1960年7月22日,农历庚子年六月廿九日:出席第三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61年1月18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越剧团撤销,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北京越剧团,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调回上海,仍属上海越剧院原编制(一团)。排演了《忠王李秀成》、《绣襦记》等剧目。

1964年3月15日,农历甲辰年二月初二日:上海越剧院演出《打金枝》(范瑞娟、张桂凤等主演)在锦江小礼堂招待朝鲜贵宾。

1964年7月15日,农历甲辰年六月初七日:上海越剧院一团上演《不准出生的人》——上海越剧院一团在瑞金剧场上演《不准出生的人》,由吴兆芬、平梅芳改编,章琴导演,范瑞娟、金采风、丁赛君、金艳芳主演。该剧连演5个多月。

文化大革命后,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并数次赴香港献演。

1983年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选集》。

1988年赴美国芝加哥贝尔实验室讲学。

1988年上海电视台拍摄了展示范派艺术的电视片《范瑞娟表演艺术》3集。

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

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1989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表演艺术》。

1990年1月与吕瑞英、张桂凤等参加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携带《打金枝》等节目赴联邦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演出。

1991年上海电视台为其杰作的片断拍摄成3集电视片《范瑞娟表演艺术》。

1993年上海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沈园绝唱》中扮演陆游一角。

1997年上海电视台拍摄了展示范派艺术的电视片《余音袅袅绕梁来》3集。

1999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

2003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选集》。

2004年02月19日,八十高龄的越剧流派创始人范瑞娟携其10位传人在上海银发大厦与喜爱她们的戏迷观众见面,为她所著的《范瑞娟唱腔选》一书举行签名售书活动。

2006年3月27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时值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特别选择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和越剧的发祥地上海进行双向传送异地直播。这台晚会开创两个“第一次”,即首次以双向传送异地直播的现代电视传媒手段来运作戏曲节目;首次让艺术家们以“走红地毯”的方式拉开晚会的序幕。名家荟萃共襄盛举此次晚会可谓名家荟萃,不但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周宝奎、毕春芳、张小巧、吕瑞英、金采风等悉数到场,越剧中坚力量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王志萍、韩婷婷等也共同参与这台晚会的表演。同时全国其他越剧院团的领军人物茅威涛、吴凤花、陈飞、张小君等也以访谈、再现表演等多样形式祝贺演出。名家新秀会聚两地,共同演绎各个流派代表唱段,展现越剧发展百年华彩。

2008年5月23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十九日,13时30分:四川汶川地震“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专场举行。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主办,SMG综艺部、SMG广播文艺中心、上海兰生越剧发展基金、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协办,上海越剧院、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联合承办的“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专场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义演专场的票房全部收入和现场募集捐款送达灾区。

此次义演范瑞娟等获悉消息后也上台与大家一起表达老一辈艺术家们抗震救灾的情怀。在整台演出的最后,这些老艺术家和所有演员一起,共同进行配乐朗诵《坐标》。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1448857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