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巧果是什么,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浮草乞巧、吃“巧果”、晒书……老南京过七夕,仪式感满满
- 2、七夕节的巧果是什么,七夕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 3、七夕的应节食品是以什么最为出名
- 4、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1、浮草乞巧、吃“巧果”、晒书……老南京过七夕,仪式感满满
来源:【紫金山新闻】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8月4日是七夕,作为我国最久远的传统岁时节日之一,七夕积淀了中华儿女千年来的生活智慧。过去老南京是怎么过七夕的?乞巧、吃“巧果”、“乞爱”、“乞美”、晒书……仪式感满满。
七夕前一天就开始准备,浮草乞巧验吉凶
关于七夕节的记载文献最早大致可追溯到西汉《西京杂记》和《古诗十九首》。“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专家李泽德介绍,《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乞巧是七夕节最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但基于各地风俗的不同,乞巧的方式也各有差异。过去在南京,人们怎么乞巧?从七夕前一日就开始准备啦!
“旧时,南京妇女会截取一段蟋蟀草丢于盆中水上以乞巧。”南京著名民俗专家陶思炎告诉记者,《金陵岁时记》中有相关记载:“七夕前日,妇女取水一盂,曝烈日中,使水面起油皮,截蟋蟀草如针,泛之,勿令沉下。共观水影中,如珠、如伞、如箭、如笔等状,以验吉凶。”国学大师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的《南京采风记》里,也记录了旧时南京的浮草乞巧之俗。他写道:“乞巧之法,于初六日取净水一碗,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初七日清晨,折细草,取浮水中,视其下所现之影形状如何……”这一乞巧卜戏在日影或月影下进行,一般以“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为判别巧拙的标志。
“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专家介绍,过去南京人七夕节还有吃“巧果”的习俗。“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巧饼”, 是用油、 面、糖等食材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小面点,香甜可口。制作方法也比较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的条形,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捞出来后立即撒上芝麻或白糖即可。
此外,过去南京人过七夕还有看巧云、陈针巧、编七色线、办“乞巧会”等乞巧活动,有的人家还会张贴《天河配》《鹊桥相会》等七夕图画。
“乞爱”也“乞美”,瓜灯茄灯风雅有趣
“乞爱”“乞美”也是七夕风俗的重要主题,使七夕变得更加多彩多趣
“七月初七夜,青年男女分别坐瓜藤下、葡萄架下悄悄偷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以盼获取男女心心相印的恋爱秘密,当他们听到‘咝咝咝’‘唦唦唦’的声响时,便认为听到了牛郎织女间的情话,而得到了取悦异性的魔力。其实,那不过是小蜘蛛、小虫子在瓜叶上爬。”陶思炎说。
旧时七夕,南京女子会在脸盆里放上野花,搁在屋檐上或庭院中承接露水,叫“接牛女泪”。第二天清早,她们就用盆中花瓣上的露水擦洗自己的眼睛,信能让自己像织女一样美貌。不少农村妇女则一起床,就跑到池塘边、小河旁,捧起一抔清水来洗脸,她们相信,池塘里、小河中有昨夜织女与牛郎相会时喜极而泣的泪水,用它洗脸自己也能变得花容月貌。陶思炎告诉记者,南京女子过去在七夕节还有染红指甲的传统。她们采来凤仙花,捣碎后加上明矾,用来涂抹自己的和小姊妹的指甲,就能让指甲变得红艳艳的,而且既不掉色,又无污染。
七夕染指甲。
旧时,南京人过七夕时,镂瓜茄为灯的风俗尤为独特。根据《岁华忆语》的记载,这些灯“或状花鸟,或镌诗句”,既风雅,又多趣。在七夕的星光月影之下,各家闪闪烁烁的瓜灯、茄灯,总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天文遐想和入世的人文关爱。
晒书拜魁星,古代读书人的七夕很有仪式感
古代读书人的七夕,还是“晒书节”。
晒书又称曝书,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东汉崔实的《四民月令》也有这样描述:“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人们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原来,古代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晒书籍。
宁波天一阁晒书塑像。
很多历史名人的故事都和晒书有关。魏国大将司马懿是个战功赫赫,功高盖主,颇受曹操的猜疑。为求自保,他便装疯病躲在家里。曹操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曹操听说后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去工作。“可见当时七夕晒书习俗已十分普遍,就连装疯的司马懿也未能免俗。”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说。历史上,还有人将晒书玩成了“行为艺术”。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晋代的郝隆生性狂傲,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七月初七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敞开衣衫,露出肚皮。周围的人大惑不解,他洋洋得意说自己在晒书,自诩满腹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了。
由于紫外线会对纸张造成损伤,现在一般不晒书。2020年的七夕,南京图书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晒书”活动。南图馆藏的珍贵古籍,平时躺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很少展示,就连工作人员也很少见到。南图历史文献部在当天拿出馆藏珍贵古籍,向通过预约的读者展示,并借此普及古籍保护和修复知识。此次只是快闪式一“晒”,展示1小时。
对古代读书人来说,七夕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是“魁星生日”。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主宰文章和考运的神,因而拜魁星也是古代读书人必不可少的“仪式”,他们希望借此能够实现早日金榜题名的心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视觉中国供图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2、七夕节的巧果是什么,七夕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七夕节的巧果是什么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七夕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巧巧饭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2、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区的糕点铺,这一天还会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3、七夕的应节食品是以什么最为出名
1、巧果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称巧食或巧舌,是上海地区特色传统糕点,七夕的应节食品。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上海郊县农村有这样的习俗,即新婚妇女在农历七月初七(俗称巧日)走娘家时,都从娘家带些巧果回来送给丈夫。
2、酥糖
酥糖: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3、吃巧巧饭
汉族民间少女节日饮食风俗。流行于山东地区。时间因地而异。滕县(今滕州)、费县、临朐、蒙阴、昌邑、胶县(今胶州)、邹县(今邹城)等地于夏历正月十六日举行,邮域、枣庄、诸城等地于夏历七月七日举行,而滨州等地则在清明举行。
扩展资料国外情人节的应节食物:巧克力
巧克力自它诞生以来就于情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爱的人们用甜蜜的巧克力表达对爱人的浓浓情谊。
榛子巧克力——忠贞,果仁巧克力——可人,酒心巧克力——与你共醉,奶香巧克力——我的蜜糖。
不但口感细腻甜美,而且还具有一股浓郁的香气。巧克力可以直接食用,也可被用来制作蛋糕、冰激凌等。在浪漫的情人节,它更是表达爱情少不了的主角。
巧克力体积小,发热多,味甜可口。研究发现,巧克力中含有红葡萄酒中所含有的抗氧化物。朱古力就是巧克力,都是chocolate的音译,有很多人混淆。
我国巧克力产量均以两位数的幅度在增长。总体来看,巧克力市场已经开始从发展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市场。
2012年全国巧克力年总产量约为28万吨,同比增长12%;我国巧克力进口量3.74万吨,其中巧克力4973吨、巧克力制品11523吨、其他巧克力20978吨,进口额9945万美元;巧克力出口量1.9万吨,出口额7699万美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巧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巧克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夕
4、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七夕节中国人常吃食品如下:
1、吃巧果。巧果是七夕节的应节食品之一,又叫七夕果、乞巧果子。它并不是一种水果,而是用面粉、油、糖、蜜制作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再用油煎炸而成的糕点。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就用吃巧果的方式“乞巧”,希望织女能赐自己一双巧手。又因为“巧”与“桥”谐音,人们认为在七夕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实现。
2、吃巧芽面。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夕这天吃巧芽面。巧芽面里的“芽”是指绿豆芽,这绿豆芽一定要提前七天生,待豆芽长到3厘米就可以吃了。将绿豆芽和肉丝一起炒,再加水煮沸,放入调味料做成豆芽汤。面条煮好抓到碗里,将豆芽汤浇上即为“巧芽面”了。
3、吃花瓜。七夕节当然少不了瓜果。手巧的女子会将瓜果雕刻成奇鸟异状,或者在瓜果表面浮雕图案,用来拜织女、待客等,称为“花瓜”。
本文关键词:巧果是什么样子的,巧果是什么时候吃的,七夕节吃的巧果是什么,巧果是什么东西图片,巧果是什么节日吃的。这就是关于《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巧果是什么(浮草乞巧、吃“巧果”、晒书……老南京过七夕)》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