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中国春节的由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年俗日记:春节的来历
- 2、中国春节的由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
1、年俗日记:春节的来历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当今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规模最大,传统文化精华最为汇聚,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形式最多的民俗大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的岁首对于农耕社会的炎黄子孙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旧布新,祈福辟邪,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伴随着新春佳节的来临,光明网“网络中国节”团队特别推出《年俗日记》专栏,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每日为网友讲解春节的节日习俗及文化内涵。
春节的来历
历史上,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春节的有趣传说,春节有元日、元旦、无证、元辰、岁旦等很多名称,但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关于“年”的由来就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种就是相传在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于海底,每到腊月三十就爬到岸上,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人们和年争斗了多年,每到“年”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它。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乞讨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逃上山,但是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老人笑了笑,说他有办法帮助村民把年兽赶走,只不过需要村里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大家半信半疑,村中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留了下来,准备看看老人是如何赶走年兽的。
到了半夜,年兽像之前一样闯进村庄,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婆婆家中灯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年兽看到后浑身一抖,吓得怪叫了一声。等它走近,老婆婆家院子里突然传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原来是人们将竹节扔进了火堆里,发出的爆裂声。年兽吓的浑身战栗,不敢向前。这时,身着红袍的老人打开院门,哈哈大笑起来。年兽一见,大惊失色,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火光、炸响和红色。
从此,人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方法,竞相效仿。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燃要放鞭炮,贴红纸,守更待岁。到了第二天,人们还要早早出门,走亲串友,互相道喜问好。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拜年,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汉字“年”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当然,前面我们说的只是一个关于春节的历史传说,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的“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下半部分像人形。金文、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与“人”字组成。从祖先的这些象形文字就能看出,年和古时人们的劳作以及庄稼生长的周期是分不开的。
在古代,禾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粮食蔬菜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小篆中的“年”字,将“人”字写作“千”,变成了“秊”。其字形如同一个人顶着成熟的谷物,甚至形象的展现出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以示年成和收成之意。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以及对天体星辰的观察,产生了时间周期循环往复的概念,随着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的播种、成熟和收获,“年”也便有了一个完整时间周期的含义,称为了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自上古时代,人们在旧的农事结束,新的农事开始之时前,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报祭天地众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们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能从我们“过年”的种种风俗仪式上,体会到我们祖先对于用勤劳付出换来的丰收喜悦,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对和驯服大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的期盼和向往。
“春节”是一个从古至今,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为最高潮。
春节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北宋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时终于可以歇下来,品尝着美酒,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
百节“年”为首,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方式来辞旧迎新。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既是人们对于一年里事业成就的庆祝,也是对辛勤劳作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我们老百姓如今过年中的各种习俗不仅吉祥、喜庆、热闹、有趣,还饱含着我们华夏儿女自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制作:李方舟、张悦鑫
来源: 光明网
2、中国春节的由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一年农事结束后,人们会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来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了春节。
在不同朝代,春节设定的日期和名称也不尽相同。中国辛亥革命后,才把春节固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并正式称之为“春节”,一直使用至今。
其实,在民间,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祭拜灶君神位)开始,就已经有“年味”了,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是一个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的节日)才“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节日的高潮。数千年来,春节一直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汉代是科学与迷信并行的时代,人们逐渐从原始的信仰中走出来,有些地区甚至打破了先秦以来盲目的自然崇拜,为丰富的节日创造了条件。如春节、元宵、端午节、重阳节等基本内容都定型于这一时期。
直到唐朝,节日从原来的禁忌,迷信,神秘中解放出来,娱乐与礼仪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爆竹原为驱鬼之说,后为象征欢乐等等的改变。今天的许多节日在日期上和农历中的特殊日期相吻合的,大概是因为人们经常在这些特殊的日子举行一些活动,年复一年,便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一年农事结束后,人们会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来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了春节。
在不同朝代,春节设定的日期和名称也不尽相同。中国辛亥革命后,才把春节固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并正式称之为“春节”,一直使用至今。
其实,在民间,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祭拜灶君神位)开始,就已经有“年味”了,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是一个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的节日)才“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节日的高潮。数千年来,春节一直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汉代是科学与迷信并行的时代,人们逐渐从原始的信仰中走出来,有些地区甚至打破了先秦以来盲目的自然崇拜,为丰富的节日创造了条件。如春节、元宵、端午节、重阳节等基本内容都定型于这一时期。
直到唐朝,节日从原来的禁忌,迷信,神秘中解放出来,娱乐与礼仪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爆竹原为驱鬼之说,后为象征欢乐等等的改变。今天的许多节日在日期上和农历中的特殊日期相吻合的,大概是因为人们经常在这些特殊的日子举行一些活动,年复一年,便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由来故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阿就真的来了。同样的事情啊,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以前的人们想象的一种会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人们就想啊,这“年”如何才能过去呢?最后,聪明的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放弃了鞭炮,震耳欲聋,企图把‘年’给吓跑。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由来故事寓意
我们每年都会过春节,而春节是怎样的呢?小朋友们看了这篇故事一定知道了,当我们被问起来,我们自然就能给别人解答了。小朋友们,多读书我们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样我们才会什么都懂。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简短,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来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来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演讲稿,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简介。这就是关于《中国春节的由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年俗日记:春节的来历)》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