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乡村里的乡愁味道】,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乡村里的乡愁味道:周城咸鹅,乡愁的味道……
- 2、乡村里的乡愁味道,乡土散文老家的味道
1、乡村里的乡愁味道:周城咸鹅,乡愁的味道……
冬令美食
周城咸鹅 乡愁的味道
天气渐冷,不由得让人开始想念冬日的一道美味——周城咸鹅。尽管溧阳乡村人家冬季都备些咸鹅留作过年吃,但正如白芹萌生于溧阳,而咸鹅则以周城最为著名。无论在本地还是外地,无论是本地人或外地人,凡吃过周城咸鹅的,无不津津乐道。在凛冽的冬季,周城咸鹅在很多人心中占据着C位,这不仅是它的味道,还因为它连着乡愁。回味中,有一种藏不住的深情与眷恋,而越到年关,人们对它越是期待。
腌制咸鹅
据传,咸鹅是春秋末期吴国伍子胥落难隐居于苏皖交界的伍员山中所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诗中的 “红泥小火炉”,指的就是火锅。唐朝叫“暖锅”,用陶土烧制而成。想必,当时的火锅主料也一定少不了咸鹅的。在温暖如春的火锅边,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诗人,诞生了多少首唐诗,谁又能说得清楚?
天目山余脉大溪水库一带的溧阳西南部的周城丘陵山区盛产草鹅,这里每家每户都零星散养或成群放牧,时而湖中嬉戏、时而山地吃草。因其肥肉较少,各种蛋白质、矿物质营养成分较多,而体型却不大,最适宜腌制。每到腊月,这一带家家户户将鹅腌制后晒干,吊挂收藏,成为年货的特有景色。有人称其为“挂在屋檐下的乡愁。”
腌制后晒干
咸调鲜中取,香从烟里生……而今,陶制火锅已进化成电火锅,而所不变的是周城咸鹅火锅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合现代人的口味,每每提起令人垂涎欲滴。
都说时间是食物的死敌,但对周城咸鹅来说,时间却是亲密的伴侣。可以说,咸鹅的味道就是时间的味道。
不信且到周城,天晴腌制好的咸鹅在风中,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招摇多姿,泛着油光,腊香袭人,直到鲜红的肉色渐变金黄,咸鹅便被移到屋檐下或灶间搁栅下,在时间里发酵的醇香,酿成的是记忆深处家乡的味道。
咸鹅之于故乡的风物十分“百搭”。若吃火锅,用淘米水洗掉咸鹅外面一层,放入清水中浸泡4小时,去除过多的盐份,放入锅中,配上葱、姜、料酒,先用旺火煮开,而后放入农家园里长的莴苣、菠菜、萝卜等小菜、或山里人家的采挖的竹笋、菌菇之类的辅料。煮沸后打开锅盖,香气升腾,袅袅不散,其鲜美程度不是能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若蒸煮,将洗尽的整鹅放锅中,猛火煮熟捞起,肥的透亮、一刀下去,成块的瘦肉呈火红样,像是融入了阳光一样,那是只有在故乡才能享受到的唇齿间的香醇。这味道,丰盈了故乡人的记忆。
周城咸鹅作为一种地方风味,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底蕴,述说着深厚的故土人情,更融入了现代人的创新意识和理念。
每逢年关脚下,周城人探亲访友,什么礼物可不带,但少了周城咸鹅则成为一大遗憾,很多在外的周城游子,将周城咸鹅誉为“家乡”的美味,成为最珍贵的馈赠佳品,“家乡”二字虽简单质朴,但寄托了在外游子们的深情。
咸鹅成为馈赠佳品
传承两千多年的咸鹅,当今遇上突飞猛进的网络新时代,也被赋予更多的创新意义。一批年轻的咸鹅制作传承人,将咸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带动了当地周边群众发家致富。从真空包装的网上零售到大规模的超市批发,周城咸鹅飞向了全国各地畅销。这当中,江旺庚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在冬季销售旺季,他每天要向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大型超市和企业的客户发货上万只,才能满足需求。
周城咸鹅延续着醇厚的缠绵乡愁,当人们享食甘旨肥浓、大快朵颐,也许不只是贪图的口舌之感,而在乎品尝咸鹅的各种滋味,那里有时间的味道、田园的味道,更有家的味道。
周城咸鹅点燃了乡愁,无论离家多久、离家多远,故乡的游子也总能循着咸鹅的香味找到回家的路。
周城咸鹅点燃了乡愁
无论离家多久、离家多远
故乡的游子也总能循着咸鹅的香味
找到回家的路
来源 | 学习强国
运维 | 常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1
2
3
2、乡村里的乡愁味道,乡土散文老家的味道
乡土散文:老家的味道——辣
文:杨晓光
1989年央视春晚,陈佩斯、朱时茂联袂演出小品《胡椒面》,陈佩斯饰演的食客,将一瓶胡椒面倒进馄饨碗里,麻辣得人无法下咽。整场演出只有几句台词,其余全是肢体语言,接近于哑剧。但是将人们习以为常的“辣”,演绎得淋漓尽致,有着穿越历史的回味。
老家晒甲坨的质朴乡亲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吃香的,喝辣的”,一言以蔽之。用我大爹的理解,吃香的意味着炒盐豆,喝辣的就是抿上一小盅昌黎酒厂生产的地瓜小烧。
我后来喜欢小酌一口“辣的”,源自于我与大爹之间互动的“引逗”。我在地炉子盖上爆干熥熟的青皮子鱼,对大爹而言是吸引眼球的稀罕物,我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尝他一口酒,我分给他一条小鱼。我一点一点接受“辣”对味蕾的冲击,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酒的熏陶,久而不觉其辣。
我小时候有个头疼脑热、发烧感冒,奶奶常给我熬煮一碗姜糖水,用红糖的甜,中和掉老姜的辣,咕嘟咕嘟地喝下肚,睡一个晚上好觉,酣畅淋漓地发一身透汗,次日一早醒来,烧退了,浑身舒爽了,又满血复原,去找小伙伴活蹦乱跳去玩耍了。
当年的晚秋和早春时节,奶奶常犯心口疼(胃病),看着奶奶疼得额头冒虚汗,吓得我不知所措。奶奶指挥着我,用开水冲一碗粉面子(淀粉),撒点胡椒面,搅拌均匀,奶奶趁热喝了这碗“胡辣汤”,就能有效缓解胃痛症状。
平时奶奶常说,一辣解三馋。这里所指的辣,是辣椒。老家生产队的园子里种菜椒。又分两种,一是辣口的,另外是甜口的。奶奶给我清炒辣椒,开始我不爱吃,几口吃下去,越吃越爱吃。有一盘素炒辣椒充门面、打底子,我坐在饭桌前,不再挑拣白薯面饽饽硬邦,也不再挑食杂交秫米粥拉嗓子。一顿饭吃得不声不响,风卷残云。
逢年过节烹制荤菜,辣椒是能拿到配角“百花奖”的当红佐料。炖猪肉,辣可解腻,炖河鱼,辣可化腥,炖土鸡,辣可溶土腥气。炖个豆腐菜,蒸个鸡蛋羹,不须辣椒提味,也借辣椒点缀个吉祥色。菜品当中,辣椒是沟通者,辣椒是协调人,辣椒可以接洽上线与下线。只要有辣椒介入,都可“秀红”添香。
农村辣的东西自然不少,辣椒只是其中之一。葱姜蒜都忝列其中。老家一日三餐最常见的佐餐伴侣是大蒜。青蒜,最佳蘸酱菜之一;青蒜炒回锅肉,隐于家常,上得宴席。蒜薹,又称蒜毫。它是从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常被简写作“蒜苔”。是很好的功能保健蔬菜,具有多种营养功效。至于夏至过水面冬至水煮饺,离了大蒜的扶持,味道何止是少几许。最是那只此青绿的腊八蒜,我曾写诗咏之:瓦罐饱浸经年营养,陈年老醋滋味绵长,寒冬节气泡制温暖,悠悠岁月历久弥香。家家户户泡制腊八蒜,生活兴旺,日子豁亮。
辣能祛湿。古人吃辣,最早是靠生姜和黄芥末。到了唐代,方有胡椒传入。至明朝晚期,辣椒才传入中国。嗜辣者无辣不欢,怕辣者避之不及。真个是“此之甘饴,彼之砒霜”。辣,根据个人饮食嗜好,可食也可不食,无须勉强为之。
俗话说:“葱辣鼻子蒜辣心,辣椒辣得丢了魂”。马克·吐温说过:“人生成功的一部分秘诀是,吃下爱吃的东西,然后让食物在肚子里斗争到底。”吃辛辣食品,其感觉和体验,恐怕即是如此。
本文关键词:乡愁 味道,乡愁村庄,乡村里的乡愁味道是什么,乡村里的乡愁味道怎么形容,乡愁的味道作文。这就是关于《乡村里的乡愁味道,周城咸鹅,乡愁的味道……》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