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高原明珠——滇池】:高原明珠——滇池,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26年投入500多亿还没治好,曾为“高原明珠”的滇池,经历了什么
- 2、高原明珠——滇池
1、26年投入500多亿还没治好,曾为“高原明珠”的滇池,经历了什么
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最终却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湖”。
在滇池环境恶化被污染之后,26年间投入500多亿进行治理,却还是久治不好。那么滇池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何投入这么多资金还是无法治理好?我们又需要怎么做才能让滇池恢复原本的秀丽风光?
要想治理滇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滇池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形成的!
滇池的变化
滇池最鲜明的变化就是环境污染加剧,由“高原明珠”演变成人们避之不及的“臭水湖”。而这些变化的开始,都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化发展缓慢,滇池还并未受城市化影响,那时的滇池,风光秀丽,水质清澈,鱼虾成群。可随着城市化的建设,人类虽然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城市污染日益加剧,滇池也慢慢成为了老化的湖泊。
由于水质恶化,滇池出现了水生植被覆盖率降低现象。同时,也是因为水质原因,滇池富营养化现象加重,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原本清澈见底的滇池变成了一个“绿湖”,就像染缸中的调色剂一般。而夹杂着湖水气息的风,常常弥漫着一股恶臭,让人避之不及。
滇池除了水质污染,环境恶化之外,人工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小,周围的湿地也慢慢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生态环境恶化。同时滇池湖底泥沙淤积,湖底抬高,湖盆也越来越浅,湖泊总容量减少。
另外,滇池还遭受着生物入侵的威胁。被污染的滇池,除了有泛滥的蓝藻,还有水葫芦。而水葫芦的存在,不仅使滇池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还让滇池中生存的原有生物几乎绝迹。
而滇池之所以演变成这样,最主要的还是人为原因。在前期发展经济的时候,尚未注意到生态环境的重要,往往是以牺牲生态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在意识到对生态的污染之后,花费了几十年时间,上百亿资金,却收效甚微。
因此,许多人好奇,为何26年投入500亿,为什么滇池还没有治理好?
为何滇池久治不好?
生态平衡是经历上亿年的时间慢慢形成的,生态被破坏后,生物多样性受损,平衡被打破。所以恢复生态平衡这项工作,任务艰巨,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只能靠人为保护和时间慢慢去维护。
而滇池久治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自然生态恢复缓慢。虽然投入了500亿资金,但是治理的工程难度大。
不仅每一个治理方法需要实践探索,还需要时间投入。生态恢复过程缓慢,但生态是自然的变化过程,人为参与少,人类能做的就是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在生态进行自我恢复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不被二次破坏。
滇池治理耗费几十年,却久治不好,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为隔断了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生产活动,整个地域支离破碎,整体生态系统被破坏,隔断成了碎片化的地域,生态平衡失调。
滇池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人为治理最重要的除了建设工程之外就是人为管理。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管理层面落实不到位,工作进度延缓,这些都会拖累滇池的治理工作。要想“人定胜天”治理滇池,必须强制执行,任何可能阻断治理工作的因素都必须清除。
滇池久治不好的最后一个原因,和滇池本身的污染有关,因为滇池水体污染,自净能力差,更换水体困难。再加上滇池富营养化,在1990年滇池蓝藻爆发,投入4000万展开紧急措施,但收效甚微。这一变化,不仅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还增强了滇池的治理难度。
虽然滇池治理难度大,未来需要消耗的时间可能更长,但是我们对于滇池的治理势在必行。
滇池污染与治理
滇池污染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治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关于治理滇池的污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就是截住污水。滇池几乎没有什么大江大河注入,无法通过水源流动进行污染净化,另外滇池作为内陆湖,本身的自净能力也有限。就在这种净化能力薄弱的情况下,给滇池带来污水的河道就有20多条。
因此,滇池治理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截断污染的河水注入。污染源减少后,滇池的治理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截住污水后,第二步就需要引进清水。截住污染河流之后,滇池的水汇入减少,出现水源不足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将会成为制约滇池治理的一道难关。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找到干净的水源,引入清水。滇池引入清水之后,滇池的一部分水体能够进行水体置换,从而改进滇池的自净能力。
截住污水引入清水后,在滇池要进行的下一步就是进行生态恢复。曾经,为了经济发展,进行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这些活动,导致当地生态受损,环境恶化。为此,必须开展生态恢复工作。另外,还要修建并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来集中处理污水。同时,加强城市的排污能力,也是减轻滇池污染的一种手段。
最后对于滇池的治理,必须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步骤。同时还要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这一个原则,让全社会人员共同参与,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将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废弃物进行多层次利用,减少资源浪费,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滇池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一个警醒,对生态的破坏有多严重,未来的治理就有多艰难。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资料:
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与存在问题.何佳;徐晓梅;杨艳;吴雪;王丽.湖泊科学.2015-03-06
滇池治理的现状与未来.昌文;云南支部生活.2007-05-03
滇池20年污染治理实践与探索.刘瑞华;曹暄林.环境科学导刊.2017-12-25
作者:斯薇 校稿编辑:小宛
2、高原明珠——滇池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过去环湖地区常有洪涝水患,滇池早在1262年就在盘龙江上建松华坝,1268年又开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减轻环湖涝灾。1955年以後在湖的上游各个河流上先後修建十馀座大中型水库,沿湖修建几十座电力排灌站,解除洪涝灾害,并确保农田灌溉和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湖内产鲤、鲫、金钱鱼等。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主要河流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江。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2855公里,为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平均气温为14.5-17.8度,降雨量为1070毫米。昆明坝子盛产稻米、小麦、蚕豆、玉米、油料等作物,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素有“高原明珠”之美称的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的中心。游览内容丰富,既可环湖探访石器时代的遗址,追寻古滇王墓的踪迹,探索云南文化摇篮的奥秘;又可在岸上游览西山、白鱼口、郑和故里、盘龙古寺、官渡金刚塔等十数处名胜古迹;
名称由来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die(甸)即大坝子。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本文关键词:昆明滇池明珠,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滇西北高原明珠,川滇明珠是哪里,高原明珠 滇池。这就是关于《高原明珠——滇池,呈贡滇池明珠(26年投入500多亿还没治好)》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