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九年级下册郭沫若屈原课文】,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九年级下册郭沫若屈原课文:课本里的端午
- 2、九年级下册郭沫若屈原课文,初中语文课文屈原
1、九年级下册郭沫若屈原课文:课本里的端午
【课本里的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方莉
仲夏时节,石榴花开,中国人迎来入夏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活动最丰富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当我们循着课本里的端午印记,细咂端午风物里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记忆中的精神密码,一个饱含民俗趣味与家国情怀的端午佳节翩然而至。
端午作为民间佳节,仪式感很强。从“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再到“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古代诗词里记载了各地裹香粽、饮雄黄、赛龙舟、挂菖蒲、浴兰汤等端午习俗。这些独特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别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端午图(中国画)齐白石
阖家包粽子(剪纸)尹浩
赛龙舟(中国画)刘发良
端午图(中国画)任伯年
包粽子(民间画)欧秀辉
唐代李昭道绘《龙舟竞渡图》摹本
端午粽(课本内页)资料照片
野草滩·端午粽香(油画)陈树中
当代作家也有滋有味地描绘“舌尖上的端午”。“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屠再华《端午粽》,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鸭蛋咸美、粽子飘香,包裹在食物里的,是作家关于家乡和故人的美好回忆。这些文化记忆代代相传,凝结成中国人关于端午的“节日味道”。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隆重的活动,沈从文在小说《边城》里细细描述了他的老家湘西端午日赛龙舟的盛况。“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沈从文《边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边城端午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书里描绘的龙舟竞渡活动盛行南北,成为端午节重要的文化符号。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端午》)相传,吃粽子、赛龙舟等端午习俗,都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忠直遭谗、投江自尽有关。“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人们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驾着小船沿江打捞。他们捞哇,捞哇,可捞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捞到他的尸体。万分悲痛之下,他们把船上的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水里祭奠他,也祈祷江里的水族吃了这些东西后,不再伤害屈原的尸体。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江中的蛟龙,使它无法张口……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往江里投粽子了,但有一些活动依然保留了下来,逐渐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端午节的由来》,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于是,在粽叶的清香之中,在龙舟竞渡的鼓角声里,我们总会想起屈原。他峨冠博带、行吟江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他面容憔悴、悲愤怒吼:“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郭沫若《屈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铁骨铮铮、以死殉道的屈原赋予粽子、龙舟等端午风物浓厚的家国情怀,成为千百年来端午节传承与发展的精神内核,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正是这种家国情怀,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历经磨难而重生,不断续写新的辉煌。
一枚粽叶、一江龙舟、一个爱国诗人,端午节将自然、礼俗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演变为中国人流传千年的衣食风俗、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文化滋味余韵绵长,精神力量生生不息。在传统文化的洗礼中,我们凝聚力量、接续奋斗,满怀信心地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8日10版)
2、九年级下册郭沫若屈原课文,初中语文课文屈原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屈原(节选)》
课文选自(《屈原》(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课文节选自剧本第五幕第二场。
2018—15《屈原》J 小型张
写作背景:《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邮票中的《屈原》作者:
郭沫若
《郭沫若诞生九十周年》J.87
《郭沫若诞生九十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表达对郭沫若这位文化战士的深切怀念,于1982年11月16日发行的志号为 J .87的纪念邮票。
《郭沫若诞生九十周年》邮票全套2枚,分别选用了郭沫若的头像、伏案工作像。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914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进行新诗创作。“五四”运动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病逝。
J.87《郭沫若像》(2—1)
《郭沫若像》(2-1),图案采用了郭沫若的一幅素描肖像。
画面中,郭沫若那宽阔的前额,蕴含着智慧;有神的双目,透过闪耀着聪明和机敏;紧闭的嘴唇,坚毅而富有表情。这幅素描肖像朴素、大方、庄重,成功地表现出了郭沫若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坚贞不渝的革命品质。
J.87《郭沫若在工作》(2—2)
《郭沫若在工作》(2-2),图案采用了一幅郭沫若伏案进行写作构思的素描像。
画面中,郭沫若右手握着钢笔,左手托着额角,沉思着,仿佛脑际有一只金色的火凤凰高高地飞翔在神州大地,既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位文学大师的凝神状态和气质风度也突出了他的职业特征。
邮票中的《屈原》
2018—15《屈原》J
中国邮政2018年6月18日发行了志号2018—15《屈原》特种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与人格始终感召着中华儿女。中国民间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国邮政为此发行了《四位世界文化名人》纪念邮票1套。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15《忧歌离骚》(2—1)J
邮票采用传统中国画技法进行创作。
《忧歌离骚》(2—1)J
《忧歌离骚》中,屈原端坐于书案前,执笔凝思,愁眉不展,展现了其被楚王疏远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情景;背景体现了《离骚》词句中出现的兰草、龙凤等元素。
2018—15《求索问天》(2—2)J
《求索问天》(2—2)J
《求索问天》中,屈原仰望苍穹,单手向天,迎风而立,惊涛拍岸,表现了屈原晚年流放时创作《天问》的情景;背景体现了《天问》开篇中出现的宇宙元素,反映了屈原试图通过对“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怀疑和质问,探索其政治理想的精神活动。
小型张《屈原像》展现了屈原双手呈简,端步向前,心系社稷的士大夫形象;背景以翻滚的浪花隐喻屈原以投江结束自己悲剧的一生,表达了屈原精神的不朽和世人对屈原的怀念。
邮票不仅仅是“邮资凭证”,也可以当作获取知识的“百科全书”。邮票在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鉴古知今的作用。
“方寸”中,那形象生动的画面一定能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
我们都可以喜欢集邮。
参考资料:
耿守忠, 杨治梅编著 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
中国邮票目录。
百科。
本文关键词:九下课文屈原原文,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课文原文,九年级下册郭沫若屈原课文朗读,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屈原,郭沫若 屈原 课文。这就是关于《九年级下册郭沫若屈原课文,课本里的端午》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