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生活 投稿

胡服最早由谁引入中原,中国通史之孔孟与战国国事相关题目

百科 2025-10-23 02:16:48 投稿 阅读:6339次

关于【胡服最早由谁引入中原】,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四人赛分类题库:中国通史之孔孟与战国国事相关题目
  • 2、胡服最早由谁引入中原?
  • 3、古代胡服和唐代中原女装有什么不同
  • 4、中国历史上谁第一个发明鞋?拜托各位大神

1、四人赛分类题库:中国通史之孔孟与战国国事相关题目

1.“亚圣”指孟子,那“至圣”所指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程颐

C.朱熹

D.董仲舒

2.“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由【 】提出的。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3.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内容是“【 】”与“【 】”。

A.礼 仁

B.民 君

C.德 仁

4.孔子一生所审慎持重的"三慎"之一——“【 】”,既是他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也是他对待具体作战行动的基本原则。

A.慎战

B.慎斋

C.慎疾

5.孔子认为民心向背对于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他曾把“足食”“【 】”“足信”列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三个基本要素。

A.足兵

B.足谋

6.《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一部【 】著作。

A.语录体

B.纪传体

C.国别体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 】。

A.《论语·子罕》

B.《论语·子张》

C.《论语·述而》

8.“德不孤必有邻”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道德经》

10.孔子弟子中为人好学,且“不迁怒,不贰过”说的是【 】。

A.颜回

B.冉耕

C.冉求

D.仲由

11.孟子认为人有“四端”,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辞让之心,礼之端

B.羞恶之心,仁之端

C.恻隐之心,义之端

D.是非之心,信之端

12.《孟子·尽心》中提出“君子有三乐”,以下不属于“三乐”的是【 】。

A.聚钱财而有之

 胡服最早由谁引入中原,中国通史之孔孟与战国国事相关题目

B.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C.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D.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13.儒家“五常之道”,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那么“五常”指的是:【 】。

A.仁义礼智信

B.温良恭俭让

C.金木水火土

D.礼乐射御书

1.“战国”一词原指秦统一以前的“七雄”,自西汉【 】编订《战国策》之后,它遂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专用名词。

A.刘向

B.白起

C.宋玉

D.荀子

2.战国时期,“境内皆言【 】”,兵家辈出,著述宏丰,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军事思想的牢固基础。

A.兵

B.农

C.商

D.政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激烈的兼并战争。为解决兵源问题,各诸侯国都实行以【 】为单位的征兵制度。

A.郡县

B.行省

4.战国时期,为了阻止大国的兼并,保存和发展自我,南北相联的“【 】”与东西联合的“【 】”两种针锋相对的联盟策略应运而生。

A.合纵 连横

B.连横 合纵

5.战国时期,【 】成为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和要地,并且是武器制造和兵员集结的基地,多处于水陆交通枢纽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A.城邑

B.围场

6.战国时期,兵家和其他诸子都强调【 】是“邦国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宝”。

A.关塞

B.交通

7.战国时期,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化,封建化程度的加深,诸侯列国在军队建设中普遍贯彻实行以【 】为核心的各项措施。

A.法治

B.德治

8.战国时期,【 】地处中原腹心,被称为“天下之胸腹”。

A.魏国

B.齐国

C.秦国

D.楚国

9.采用引漳灌邺的方法使得邺城民富兵强,称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的人是【 】。

A.大禹

B.史禄

C.孙叔敖

D.西门豹

10.既是战国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封建兼并战争出现的标志是【 】。

A.晋阳之战

B.桂陵之战

C.赤壁之战

11.公元前307年,【 】为了对付北方胡人的袭扰,开始“胡服骑射”,穿少数民族短而紧的服装,练习骑马射箭,组建了中原地区第一支骑兵部队。

A.赵武灵王

B.秦惠文王

12.唐代壁画中常见胡服,胡服最早由【 】引入中原。

A.汉灵帝

B.隋文帝

C.赵武灵王

D.北魏孝文帝

13.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是【 】。

A.秦国商鞅变法

B.楚国吴起变法

C.魏国李悝变法

D.赵国胡服骑射

2、胡服最早由谁引入中原?

胡服最早由赵武灵王引入中原。当时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数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国相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

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改穿胡服。扩展资料: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为常服,南朝系汉族,仍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为田猎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间则为时服流风最盛。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胡服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

但是胡服真正流行的时代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女子流行穿胡服骑马。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

3、古代胡服和唐代中原女装有什么不同

胡服有披帛,是西域民族所特有的服饰。 在北朝时期就有披帛的出现,到了唐代蔚然成风。

半臂作为外衣很有新鲜感。在唐代的宫廷和民间都可以见到这种胡风的服饰。

胡服袖口较小,不像汉族服饰。很多女子喜欢穿着胡服去踏青、游玩。

胡服是一种骑装,很适合狩猎活动。

胡服在很多方面影响了汉族服饰,使得包容胸怀的唐代的服饰更加显得美丽且多姿多彩。

4、中国历史上谁第一个发明鞋?拜托各位大神

中国历史上的鞋; 有底、帮,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足部穿着物。鞋的制作包括鞋设计、材料选择、加工成型等过程。

在中国,鞋的形象最早见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彩陶。现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一双用皮缝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屦、舄、 、屐、靸等。①屦:有麻屦、葛屦、皮屦等。

麻屦最常用,以麻绳编成,编时边编边砸,使之结实。葛屦穿于夏天,皮屦穿于冬天。皮屦即早期皮鞋,另有革履、韦履之称。

少数民族的皮鞋称鞮。《说文》:“鞮,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鞮。”络鞮即鞾(靴),因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而传入中原。

约自汉代以后,履取代屦,成了鞋的通称;自宋代,鞵又取代履成为总称。②舄:屦的别名。有单底为屦,木制复底的叫舄之别。

复舄是帝王大臣祭祀时专用的鞋,故又称达屦。③ :又称亐。是一种草编的鞋,常称芒 ,被劳动者穿用。③屐:即木屐。

一种为平底木屐,一种为底下设齿木屐。此外,屐曾引申为鞋的泛称,如草屐、锦屐、帛屐等。⑤靸:即拖鞋。深头、平底无跟。

初以皮制,属韦履的一种;秦代始以蒲草制作,并称靸鞵。 自商周时期起,鞋的穿着均有制度。如汉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屦,出门则穿屐。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样略异,女子流行软底透空锦靿靴。

宋元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种增多。明代官员着靴或云头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双梁鞋,庶民百姓则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缝靴,缠足妇女穿以樟木为高底的弓鞋(木底露在鞋帮外边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帮里边的叫“里高底”)。清代,皇帝上朝时穿方头朝靴,官吏公服为黑缎靴,武弁穿快靴(称“爬山虎”),高级官员多穿牙缝靴。

鞋头逐渐由方变尖。鞋的名称有云头、镶嵌、双梁、单梁等。贵族旗人女子穿花盆底鞋。

此外还有室内穿的拖鞋、雨天的钉靴、冰上用的冰鞋。 世界各国的鞋中,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牛皮凉鞋,为现存最古老的鞋。在埃及还发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用纸莎草编结的鞋。中世纪欧洲曾流行软鞋、凉鞋和简单的长统靴,贫困的人则多穿木鞋;阿拉伯人用优质皮革制鞋。

直至近代,大多数鞋仍由家庭制作。

这就是关于《胡服最早由谁引入中原,中国通史之孔孟与战国国事相关题目》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771106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