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地位高低】,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地位高低:历史上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谁
- 2、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地位高低,清朝的铁帽子王与普通亲王相比
1、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地位高低:历史上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谁
八大铁帽子王是指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可以说,这八大铁帽子是绝对的牛人。
“八大铁帽子王”是指给后金、清朝大业带来福祉的8位亲王、郡王,他们的作用近乎现在的开国元勋,所谓的八旗制度也是在这种分封子侄、亲信的基础上形成的。“八大铁帽子王”既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也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八大王
礼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图鲁”。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世祖)为帝。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者,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裢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其中两个被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1861)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多尔衮因军功被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幼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封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迎于东直门。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配享太庙。后苏克萨哈等攻讦他种种不法,被废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敢论及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日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不计追封者共8王。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5子豫通亲王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无有成规模之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军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二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多不睦,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竟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明弘光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二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著,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被申斥,爵位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厦门,崇德三年病死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三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3子萨哈磷,萨哈磷兼通满、汉、蒙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3子。顺治元年勒克德浑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怡亲王
始封祖为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清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于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垣袭爵,穆宗(同治)初立时载垣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为恭忠亲王奕訢。奕訢为清宣宗旻宁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四子奕詝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訢为亲王,文宗奕詝继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訢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訢病逝,诏谥“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
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譞,奕譞是清宣宗旻宁第7子,咸丰年封醇郡王,其福晋为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穆宗(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载湉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
奕劻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世爵的亲王。奕劻是清高宗弘历17子永璘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万寿封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名单
礼亲王代善(太祖子)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子)
豫亲王多铎(太祖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侄)
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
庄亲王硕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孙)
2、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地位高低,清朝的铁帽子王与普通亲王相比
郭德纲经常在相声段子中讥讽搭档于谦和于谦的“父亲们”,其中有这么一个经典桥段,郭德纲煞有其事地介绍于谦的祖上曾经是大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其中之一的“绿帽子王”,逗得观众前仰后合。
当然这只是郭德纲、于谦创作的相声作品,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绿帽子王。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会非常好奇:在古装剧中经常出现的清朝铁帽子王,到底有什么来历?与普通亲王相比,谁的地位更高呢?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努尔哈赤因病离世。
由于努尔哈赤生前并未选定继承人,按照女真的制度,大汗之下设有八旗诸贝勒议政会,成员构成是四大贝勒与九小贝勒,必定要在这些宗室成员中挑选出下一任储君。
最终,八阿哥皇太极于当年九月初一正式登上后金汗位,宣布次年改元天聪。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改称“皇帝”。满清建国之初,皇太极为笼络人心,特选出几位封为铁帽子王,并世袭罔替。
礼亲王代善、成亲王岳托、颖亲王萨哈廉、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六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都被封为铁帽子王。
之后满清顺利入关,清世祖福临设十四等封爵,即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封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因军功受封,叫军功封;一种是以皇帝直系子孙受封,称恩封。
1751年,乾隆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一直沿用到清末。
清朝国祚27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王爵世袭罔替者仅有十二家,分别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
其中,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八家均以封祖在清朝开国及入关统一中国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勋劳卓著,所以王爵世袭,无嗣或嗣王有罪革爵以旁支承袭王爵。
估计不少朋友都会认为:清代的亲王、郡王无非就两种,一种是世袭罔替的,一种是降等袭爵的。
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关键在于有个时间节点,这个时间节点就是乾隆四十三年。
严谨点来说,皇太极之前封的那几位世袭罔替的王爷算不得铁帽子王,或者说当时还没有出现铁帽子王这种概念。
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成亲王岳托、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都是八旗旗主,崇德时期封和硕亲王是有个基本原则,非旗主不封亲王。
这六王从崇德时期首次分封时,就没有规定他们是世袭罔替的,同时也没有规定是降等承袭。
因此在他们死后,都由自己的儿子承袭了亲王的爵位。唯一不同的是,六个亲王中,除了豫亲王多铎外,其他人的封号在顺治、康熙时期都发生了变化。
后来成亲王岳托获罪,被降为克勤郡王,顺治朝时又加上了庄亲王硕塞、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才最终形成了八大铁帽子王。
到了康熙后期以及雍正时期,清王朝的统治趋于稳固,但这一时期亲王的承袭依然遵循祖制,并没有采取降等袭爵的措施。
清代中后期又加入了硕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合称“十二大铁帽子王”。
因此,北京俗语称他们为铁帽子王。十二家铁帽子王的殊荣,有的是由于军功,有的则是其他的原因。
可是铁帽子王并非清朝的官方称呼,更不是单独的爵位,而是一种“世袭罔替”的待遇,属于给宗室后代的利益。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会轻易封王,对宗室的要求比较严格。正常的爵位传给下一代时,都要至少降一级。比如亲王的儿子是郡王,郡王的儿子最多是贝勒。
如果后代不努力,几代传下来,权力就会被集中到中央。这就好比东汉末年,作为中山靖王刘胜后裔的刘备,居然沦落到织席贩履。
但铁帽子王不同,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不用降级,亲王的嫡长子还是亲王,郡王的嫡长子还是郡王,子子孙孙无穷受益。
不过落实到具体上,清朝的皇帝们还是有违先祖遗训的。比如铁帽子王之一萨哈廉的儿子郡王阿达礼,曾在皇太极死后秘密向多尔衮劝谏,结果被以“叛逆和扰乱国政罪”处死。
另一个铁帽子王豪格在入关追击李自成、下江南灭南明的过程中劳苦功高,最后却被多尔衮诬陷下狱,不但王位被削除,还惨死在牢狱之中。
由此得出一种结论:铁帽子王并不是“免死金牌”,敢犯国法,“铁帽子”同样会被摔得稀烂。
所以不管封号如何变动,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爵位始终没有发生变动(有因罪被降后又重晋的),这也就是今人常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
至于大家熟知的僧格林沁,则不在上述“十二大铁帽子王”之内。他是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孙、道光皇帝的姐姐的养子。在打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中战功卓著,受封博多勒噶台亲王,获“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的破格待遇,乃清朝极为特殊的一个铁帽子王。
还有一点,所谓的铁帽子王,不是说那些王爷戴着铁帽子。
铁帽子王的说法仅限于清朝,但不是清朝才有,铁帽子王只是民间的说法,其书面专用语是“世袭罔替,配享太庙”。它并不是一种爵位,而是一种制度。
清朝以前叫免死铁券,由皇帝赏赐给大臣,可以免死,还可以世袭。《水浒传》里面的柴进大官人,由于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子孙,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赏赐柴家一块“丹书铁券”。
到了清朝,拥有免死资格的都是这些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天下的王爷,于是人们就用铁帽子王来形容这些手握重权的王爷。
因此,铁帽子王里面的“铁”与“铁饭碗”的意思差不多,比喻只要成为铁帽子王,家里的后代子孙永远都能捧着这个饭碗,衣食无忧。
大家想想,铁饭碗砸不坏,若非故意损毁,便可一直永久传下去,这在封建时期足以称得上是莫大的荣誉。
那清朝的铁帽子王与同时期的亲王相比,谁的地位更高呢?
铁帽子王,分为铁帽子亲王和铁帽子郡王。从级别上看,亲王的爵位与俸禄,都要远远高于郡王。
通常清朝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爵310两、二等男爵285两、三等男爵260两。
但大家要明白一点,清朝的爵位大多是战功的累积。一般来说,亲王的整体战功要高于郡王,可是亲王的实权不一定大,具体还要看个人的能力,包括和皇帝的关系如何。
举个例子,清朝的十二位铁帽子王中,有十位是亲王,两位郡王,这两位郡王都是代善的子孙。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差点取代皇太极成为下一任储君,地位极高。他的长子是克勤郡王岳托,孙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都是因为战功被赐铁帽子王,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
可惜的是,岳托活了39岁,勒克德浑只活到33岁,如果两人能再多活10年,估计可以晋升亲王。
因为英年早逝,所以尽管他二人也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可是在清朝宗室内部,地位还不如那些老牌亲王。
到了清朝末期,铁帽子王也只是地位比较尊崇,都几乎没有什么权力。
铁帽子郡王和普通亲王相比,铁帽子郡王的实际待遇和特权更好,主要体现在后代世袭罔替,不用降等,但俸禄低于普通亲王。权力也没有亲王大,毕竟亲王的爵位更高一些。
铁帽子亲王与其他一般亲王相比,地位就更加尊崇了,毕竟亲王一堆,而铁帽子王凤毛麟角。以上均为整体情况,个例情况不作参考。
参考资料:《清史稿》
本文关键词:清朝8大铁帽子王,清朝八大铁帽子王都是谁,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都是哪些,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地位高低,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地位高低排名。这就是关于《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地位高低,历史上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谁》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上一篇: 听风就是雨什么意思,科学知识反而“害了”狗
- 下一篇: 微软官网win10,微软官网win10详细教程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