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生活 投稿

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百科 2025-10-22 16:25:56 投稿 阅读:7755次

关于【民以食为天的由来】,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 2、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古字今说

1、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的第三年,项羽攻打刘邦,占领荥阳,汉军逃去巩、洛。

项羽听说淮阴侯韩信已经攻破赵国,彭越又在梁地造反,于是分兵前去救援。

此时,淮阴侯韩信已经率军继续东进攻打齐国,刘邦多次在荥阳、成皋被围困,所以想要放弃成皋以东的地方,将兵力后退,集中在巩、洛与楚军对抗。

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郦食其向刘邦建议:“我听说能看透事物关键的人,可以成就王事;而不能看透的人,不可以成就王事。王者以人为根本,而人又以粮食为根本。敖仓这个地方,现在存储的粮食非常多,楚国人攻克荥阳后,没有派重兵把守,而是带兵东去了,现在守成皋的只是一些罪犯,这是上天要把这些粮食给大王啊。现在楚军疲惫,很容易击败,我们反而要后退,到手的好处不要,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更何况两个强大的对手不能同时存在,楚汉相持不下,百姓骚乱,国家动荡,农夫不种田,织女不织布,天下百姓的心究竟在哪一边还不确定。所以请您快点进军,收复荥阳,占领敖仓,守住成皋、太行、蜚狐口、白马津渡,让天下的诸侯们看到如今的形势,那么百姓就知道归顺哪一边了。

如今燕国、赵国都已经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有攻打下来,而齐国幅员千里,屯兵二十万于历城,宗族势力强大,他们背靠大海,前凭黄河、济水阻隔,南面接近楚国,况且齐国人狡诈多变,即使派遣十万军队,也不可能在一年内攻打下来。我请求前去游说齐王,让他归附汉王您。”刘邦回道:“很好!”

2、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古字今说

全文共1317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风味人间》中这样描述食物:“人因食物而聚,人不散,家就在,烟火人间,风味常存。”中国人在“食”中倾注的情感,何止表现在挑剔的舌尖之上,更传递在千年的文字之中。平静淡然叫食甘寝宁;心绪难安叫食不知味;富足安泰叫钟鸣鼎食;清贫乐道叫箪食瓢饮。奔忙的日常最向往饱食终日;庸碌的生活最需要废寝忘食。

“食”,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先祖们在表达如此重要的概念时,作了哪些考量?“食”在本义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哪些延申?

我们聊聊汉字——食

01 “食”从何处来?

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食”在殷商甲骨文中较常出现,其为会意字,由上部“亽”,下部“皀”两个部件组合会意,两个部件的具体含意便是解开“食”字秘密的钥匙。

“食”的下面部件现写作“皀(jí)”,为象形字,像谷物盛放于簋中之形后表示稻谷的香气。初文主体像有圈足的簋,尖顶像满盈高出的谷物,在汉字求简的过程中,原平底圈足逐渐演变为斜下双歧,最终演变为“匕”,上半部分的尖顶谷物则逐渐演化为“白”,最终整体演化为“皀”。“皀”在现代汉语中充当部件时,常进一步简化,如“即”“既”“卿”等,其中的”皀“均以盛放食物之簋参与表义。

”食“的上面部件现写作”亽(jí)“,历史中对这个部件的解释却出现了分歧:

许慎在《说文解字》对”食“的字形构义便有两种解释:

”食,一米也。从皀,亽声。

或说:亽皀也。凡食之属皆从食。“

其中”一“当写作”壹“,有聚集之义,如”统一“,所谓”一米“,即聚米为食之义;所谓”亽皀“即集合馨香之米。《说文解字今释》则将”亽“更形象化地解释为一个器盖,将”皀“解释为盛放食物的圆形器具。

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字源》对”亽“却有完全不一样的解释:

“食,从亽(倒口),从皀(簋),以会张口就簋而食之意。‘食’原是‘飤’的简写形式,‘飤’字初文本是图画式的会意字,像一人俯身张口就簋进食之状。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普遍行用‘食’字——省去了‘飤’中的人身形,只留下向下张开的口形及食形,簋之两侧有2至4个小点,像口中流下涎水。

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亽”究竟应释为什么,至今尚无定论。汉字简化的逻辑中,将作为偏旁的“食”简化为“饣”,这或许更偏向于将“亽”释为倒口,如“欠”的头部便是一个张开的口。当然,这也只是猜测,汉字爱好者们可再进一步联想考证。

02 “食”有何引申?

“食”的本义当为名词,讲作食物。但这其中会产生一个疑问,可供食用的东西如此之多,为何选择了盛放稻米的簋来作为所有食物的代表?

思考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回归到汉字的发生地——黄河中下游流域。华夏文明以农耕文化为主,耕作物中最了不起的饱腹之物或许便是谷类。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谷类作物依旧是中华儿女餐桌上的主角。

 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可食之物即为食物,“食”自然而然地便从名词转化为了动词“”,如食欲。中国人对吃有一整套自己的哲学讲究。“民以食为天”,是对食之果腹的根本认同;“五味令人口爽”是从道德层面对纵欲的否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技术层面对所食之物的要求。吃这件事也逐渐从生理层面的基本需求演变为精神层次的个人标志,颜回之穷,“一箪食一瓢饮”更是变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旗帜。

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食”在其食物本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便指向了可购买食物来养活自己的俸禄。在翻译过程中可不能机械地翻译为食物,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即讲君子在位应当以追求道义为主,而非以获取俸禄为宗旨。

最后,“食”也出现变音,当其读作【sì】时,义指供养,即给···吃。《汉书·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说到汉王与自己的关系时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其最后一个“食”,颜师古注:“下‘食’读曰‘飤’也”即为供养之义。

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食”变音为【yì】时,一般便是假借为人名,历史上如战国末期为刘邦出谋划策,游说四方,以三寸不烂之舌取得齐国七十余座城,却在齐国惨遭烹杀的郦食其。

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关键词:民以食为天的来历,民以食为天来自哪本书,民以食为天的内涵,民以食为天来源,民以食为天的意义。这就是关于《民以食为天的由来,典故:民以食为天》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855146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