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素问,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别再迷信《黄帝内经》,科学绝不崇古!
- 2、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素问:为什么说看了《黄帝内经》会后悔?原来想长寿需要的“求自己”
1、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别再迷信《黄帝内经》,科学绝不崇古!
文 / 孙正凡
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思想环境下,是以崇拜古代为主的,在面对前人留下的东西的时候,古人缺少足够的质疑精神。
应该说,无论在人类文化在哪个阶段,人们总是对古代充满了敬意。就像孩子们在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是对父母或者老师充满了盲目的相信,甚至会认为“我爸爸是最厉害的。” 人类在最初的文化当中也充满了这样的情结,对于我们的祖先,或者我们继承的文化对象充满了盲目的崇拜。比如中国古代认为“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中世纪的欧洲重新发现希腊罗马文化之后,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最伟大最正确的大哲学家“thePhilosopher”,是一切思想与科学见解的准绳。
所以缺少质疑精神,在某个时代看来并不是特别严重的事情。但如果整个文化系统当中都缺少质疑精神,那就变得非常可怕了。就像中国社会一直处于治乱循环一样,梁启超在清朝300年学术史当中就指出中国的学术思想其实也都是即使有创新,也都只能打着孔子的旗号而进行。比如,像明朝的思想家李贽,因为公开批评孔子,成为“名教罪人”为整个社会所不容,最后被判处死刑。

传统中医对于《黄帝内经》的盲目崇拜,其实也只是崇古情结的一部分,这种崇古情结阻碍了人们去质疑它,从而就难以获得发展。尤其是当现代人(清末以来)接触到了(正在转型中的)西方医学之后,非但没有借鉴西方医学之长(除了极少数人,但被中医界排斥),反而把崇古情结发挥到了极致,拒绝承认医学的基础是对现实人体的研究,打着文化特殊性的旗号,拒绝承认错误,从而也就拒绝改进。在这种情况之下,古人无可奈何的错误,就变成了现代人坚决维护的迷信了。
西方医学为什么能够发生转型成为现代医学呢?因为在西方哲学中,其实从古希腊以来就有质疑的传统。当中世纪重新学习希腊哲学,度过了最初的“小学生”“仰视”阶段之后,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理解了希腊哲学质疑精神的内核,从而开始了对于自然界的重新探索,文化的整体也发生了转型。从最初的单纯学习者变成了开拓者,从而使知识积累越来越迅速。反过来再看中国文化,因为缺少这种质疑精神,没能摆脱“小学生心态”,也就不可能诞生以质疑前人、独立探索为基础的现代科学。
有趣的是,《黄帝内经》的题目和内容也是这种“盲目崇古”现象的一部分。多数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它不是一部系统著作,而是多人作品的汇编结果。之所以托名“黄帝”,正是因为古人特别崇拜“鸟生鱼汤”,黄帝更是被认为是中华人文始祖。《淮南子·修务训》就指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某人把自己的作品署名为某名人作品,借名人效应而传世,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很常见。
可是翻开《黄帝内经》,“黄帝”“岐伯”“少师”“伯高”等人依然是“崇古而贱今”的。他们动辄宣称“上古”之人如何如何,“中古”之人如何如何,“今时之人”如何如何,越古老的越是完美养生从而长寿不生病的。也就是说,“黄帝”本人认为他所处的时代已经败坏而不完美了,所采用治疗手段也是低下低效的,至于养生之道早已废弃。
我们可以从中推测知道,“黄帝”等人已经发现,他们所处的时代,医生们(巫医们)治疗疾病的手段并不高明,人们的健康状况、平均寿命,都堪忧。所以他们才梦想“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对应的现实正是”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黄帝”们的梦想是提高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但在那个时候,人们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水平是很低的(千万不要被其中动辄谈起天地、道德、四时、日月等话题给骗了,这些认识水平同样低下,错讹甚多),这些目标注定是达不到的。东西方皆是如此,其证据就是东西方古代帝王家的子女成年率、平均寿命都很低。
只有当近现代科学诞生之后,在科学思维的帮助下,医学家们才逐渐认识既往医学认识和手段存在极大缺陷,整体都可疑,从而逐步抛弃了古代错误,形成了现代医学。我们面对的其实并不是中西医对立,西方古代医学同样带有浓厚的巫医色彩,而是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更新换代,整体模式的颠覆和替换。学会质疑,我们才能摆脱中华文化里持续几千年的盲目崇拜古代的错误思维,解放思想,纠正错误,迈向现代化。
2、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素问:为什么说看了《黄帝内经》会后悔?原来想长寿需要的“求自己”
为什么有人说,《黄帝内经》是一本书看了会后悔的书呢?打开《黄帝内经》第一页,看到了黄帝的第一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其实不然,上古时期大多数人都长寿是因为他们大多懂得养生之道,能够取法于阴阳变化的规律起居生活,并加以适应和调和。
难道现在的人都不懂养生之道吗?不是的,读了《黄帝内经》之后我才知道,并且有点后悔,后悔自己没有早点知道长寿的秘诀,生命之道。
其实,想要长寿不能向外界求助,不能靠吃药、寻医,健康需要的是“求自己”。何为“求自己”?《黄帝内经》中讲:生命健康最重要的是“向内求”,是需要找内在的原因、内在的方法。
所以,治病最重要的方法其实不是“吃药”,“治未病”比“治已病”更重要。
世界上的人最珍惜也最不珍惜的就是生命了,人们都认为生命是最重要、最珍贵的,可是一旦忙碌起来,第一个被遗忘的也是自己的生命。
同样现在人有个特别大的问题,那就是没钱人将来肯定看不了病,有钱人也未必看得起病,我觉得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最关键的是如何用《黄帝内经》,也可以说我们的传统医学来自救,也就是“求自己”。
那么可能有人就会问了,《黄帝内经》是如何告诉我们自救这个问题的?其实它告诉我们在“看病”的时候,需要换一种思维,就比如说,如果我们知道心在跳了,是不是就知道自己可能有病。
可能我这样说,你们不是太了解,换句话说,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心在跳,是不是说明自己是正常的,你连喘气的声音都听不到,那你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什么时候,当你注意到自己的呼吸了,那么就说明你病了。一个人如果开始注意自己的心脏、心跳甚至是自己的呼吸,那也就说明他注意到的地方出问题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黄帝内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来自全世界的天书,受到无数人的仰视。据说是轩辕黄帝在五千年前为人类创下了第一部中医中药的著作《祝由科》。
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祝由科》还带着一点迷信的色彩,但是坊间有这么一句话叫: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同时还有一位医者说过:读懂《黄帝内经》,可以让你一辈子吃穿不愁。
后世人也是在这部经典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的增补,逐渐才形成后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自诞生到今天,没有一个人动摇过他的理论。
历史上无数的名医,直到临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毕生的心血,只是为此书的某些内容多了一些心得和理解而已,并没有为这座大厦增添一砖一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符合一个“道”——养生之道、生存之道、万物之道。
在我看来,《黄帝内经》很多也是在讲一种哲学思维,对于病理标本兼治。由治病而引发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凡事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做到心中有数,事到临头方能泰然自若,不乱方寸。
身边的朋友总是跟我抱怨,《黄帝内经》医理讲的极好,深入浅出,大概难处就是文言文了。
因此,我每次遇到这种问题,都是极力推荐他们可以阅读这个全注全译+图解版本的《黄帝内经》。他们普遍反映都是完全没了因为文言文导致的阅读困难的问题。
成立于1980年的中央级出版社,也是国家唯一出版中医古籍的出版社,尊重原著是必须的,它会在尊重原著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实际的例子来教你如何去分析问题,将其中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着实让我受益无穷。
如果有一样苦恼的朋友,也可以选择《图解黄帝内经》来看。2本仅需要59块钱,就是一顿饭钱,便能让自己受益一生,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关键词:易中天为什么说不要读三字经,三类人不建议学易经,黄帝内经是谁写的,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黄帝内经。这就是关于《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素问(别再迷信《黄帝内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