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螳螂的天敌是什么动物】,螳螂和各种昆虫的对决,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螳螂的天敌是什么动物:母螳螂为什么会吃掉公螳螂,真的是为了下一代吗?
- 2、螳螂的天敌是什么动物,螳螂和各种昆虫的对决
1、螳螂的天敌是什么动物:母螳螂为什么会吃掉公螳螂,真的是为了下一代吗?
#抬头有星空 夜色更精彩# 母螳螂为什么会吃掉公螳螂,真的是为了下一代吗?
螳螂昆虫名。旧称“螳娘”,俗名“刀螂”。《尔雅》释虫作“蟷蠰”。绿色或褐色,有翅两对,前脚发达,状如镰刀,捕食虫。卵块灰黄色,名螵蛸,产桑树上曰桑螵蛸,可入药。有每年仲夏之月“小暑至,螳娘生。”之说。
从外表上看来,螳螂并不令人可怕。而且还具有相当的美丽。但其娴雅的身材,和前足都是残杀的机械。
螳螂幼虫的天敌是蚂蚁,但是螳螂的成虫又是“杂食”的昆虫。它食黄虫、蚱蜢、蜘蛛、飞蛾、蚂蚁、蚊蝇、蜂类、虫孵等,甚至能与蛇、鼠及蛙类对决。
螳螂
螳螂虽然是昆虫,但是它可是非常的凶猛的。相信大家都听过“螳螂捕蝉”,也就是说螳螂的食物可以是比自己体型大的动物。作为一种凶猛的食肉昆虫,螳螂的猎物大都是田间的昆虫,因此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种益虫。
不仅如此,螳螂天生凶猛好斗,而且有一定的领地意识。如果发现同类进入自己的领地,它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与之厮杀。
螳螂同类相残
螳螂生性好斗,不仅是在交媾的时候,就算是平时两只螳螂遇到一块也要拼个你死我活。与其他的动物不同,螳螂之间的生死大战,战败的一方就会被胜利的一方吃掉。从这点上看,螳螂是绝对的机会主义者,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进食的机会。
母螳螂为养育下一代千辛万苦,和公刀螂交配后食之身体亦是理所当然。那么,据说狼是不吃同类的,它比狼还要狠十倍。
有人说,母螳螂交媾后吃掉公螳螂,是为了下一代吗,真的是这样吗?
在大自然中,大多数动物的雄性比雌性体型要大,且要凶猛,但是螳螂则恰恰相反,雄性螳螂比雌性螳螂的体型要小很多,因此,母螳螂甚至可以毫不费力的秒杀雄螳螂。
但是,按理来说,公螳螂与母螳螂共同孕育后代,母螳螂没有理由吃掉自己的同伴。那么,母螳螂吃掉公螳螂真是为了后代吗?
许多人说母螳螂之所以会在交媾时吃掉公螳螂是因为公螳螂身体中含有某种物质,而这种物质能够为母螳螂的卵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因此,为了自己的后代,母螳螂不得不“含泪”吃掉自己的“老公”。
但是,这毕竟是说法,我们要讲求科学依据。为了解开母螳螂吃公螳螂的谜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一共分三次完成。
第一次,饥饿的母螳螂与公螳螂。科学家把一只饿了整整一天的母螳螂放入盛有公螳螂的容器中,饥饿的母螳螂连交媾的意向都没有,就直接扑到了公螳螂上身上,用自己的大钳死死的钳住了公螳螂,然后一口口的把公螳螂吃掉了。
第二次,进食后的母螳螂与公螳螂。为了进一步的求证,科学家让母螳螂先吃掉了一只小昆虫,然后再放入有公螳螂的容器中。这次,果然不同了,在一番打量之后,母螳螂与公螳螂开始了交媾。正在科学家们要下定论时,意外发生了。刚刚还好好的一起交媾的母螳螂突然性情大变,再次用大钳钳住了公螳螂,开始吃了起来。
第三次,喂饱后的母螳螂与公螳螂。这次科学家先把母螳螂放入有大量昆虫的容器中,母螳螂开始大快朵颐,在母螳螂停止进食后。科学家把吃饱的母螳螂放入盛有公螳螂的容器中。
这次,在互相打量之后,母螳螂与公螳螂开始了交媾。直到交媾结束,母螳螂也没有攻击公螳螂。
这个结果出人意料,而且又非常的明显。母螳螂之所以在交媾时会吃掉公螳螂竟然是因为饿了,并不是因为孕育后代需要公螳螂身上的营养。其实,换个角度看,母螳螂吃公螳螂是为了填饱肚子,填饱肚子也对孕育后代有好处,所以,也算是为了更好的繁育下一代吧。
2、螳螂的天敌是什么动物,螳螂和各种昆虫的对决
螳螂与其近亲蟑螂一样,也属于比较古老的昆虫,在距今0.99亿年的缅甸琥珀里就发现了大量的螳螂目昆虫化石。根据系统发育学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很多学者认为螳螂目昆虫是由蜚蠊目昆虫进化而来,而已经灭绝的奇翅目昆虫,其实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蟑螂,即蜚蠊目和螳螂目的中间过渡物种。
反观螳螂,历史悠久,分布甚广。
螳螂目昆虫同样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类昆虫。自古代起,世界各地的人们就对这种昆虫有着较为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中国古人对螳螂目昆虫有诸多叫法,如石娘、当郎和斫郎等,其中最好听的当属"天马"一名。
《淮南子・时则训》就曾记载了"螳螂"一词,我们可以了解,"螳螂"一词至少在西汉时期便已出现,且一直沿用至今。古代的欧洲等地,人们观察到螳螂目昆虫经常将前足折于身体前,形似入们祈祷时的动作,故将这类昆虫命名为"祈祷者""预言者""先知"等。
螳螂目昆虫是蜚蠊部中唯一纯肉食性的昆虫类群,除了很多无脊椎动物外,甚至还有捕食两栖动物、小型爬行动物、鸟类的记录。它们的分布较为广泛,除了严寒的极地等环境外,螳螂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其中,以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种类最为繁多。
在环境方面,螳螂目昆虫比较喜爱植被较多的环境,但也有一些出现在植被稀少的荒原之地,例如分布在中国新疆的短翅螳螂等。
螳螂目昆虫通常以有性繁殖产生下一代,但极少数会有孤雌繁殖的现象,即不需要雄虫即可产下后代。一直以来,提到螳螂的繁殖,不少人会想到它们在交配时"弑夫"的行为。
的确,在螳螂目昆虫中,有一些螳螂确实存在弑夫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螳螂都存在弑夫行为。人们之所以会误认为只要是螳螂就会弑夫,是因为在最早记录其这种习性的文献中,博物学家所观察的螳螂属于薄翅螳属的种类。在记录时,本来是为了表示薄翅螳属存在这样的行为,但薄翅螳的属名与英语"螳螂"一词拼写完全相同,因此就被错误地翻译成螳螂目了。很多人为了验证这一现象去观察螳螂,而最为常见也是最易观察的类群又几乎都是刀螳、斧螳等具有弑夫行为的类群,久而久之,所有螳螂目昆虫都存在弑夫行为的说法就流传开了。
实际上,在野外的环境中,大多数雄性螳螂在交配时会十分小心。当繁殖期到来时,雌性螳螂会释放性激素。雄性螳螂被吸引后,并不会直接前往雌性螂身边而会躲避在雌性螳螂的周围观察,挑选合适的时机交配。螳螂的交配时间不同类群差异较大,一般和其体型成正比。一些小型螳螂交配时间通常为2-3个小时,而大型螳螂最长可持续10小时以上。无论交配时间长短,一旦交配结束,雄性螳螂会立即离开雌性,以躲避被捕捉的危险。
而那些会吃掉自己丈夫的螳螂其实也不过是因为它们太过于饥饿罢了,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随便吃掉同类的。
螳螂的天敌虽然螳螂目昆虫是凶猛的捕食者但在自然界中也绝不是没有天敌。且不说鸟类等会捕食螳螂,很多无脊椎动物也扮演着螳螂目昆虫天敌的角色。
其中,对螳螂目昆虫影响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有两类。第一类为同样是昆虫家族的动物类群,它们隶属于膜翅目长尾小蜂科。在中国,已发现了20种左右的螳小蜂属昆虫。它们的雌虫要产卵时,通常会停驻在雌性螳螂身上,等待雌性螳螂产卵。
当螳螂刚开始产卵时,卵鞘呈泡沫状。此时,螳小蜂会用其细长的产卵管将卵产入螳螂卵鞘中。虽然一颗螳螂卵基本只能提供一个螳小蜂的养分,但卵鞘内众多的卵仍会同时养育很多螳小蜂。
第二类则是隶属于铁线虫目的一些动物,它们会寄生在螳螂目昆虫的体内。铁线虫的卵存在于水中,幼体孵出后很小,会攀附在岸边的浅滩处。当有昆虫喝水时,这些铁线虫幼体便会进入昆虫身体。当螳螂捕食这些昆虫后,铁线虫便成功地进入到了它们的体内。待到这些铁线虫发育成熟、即将产卵时,会分泌种特殊的物质。这种分子进入到宿主神经系统中后,便会让宿主的一部分蛋白质活跃起来。这些活跃的蛋白质会驱使宿主本能地向地势低的地方运动。因此,很多螳螂会跳入溪流中。铁线虫感知到水环境后,便会从宿主腹部钻出产卵。
其实,不仅仅是这两类动物,在自然界能够杀死螳螂的生物还有很多。如鞘翅目皮蠹科的部分昆虫种类就可危害螂卵鞘;膜翅目的胡蜂部分种类可猎杀螳螂若虫,甚至成虫。当然,人类对螳螂目昆虫栖息地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也对它们产生了极大的毁灭性影响。综上所述,尽管螳螂是昆虫家族中的杀手,却也是生活在夹缝中。
螳螂目昆虫的一生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卵、若虫和成虫。卵在卵鞘内生长发育,卵鞘称为螵蛸。螳螂目昆虫的卵鞘给卵提供了很多十分有利的条件。首先,很多螳螂的卵鞘其形态和颜色和周围的环境如出一辙,有利于隐蔽自己。同时,螳螂卵鞘还可以保温、保暖,这使得螳螂卵越冬成活率大大提升。虽然螳螂卵鞘都会产在高空,但刚孵化的小螳螂会自带"保险丝",这使得它们不会被风制走,抑或是掉落摔伤。
螳螂的若虫与成虫形态十分相似,只是没有发育完全的翅,仅以翅芽的形态出现。有一些螳螂目昆虫的若虫腹部背面有眼斑等可以恐吓天故的图案。一般来说,螳螂若虫需要蜕皮7~8次才能羽化为成虫,羽化时间一般在清晨。在成虫期,螳螂将完成重要的任务,即繁殖后代。通常螂目昆虫的寿命为一年左右,在昆虫家族中并不算长寿。
本文关键词:非洲绿巨螳螂,螳螂的天敌是什么动物?,什么龙能秒杀霸王龙,蜘蛛的天敌是什么动物,绿巨螳螂。这就是关于《螳螂的天敌是什么动物,螳螂和各种昆虫的对决(母螳螂为什么会吃掉公螳螂)》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