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古书装订(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古书装订(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 2、古籍基础知识:古籍的书页版式与装订版式
1、古书装订(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书籍装帧(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分类)
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抄在丝绸和纸上,以长卷的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个时期的书只能装卷轴。
韩愈《送诸葛亮爵随州读书》诗中说:“叶侯家书多,茶甲三万斧,牙签一根一根挂,新的不动。”欧阳修的《归田录》也说:“唐人所收之书,皆为卷轴。”
雕版印刷普及后,由于书籍的分块性,卷轴装帧已不再适用,古籍的装帧已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了旋风装帧、经折装帧、包北装装帧、线装装帧等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订
也称为卷装,是书籍装帧的早期形式。类似于装裱书画。在长绢本和纸本的左端安装一个木轴,旋转卷起(下图)。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量唐五代书都采用这种方法。
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书籍非常精美。《隋唐典籍》对秘阁藏书的描述是:“上品红彩玻轴,中彩玻轴,下彩绘玻轴”;《刘唐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书,白齿轴,黄带红条牙签;史书,青牙斧,红丝带,白牙。”
在雕版时代,书籍是画册的形式,有的还装在卷轴里,如《开宝》、《赵城金宝》。
旋风裙
将各页依次粘贴在一长卷普通纸上,每页两面写上文字,打开长卷翻页阅读。
寿邦基《墨庄漫录》形容为“一叶飞,展卷终仍一卷。”这种装帧的特点是外面长卷,里面散页,实际上是一种介于卷轴装帧和经线装帧之间的装帧形式(下图)。
唐代左右流行。故宫博物院藏唐代书《阚密不阙切韵》五卷,就是旋风装。
经纱折叠
也被称为梵高夹式,存折式。将长书卷折叠成一定宽度左右,加上书皮,使之成为可以随时阅读的书。
这种装订形式多用于历代出版佛经和收藏道经。这种形式常用于古代奏折和书信中(下图)。
蝴蝶装
将每一页在版本的中心对折,书写面朝内,然后对齐几页折叠的页面,并将其粘贴到书中。有了这种装订形式,外观就和现在的平装书差不多了。读书时书页如蝴蝶振翅,故称蝴蝶衣(下)。
蝴蝶装饰是宋元时期印刷书籍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了几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逐页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曰“秘阁所书皆宋元所留,皆精美。倒着装,折起来,四周都向外,虫鼠就破坏不了了”。
但这种内页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的书页,同时书页也容易脱落,所以逐渐被包北装取代。
包脊装订
将印好的书页向外对折,书口朝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套上书皮。因为书是厚纸包的,没有线眼,所以叫“猛背装”(下)。
保北庄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明中期以前。《史记》、《四库全书》等清代宫廷书籍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包北装改变了蝴蝶居中版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但并没有解决容易散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发展成线装的形式。
传统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和包北装的区别在于,它不需要覆盖整页书,而是前后用一页书皮,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出现在南宋时期,但在明代嘉靖以后才开始流行,清代基本采用。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裙和宝贝装容易掉页的问题,同时方便修复和重新订购。
从上面可以看出,古籍的装帧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形式。了解这一过程对于古籍的年代鉴定非常重要。宋代流传下来的书,大多都被后人重新修饰过,或改成包北装或线装本。但仔细观察,版心处仍可发现粘贴痕迹,而书页外缘已有磨损痕迹。
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结束
2、古籍基础知识:古籍的书页版式与装订版式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分。
本文关键词:古书装订方法,古书装订穿线,古书装订穿线视频,古书装订 线装 方法,古书装订方法图解视频。这就是关于《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古书装订 线装 方法(古籍的书页版式与装订版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