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万世师表】,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万世师表:万世师表孔圣人
- 2、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万世师表,孔子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
1、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万世师表:万世师表孔圣人
从小知道孔子,孔圣人,是从当年的“批林批孔”开始的,那时候对待孔子可不比现在,全社会都叫他“孔老二”,后来知道因孔子在家族里男孩中排行第二,所以在破四旧,打倒牛鬼蛇神的年代成为污蔑孔子的诨称。
我对孔子的尊重,对他的了解,不仅是为了赶时髦,也有对他的思想和理念的赞同的成份,更有同为山东人的荣光!
以前,对孔子知道最多的是他的《论语》、《春秋》等著作,以及他开平民入学的先河,破除了此前,只有皇家和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戒律。后来知道,孔子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远远不仅如此。中国的国学大师柳诒徵(1879年---1956年)在《中国文化史》中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中国无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可以说孔子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他的“万世师表”的“文圣”地位。
有人把孔子的思想尊称“儒教”,从孔子思想、著作对后世和百姓的影响来说,此说恰如其分。他编写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统称为《六经》。把2000多年前的古文明典籍保存流传下来,是孔子给世人的巨大贡献。他整理编写的《诗》即《诗经》,上古时的歌谣,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最完整、最可信的古籍,其历史价值可与希腊的《荷马史诗》媲美。《书》,即《尚书》是记载上古历史的。《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礼的历史发展研究,二是治国之礼,三是日常礼节规范,他曾提倡“克己复礼”。《乐》孔子对乐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周游列国时,在陈断粮7天,他还弹唱不断,他也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易》本为上古先民卜筮的书,他不仅整理研究了《周易》,还作了诠解,写成了《易传》。《春秋》是古代编年史,孔子编作《春秋》是在70岁后,是完全代表了孔子的思想理念和见解的著作,是为后代帝王立法的一本书。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感叹说,那些享受荣华宝贵的人与孔子比,他们是一时的显赫,但只是历史瞬间的一个过客,与草本一样早就腐烂了。 作为布衣平民生活的孔子高尚人格与仁义学说为后世传颂敬仰,是任何君王所无法达到的地位。
孔子对教育所作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现在看也是后来者无法企及的。著名的“杏坛讲学”,映照后人。孔子以前的教育,是官办的只有贵族上层社会子弟才有资格上学,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开办了第一家私立学校,不管地位贫贱,只要送来十条干牛肉,都收做学生。他的学生遍及各地,桃李满天下,有72贤人,3000弟子,并因材施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发明了启发式教学的“叩竭法”,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正反两方面启发学生。提倡学生教师共同讨论问题,民主教学师生平等。
“自古圣贤多寂寞”。孔子一生志在行道,却始终不得志,命运坎坷。他3岁丧父,17岁丧母。自幼好学不耻下问,为了学琴他从山东跑到山西向晋国著名音乐家襄子学鼓琴。30岁掌握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后来的《六经》,被称作是进入上层社会必须的条件。30岁左右收了第一批弟子。其中有子路、冉有、子贡、颜回等。直到51才从政,当上了中都县都宰,即现在的山东汶上县南,相当于县长,后又提升为全国主管土地和工程建设的官员。好景不长,由于孔子不满鲁定公的颓废,便辞官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国、宋国、郑国、陈国、楚国、经过14年的漂泊,68岁的孔子在饱受责难,难以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情况下回到鲁国。继续洙泗讲学,开始删述《六经》。
孔子在世虽已名声在外,也有人叫他圣人,但是,真正的被人敬仰,还是到西汉才奠定的基础。汉武帝刘邦是第一个光顾孔庙的皇帝。此后,历代帝王尊孔祭孔,以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恭、宽、信、敏、惠,孔子创立的一系列道德观念成为一种准则。以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成为大众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传统美德。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根基,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受到普遍认可。比如:先富后教、与人为善、谦虚礼让、仁义道德…,2000多年后,与今天的社会仍然十分的贴切。
儒家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目前,孔府、孔庙、孔林,已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尤其孔林是孔子及后人的墓地,当初不怎么引人注意,东汉时也只是占地一顷,到清雍正已达3000多亩,传说孔林这里有几种怪现象,不栖鸟类,是孔林的奇异现象之一。这里松柏榆槐楷柞杨柳等十余万株树木,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但其中罕有鸟至,连无处不在的麻雀也踪迹全无。 不长带刺的植物,是孔林的奇异现象之二。不进丑陋的动物,是孔林奇异现象之三。茂密的植被本是动物猎食隐居的最佳场所,却见不到像兔、狐、獾、刺猬、老鼠、蛇这类小型动物出没。不免给两千多年来的圣地佳境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就在我的家乡不远的夫子洞传说是孔子出生的地方,但是,当地常生长的一种类似枣树的荆棘,本来它的刺是向上长的,可夫子洞的却是向下长,传说是怕刺伤了幼小的孔子的缘故。
但是,孔子对后人的影响可是无处不在的!在民间传说中“七十三,八十四”,是生命中的两个坎,确是普遍认同,这也是源自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而在民间传开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本来自孔子的经历,却成为今天人们的成长和立命之道。
2、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万世师表,孔子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
曲阜孔墓前巨大的石碑上镌刻着八个古朴苍劲的篆书大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是集天下学问之大成,“至圣”是人生修养和历史功绩至高无上,所以中国民间无论读书不读书,都尊称孔子为孔圣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称王称圣的人,然而孔子何时称圣?期间经历了什么?
早在孔子年轻时,鲁国贵族孟僖子就曾对人说:“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左传·昭公七年》)可见孔子是圣人后裔,血统正宗,这是成为圣人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孔门内部也正在酝酿一场造圣运动,子贡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弟子对孔子表达崇拜之情的言论,但是大多都是“请事斯语”之类的表态,子贡则与众不同,他对孔子感情最深,用心最专,他的许多言论都有把孔子神圣化的倾向。齐景公曾问子贡道:“夫子贤乎?”子贡立即为孔子正名道:“夫子乃圣,其徒贤哉!”(《论衡·知实篇》)某国太宰(太宰有吴、宋、鲁、陈四说)也曾问子贡道:“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孔子去世后,孔门一度遭遇危机,卫公孙朝、叔孙武叔、陈子禽等人都曾公开质疑或诋毁孔子,他们甚至不尊称孔子为“夫子”,而是直呼其为“仲尼”。关键时刻,子贡挺身而出,发挥其“言语”特长,公开为孔子辩护,维护孔子的神圣地位。他盛赞孔子是“文武之道”的传承者,把孔子比作不可窥视的高墙深院和只能仰视的日月苍天,任何企图诋毁孔子的人都是自不量力、不能得逞的,最终只能说明他们渺小和无知!子贡是一个有才华、重情义的人,他对孔门的归属感也很强。孔子去世时,因为当时他不在身边,众弟子结庐守孝三年结束后,他又独自一人留下来继续守心孝三年,可见他对孔子的感情非同一般。当孔门受到攻击时,他立即挺身而出,予以反击,但是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高举孔子这面大旗,把孔子打造成为圣人,于是他串联宰我、有若等人共同策划和发起了一场造圣运动,宰我、子贡、有若三人不仅在孔门之中具有绝对的号召力,在诸侯各国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宰我、子贡在孔门四科中均列“言语”优等,说话极具煽动性,而有若不仅长相酷似孔子,而且研习儒学也独有心得,众弟子曾一度打算推举他为孔门领袖,“欲以所事孔子事之”。他们三人联手造势,分别把孔子比作尧舜、百世之王和麒麟、凤凰、泰山、河海等等,把孔子的思想境界和历史功绩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孔子称圣之事当然不容置疑!至此,孔门的造圣运动终于完成。
到了孟子时代,孟子利用其特殊身份和影响力,把孔子列为“四圣”之集大成者,进一步巩固了孔子的圣人地位:“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此外,他还把孔子纳入尧舜、商汤、文王的圣王道统,按照圣王五百年一现的历史规律,从周文王到孔子,其间正好五百年,这样就明确了孔子在历史上的合法地位,而孟子本人也以孔子忠实信徒的身份而获得“亚圣”的头衔。
司马迁编修《史记》时,专作《孔子世家》,通过这种史书编修体例,把孔子的地位提升到与各国诸侯并列的高度:“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是官方确认的正史,因此孔子的“至圣”地位至此正式确立。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儒学一跃成为官学,求仕者无不研学儒家经典,孔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天下人景仰的万世师表和超凡圣人。
本文关键词:孔子有哪些贡献让后人把它视为万世师表,孔子是万世师表,他所教过的学生也人才辈出,孔子是被称为万世先师吗,孔子是万世之师吗,孔子和谁被后世公认为万世师表的两位圣人。这就是关于《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万世师表,万世师表孔圣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