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生活 投稿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中日甲午战争)

百科 2025-10-20 22:20:45 投稿 阅读:7282次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中日甲午战争
  • 2、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1、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亦称中日甲午战争)是大清帝国大日本帝国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日本日清战争朝鲜清日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华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征讨清国策》,计划武力攻占北京和长江中下游,将山东半岛到台湾的沿海地区及岛屿划归日本版图,肢解中国其他地方为几个小国,附属于日本,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对中国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10年扩军计划,建立了一支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近代陆军和海军,陆军常备兵63000人,预备兵23万人,海军排水量72000吨,包括各种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1890年和1892年日本举行两次大规模海陆军联合演习,并派遣间谍潜入朝鲜和中国。1890年,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国会施政演说中,称朝鲜、中国东北台湾是日本的“利益线”,是与日本“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宣称保卫利益线上“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崑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中日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对日宣战诏书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3日,方伯谦济远和林国祥广乙两舰抵达牙山,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

7月25日拂晓,两舰离牙山返航。早晨7时20分,在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日军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和广乙(日方称济远先开火)。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

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7月29日成欢之战,至8月1日清朝对日本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丰岛海战成欢之战平壤之战 (1894年)黄海海战 (1894年),第二阶段:九连城之战旅顺口之战旅顺大屠杀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五复海城营口之战田庄决战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4月17日,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结果及影响

自此以后,清朝外交政策的焦点都在平复其结果,而日本外交政策的焦点则是确认其结果。

——潘恩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崩溃的中华朝贡体系,在签订马关条约后,几乎彻底崩解。此战的结果不仅对当时的东亚局势造成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中日韩这三个国家于近现代的发展。

日本军队登陆澎湖群岛

自鸦片战争至英法联军之役为十五年,自英法联军之役至日军初次侵台为十五年,自日军初次侵台,中经马嘉理事件、伊犂交涉以至中法战争约九年,自中法战争至中日战争亦为九年,其间中国多少尚可喘息苟延。中日战后,情势急转直下,外来的凶猛压力,跟踪而至,片刻未弛,可谓危急存亡之秋。

清朝战败,只得向日本求和,签下《马关条约》。1895年间,光绪帝派李鸿章前往日本签约。条约指明,清朝须承认朝鲜为独立国,撤出朝鲜半岛。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条约又要求清朝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赔款,日本便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中国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还规定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上述几个通商口。日本货物在中国内地必须免去内地税。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东亚地区由英国和俄国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导致1902年的英日联盟及1904年的日俄战争。

日本海军在1895年甲午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全摧毁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严重地削弱经济实力,使中国元气大伤,日本也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及保持住胜利的成果,在中国内部制造混乱,对革命党人提供了大量的秘密资助,所以客观地说,日本海军的这次胜利为后来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团体领导的革命创造胜利的先决条件。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中日甲午战争)

对日本帝国的影响编辑

甲午战争是日本从“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因此在日本近代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战争,具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匹敌的意义。

与清朝开战前,日本国内朝野上下曾经对与中国开战感到紧张和困惑。甚至连明治天皇本人也曾经对是否与中国开战感到踌躇。但于战胜清朝后,随着不停的捷报与多次举办战胜祝贺会,国内的舆论风向便开始有所改变,“帝国万岁”等赞扬天皇的口号成为一时间的流行语。日本国内为了纪念这次战胜,也在国内多处树立纪念碑。同时在战斗期间,受到社会整体风气影响,青少年的日常娱乐和玩乐也几乎完全与战斗有关,甚至出现小孩子往中国人丢小石头的事情。

同时,新闻媒体也以大幅度报道这次战争为契机,在日本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在当时,各家报社为了及时得到第一手的消息,纷纷往战场派遣随军记者,使国民首次透过新闻媒体得知战斗的最新情况。反之,那些没有对战斗进行跟踪报道的报社,也在这次战争后走向没落。各家媒体在报道有关战争的新闻时,经常使用把无名士兵“英雄”化的报道手法(忠勇美谈),以及以激烈的文字描述战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量新的读者群,也让日本人首次意识到新闻和媒体这两种现代化的吸收资讯渠道。但是同时,媒体的报道只集中在报道片面的内容,使读者的价值观受到单一化的影响。例如说,当时的报纸与杂志便以这次战争为例,不断地提出“日本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等民族优越论的观念,对日后一段长时间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产生严重的影响。

以甲午战争为契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第一次经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日本成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战争过程中,国家机关不断重复地强调“国民”的义务和贡献,使得日本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国民的一部分,应该不分地位地去支持军队,也是所谓的战争的“统合作用”。在这个统合过程中,作为军队统帅的明治天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他与开战时把大本营转移到广岛的举动,使日本国民强烈地感受到御驾亲征的威严。

反之,战胜消息经过渲染,则对日本人观念造成极大的影响,也是从当时开始,日本国内开始产生蔑视中国的情绪,并一直延至后代。同时以此为契机,日本国内开始有人提倡脱离汉字文化圈,也同时为了日后的海外拓张,确立日语标准化教育的普及。同时,日本一直对俄国干预辽东半岛一事存有芥蒂,大力鼓吹发展军事工业,期待有打击俄国的机会。

以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发布(1889年)、撤除部分不平等条约(1894年透过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取消领事裁判权)、中日甲午战争(1894 - 95年)以这三个事件为契机,日本的脱亚入欧论初步取得成效。同时,作为日本近代史上第一场获胜的战争,不论对日本国内还是对当时的欧美列强都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在日后的日俄战争结束后,欧美列强为了表示认同日本的国际地位,把日本设置在海外的外交代表机构纷纷升格为大使馆。

2、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简要回答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1894年,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不能忘却的伤痕,尽管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我们也应该牢牢记住,勿忘国耻。下面就来说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详细内容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结果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訢主持总理衙门。奕訢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訢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1月初,日军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又转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这时,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 “调停”。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德国人,即担任天津税务司的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日本拒绝和他谈判,同时又通过美国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当时旅顺已失守,慈禧皇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訢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日本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但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以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3月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美国顾问科士达则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非常苛刻,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条约危害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签订《马关条约》对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本文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时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签订什么条约,甲午战争是哪一年哪一月哪日,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签订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是鼠年吗。这就是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甲午战争是哪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714127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