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夏木阴阴正可人
- 2、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1、夏木阴阴正可人
阳光盛开的夏季,树阴成了好地方。
不自觉地想起童年,很多美好的事情都发生在树阴里,午睡、读书、打闹、发呆。那时候的乡村,树是真多呀,比人多得多,它们更像是村庄的主人,在岁月的风尘里站成永恒。至今还清晰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们围着一棵三个成人合抱粗的大树,老师说这是清朝时栽下的。我们觉得特别神奇,每次经过它都要肃然起敬,想象着这棵树真是光荣和不易,经历了大自然那么多的沧海桑田,也见证了人世间那么多的荣枯沉浮,穿越过闪电、旱涝、战火、人祸,枝繁叶茂地站在我们面前。
每个村里,每条道边,每户人家周围,大树随处可见。每逢夏季,树阴满地,偶有光影筛过密密的枝叶,映到土地上,被微风吹散成跳跃移动的金币。午后,这里满是纳凉的人,这群人里必然有老有少,没有老人,少了故事,没有小孩,少了乐趣。那些远的近的、真的假的故事,在树阴里悠悠传播,完成了多少孩童对于历史、关于成长的最初启蒙。
树阴里适合午睡。有钱人家放一把摇椅,普通人家拖一张篾席,躺下,凉爽就四围合来,古意也油然而生——几百年前,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也会这样度过一个又一个炎夏。若有若无的风,和树梢沙沙交谈,惊飞鸟雀,让瓦楞上的猫、过道里的狗暂停打闹,除此,万籁俱寂,心神俱安,人们陷入不容分说的沉沉睡意里。
等到中学时的少年,我更喜欢在树阴里看书,不是课本上的习题,是那些闲书,看累了就把书覆在脸上,想那些远远近近的心事,当时以为之后的每个夏天都会像这样漫长而无所事事。
夏天就是这样,如此热烈蓬勃,又如此让人心生慵懒闲逸。这些天,和孩子一起研读宋人的诗词,觉得那个朝代的人们真是爱生活会生活。宋朝大家关于夏天的文字里,“树阴”不厌其烦地浮现其间。
首先是秦观,在农历三月三十这天给春夏过渡定了调子,“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春天的似锦繁花终要落去,好在夏天的绿树浓荫紧接着就来怡人悦人。空中烈日炎炎,庭外树阴淡淡,宋朝的大人物,跟今天的人并无分别,都先美美地睡一觉(由此看来,中国的午睡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其中写的最有感觉的是苏舜钦的这句,“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能以鸟鸣声为闹钟唤醒的睡眠,真是太幸福了。
那么,睡醒了干什么呢?杨万里说,“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提到杨万里,再联想到树阴,《小池》顿时闪进脑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虽然人尽皆知,但它们的上一句是:树阴照水爱晴柔。
晴夏,清流,树阴,照水。多美好的意境,美到明明都是静态的却以一个“爱”字散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动力。
王安石也写过树阴,但是官居高位却又变法遇阻的他,总是显得心事重重。“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郁郁不得志的心态溢于言表。同样是在游玩中看到树阴,南宋的曾几就欢快得多,江南五月,乘船,游溪,登山,饮乐,移步换景,兴尽而归,“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样的句子,在夏天读出来,不仅口舌生津,打心底也能沁出爽爽的凉意来。所以,快回到童年,不,回到古代凉快一下吧,无须成本,只要:一片树阴,一颗闲心。(杨占厂)
2、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是由考高分网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出自宋代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赏析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人感叹。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合意的所在;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翻译及注释全文翻译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注释
①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②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③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④芳菲:香花芳草。
⑤何须:何必,何用。
⑥可人:称人心意。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以上《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全诗全文翻译全文赏析及作者出处》有考高分网小编收集整理,更多古诗词全文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请查看考高分网语文古诗词频道。
考高分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语文诗歌鉴赏万能公式语文诗歌鉴赏如何得满分高考全国卷古诗词复习备考建议
本文关键词:芳菲歇去,何须恨,能开二月花,秦观芳菲歇去何须恨,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保岗:阳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翻译。这就是关于《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夏木阴阴正可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