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生活 投稿
关于【奔丧与吊丧的区别】,国内办丧事的礼节,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奔丧与吊丧的区别:民间丧事文化:“吊丧”和“奔丧”是一回事吗?学习一下别出错
- 2、奔丧与吊丧的区别,国内办丧事的礼节
1、奔丧与吊丧的区别:民间丧事文化:“吊丧”和“奔丧”是一回事吗?学习一下别出错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疾病、意外或寿命终结等因素,都会使人们感受到死亡的恐惧。既然从已经知道生命总会终结,还不如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重视丧葬习俗,可以说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丧葬意识。
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丧葬制度。“五礼”中的凶礼就是葬礼,不仅包括丧葬礼仪,而且还蕴含了与葬礼有关的礼节。
“凶礼”包含所谓的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等五项,每一项都有严格的礼仪制度。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所谓“丧礼”,是指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去世之后按照名分服丧的礼节。传统的丧葬祭祀礼仪,可为分为丧礼即死者临终,一直到下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
第二种则为葬礼,指的是下葬过程中的各种礼节;而第三种则是祭礼,主要是指下葬之后所举行的仪式。
很显然吊丧与奔丧,都包涵在“丧礼”之中,但是二者又有本质区别,学习一下别闹笑话。
第一、二者含义和人物主体不同
首先说“吊丧”,吊丧指的是得知死者去世的消息之后,前去丧家祭奠死者。
比如,自己的亲朋好友去世了,一旦接到消息之后就会去参加葬礼,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吊丧。吊丧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去逝者灵堂吊唁或去参加追悼会。
而“奔丧”则与“吊丧”有本质区别,奔丧就是某个亲属去世后,由于自己没有在当地,所以当接到消息之后,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丧事。
“奔丧”是汉族丧礼仪式之一,主要是指奔丧者在外地,得到消息后赶回奔丧兵服丧。严格意义上来讲,“吊丧”的对象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家中的某位亲属。
而“奔丧”,首先从对象上来看必须是亲属。并且奔丧回家的人往往久居外地,在得知家中亲属过世之后,赶回去料理后事。
第二、“吊丧”和“奔丧”的讲究和忌讳
据《礼记·曲礼上》记载:“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简而言之,“吊丧”的限制比较小,如果与死者家属有交情,那么就可以先去参加凭吊、慰问。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如果与死者本人有交情,那么就应该前去哀悼死者;如果只是单纯地认识死者,也就是说和家属无交情,那么只哀悼不用慰问。
而一旦涉及到“奔丧”,那么就说明死者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相比较于“吊丧”而言,奔丧的讲究、说道、忌讳更多。
按照农村地区的习俗来看,如果因为残病、临产、生育等原因,在接到消息之后不能奔丧的,可以往死者家里邮寄东西,这样也可以表示奔丧。
较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古代官员家属去世,比如,如遇父母大丧须辞掉职务奔丧。除非是一些关键职位上的重臣,可以在皇帝许可下不奔丧。
但是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属于大不孝的行为。比如,大将军吴起因贪恋权位,母丧不顾导致曾子恼火,遂与其绝交。
第三、二者的规矩大为不同
无论是“吊丧”还是“奔丧”, 都是一件既严肃又庄重的事情。尤其是吊丧,由于需要去灵堂祭拜。
所以每个人都会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保持肃穆的神情。尤其是和死者有交情的人,更应该表现出沉痛的哀悼之情。
而“奔丧”的人,一般都是家属,所以应该懂得回敬吊丧客人的礼数。尤其是对于前来吊丧的长辈而言,更应该要以大礼回敬。
比如,比较传统的大礼就是磕头,当吊丧的客人对死者三鞠躬之后,家属应该对客人三叩首,如果是平辈或晚辈则不需要磕头。
结 语
人们在面对死亡时,都会有十分惧怕的心理,但是随着葬礼或丧礼逐渐完善,人们开始意识到死亡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所以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往往都会以理事之。
吊丧和奔丧就是丧礼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了解二者的不同特点,才不会在参加葬礼时失礼。
2、奔丧与吊丧的区别,国内办丧事的礼节
对死者的吊唁都要体现出对死者的尊重。吊唁礼仪主要有三个部分:送典礼、吊唁、慰问亲属。
1. 送奠敬(仪)送奠敬或称送奠仪,民间称作“随份子”。丧事是件大事,人们把它看作与婚事同等重大,习称为 “婚丧大事”或“红白喜事”。因此,民间历来有在参加丧仪时有送奠敬的习俗。奠敬的数额,根据各个时期生活水平的情况而定。一是要量力而行;而是要随大家走(从众),除非有特殊关系。其意义,一是对亡者表示祭奠;再是借以资助丧家办事费用。在农村,按旧习还有赠白布或炮竹、花圈、花篮的做法。在城市则习惯送现金或花圈、花篮等。有少数人借办丧事的机会广为收礼,致使送奠仪尽失原意,这是应当予以抵制和反对的。
当丧事已办完之后,作为丧家,一般都要略备水酒,请亲友一叙。一来酬谢诸亲好友的盛情厚意;二来亲友们也可借此机会宽慰死者家属。这在乡村谓之吃大锅菜。在市区,多是在将逝者骨灰安置好之后,到预定的饭店摆酒席款待来宾和助孝者。但在县(市)农村的某些地方,至今还存在 “吃死 ”的陋习。特别是七十高龄以上的老人死后,往往全村成群结队到死者家里吃喝三天。而且还有什么“死者家属三天不能自行做主”的陋习由其他人代买代办。有的甚至吃完了还要拿走碗、盆、碟等,说是这样做可以“借寿”。像这类陈规旧俗,常使许多有老人的人家忧心忡忡,产生出死不起的感触。这种不良习俗应尽早予以革除!
2. 吊唁吊唁旧称开吊、客祭、吊祭、吊丧等,是指亲朋好友接到丧讯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过去的习俗是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现在一般都是将死者送到殡仪馆,在家中布置灵堂。灵前安放死者遗像,安放一张桌子,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按照习俗,在没有出殡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灵柩、牌位、骨灰盒、遗像、墓穴等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精月华”,更怕冲犯。
因此,在郊区农村(也有部分城中村)停灵期间举行吊唁仪式时,还要搭灵棚。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引导到灵堂前上祭。之后需引导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去慰问亲属(一般是逝者的另一半或年龄较大的亲属),而后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等。
开吊仪式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灵堂上的孝子孝孙自始至终都披麻戴孝在灵案边陪祭。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1)在外子女的吊唁(奔丧)。在外工作或已出嫁的子女在接到老人去世的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2)亲朋友邻的吊唁。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比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也有送礼品的,如匾额、挽幛、花圈、花篮、香烛、纸钱等。为了方便接待,也可以在该期间内选定一两日为客祭日期,告知亲朋好友前来吊祭。按旧礼,亲朋好友吊丧须行三跪九叩之礼。但现在的做法比较简单,一般是亲朋好友要先点上三支香,管事的人点几张烧纸,然后宾客向遗像行三鞠躬礼,丧家则在一旁鞠躬行回礼。
(3)信函或短信吊唁(或称致哀)。亲朋好友因病去世,不能前去参加葬礼,可写封吊唁信,寄给去世者的亲人,表示哀悼之情。吊唁信要写得低沉些,可对死者赞颂,可对亲属进行安慰,表示自己悲痛的心情。
本文关键词:奔丧和吊孝的区别,奔丧与吊丧的区别在哪,奔丧吊丧是什么意思,奔丧与吊丧的区别是什么,奔丧和吊唁。这就是关于《奔丧与吊丧的区别,国内办丧事的礼节(“吊丧”和“奔丧”是一回事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 上一篇: 钻木取火的人文始祖,燧人氏钻木取火
- 下一篇: 战国一座古墓多处盗洞,孙子兵法之墓千年银雀山汉墓之谜
- 最近发表