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什么是门荫入仕】:什么是门荫入仕,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什么是门荫入仕
- 2、唐代门荫制度的缘由、主要内容特征和衰落的原因分析
1、什么是门荫入仕
即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
门荫入仕,或称为恩荫入仕,就是藉父祖官位循例入官。门荫制度初始于两汉,完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变化。然而南朝的门荫制度是两晋门荫制度的继续与发展。北魏的门荫制度前后期有别,前期是古代世卿世禄制与两汉任子制二者的结合,后期则基本上是晋宋门荫制度的翻板。北齐、北周对北魏门荫制度多加革易,以致门资取士,日渐式微。直接导致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到了唐代入仕之途除了科举考试之外,还有门荫之制。唐荫任之制规定,三品以上大官可以荫及曾孙,五品以上荫孙。被荫之孙品阶降荫子一等 ,曾孙又降孙一等。
2、唐代门荫制度的缘由、主要内容特征和衰落的原因分析
自古以来,如何选官用官就是历代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的问题,关系到王朝官僚队伍建设、国家政权机器的正常运转和王朝的长治久安。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门荫制度是王朝选官的重要渠道,在历经了多个时期的形式变迁后,到了唐代,在科举、门荫、荐举、辟署、军功入仕、流外入流等众多的选官制度中,门荫制度仍然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打算简要探讨唐代门荫制度的缘由、主要内容和特征,并对其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门荫制度的缘由
所谓的门荫制度,就是指凭借父祖先辈的官阶爵位入仕或取得入仕资格的一种选官制度,其由来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即世代为官、世袭官爵的选官制度。据《孟子》记载:“昔者文王之治其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各诸侯国的世袭士大夫阶层,如鲁国的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家族,楚国的昭、景、屈等贵族世家等。毫无疑问,这种凭借血缘关系选拔官员的制度,难以有效地选拔出治国之才,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到了两汉时期,任子制成为朝廷选官的重要方式,也被认为是门荫制度的前身,其主要特征在于,任用官员的儿子为郎官。汉代有明确规定:“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而二千石一般是指地方郡守以及中央级别与郡守相当的官员,属于是高级官员。“郎”是指皇帝身边的侍从,大多升迁较快。这一规定使得官员子弟无需考试和举荐,直接入仕,而且升迁速度较快。比较著名的有著名酷吏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大义不屈的苏武,“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任子制逐渐趋于消亡。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称帝,对选官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据史料记载:“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中央政府把选官的权力交给了各州郡的中正官,让他们来对天下人才评定等级,“中正任久,爱憎由己,而九品之法渐弊。遂记官资以定品格,天下惟以居位者为贵。”选拔官员时只看重父祖的官资和门第,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族门阀子弟做官的工具,门荫制度开始真正流行起来。隋代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推行科举制,但是门荫制度并未得到废置,它的门荫制度仍然是以魏晋九品中正制的思想为原则,北周卫官制度为主体,南朝任子制为补充的门荫制度,到了唐代,门荫制度承袭隋代,其主要内容更加完善,成为唐朝中期之前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
二、唐代门荫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唐代门荫制度的主要内容
关于唐代门荫制度的具体规定,《新唐书》卷45《选举制下》云:
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凡品子任杂掌及王公以下亲事、帐内劳满而选者,七品以上子,从九品上叙。其任流外而应入流内,叙品卑者,亦如之。九品以上及勋 官五品以上子,从九品下叙。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 降孙一等。赠官降正官一等,死事者与正官同。郡、县公子,神从五品孙。县男以 上子,降一等。勋官二品子,又降一等。二王后孙,视正三品。
从上述记载看,凡从五品以上的官员都有荫子孙的权力, 其受荫者出身的品级要视其父官品等次而定。 并明确规定一品子的散阶为正七品上,以此类推,一直到从五品官员,其子孙所叙的品阶都是依据官品递降一阶。同时又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荫曾孙,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荫孙,但其孙的品阶要比子低一阶,曾孙又低于孙一阶。唐制还规定 . 除了从五品 以上的现任职事官外 , 同级的勋官、散官、赠官、封爵也享有门荫的权力。五品以上的勋官、散官、赠官和封爵都能荫子孙人仕, 所叙的防品 ,赠官 (死王事者除外) 、勋官都要比职事官略低。此外,对于六品至九品的中低级官员,他们的子弟可以通过担任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职役来获得官位,这些官员子弟在完成规定年限的服役后,就可以取得当官的资格。
(二)唐代门荫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继承吸收以往王朝特别是隋代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唐代对门荫制度进一步完善,呈现出以下方面特点:
1.恩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隋代将恩荫的品阶限制在三品及以上,唐代则将恩荫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在唐代五品以上官员都可以享受恩荫子孙的特权。此外,勋官、散官、赠官、封爵都有恩荫子孙的特权。唐朝之所以扩大恩荫的范围,主要是为了笼络官僚贵族集团,使得他们的切身利益与唐朝统治者进一步捆绑在一起,以达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即“荫子固朝廷惠下之典”。
2.既可直接恩荫,又可间接恩荫。唐代的门荫可以分为直接用荫和间接用荫,直接用荫是指凭借父亲或祖父的官阶恩荫直接出任官职。间接用荫是指需要经过一定的途径方能担任官职,包括卫官、学馆、斋郎、挽郎和进入弘文馆国子监等形式,属于广义的门荫。下面着重谈一下间接用荫。卫官中的千牛和亲卫勋卫翊卫是间接用荫的主要形式,《唐六典》明确规定,“凡左、右亲卫、勋卫、翊卫,及左、右率府亲、勋、翊卫,及诸卫之翊卫,通谓之三卫。择其资萌高者为亲卫。”,在三卫中,亲卫的品阶最高,为正七品上;勋卫为从七品上;翊卫是正八品上。官员的官阶高度决定了其子孙恩荫的品阶高低。三卫的职责是负责宫廷和京城的安全,一般选择年满二十一岁的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的子弟担任,他们在服役期满后要参加兵部的专门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出身的资格,再由吏部授予其相应的官职。如果没有通过考试,那就要继续服役,或是去担任监门校尉或直长的职务,也可以直接取得入仕的资格。除了补三卫之外,担任千牛备身也是官员子弟入仕的重要途径。唐代有规定,千牛备身是宿卫宫廷的禁军,要求入选者是高级官僚家庭出身,“凡千牛备身左右及太子千牛备身,皆取三品以上职事官子孙,四品清官子,”要求“仪容端正”,并要求他们懂得弓马兵器等基本的军事技能。
3.不以门第为重,更看重官阶。与魏晋时期单纯看重门第族望,以此作为官员子孙入仕的资格和标准不同,尽管以五姓七宗为代表的门阀士族依旧在唐朝社会占据重要的影响力,以至于唐朝皇帝对此也表示不满,但是,唐朝的门荫制度却摒弃了只要是门阀士族子弟才可以享受入仕的陋习,改为以当朝官员的品级来确定其子孙恩荫官品的高低。这也反映出门阀士族势力在唐朝政坛地位的衰落,为其他庶族地主势力在政坛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4.恩荫官员子弟通常需要通过考核才能授官。在唐代之前,许多官员子弟可以凭借门阀士族的身份或是父辈祖辈的官员身份获得官职,对其没有提出其他具体要求。但是,通常情况下,唐代享受门荫的官员子弟,只是获得入仕的资格,还需要在弘文馆、国子监等学校通过考试,或是先担任三卫、千牛备身、斋郎、挽郎等职务,再通过相关的考核,才能由吏部铨选入仕。
门荫出身的唐玄宗宰相姚崇
名相李德裕
三、唐代门荫制度衰落的原因
唐代门荫制度曾在唐代前期高级官员选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在唐代初期关陇贵族和河东大族势力强大,唐朝政府运转需要笼络他们,使得他们的子弟大都凭借门荫制度顺利入仕,甚至多至宰相的高位。但是,在唐朝中后期之后,门荫制度开始趋于衰落。通过对旧新《唐书》的整理可以得知,门荫出身官至宰相的有四十八人,占唐朝宰相总数三百六十九人的13%,以唐宪宗为界,在此之前门荫出身的宰相四十五人,占唐朝门荫出身宰相的90%以上。造成门荫制度衰微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落后性和封闭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是来自于科举制度兴盛的冲击。
(一)科举制得到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在官员选拔体系中逐渐占据优势
在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就正式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但是鉴于当时关陇贵族和河东士族仍然在政坛占据优势地位,再加上唐初科举制还不完善,选拔录取的人数也相当有限,从唐高祖武德七年至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22年至661年)的四十年前,进士及第的共二百九十人。其中贞观年间每年平均录取九人,永徽、显庆年间每年平均也只录取十四人。录取比例也很低,《通典》卷十五云;“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这就使得唐前期通过门荫制度进入仕途的官员占据很高比例。但是,随着武则天出于统治需要,大力重用庶族,排挤打压关陇士族,再加上科举取士人数日益增多,唐宣宗、唐懿宗及其之后“每岁试礼部者千余人”,科举出身的官员地位显著提升。甚至许多门荫出身的高官都以自己没有从科举入仕为憾事。如唐高宗时期宰相薛元超,“薛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到了后来,即使是中高级官僚子弟大多也拒绝从门荫进入仕途,转而通过科举考试入仕。
(二)科举考试机制不完善,干谒之风盛行,使得官僚子弟更易脱颖而出

由于唐代科举考试还处于初创完善阶段,考生考试是不糊名的,主考官除了评阅试卷之外,还存在考虑考生平时作品和社会声望决定是否录取的可能性,甚至还存在当时有社会声望或位高权重的人物与自己共同决定录取名单的现象,即所谓的通榜。因此,唐朝举子向权贵清流干谒行卷蔚然成风。相比于寒门子弟只能凭借才华博取权贵赏识,高级官僚子弟干谒则优势明显,“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者以情托”,这就使得原本可以通过门荫入仕的高级官员子弟更愿意通过科举取士获得更显赫的社会地位和进阶资格。
(三)门荫制度自身落后性和封闭性的弊端
唐代门荫制度之所以逐渐衰落,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该制度自身落后性和封闭性带来的弊端。虽然唐代扩大了门荫的范围,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和封闭性,使得门荫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门荫制度降级恩荫的规定。虽然唐朝规定“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但是同时规定这些官员的子孙要随着亲属关系扩展逐渐降级,即“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这将会使得用不了三四代时间,即使是三品以上的高官(宰相也不过是三品),其子孙可以承袭的官品也相当低,离他们的父辈祖辈相差六到十二个品阶。这些官员子弟想晋升到父辈祖辈那样五品以上的官阶不仅耗时长而且还相当困难。
二是门荫制度只是赋予官员子弟入仕的资格。按照唐代的门荫制度规定,朝廷只是赋予五品以上官员子弟优先做官的特权,获得入仕的资格,在获得官职之前,不但需要需要服役或参加弘文馆、国子监的学习,还需要再期满之后通过礼部、兵部的考核或考试,存在通不过考核或考试的风险。
三是吏部选官进阶年限和铨选“循资格”的规定,使得门荫官员子弟升迁至高官的机会减少。按照唐制规定,即使是顺利获得吏部告身,成为正式官员, “凡居官必四考,四考考中,进年劳一阶叙。每一考,中上进一阶,上下二阶,上中以上及计考应至五品以上奏而别叙。六品以下迁改不更选及守五品以上官,年劳岁一叙,给记阶牒。考多者,准考累加”
按照四考考中,四考进一阶的正常路径升迁,成为五品以上官员需要二十四年至四十八年。再考虑到为了缓解官职有限的压力,五品以下的官员须执行“循资格”制度,还有守选问题(开元十八年,“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概,必与格和,乃得铨授,限年蹑级,不得逾越。”(《新唐书》卷四十五)),也就是说六品以下的旨授官考满罢秩后,必须先守选若干年,才能再次参加铨试,再根据前任的政绩等级量资授官,做官一任之后同样操作,如此周而复始,直到官阶升到五品为止。通过门荫制度晋升为五品以上官员的时间更长。这就使得许多官僚家庭不得不考虑走科举路线进入仕途。
四是门荫子弟往往凭借家庭出身,大多不求上进,不利于国家选拔人才。门荫制度自身存在落后性和腐朽性。《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也曾认识到门荫的弊端,他说:“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籍祖父资萌,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这是受荫子孙的通病,也是门荫制度的落后性和腐朽性,难以长期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
四、结语
唐代的门荫制度承袭前代的有关做法,将门荫制度臻于完备,并在唐朝初期在国家人才选拔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像姚崇、李德裕这样的名相。但是,基于门荫制度本身存在的落后性和封闭性弊端,再加上更为先进的科举制的冲击,门荫制度最终在唐代走向了衰落,科举制经过宋朝的不断完善,最终确立了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的地位。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通典》、《唐摭言》、《文献通考》、《唐代门荫制度考论》、《唐代门荫制及其对科举制的影响》、《隋唐门荫制度研究》等。
本文关键词:科举和门荫,门荫入仕什么意思,唐朝门荫入仕,什么是门荫入仕人,以荫入官什么意思。这就是关于《什么是门荫入仕,门荫入仕什么意思(唐代门荫制度的缘由、主要内容特征和衰落的原因分析)》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