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科生活 投稿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百科 2025-11-06 00:07:21 投稿 阅读:6797次

关于【闽台民俗传统】,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见证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 2、闽台民俗传统,古越今秀饼印

1、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见证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龙海大社村抢孤活动

抢孤,是流传在海峡两岸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祭典活动,至今已有630多年历史。2017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福建漳州的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大社村是朱姓族人聚居地,这里每隔三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左右举办一次抢孤活动。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抢孤棚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王船出港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唱芗剧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社村朱氏一世祖朱明武创建了建醮抢孤风俗,以民俗祭典形式悼念拓垦家乡的先祖,追念和超度那些战场阵亡丧生的孤魂野鬼,延续至今。建醮民俗包括朱王爷游街、王船出港、舞龙舞狮、唱芗剧、木偶戏、踩街平安行等,其中最引人入胜的重头戏就是“抢孤棚”。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孤柱校正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打横粱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孤棚层板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孤棚安全防护网

抢孤棚,就是攀上高台抢夺祭品,是极具挑战性的竞技运动。孤棚的搭建要求严格,难度颇高,只有专业的民间艺人才能完成,主要是在村里祠堂前的大埕上,用6根12米长的杉木柱做根基,下端埋入土里1米深,柱子呈2-2-2型排列,视为孤棚柱;柱子顶端用厚木板连接铺成一个约24平方米的平台,称作孤棚顶。棚顶配备高空作业安全索,地面上1.5米处架设安全网,确保万无一失。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龙海孤棚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村民吊祭品上棚

孤棚顶堆满本村及外乡里的善男信女奉敬朱王爷的祭品,有猪头五牲、海鲜斋菜、水果糖果、饭羹茶酒等,另有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红包奖金。抢孤活动仅限外村勇士报名参赛,比赛顺序由抽签决定。若有选手不借助外力成功攀爬上顶,棚上祭品及奖金尽可独揽入囊,菜饭则丢给棚下民众拾取,喂养家禽家畜,祈求六畜兴旺。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抢孤活动于午夜进行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徒手攀爬孤棚柱 林瑞红摄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上孤棚顶

抢孤活动待到午夜十二点左右正式开始。报名参赛的勇士们,顺着孤棚柱徒手攀爬到孤棚顶,过程惊险刺激。上孤棚顶是最具挑战和惊险的环节,身躯要倒挂横移,两脚悬空,再凌空上翻,或吊翻爬上孤棚,稍有不慎或体力不支者,一旦掉落即宣告失败。若有人抢先上孤棚顶则为胜者,抢孤竞赛即告结束。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台湾宜兰孤棚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头城抢孤

台湾宜兰县头城镇新建里吉祥路15号开成寺前,也有相传两百多年的中元节“头城抢孤”,仪式内容与大社村基本相同,连搭建孤棚时的诸多禁忌都一样,如上下主坛的人员必须吃素斋戒,戴孝者或女性不得接近等。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孤棚底部结构

头城抢孤习俗的由来可追溯至公元1820-1850年,当时由大陆沿海省份首先进入宜兰兰阳拓殖的吴沙等先民,感念先人离乡渡海赴台,历尽艰辛拓荒开垦,命丧斯土而无人祭祀的凄惨,为普渡孤魂、祈求消灾解厄,便于每年农历七月举行盛大的抢孤仪式。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孤栈奖品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孤栈

抢孤的棚架分为饭棚和孤棚两种。饭棚俗称乞丐棚,高约18尺,棚上放置一箩米饭,以飨游魂。孤棚是正式比赛所用,高约39尺,由孤柱、倒头棚、孤栈组合而成,孤柱表面涂满牛油,棚上安置13支孤栈,分别系挂鸡鸭、猪肉、虾蟹、鱿鱼、肉粽等祭品,还有各式大小金牌和顺风旗,据说将此旗竖立于船头,可佑渔船一路顺风、满载盈舱。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头城抢孤

参赛队伍五人一组,待午夜子时锣声响起,各团队以叠罗汉的方式配合绳索争相攀爬。选手们须克服牛油的滑力爬到最顶端,翻上孤棚后还得继续向上攀爬孤栈,直至把竖于顶端的顺风旗割断取下,取旗在手者优胜。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两岸签订抢孤民俗友好交流协议书

近年来,以抢孤民俗为纽带,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龙海闽南抢孤习俗文化交流协会与台湾宜兰头城镇文化发展协会签订了《两岸抢孤民俗友好交流协议书》,并与头城镇中元祭典协会签订了《闽台抢孤民俗文化活动协议书》,双方就抢孤民俗文化的研究、传承加强合作。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台湾宜兰县兰阳博物馆研究员林正芳接受本台记者采访

台湾宜兰县兰阳博物馆研究员林正芳接受采访时表示,“抢孤习俗,慎终追远,增进了两岸宗亲之间友好往来与血脉情谊,传承了先民们勇敢坚毅、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对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最好佐证。“

(东南广播公司记者 黄月慧/文 郑亚裕/图 编辑:陈伟)

2、闽台民俗传统,古越今秀饼印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诗人袁学澜在《咏月饼诗》中写道: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塑造出月饼这份美的

除了存在唇齿间的馥郁味道

还有精心雕琢的手工饼印

在越秀,就有一家150余年历史的老店

它是广州唯一的手工饼印作坊

每至中秋,一枚精巧的月饼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总能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眷恋

本期【古越今秀】

一起走进藏在越秀的非遗文化

饼印、粤剧戏服、广府传统婚俗文化

探寻它们在岁月中保留的温润质感

以及存在于其中愈发可贵的匠心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在越秀区大新路上

一半是市井喧嚣

一半是流动间隙中的偶得静谧

在这里,坐落着一家历经150余年的老店

是专注于饼印制作的余同号

一家老字号,一位匠人,一槌一刻刀

一枚沉淀了百年匠心质朴的饼印

在雕琢中,棱角、细节逐渐明晰起来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余同号创立于1865年

是广州唯一的手工饼印作坊

现今经营的是第五代传承人余先生

余同号曾为不少餐饮老字号制作饼印

特别是每逢中秋节,一枚手工饼印

总能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眷恋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过去,饼印,做月饼等糕饼的模具

北方人多叫它饽饽榼子,也有南方人叫它糕模

其制作工序复杂

仅广式月饼饼印的工序即达20余道

雕刻图案精致而文化内涵丰富

古人赞月饼是“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塑造出这份美的,除了存在唇齿间的余香

还有精心雕琢的手工饼印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一支细细的圆刀

一个有着月饼状凹槽的木头模具

余先生的饼印打磨,始终是低着头钻研

店外人流涌动、车来车往

他却岿然不动、自成一派

十七道工序始成一饼印,这是一场修炼

毅力与耐心是最基本的要求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非遗传承继承的不仅是技艺

还包括浓厚的情感与高尚的精神

如今,金属模具、塑料模具大行其道

但手工饼印却拥有机械饼印无法企及的灵气

余同号仍有许多来自海外的订单

这些侨胞们定制饼印,只为一解思乡之愁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在越秀,有一条名为“状元坊”的内街巷

西接人民南,东抵天成路

清朝中叶,粤剧戏服的刺绣作坊遍布

曾一度繁荣

这条街巷中,在人民南路170号

便是建于民国初期的状元坊戏服厂

它曾为许多著名粤剧艺术家制作戏服

演员们甚至以到此定制戏服为荣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董惠兰

据清光绪《广州府志》记载:

顺治年间广州状元坊已是

制作伶装的艺人聚居的地带

连京城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

定制各种戏服头饰

到了20世纪初

状元坊一带仍是戏服店铺云集

当时著名的“余茂隆”戏服店都有十几个帮工

这些产品销往广东省内外

甚至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是

越秀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于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董惠兰则是这门省级非遗项目的

代表性传承人

董慧兰入行四十年,她数十年如一日地

坚持手工制作,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戏服制作工艺繁复

仅初样、画图、绣花、裁剪、车缝

五个步骤,就包含了三十多道工序

运用不同的颜色、图案、形制制作戏服

而人物的文武、善恶、贫富就在此勾勒出来

除了制作戏服

这里还制作旗袍、婚纱、各类演出服装

以及龙舟文化中的龙船头牌、三角旗、七星旗

祠堂文化中的神帐、横楣、枱围等

如今,董慧兰的外甥女何凤婷

是状元坊戏服厂的接班人

也是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新生代人才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饮杯新抱茶,富贵又荣华”

在越秀,一家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落地生根

将饱含浓浓广味的婚俗非遗带进社区

来到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前

就被一面绿叶竹篱墙吸引住了

上面挂着红色丝带,写满了美好的愿景

而木门上的门神守护着传统婚俗文化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走进婚俗文化馆

熠熠生辉的喜字格外亮眼

这寓意着金玉满堂的好兆头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馆内,老照片、旧物件映入眼帘——

贴着“囍”字的老椰子,掉了漆的小木盒

还有栩栩如生的娃娃摆件......

每一样都寓意深重,祝福满满

让人们见证了广府婚俗的特色

也体味了岭南文化的内涵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婚姻嫁娶,人生大事

广州传统婚俗不仅是过去的印记

也是当代广州人的坚守

广府婚俗之工序,礼多寓意重

每一个步骤都满载着亲友对新人的祝福

首先是择吉日

风和日丽,婚礼也能多添喜气;

第二个环节是过大礼

礼来礼往之间,情意丛生;

接着就是落栊

新娘出嫁带的木箱要利利是是;

然后是安床

由“好命婆”把新床安放在最佳位置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安床之后的工序是“开脸”与“上头”

新人梳妆打扮,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而向来含蓄的父母则借此机会与子女交流

谆谆教诲,拳拳心意,难得流露

70年代时

送贺礼都要送枕套、被子等床上用品

于是也衍生了挂喜帐的礼节

喜帐按送礼者辈分或身份由上至下排列

饱含着所有人对新人的真诚祝愿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到了结婚当日

接亲与敬茶都是重要环节

敬茶又叫孝亲茶

和和美美皆在杯盏之中

最后则是回门礼

新婚夫妇携带礼品回家探亲

这些精细美好的礼节

在婚俗馆中皆有展现

汇成了一幅生动的广府婚俗历程图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

时过境迁,广府婚俗也有了不小的变化

比如的士花车、新娘穿婚纱等

都已经成为广州人结婚的潮流元素

但无论如何变化

礼仪之邦的基因仍于血脉中流淌

发展至今,即便有些年轻人选择办西式婚礼

但依然会保留诸如择吉日、过大礼的元素

这正是广府传统婚俗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

这恰到好处的仪式感

正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浪漫

部分来源:越秀融媒精品创意工作室、信息时报

摄影:黄剑、黎彬瑗

编辑:吴乐思

校对:贺惠

责编:翟晓雪

编审:詹苹苹

本文关键词:闽台特色文化,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闽台民俗馆,闽台民俗传统正妹三太子打后背为什么不疼,闽台民俗传统有哪些。这就是关于《闽台民俗传统,六百年闽台“抢孤“民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链接:https://bk.89qw.com/a-860234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