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燕国首都】:燕国首都,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古燕国为何定都在北京?考古队发掘琉璃河M1193号大墓揭开谜底
- 2、燕国首都
- 3、燕国首都在哪?
- 4、中国古代燕国的都城叫什么?
- 5、燕国的首都是哪里?
- 6、春秋时燕国的首都在哪里
1、古燕国为何定都在北京?考古队发掘琉璃河M1193号大墓揭开谜底
发掘的过程
1973年和1974年,北京市文物队与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合作,在琉璃河遗址发掘了部分墓葬后,于1975年由北京市文物队单独发掘,至1977年告一段落。在此期间,共发掘了西周时期墓葬61座、车马坑5座,基本确定了琉璃河遗址为西周早期的燕国始封地。对于城址的年代,定为商末周初。墓葬的年代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依葬制分出商遗民和周人墓两种。
为获取更多的成果,从1981年开始,北京市文物队再次与已划归中国社科院的考古所合作,共同组成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队,队长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考古学家殷玮璋担任。多少年后,据参加发掘的考古队员回忆,这支新组建的队伍一到琉璃河,便在遗址的不远处用自备的简易木板搭盖房棚作为居处。由于房棚的简陋,考古人员不免要遭受风沙雨雪的肆虐之苦。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一到夜间,成群结队的老鼠在床上床下不停地乱窜、撕咬,有时还鼠胆包天,借着漆黑夜幕的掩护,啃咬正酣睡的考古人员的鼻子和耳朵。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考古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开拓精神,一下开挖了几千平方米的探方。由于考古人员少,缺少技工,在这样大的遗址范围内操作起来很是困难,殷玮璋决定从当地高中毕业生中挑选10人进行考古发掘训练,并让他们在实践中边干边学。不久,这支队伍就能按照考古程序操作了,再后来,就连剔剥车马坑这样复杂而高难的技术也能够掌握。
正是在这支年轻的技工队伍的配合下,考古人员才连续解剖了两处遗址,并连续发掘了200余座墓葬与车马坑。1982年,美籍华人、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到琉璃河发掘工地参观、考察,面对庞大的发掘气势和考古人员的工作成就,张光直写下了“叹为观止”的留言,表达了自己的赞誉之情。
1986年发掘了著名的M1193号大墓,彻底确认了此地就是古燕国的都城,是召公封燕后建立的。
这座大墓有四条墓道,在殷墟遗址中,这种大墓都是王侯级别的墓葬。虽然此墓遭到多次盗掘,仍然出土了许多文物,最为著名的就是出土了“克盉”、“克罍”。
通过释读铭文,了解了周成王时期召公封燕的情况。
墓主人就是第一代燕侯“克”,应该是召公的长子。
八十年代初在这里建立了商周博物馆,(现改名为“燕都博物馆”)。
董家林村的周代遗址有东西长八百五十米的故城(其南北长度因河水冲涮已测不出来),有几十座具有商代晚期特征的墓葬。墓葬的特点,随葬器物的组合以及纹饰等,均和河南安阳殷墟的相同。可以充分证明这里就是燕国都城。
他才是宰相之才
那么,召公是何时封在此地,他本人来没来过他的这个封地呢?
让我们追踪在那个历史大变革、大动荡中召公在灭商之后的足迹。
召公姬姓,名奭
《史记·燕召世家》称:“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
姬奭早在文王时代便开始了政治活动。周文王在位50年,一生矢志灭商事业。早期吸取了太王季历被商杀害的教训,对商的斗争很注重讲究策略,一面接受商纣所赐“西伯”称号,一面积蓄实力。首先与夏人建立的莘国结成政治联姻,使周的势力扩展到渭水以东。对内重视招贤纳士集聚人才。以优厚的礼遇和开明政策吸引了各国的有识之士,如吕尚、伯夷、叔齐、鬻熊、辛甲等先后到了周国。其中鬻熊就是姬奭向西伯举荐的。鬻熊原为纣臣,封予楚,以敢谏著名当时,“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姬奭仰慕其为人胆识与之结交,延聘至周并向西伯推荐。西伯以公卿礼遇迎奉,后被封于长治(今山西省长治市)。
这件事记载于刘向的《别录》。(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王连龙 辑录本。)
当西伯被纣囚禁时,正是这些智囊人士设计了以财宝美女贿赎的计谋,营救西伯周文王脱难。
文王被营救出来进入了自己的领地后,周即走出守势,灭商斗争转入战略进攻。当东部的虞(今山西平陆),芮(今山西芮城)两国发生纠葛时,依据智囊们的建议,以政治谋略,和平解决两国争端,使得两国都听命于周了。这是一次战略大胜利,从而开辟了太行山东麓通道,可以自由驰骋中州了。就在这一年,西伯宣告受命称王,嗣后三年,连续向东扩展,灭戍、密须、黎、崇等商的属国。三年时间,“天下三分而有二”,构成对商的包围形势。文王为便于对商作战,将政治中心东移,迁都于丰邑(今西安沣水西岸)。将周在歧山的周原王畿分封给姬旦与姬奭,作为他们的食邑封地,自此他们便以食邑周、召地名得名周公、召公(邵公)。
关于召公奭的先世,有人据《尚书。君奭》中“周公曰‘君,告汝朕兄保奭’”的语句及《白虎通·不臣篇》:“召公,文王之子也”等材料,推论召公乃周文王的庶子,周公旦之兄。《诗·大雅·思齐》载“文王有子百人”,使得“文王百子”成为了成语和著名的历史典故。文王是否有百子不可考,但在武王大封建时受封的文王之子也有15人(一说16人)之多。召公以周的支族率先于诸王子得到封召的殊荣,说明其德能与政治影响已得到社会的认同。
文王灭商壮志未酬而逝,在他死后十一年(一作十三年)才由长子发——周武王实现了伐纣大业。这时召公奭已成为周王室的重要成员、充任太保。
由“召公”升格为太保,与吕尚、周公并列三公,成为周王朝的中枢人物之一。
《史记》中有两则关于武王灭纣的庆功“修社”典礼的材料:
《周鲁世家》载:“(武王)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畔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周本纪》称“伐纣后,明日修社,弟叔振铎奉常车,周公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召公奭赞采(相当于现代庆典的主持人)、师尚父牵牲……”。
不过,召公另有两件事特别为后人称道,一个是释放箕子,并重用他;另一件事是修筑比干墓。
箕子是商的子姓贵族。事纣时,目睹微子及比干因犯颜直谏遭到迫害,“箕子懔,乃徉狂为奴,纣又囚之”。召公随大军攻进朝歌城后,以公卿礼遇到监狱迎奉箕子,将他介绍给了周武王,被周武王封为朝臣,箕子向武王陈述治天下的大法,这就是《尚书洪范》篇的由来。
就在释放箕子后不久,召公又主持修建了忠臣比干的墓,赢得了商贵族和城市平民的爱戴。
修比干墓、释箕子囚以倡导尊贤悯德社会风尚的姿态,为初建的西周政权,征得了广泛的政治同情。召公此举,显现了政治家的韬略。同时在社会上也赢得了较高的声望,与周公、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闻天、散宜生、南宫适及文母同被尊为“十贤人”。(见《尚书》中的《大诰》、《泰誓》)
灭商时的武王已58岁,他追随父亲文王戎马一生,深知成就大业的艰辛,杀纣亦未必江山易代成果。商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大国,占领商都,并不意味着周政权已确立,商贵族在东方、北方还有一定势力。因而忧虑忡忡夜不能寐,终致积劳成疾,在灭商的第二年病逝。当时成王尚是不满14岁的少年,这一王位的变故,使新生的西周政权陷入危机和混乱中。尚书《金滕》《大诰》篇叙述了周召吕“三公一体”,处理周初政务的史实。召公奭在国家危难中,表现出正直政治家的忠贞和胆识。
当时幼主践祚,14岁的孩子无力控制复杂的政局,这时的召公出面拥戴周公摄政,迅速稳定大势。
不久指责周公篡权的流言四起,管蔡在王室贵族间制造分裂并煽动商贵族武庚乘机叛乱。周公遭馋,处境尴尬,难以挽回危势。慨叹:“天降割(害)于我家,不少延!”
老天,你为什么如此快的将灾害降于我姬姓之家!
他渴望“智贤十人翊赞",特别是支持他,吁请召公等开国元勋支持东征平叛。在关键时刻,召公奭与周公“内弥父兄,外抚诸侯”毅然支持周公东征。
此时的召公位列三公掌握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又享誉十贤之列,有着牵动朝野的社会影响,国之安危系于一身。召公的支持明显改变了政治力量的对比。
周公取得了召公的支持,毅然东征,在出征前“乃告二公.(召公、太公),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我必须出去打仗,消弭叛乱,否则,我对不起先王,我走后,国家大事就靠你们了。也就是说周公将国家政权委托于召公和太公了。
周公东征期间,召公承担了中央王室的全部政务,为周公解除后顾之忧。此时,太公(姜子牙)回到齐地。在战争最为紧张的时候,召公曾经亲自到齐国,动员太公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分散对方兵力,确保东征胜利。
虽然召公和太公爵位相同,但此时召公是代表朝廷前往齐国的,所以他也代表朝廷授权太公吕尚“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东征战争持续多年,第一阶段“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以“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结束。
不久,居住在东部的淮夷又发动了叛乱,这次三公同时出发征伐。
史记《周本记》记其事“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践奄,迁其君薄姑”。
《旅卣》铭文亦证实其:“惟公大(太)保伐反尸(夷)年才十又一月庚申,公才盈启,公易(赐)旅贝十朋”。
东征初战告捷,西周政权危而复安,为了便于对新开发区的统治,周王室拟议将政治中心再度东移。
召公承担了这一定国方略。营建新都的筹划与勘址就是由召公主持的。以往关于风水学说的产生,多有争论,但是,一致认为,召公在洛邑勘查地形建立新都,是最重要的一次风水实践。
召公在选勘新都址时,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条件。据《尚书·召诰》载,召公从镐京出发,走了14天到达洛邑,度其势“……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之涂,我北望过于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雒,无远天室”。
这里确实是一个便于长治久安的战略要地,随后带领殷商过来的工匠(庶殷)规划城廓、宗庙、朝市的位置。并把勘察规划图和卜兆送周成王批准。新都洛邑的规划: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历时两年建成后,召公再次“相宅"为成王选定宫廨馆署。洛邑从此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
新都的建立,对加强西周的统治,东部和北部的开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公摄政七年时,成王己年及弱冠,还政成王的条件已成熟。召公又因势利导,促成了周公归政、成王即位。事见《尚书·召诰》在周公主持的郊社祭典上,“太保乃以庶邦冢,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
在郊社的典礼上,召公让各个非同姓的酋邦的首脑,各自拿一部分货币,进入主祭的大殿,赐给了周公。
之后,率领庶殷对周公作了长篇讲话。赞扬周公功绩卓著“王未有成命王亦显"(先王有安排的干的很好,没有安排的也干的非常出色),对此,诚恳地表示敬仰,“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永年”(这些货币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心意,现在恭敬的献给你,能够保证你年年丰衣足食)。为宽慰周公安心致仕,称赞成王“有王虽小,元子哉”(今王年龄虽小,但是长子,有长者之风)“其稽我右人之德““其有稽谋自天”足可承担国君之任。劝勉周公顺应时机归政,不要再惹出流言蜚语。“用顾畏于民磐(自、多言)”。
实际上这是一次召公主持的和平的政变。
在召公的敦促下,周公约集百官至新邑举行归政典礼,由此开始了成王纪年。
成王在位三十年病笃,此时周公已谢世,太公已告老。开国时的要臣只有召公与毕公健在。《尚书,顾命》记述了成王临终向召公等六位大臣托孤,召公主持了康王即位大典,率西方诸侯贺谒康王即位。召公继辅康王,直至康王24年时逝世。死后谥赠“召康公”号。
召公在武、成、康三朝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久居太保位。
《诗·大雅·江汉》称“文武受命,召伯维翰”。成康时代对诸侯的封赏政令,悉出自召公。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宾尊与宾卣的器和盖,有三篇内容相同的铭文,制器人是召公的僚属,记述成王元年,在成王举行的大祀典礼上,会合四方诸侯,召公与卫、宋、齐、鲁、丰等殷东五国诸侯助祭后,得到等级不同的六份赏赐,召公奉命宣封。
《左传·僖公四年》载管仲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齐侯的命辞也是召公宣布的。
召公在太保任内,在经历了初期的灭殷、平定三监的动乱后,辅佐成康形成稳定的政治局面,“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是西周历史上最好的一段发展时期,史称“成康盛世"。
原标题《能够面对3000多年前的古人》
作者:王德恒,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2、燕国首都
中国古代燕国的都城叫什么 中国古代燕国的都城叫蓟(今北京市)。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
3、燕国首都在哪?
燕国上都为蓟,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附近;下都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的易州,蓟并非燕国最初的都城,而是搬迁之后的都城。
4、中国古代燕国的都城叫什么?
燕国的都城为“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和下都武阳城。
燕国上都为蓟,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附近; 下都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的易州.蓟并非燕国最初的都城,而是搬迁之后的2城. 相关介绍 燕国,公元前11世纪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5、燕国的首都是哪里?
燕国都城为蓟城。
蓟地位于今天的北京。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考古学家多次考古发掘后,发现了多处燕国文物遗迹,推断出燕国时期,这里人口比较稠密。
今天的北京,不但是首都,也是全国四个一线城市之一。
历史背景 西周建立后,将召公奭封在蓟。
6、春秋时燕国的首都在哪里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
战国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
本文关键词:燕国首都蓟怎么读,燕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邯郸燕国首都,燕国首都蓟在哪里,蓟城。这就是关于《燕国首都,中国古代燕国的都城叫什么(考古队发掘琉璃河M1193号大墓揭开谜底)》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